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古诗词写作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写作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写作的表现手法古诗词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比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

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

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

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例一: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生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

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例二: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例三: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一)单喻式。

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

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

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

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

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

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

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

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例谈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例谈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育教学研究例谈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金文进(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浙江义乌322000)摘要:一个人志向远大,可以说他具有“鸿鹄之志”形容爱情的美好,有诗云“愿作鸳鸯不羡仙”赞美新娘的美貌,可以引 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比喻的运用使语言灵动富有美感,具有化平凡为神奇的魔力。

关键词:愁;抽象;青感;平淡比喻是修辞中最常见的一种,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称为“比”,运用较为普遍,用“硕鼠”比喻贪官,用 “凝脂”比喻美人之肤。

宋代理学大儒朱熹,认为“以此物喻 彼物也”。

原中国修辞学会理事谭永祥说“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

”运用 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东西,可以把平淡的东西变为生动的东西,可以把生疏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可以 把情感表达得更加充沛。

一、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愁”是无形、抽象的东西,虽可感知却很难描述。

古代 诗人们常运用比喻的修辞,吟咏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把 抽象的愁绪写得有形具体,写得生动可感,让读者识得愁滋味。

有用水来比喻愁,李煜在大牢里黯然感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愁之绵长;李欣在孤寺雨夜独自神伤“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把视觉上海水的多少与感觉上愁的深浅相勾连;秦观在浅浅春寒中叹息“春 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既写出了时光飞逝,也暗喻自己的青春一去不返。

有以山喻愁者,如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连绵不绝的高峻突兀的群山,还抵不上“愁”的一半,愁就有了数量。

有以船中的载物喻愁者,如李 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就有了重量。

杜少陵的“忧端齐终南”的意思就是我的忧愁与终南山齐高,愁就有了高度。

诗仙李白却用以白发喻愁,古往今来,唯他 一人喊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突出“愁”之长度。

在古代诗歌中生离死别,思念家乡也是诗人经常抒发的情感。

南宋刘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体现怀念之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分别之苦,与柳 永的“念去去,执手相看泪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 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1 、审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

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

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 、看作者,知人论世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

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 、品局部,抓住关键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

上文已谈及,此不赘述。

4、看注释,破解难点高考试卷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的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

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

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5 、抓整体,全面参照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上文已谈)。

二抓尾联末句。

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

尾句(联 )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

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欧阳修《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原文、译文及赏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欧阳修《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原文、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原文、译文及赏析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欧阳修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译文】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

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

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

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注释】①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②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

③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④鸂鶒(xīchì):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⑤棹:船桨。

归棹:归船。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采莲女,写的是她的相思离愁。

或为作者观有所感。

时作者欧阳修景祐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被降知夷陵县。

【赏析】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

起首三句即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丽的荷塘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撷莲花。

她们的衣着颇与文献记载相符——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乐考》云:宋时教坊有采莲舞队,舞女们均“衣红罗生色绰子(套衫),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

这里词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饰的一部分,便把她们的绰约丰姿、婀娜舞态勾勒出来,笔法至为简练。

“暗露双金钏”一句写得更好,富有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

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即毫无意味了。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
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 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 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 说,故“又开封”。
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如乐府诗《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
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 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 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 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烘托举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 是我们所说的烘托。(那颜色在外围勾勒)

谈古诗中意象的翻译

谈古诗中意象的翻译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怨的春草,去比喻初恋的愁绪。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慕名。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由于”莲”与”婉”音同,所以古诗中存有不少写下莲的诗句,借此抒发爱情。

例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搬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寓意孤直不屈不挠、坚贞不屈。

《论语》:“岁寒,然后言松柏之后凋也。

”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寓意。

”一上高楼万里恨,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写了许浑对故乡的无穷挂念。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距:《诗经·黍距》存有”彼黍春草”的句子,就是说道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见故都布满黍,由此叹息宫室宗庙的烧毁。

后来常用”黍距”则表示对国家昔丰今衰的痛心伤感之情。

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等。

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浅谈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辽阳市三高中付尧“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因此,比兴中有比喻的成分,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比喻在诗歌中有明显的标记,有喻词或喻体。

而比兴没有。

“似”这个喻词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例如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中,把积雪比成堆积的花,里面有明显的“似”这个比喻词。

还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有“似”比喻便很明显了。

有的是没有比喻词,但是喻体很明显。

例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很明显的,把池塘的水面比成“明镜”。

诗歌中有喻体出现也是判定比喻的一个标志。

比兴这种手法却不需要喻体和比喻词,要靠人的理解得出比喻的真实含义。

如《卫风·氓》第三章即以传统的比兴开头,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写眼前鲜嫩的桑叶,对斑鸠提出不要贪食的劝告,从而由此引出对女子“无与士耽”的劝告, 并以桑叶的嫩绿润泽暗喻女子早年甜蜜幸福的恋爱时光。

