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表
第一章第1节元素周期表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 2、族: 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 到下排成纵行。
共 18 个纵行, 16 个族
七 共7个主族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主 (A族)表示为罗马数字加A 七 副族: ⅢB , ⅣB ,ⅤB , ⅥB , ⅦB ,ⅠB , ⅡB 副 族 共7个副族 零 (B族)表示为罗马数字加B 八 包含三列(8、9、10) 第VIII 族: 族 最外层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 零族:
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 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已知金属A可与冷水反应, 金属B和热水才能反应,金属 C和水不能反应,判断金属A、 B、C金属性强弱如何?
金属性 A〉 B〉 C
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
碱金属与氧气反应比较
单质 Li Na K Rb Cs 与O2反应 Li2O Na2O、Na2O2 K2O、K2O2、KO2 更为复杂 更为复杂 反应程度
越 来 越 剧 烈
(1)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 1个电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①与O2的反应
Δ Δ 4Li + O2 = 2Li2O
Li、Rb、Cs 又如何呢?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 1、周期: 照原子序数递增顺序由左往右 排成横行。 共 7 横行— 7 个周期
周期数 = 电子层数
短周期 三 短 周期 四 长周期 长 (横向)
第1周期: 2种元素 第2周期:
第3周期:
第4周期:
8种元素 18种元素
第5周期:
第6周期: 32种元素 第7周期: 26种元素
化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知识总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知识总结(一)原子结构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关系(1)原子的构成(2)各粒子间关系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原子、离子中:质量数(A)= (Z)+ (N)(3)各种粒子决定的属性元素的种类由决定。
原子种类由和决定。
核素的质量数或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和决定。
元素中是否有同位素由决定。
与决定是原子还是离子。
原子半径由、和决定。
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和决定。
(4)短周期元素中具有特殊性排布的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的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3、4倍的元素:依次是。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元素:。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
2.原子、离子半径的比较(1)原子的半径大于相应阳离子的半径。
(2)原子的半径小于相应阴离子的半径。
(3)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4)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5)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同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同价态的离子半径也如此。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阳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3.核素、同位素(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2)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称。
(3)区别与联系:不同的核素不一定是同位素;同位素一定是不同的核素。
(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1)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性质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第4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师版)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化学周期表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带 正电 ,电子带 负电 ,中子中立 不带电 。
2、质量数(1)概念:将核内所有 质子 和 中子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
(2)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两个关系①质量数(A )= 质子数(Z ) + 中子数(N ) ②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表示方法如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12 6C 表示质子数为 6 ,质量数为 12 的碳原子。
4、粒子符号(A Z X ±bn ±m )中各数字的含义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 原子核 及 核内质子数 ,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以钠原子为例:(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上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每层上所排的电子数也相同)。
如 Mg :→ Mg 2+:。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和同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如 F :→F-:。
Na+与稀有气体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Cl-与稀有气体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二、元素在周期表1、周期的分类与包含元素216个族分为7 个主族、7 个副族、1个第Ⅷ 族和1个0 族。
3、元素周期表中的方格中各符号的意义注:元素周期表记忆口诀横行叫周期,现有一至七;三四分长短,四长副族现;竖行称作族,总共十六族;Ⅷ族最特殊,三列是一族;二三分主副,先主后副族;镧锕各十五,均属ⅧB族。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相互推断(1)元素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与位置的关系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有H、Be、Al 。
②族序数是周期数2倍的元素有C、S 。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一、物质结构(一) 原子组成2.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的关系(1)质量关系: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2)电性关系:质子数(Z) - 电子数(e-) = 粒子所带电荷数(粒子的价数) 如Cl -:17–18 = –1(3)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 中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3.元素与同位素: (1)元素:质子数相同的同类原子的总称,现在已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如Na Al O C Ne(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如3517Cl与3717Cl(二) 分子结构1.化学键 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地相互作用。
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1)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原子间化合都能形成离子键。
(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般非金属原子间化合都能形成共价键。
由共用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可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①.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
