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把进入名牌大学抬高到了人生的重要目标之列。
而在大学排名的背后,是越来越成熟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支撑着。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通常包括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社会责任和国际影响等方面的指标。
在其中,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传统上,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已经过时。
如今,学生的学术成果、学术竞赛中的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除了教育质量外,科学研究也是评价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
科学研究的成功通常表现在研究经费的拨款和教授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上。
此外,学校在社会责任和国际影响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加以考虑。
校园文化、学术自由、校际关系、学生参与度等因素可能对一所大学的评分产生影响。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评价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确保它切合评价体系中的要求,搜集各种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应该通过全面记录和基础信息收集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评估学术研究方面,需要考虑是否有了足够的研究基础和资源,或者是否可以与其他学校或组织开展合作。
社会责任和国际影响方面的评估则需要考虑学校深化文化、合作、社交和人类愿景的贡献。
对于大学的排行榜,权重是更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因为不同的大学评价体系可能会为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
一所学校的排名与其专业性、设施、师资、发展方向和地理位置等有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排名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大学的教学质量,只能作为判断标准之一。
三、评价体系的问题目前,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排名只能体现那些更具权重的指标而不能准确体现学校整体质量。
此外,数据质量、比较不一致、非正式数据的因素,也会对评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产生负面影响。
评价体系缺乏全局视野和多重角度,这也意味着一家学校有可能只是在符合部分标准而并非全面优势。
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研究赵婷婷张雅莹宫美凤摘要:不同的大学排行虽然有不同的指标体系,但总的来说,都有三类指标:即社会声誉类、办学条件类、学生服务支持类。
本文从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分析入手,力图分析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的特点,认为不同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说是其目的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大学排行的优缺点,并对关于大学排行的争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目的是对客观地分析和认识大学排行及其影响。
关键词:大学排行;指标体系应该说,大学排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大众化时代公众对高等学校的信息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排行发展也比较快,但是我国的大学排行历史比较短,而且指标体系大多借鉴国外,因此对这一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在简单介绍世界著名大学排行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这些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特点,以期为我国的大学排行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部分世界著名大学排行简介大学排行始自美国。
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率先推出全美大学排行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行。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学排行开始迅速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纷纷推出自己的大学排行,这些排行针对本国国情,因此各具特色。
表1显示了一些世界著名大学排行的基本情况。
主办大学排行一般是民间团体,如专业社团、报纸杂志等媒体,如法国的大学排行就是由专业社团主办的,而以上介绍的几种大学排行则都是由媒体主办的。
但是,有时大学排行也由政府机构主办,俄罗斯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比较少。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大学排行的工作最好由民间机构来完成,它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发布高等学校信息的渠道,由民间机构完成,可能具有更强的客观性。
但是,在这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论,比如有人认为,这些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提高发布大学排行媒体的知名度,也可能病不能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
但无论如何,今天的大学排行榜在引导学生择校、资金流向、促进大学竞争、吸引社会关注高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不能轻视的。
大学评价指标的国内外差异分析

大学评 价指标 的国 内外差异分析
殷 之 明