而第四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人通过这两句引发对主人公遭弃始末的追述,并以桑葚的枯萎凋零暗喻似水流年带走了曾经的青春,曾经亮丽可人的容颜;以不再新鲜润泽的桑叶的结局暗喻饱受婚后贫困生活煎熬的女子面临着被无情遗弃的命运。

其次,比喻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而比兴侧重整体意境的表达。

比喻修辞中主要想运用它实现更加形象的效果,所以它更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

例如形容人谨慎的态度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春天的生机盎然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形容淡淡的哀愁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描绘山和江““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把无形写成有形,都只是侧重在词语或句子的表达。

试谈意象识别在诗词 鉴赏中的重要性


颈联 的两句 。 诗人 创设 了阴 阳冷 暖不 同的意境 ,
“ 举头望 明月 , 头思 故乡 ” 也可 表示 寂寞 等意象 。 向读 者展 现 了高洁 的情感 、 低 : 执著 的期待 和无 尽的哀
因此 。 识别 意象 法就是 在诗 词教 学过 程 中教师应 该 思与 怅恨 。纵观 全诗 , 人 因聆烟 ” 诗 人借 用具体 蓝 .
融的诗意空 问。 诗歌 “ 只不过是 词语镶 嵌的 图案 ”休 的 物象 玉烟 .喻 指 锦瑟 所 奏 出的 音乐 意境 是 蒙 咙 f
姆语 )换句 话说 , , 庞德 在 给意象 下 的定 义是 :意 象 的 、 无缥 缈 的 . 暖 日映照 下 蓝 田玉 山上 升起 的 “ 虚 像
则成 了贯穿 全文 的线 索 。还 可以 找找文 中是 否 “ ” 开 回忆和联 想 . 而将 现 实 的感受 和往 昔 的 子” 灯 展 从

地点 变化 的词 语 。 果有 , 如 那多 半就是 些 故 事 贯 穿 起 来 . 示 出“ ” 显 灯 的不 凡 意义 和 价 有 表示 时间 、

谈 。从 而影 响学生 对诗 歌 的正确 理解 和赏 析 。 很 的情感和思绪 。 颈联的上句“ 海月明珠有泪”沧海 、 沧 ,
不 利于培养 和 提高学 生 的诗 歌鉴 赏能力 。据此 , 我 明月的意象 透出诗人 寂寥凄 清的心绪 ; 明珠 、 珠泪的 在 这里 特别 地 就教 学 中如 何识 别诗 歌 中的 意象 与 意象用人格化 写法 .表 达诗人 对人才处境 悲苦而沉 形 象 、 象与 意境 等 问题 谈 谈 自己 的浅 见 . 意 以帮 助 沦废 弃 。 才能不能为世所用 而流露的哀怨与悲伤。 学生识别 意象和 意境 , 高学生 的诗歌鉴 赏能力 。 提 诗人凭借联 想把交融 起来 的意象沧海 、 明月 、 明

从《满井游记》谈比喻修辞

从《满井游记》谈比喻修辞作者:黄翠云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比喻是最重要的修辞是方式之一。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比喻的类型。

关键词:《满井游记》;比喻;比喻的类型;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62-02《满井游记》是明代"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记游小品。

文章写景生动,抒情真切,通过描写早春满井的景色,表达了他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捕捉初春时节富有特征的景物抒发喜悦心情时,运用了贴切而新奇的比喻,令读者拍案叫绝。

(1)写人。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从局促小屋投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写水。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始解"与"乍明",说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刚到;"鳞浪层层",既明写春风,又暗示河冰已经消融;"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是形容春天到来时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

作者正是通过这形象的比喻和特别准确的副词来描写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的。

(3)写山。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这个比喻不仅写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分外娇艳的特点,同时还极富美感,充满神韵,表现了青春的活力,真是形神具备。

(4)写麦田。

"麦田浅鬣寸许。

"这个比喻联想奇特,不仅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个生长的季节、向上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至此,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观察的细致,用喻的功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比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

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

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

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例一: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xx,尘扑蛾眉xx烟。

xx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xx。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

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例二: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xx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xx。

xx在xx,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例三:书成医国xx药,道是xx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一)单喻式。

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

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

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

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

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

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

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

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

其二是曲喻。

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

例如:“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李商隐·《日日》)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

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思想境界。

其三是互喻。

所谓互喻,是回环往复的连续设喻。

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

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

例如:“雪似古人人似雪”(苏轼·《江神子》)其中“人”和“雪”互为本喻体。

古人和雪之间的相似点:高洁而凛然。

作者不特意写雪,也不特意写古人,而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揭露社会风气的庸俗,从而表现其握瑾怀玉者的孤独感。

在新诗中,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街灯和星星相似点是:晶莹、明亮,从而架起了互喻的桥梁。

诗人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互喻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的意境。

(二)博喻式。

所谓博喻,即喻体不止一个,而是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侧面来比况某一本体。

喻体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

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个特点。

例如xx的七言古诗《百步xx》:“……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飞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作者用动物、器物虚实相间地七个比喻,描写了百步洪的气势、迅疾以及急流从石缝里迸出来的无数水珠的形象。

