1古代诗歌中的比喻
古代诗歌意象比喻含义和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意象比喻含义和意境特点
1. 意象比喻的含义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是通过通过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义。
通过意象比喻,诗人可以用生动的形象和隐喻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离骚》中使用了“翱翔”、“穷巫山”等意象来诠释诗人内心的自由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厌弃。
2. 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中的意境是指通过意象和表达方式所营造出的具体情景和氛围。
古代诗歌意境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意境中既有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又通过意象和形像来具体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感受和情景。
- 自然与人文结合: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比如通过描绘山水、花草来表达内心的悲喜、对生活的感慨等。
- 朦胧与想象相融:古代诗歌意境常常给人以朦胧、虚幻、暗示的感觉,通过意象和修饰语言的手法来让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
- 色彩与音韵交融:古代诗歌意境常常通过运用音韵和意象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思考。
3. 总结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含义丰富多样,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递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而古代诗歌的意境特点则展现了丰富的抽象与具体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朦胧与想象的融入,以及色彩与音韵的交融等。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1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2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古代诗歌修辞

总结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步骤 一)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 法。(步骤二)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 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步骤三)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 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 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杜甫《登高》)
•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 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 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 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 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一、 二两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3.拟人: 它使得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新 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 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 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7.对比 :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 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 种修辞方式。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 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得特别深 切,蕴含了诗人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的历史思考。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 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得分点)崔诗 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 年”寻春偶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 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 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得分点)欧阳修词 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 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 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直接 表现出来。(得分点)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喻相关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喻 什么是⽐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
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这种辞格就叫做⽐喻。
⽐喻是⼀种最古⽼⼜富有⽣命⼒的修辞⼿法,。
⼈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皆离不开⽐喻,堪为辞格之⾸。
古希腊哲学家亚⾥斯多德甚⾄说“⽐喻是天才的标志”。
⼀、⽐喻的作⽤ ⽐喻可以⽤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物,即喻情、喻事、喻⼈、喻理。
具体有以下⼏个⽅⾯: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种抽象的⼈的⼼理,在诗词中,诗⼈使⽤多种⽐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的诗中“愁”有长度:“⽩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牵愁万⾥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丈愁城要解围”(《⼭园》),还有体积:“闲愁万酒不敌” (《草书歌》);甚⾄还有范围:“世⾔九州外,复有⼤九州。
此⾔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剪梅·红藕⾹残⽟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 “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
⼜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延:“离恨恰如春草,更⾏更远还⽣”(《清平乐》);贺铸《青⽟案》则⽤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来显⽰闲愁的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黄时⾬”,形成⼀种复合⽐喻。
再如⾳乐,是种作⽤于听觉的声⾳,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居易的《琵琶⾏》通过⽐喻做到了这⼀点。
诗⼈⽤“嘈嘈切切错杂弹,⼤珠⼩珠落⽟盘”来形容⾳乐轻⾳和重⾳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下滩。
⽔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是听觉,也有触觉。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感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些语言风格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其魅力。
一、比喻与象征比喻与象征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语言风格之一。
通过将两个本来没有关联的事物进行类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刻。
例如,《离骚》中的“维犹冯唐之耳,化被以执绋。
”这里,用“冯唐之耳”来比喻自己的耳朵被苦难所折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而《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通过明月光与地上霜的相似之处,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
二、对仗与押韵古代诗歌中常常采用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音节、字数、语调等在结构上达到相对平衡,例如《长恨歌》中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即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方式。
而押韵则是指诗句中的尾韵相同或相近,例如《七绝·忆江南》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即采用了押韵的形式。
三、排比与对偶排比与对偶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突出并强化诗句的表达。
排比是指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结构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呼应。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临安羡鱼鸣濑湍,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羡鱼鸣濑湍”与“青青柳色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偶是指将相对或矛盾的两个词语或结构放在一起,产生对比和冲突,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例如《登高》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中的“生气恃风雷”与“齐喑究可哀”形成了对偶关系,表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之情。
四、夸张与夸辞夸张与夸辞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夸张是指对事物的描绘进行夸大处理,形成夸张的效果,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是地上霜”夸张了地面上的霜。
夸辞则是指对事物给予高度的褒扬和赞美,例如《将进酒》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黄昏后”中的“怒发冲冠”对诗中主人公的气势进行了夸张的描绘。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
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阿鲁威《双调· 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
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
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
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1.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
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
手法。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 这个互文句极写塞外苦寒的军 旅生活。如果仅从字面看,可理解为“将军冷得连弓都拉 不开,都护冷得连铁甲都难以穿上身。”其实,完整的意 思应是“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铁衣冷难 着”。 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西江月》) 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 “(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 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 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
“丝” 可理解成“思”。“莲”和“怜”,“藕”
和“偶” “丝”和“思” “柳”和“留” “期”
和“棋”都谐音双关
13.顶真。也叫顶针。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 后句开头的词语,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
使句子联系紧密,反映事物间的紧密关系,又能
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 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 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
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 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绵长。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①以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以明月表离愁别绪,表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⑥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⑦以梅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如“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⑧以松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如“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⑨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⑩以梧桐芭蕉表凄凉悲伤的情景。
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1以杜鹃鸟(子规)表凄凉哀伤的情景。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12以鹧鸪鸟表离愁别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13以鸿雁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4、以水表人的惆怅情绪,以水喻愁。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15、以猿啼表悲哀、忧伤的感情。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16、以羌笛表远戍的愁苦之情。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语文古词诗中常见的意象

语文古词诗中常见的意象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1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 《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 《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漏补缺学案1(草稿)
补缺目的1准确识别借代、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比兴。
2有审题意识:区别意象的作用与手法的答题套路
第一环:概念识别借代、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比兴25次周测试题回顾
《杂诗》之四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①,谁为发皓齿?②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①薄:轻视。
②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
9
不为世俗所重,
负而无法施展的深沉慨叹。
(2分)
查摆问题:1误答为借代为30%
2着眼局部,术语意识不强
1比喻与借代
息夫人不言赋(节选)唐·白敏中
有一人兮甚美,事二夫兮深耻。
不咄咄以怨人,常默默而伤已。
何窈窕兮若彼,而寂寞兮如此。
舌虽在而口不言,身未亡而心已死。
殆其丧主失身,去故从新。
初为息侯之妇,今为楚国之嫔。
标二八之佳丽,冠三千之等伦。
处喧哗而不乱,挺节操以自持。
翠羽常低,多值敛眉之日;瓠犀难见,少逢启齿之时。
势异丝萝,徒新婚而非偶;华如桃李,虽结子而无言。
起居有节,惟闻佩玉之声;应对无时,不吐如兰之气。
文中二段多有比喻请识别:
下列词语为什么成为借代?
一、红袖。
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
“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
二、巾帼。
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
三、红粉。
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
四、粉黛。
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五、蛾眉。
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
六、红颜。
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
“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
七、裙钗。
因妇女著裙插钗。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
2古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比兴
剖析曹植《杂诗》之四
(1)着眼整体: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
(2)着眼局部: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3)可着眼整体也可局部: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比兴: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总结:从局部与整体识别《杂诗》《在狱咏蝉》手法
第二环:问题识别意象的作用与手法的答题区别
1
56
1 枫叶荻花秋瑟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归雁洛阳边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意象终极多为诗歌表达情感服务,因此答意象作用多与情感结合。
练习1【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中的意象叠加有何作用?
练习2《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最后一句中的“沙鸥”,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
全诗意境雄浑,《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的评论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诗人将“细草”、“孤舟”、“沙鸥”这些景象,放置于无垠的星空平野之间,使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自然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