( 汉 大 学 中 国软 科 学 评 价 研 究 中 心 , 北 武 汉 4 0 7 ) 武 湖 3 0 2
摘
要 : 大学评 价指 标 的重要 性 入 手 , 从 从社 会 大众 认知 差 异 、 家教 育 与行 政法 律 法规及 政 策 、 国 大学评 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别 提醒 . 网大 中 国大学排 行榜 只是 从相 关 指标 体 系方 面反 映 大学 过去 一年 的有 关情 况 , 仅供 参考 ”1 E。戴跃依 老 师在 ] 《 大学 评价 体 系及 其排行 榜透 视》 一文 中也提 到 :大 学评 “ 价 与 排名 的结 果从 本 质上 应 该取 决 于 大学 的综 合 实力 和 综 合水 平 . 是从 现 阶段 来看 , 但 其实 不然 , 现 有 的大 学评 从 价 排名 分析 ,它不 仅 取决 于大 学 的综合 实力 与 综合 水平 。 还 取决 于 评价 的 目的与指 标 体 系 的选 择 …… ”2 _。从 上面 ] 网大 的特别 提示 和戴 老 师 的论 文 中 . 我们 可 以看 出评 价指 标 体系 对 大学评 价 结果 的决定 性作 用 。 根据 笔者 的统 计分 析 , 《 国新 闻 与 世 界 报 道 》 英 国 《 晤 士 报 》 加 拿 大 在 美 、 泰 、 《 克林 》 中 国科 学 评价 研 究 中心 、 大 、 中 国大 学 评价 麦 、 网 《 课 题组 》和 上海 交通 大学 高教 所发 布 的7 个大 学 评价 指标 体 系 中 , 同包 括 了3 个 一 级指 标 ,2 共 3 8 个二 级 指标 ,4 7 个三 级 指标 , 它们 的指标设 置方 式 、 度 、 重差 异 明显 但 角 权 我们 关 注大 学评 价指 标体 系之 间 的差 异 , 目的是 从差
六种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及启示

六种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及启示王位①(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北京,100120)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大学国际化逐渐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成为我国大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课题。
本文选取目前国际上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六种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评价方式、评价类型、指标构成及特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我国未来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若干启示,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国际化;评价;评估;指标体系;国际比较Comparative Study on Six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ChinaWang Wei(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120)Abstract:In a global economy,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rend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is a major concern for the "three orientations" (i.e., making education geared to the needs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world and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analyzes six typical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erms of assessment approaches, types, criteria composition and features. Based on this comparison, some enlightenment is resulted and some innovative opinions are initiated for the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Chines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Kew Words: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ssess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并逐渐成为高校发展和提升质量的①作者简介:王位(1983—),女,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综合处工作,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

最 近 几年 , 媒 体 特 别 是 互 联 网 的 推 波 助 澜 下 , 益 攸 关 的 问题 , 校 必 须 大 兴 改 革 举 措 , 则 不 进 则 在 学 否 大 学 排 行 榜 得 到 了越 来 越 多 的关 注 ,每 次 高 校 排 行 退 , 将 会 面 临 危 机 。 同时 , 价 体 系 特 有 的 公 平 性 必 评 榜 的 发 布 都 会 成 为 当时 重 大新 闻 。尽 管 国 内 大 学 评 和 透 明 性 为高 校 间 良性 竞争 提 供 了 一 个 和 谐 有 序 的
价 体 系 还 不 够 完 善 ,但 大 学 排 行 榜 的影 响 力 却 在 日 平台。 3 动 态 地 反 映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状 况 。 大 学 排 名 不 . 益 扩 大 ,其 产 生 的 社 会 影 响 力 关 系到 学 校 的 知 名 度
和 美 誉 度 ,从 而 直 接 影 响 了 高 校 的生 源 质 量 和 社 会 仅 仅 给 大 学 排 出 先 后次 序 ,每 年 一 次 的 大 学 排 名 所 投 资 方 向 , 动 大 学 之 间 展 开 合 作 与 竞争 等 , 高 校 形 成 的 名 次 轨 迹 ,又 可 以 动 态 地 反映 一 个 学 校 的 发 推 对 各个 高 校 能 够 通 过 排 名 发 现 优 长 与 不 的 发 展 起 着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所 以 , 高 校 都 非 常 重 展 状 况 。同 时 , 各
而 评 1 为学 生 择 校 提 供 权 威 依 据 。 中 国 有 普 通 本 科 系 , 且 由于 参 与 评 价 的机 构 众 多 , 价 的侧 重 点 不 .