这是绘景方面的博喻。

其二是抒情方面的博喻。

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连用几个比喻,来比譬“与君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变。

其三是状物方面的博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描写乐声的清脆圆润和激越高昂,使无形的音乐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形。

此外,有的博喻把壮物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喻中有喻。

例如xx的《我是苹果》:我是苹果,我是小小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xx的苹果。

这首诗从一个大比喻中化出一连串的比喻,形成博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人民的深情。

博喻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突出强调艺术形象,使其更能抓住读者的心灵。

(三)全喻式。

所谓全喻,就是从全诗的美学结构出发来构建整体意象,借以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全喻诗中的比喻,不是单纯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写作手法。

全喻诗词大多为暗喻,往往表面写的是一种意思,暗含的是另一种意思,而重点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这种表现手法,就喻体的对象来看,我试分为四类:1、以人设喻。

用人作为喻体,以对人和事的叙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秦韬玉的《贫女》:xx未识xxxx,拟xx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xx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xx,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抑郁惆怅心情,实际是借贫女来喻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此外,象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表面是写闺意,实际是借以试探征求张水部的意见。

无独有偶,张籍以同样的手法写了《酬朱庆余》来答复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很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以物设喻。

以物设喻就是用某种物体作为喻体。

这种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或以一物设喻,或以数物连类设喻。

其中以一物设喻的,例如:瓶始开时xxxx,xx里尽琼浆。

沾唇几滴心神振,入肚三杯兴趣长。

半世无缘滋肺腑,余生有幸润肝肠。

xx一品当深恋,不再频频梦xx。

(刘广裕·《品<无射斋吟稿>》)刘老这首诗以酒味的醇厚纯正芳香比喻盛老诗集的韵味悠长,是恰到好处的。

以刘伶自喻,用典不露痕迹,耐人寻味。

咏物诗也往往是以一物设喻的,例如《吟筷子》(今人):苗条淑女自成双,骨健身长素秀妆。

相伴终生甘苦共,贫豪从不怨炎凉。

这首诗就是以筷子的形象美和内在美来比喻某些人的外貌美和品德美。

比譬恰切,意味深长。

这种咏物诗常常把比和拟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是以数物连类或物物相关设喻。

例如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xx和露种,日xx倚云栽。

芙蓉生在xxxx,不向东风怨未开。

诗中的“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芙蓉”属诗人自比,是由“碧桃”、“红杏”连类引发出来。

由于芙蓉生在秋江之上,地位低下,“下第”当属必然。

诗人虽满腔愤懑,却写得婉转含蓄,应视为比喻的妙用。

3、以境(景)设喻。

作者先描写景物作为背景,把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作为喻体,借以抒发作者的情志。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景,以隐喻“永贞改革”失败后的政治气候的恶劣,以及遭贬谪后的境遇。

后两句诗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意志,都寄托在这孤舟独钓的形象里了。

此外,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更是一首寄情于景,造境寓理,以诗言志的力作: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xx,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中的“暮色”、“劲松”、“乱云”、“险峰”诸意象,既是写景,又是明显的暗喻。

“无限风光在险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坚定和自信。

4、以典设喻。

用典则是引用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暗喻诗人的某种情意。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古喻今的范例。

词的上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苟安江南南宋统治者的指责,也寄托了作者想如孙权、刘裕一样挥戈北伐的救国心情。

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企图轻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也喻示了作者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

全词都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说明现实问题的。

应当说明的,并非所有的全喻诗都有言外之意,有的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不是构建别有寓意的整体意象,而是借助比喻论事、绘物、评人,直抒胸臆。

如贺知章的《咏柳》:xx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句句用比,也可看作全喻诗,但它只是通过垂柳这个特征性的景物,来描绘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赞美大自然的工巧,并无别的寓意。

在用比上,有些全喻诗既用暗喻,也有明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文前例2)。

二、诗词用比的意义和作用诗论家xx曾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

”所谓“托物”,就是形象化;“连类”就是比喻。

“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是比喻的高手。

没有奇妙的比喻,诗歌园圃必然荒芜”(丁芒语)何以言之?(一)比喻是诗词语言的基础,它跟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是相近、相似甚至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比兴与比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起兴句可称为“兴而比也”。

如“关关睢睢,在河之洲。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

比拟是拟中有比,我认为比拟句多为比喻喻体物性人格化或人性物格化。

下面试举一个物性人格化的例子: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情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唐·钱玥《未展芭蕉>》)“冷烛”、“绿蜡”、“一缄书札”从外形上比喻“未展芭蕉”;“情”、“藏”、“拆”又把“未展芭蕉”和“东风”拟人化了。

这个在春寒料峭中卷缩未展的芭蕉,又暗喻了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环境的束缚,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内心。

因此,这首诗既用了拟人手法,又是一首暗喻诗。

双关中的意义双关和比喻中的暗喻,都是一箭双雕,有的甚至很难区分。

表面看来,比喻与夸张毫无联系,实际上两者常常结合运用,融为一体。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