国内外高校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校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教育资本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领域。
而高等教育的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针对国内外高校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本文从评估标准、指标体系、评估方式、评估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评估标准国内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一般包括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个方面,其中教学质量占比最大。
评估标准主要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和相关资讯资料制定而成。
相比之下,国外高校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成果的评估。
例如根据QS排名百强榜,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学术声誉、雇主声誉、教师学生比例、国际化程度、引用率、生源质量等六项。
可以看出,评估标准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评估细节和重点方面。
二、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评估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国内高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大类,质量保障指标和评建筑设施指标,衡量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校园硬件建设水平。
而国外高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一般涵盖教学研究、师生互动、学生体验、学生就业等方面。
可以看出,国外高校更加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的评估,而国内高校更加注重学校管理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三、评估方式国内高校的评估方式一般包括问卷调查、专家评估、学生考试、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估透明度相对较低。
而国外高校的评估方式一般采用匿名调查和客观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透明度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国外高校更加注重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评估结果应用评估结果的应用是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国内高校的评估结果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学校自身管理的调整,对学生的录取和就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而国外高校的评估结果则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品牌的建设。
此外,评估结果的公开程度也是两者的差异所在。
国内高校的评估结果往往只对内公开,而国外高校的评估结果则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公开,增强了透明度和公信力。
对我国四个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比较

、
网大设计 的指标体 系有教育投入和教育产 出指标 。教育投入 : 物资资 源 ( 2 ) 教 师资 源( %) 1% 、 1 、 9 学术 资 源( % , 产 出: 2 ) O 教育 学术 成果( %) 2 、 2 学生情况( %) 1 , 2 此外还有对学校声誉 的调查 。其特点是 突出指标 内容 的相对性 。 排行榜评估重点主要侧重于资源( 、 学生 教 师 、 质) 物 和成果 ( 学术、 声誉) 。
维普资讯
数 汇 2. (删) O。 下 O8 8
口
摘 要
圆
对 我 国 四个 大 学 排 行 榜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分 析 比较
邵 敏
湖北 ・ 汉 武 40 7 ) 30 4 (中国地质 大 学 高等教 育研 究所
文章对广 东管理科 学研 究院( 书连课题组)网大、 武 、 校友 会、 中国科 学评价研 究中心, 这四个 中国大学排 行榜的评
学科(8%赋予权重系数较大萁 特点是突 出指标内容的绝对性 。 85) .
( ) 四 中国科 学评价研 究中心 的评价指标体 系分析 中国科学 评价研究 中心针对 不同类 型高校和不 同评 价内容分 别设计 了不 同的评价 指标体系, 每个评价指标体 系均有教育投入 、 教育产 出和效益指标 。现 以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 为例, 教育投 入指标: 资源( .1 , 育产 出指标 : 学水平 ( . % 和科学 办学 1 7 %) 6 教 教 21 ) 66 研究( _1 ) 4 3% , 5 以及学校声誉( 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 。其特点是突出 指标体 系全面性 。 二、 四个 大学 排行榜 评价指标体系的 比较 每个 排行榜 的评价指标 体系 中, 育投入指标 各有不 同, 教 我对 各排行榜 中的人才培养 , 学研 究 , 誉进行 了横向 比较 , 结合第 科 声 再 部分对各排行榜 的分析 , 出国内四个 排行 榜指标 体系各 有不同 得 侧重点 , 而且都有互相值得借鉴 的地方 :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 院武书连课题组侧 重教育产 出的评价 , 评价 指标注重 办学 规模 , 重视人才 培养 和科 学研究 , 但是它 的评价指标 体系 中不重视学 校声誉 。其指 标可 以帮 助考生和 家长了解大学人 才培养 的规模 状况和科研实 力。评价 的主要 目的在于想建立一个 评价大学校长成功与否 的模 型, 同时为考生 择校提供一份有价值 的
中国大学排名四大知名榜单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中国大学排名四大知名榜单指标体系比较研究作者:毕鹤霞来源:《高教探索》2018年第05期摘要:大学排名是评估高等教育投入、过程与产出质量的方式之一。
研究选取国内四大知名排行榜指标设计进行比较,纵观中国四大知名大学排行榜评价体系沿革和特色各有侧重点。
从指标设计数量来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属网大榜评价指标最多;三级指标则是中评榜数量最多。
从高等教育三大职能来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均覆盖在四大排行榜指标设计中。
从高校投入和过程指标来看,中评榜指标兼顾了高校师资力量、学生情况和声誉的替代性指标,全面诠释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关键词: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2017年1月24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
“双一流”建设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
众所周知,大学排名是评估高等教育投入、过程与产出质量的方式之一。
排名可以提供比较的信息并增进对高等教育的了解,它可以提供一种市场观点,以作为政府、认证机构以及评价机构有关评估工作的补充。
大学评价对一所大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大学评价指标所体现的价值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
同时,大学排行榜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引导学生择校、促进高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大学排名中,我国存在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网大榜、中国校友会、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10多个机构、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也有不少排行榜仅发布过一两次,未能延续。
除了学术机构推出的排行榜之外,商业机构的排行榜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公众眼球。
业界影响力较大的是武书连版中国大学排行榜(简称“武书连榜”),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排行榜(简称“中评榜”)、校友会版中国大学排行榜(简称“校友会榜”)和网大版中国大学生源排行榜(简称“网大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大学评价对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大学评价机构使用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其整体结构及侧重点,并对其优点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初步探讨。
标签:大学评价;指标体系;高等教育
大学评价作为高等教育三大研究领域之一,近年已成为高教领域众多学者竞相涉足的领域。
作为大学评价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大学排行榜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虽然争议颇多,但其对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影响是不能否认的。
自1987年至2007年间,国内共有20个左右的机构发布近400个有关中国大学的排名。
其中包括大学综合排名近30个,单项论文排名140余个,其余是特色单项指标排名。
在这近400个有关中国大学的大学排行榜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网大的综合大学排行榜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本文仅就国内这四个影响力较大的大学评价机构使用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比较。
一、国内四家主要评价机构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从1993年开始,中国管理科学院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了11个大学评价结果,每次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有所变动。
本文作者仅检索到该课题组在2001年公布的评价指标及权重和以后历年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动情况。
《2001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2002年度指标体系与2001年相比有以下变动:(1)没有引文的论文减半计分。
(2)暂时取消专著指标。
(3)将博士生创新环境指标改为研究生创新环境指标。
(4)继续降低EI权重。
EI得分由上年的每篇3分降为2.5分。
(5)发明专利一经申请就计分;每申请一项发明专利计3分。
授权后再加计30分,合计等于8.68篇被SCI收录的论文的得分。
(6)提高CSCD引文的权重。
将CSCD引文得分由1.5分提高到2.5分,与SCI引文得分相同。
(7)增设CSSCI引文指标,得分与CSCD 相同。
(8)尽可能删除重复的内容。
对各数据库重复收录的源期刊,采用高分优先、文理分开的原则;对各大学重复发表的论文,采用逐篇与发表期刊核对,最后保留一篇的原则。
2003年度指标体系与2002年相比有以下变动:(1)国家级奖已由以前的5个等级改为2个等级。
国家级一等奖得分变更为160分,二等奖变更为80分。
多个单位共同获奖的,按公布的获奖单位排序依次降低得分,其得分之和等于该奖项的得分。
(2)没有引文的论文按1/4篇论文计分。
(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申请成为“中国大学评价”源期刊。
2004年度指标体系与2003年度相比,不再将专科生得分计人中国大学评价的总得分。
没有引文的论文仍按有引文的论文的1/4计分。
2005年度指标体系与2004年度相比,增加了本科生质量指标。
2000年以来,本科生培养得分一直采用本科生入学成绩乘以毕业本科生数量的方法计算。
本年度增加的本科生质量指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各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以书面方式回答,在该导师任教的一级学科2001—2003年入学的硕士生中,哪些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质量处于该校硕士生最高之列。
第二部分,由各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以书面方式回答,在该导师任教的一级学科中,本科毕业于哪些大学的,学术水平处于该校该一级学科最高之列。
上述两个质量指标共占本科生培养总得分20%的权重。
2006年整个指标体系与上年没有变化,在指标数据来源方面有一个重大变化。
2006年的大学排名国内论文部分使用了“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研发的《科学引文数据库》。
2007年度指标权重有如下变化:(1)国家级奖一等奖由每项160分提高到320分,二等奖由80分提高到160分,教学成果奖得分不变。
(2)SCI论文由每篇3.8分降为3分,EI论文由每篇2.5分降为1.5分。
(3)SCI论文、CSCD论文、CSSCI 论文、SCD论文每篇被引用一次由2.5分提高到3分(不含作者自引)。
(4)每项发明专利授权后由15分降为10分。
(二)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自2002年至今,“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已经连续6年发布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评价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人手,以“衡量高校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为评价目标,侧重体现被评价高校的历史成就和现时能力,这也是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区别于国内外其他大学排行榜的最大特点。
《200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的指标体系见表2。
(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从2004年第一次发布中国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以来已经连续发布了4次。
这4年的数据和评价结果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大学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变化情况是非常有价值的。
该评价中心2004年度发布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四)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网大网站(,以下简称“网大”)自1999年开始至今,共发布了9个大学评价结果。
2007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见表4。
二、四种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以上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网大最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正如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主持人蒋继宁在《2006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发布词中所说,一个排行榜,终究是一家之言,只能从一己的角度去窥视大学的面貌。
下面我们就对这四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与权重设置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整体结构差异
从整体结果上看,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最为简单的是中国校友会大学评价课题组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其总共设置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其次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网大的指标体系,网大的指标体系共设有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未设置三级指标,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设有2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最为复杂的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
由此可见,中国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结构上还不成熟,没有大家公认的统一的结构。
有的设置可能太过简单,如中国校友会的指标体系;有的就可能太过繁琐,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
(二)侧重点的差异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自1998年起,逐步建立起了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
该课题组自1998年以来一直只使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比较注重大学的“产出”。
网大、中国校友会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多是产投并重的。
如网大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反映产出的,如声誉、学术成果、学生情况,也有反映投入的,如学术资源、教师资源、物质资源,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各占约50%。
(三)优点和不足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自1993年就开始进行大学评价的研究,至今已有十几年历史,其衡量标准是对社会的贡献,即产出指标,在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产出指标方面,已经逐步趋于成熟与完善。
但该课题组比较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的比重(34.74%)是社会科学研究(8.17%)的4倍多。
过于偏重自然科学研究,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文类大学的分数偏低,名次会较靠后。
且“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虽然在每年发布排行榜时也都说明当年指标体系的变动情况,但在2001年公布了其指标体系及其具体权重后,以后每年都只是公布单个指标的增减或权重的变化。
因为读者很难将2001年以来每年的指标体系变化收集在一起,有读者质疑该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不透明。
如果指标体系与排行榜同时公布,可
增加该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科学研究占的比重最大(45.31%),是其他指标的2~3倍,这与其制定的“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偏重科研的原则”相符合。
大学有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之分,研究型大学固然会偏重于科研,但还有很多教学型大学,它们虽然在科研上并不名列前茅,但确实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过于偏重科研的话会对教学型大学有失公平。
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标准,侧重于学术资源与学术成果,各占20%与22%。
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一样,也是过于偏重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权重有待平衡。
中国校友会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研究指标上,重大科研成果里有关论文的指标只有Nature&Science收录的论文数。
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是大学的科研水平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的论文少之又少,因此需要考虑其他论文指标。
在人才培养指标上,过于重视杰出校友这一指标。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的场所,而不是生产杰出人物的地方,且校友的杰出未必是大学教育的结果,因此以杰出校友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指标且占有如此大的权重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