如Cl -Cl 键②.极性键:由不同种元素形成的共价键,其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如H -Cl 键、C -H 键等,共用电子对分别偏向C1和C 。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离子化合物(如NaCl ),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H 2SO 4),既含离子⎪⎩⎪⎨⎧≈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相对质量1⎪⎪⎩⎪⎪⎨⎧中子质子⎪⎩⎪⎨⎧-=≈,中子数决定同位素不带电相对质量)Z A (N 1⎪⎩⎪⎨⎧素的化学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元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质量是质子的1836/1⎪⎪⎪⎪⎩⎪⎪⎪⎪⎨⎧核外电子原子核1.原子(A Z X)键又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NaOH )。
(1)常见的离子化合物⎪⎩⎪⎨⎧))KAl(SO Cl NH BaSO CO Na NaCl ()Ba(OH) Ca(OH) KOH (NaOH )O Al BaO CaO O K O Na (244432223222绝大多数盐强碱活泼金属的氧化物 (2)常见共价化合物⎪⎪⎩⎪⎪⎨⎧C O O HCH CHO CH OH CH CH H C HClO SO H PO H CO H HClO SO H HNO O H SO SO NO NO CO CO HCl S H NH CH 332322324332442323222234绝大多数有机物:含氧酸: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3.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是指整个分子的正负电荷分布情况,即电极。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Z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班级姓名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A X)原子序数=质子数= 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注意: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长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7个主族族副族: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与H2的化合由难到易,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
元素周期表(带详细解析)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重难点一元素周期表1.构成原子(离子)的微粒间关系(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4)质子数(Z)=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电荷数。
(5)质子数(Z)=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电荷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60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特别提醒族序数为Ⅱ、Ⅲ的地方是主族和副族的分界线,第一次分界时主族在副族的前面,第二次分界时副族在主族的前面。
“第一次”指ⅠA ⅡA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Ⅷ依次排列。
“第二次”指ⅠB ⅡB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依次排列。
重难点二 零族定位法确定元素的位置 1.2.比大小定周期比较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找出与其相邻近的两种0族元素,那么该元素就和序数大的0族元素处于同一周期。
3.求差值定族数(1)若某元素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多1或2,则该元素应处在该0族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个周期的ⅠA 族或ⅡA 族。
(2)若比相应的0族元素少1~5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ⅢA ~ⅦA 族。
(3)若差其他数,则由相应差值找出相应的族。
重难点三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单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①与O 2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如Li 2O 、Na 2O 等。
②与Cl 2反应生成RCl ,如NaCl 、KCl 等。
③与H 2O 反应,能置换出H 2O 中的氢,反应通式为2R +2H 2O===2ROH +H 2↑。
④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H 2,反应通式为2R +2H +===2R ++H 2↑。
(R 表示碱金属元素)(2)递变性从Li 到Cs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高中化学必修2 第1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2、3 周期)周期: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 4、5、6、7 周期)主族 7 个:ⅠA -ⅦA族: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IB-ⅦB第Ⅷ族 1 个(3 个纵行)过渡元素零族(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 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点燃 Li 2O2Na + O 2 点燃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元素周期表(一)

19 20 21 22 23 37 38 39 40 41 55 56 87 88
镧 系 锕 系
24 42 74
25 43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
的碱性强弱
(强~强)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含氧酸) 元素 非金属性
的酸性强弱
(强~强)
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 (易~强)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稳定~强)
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变 化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Li
Be
B
C
N
O
F
Ne
3锂 Na
11钠
2
3
4
族: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列 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行
IIIB Sc 21 钪
IVB Ti 22钛
VB V 23钒
VIB Cr 24铬
VIIB Mn 25锰 Fe 26铁
VIII Co 27钴 Ni 28镍
IB Cu 29铜
IIB Zn 30锌
B:副族
类别
周期序 数 1 2 3 4
起止元 素 H—He Li—Ne Na—Ar K—Kr Rb—Xe
元素的化合价
族
主要化 合价
IA
+1
IIA
+2
IIIA
+3
IVA
+4 -4 RH4
VA
+5 -3 RH3
VIA VI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为您服务的教育网络主题一材料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一、审查考试地点1.考试网站网络建设(1)元素“位-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2)。
推断元素的名称或位置是本节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其方法可以大致概括如下:2.检查现场解释:测试地点1:同一时期、同一主体群体性质变化的逻辑衍生关系1。
相同周期和相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性质原子半径电子层结构电子损失能力获得电子能力金属非金属主价最高价氧化物酸相应水合物碱性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形成困难稳定性相同周期(从左到右)具有相同数量电子层的最外层电子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外层电子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外层电子的数量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外层电子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外层电子的数量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的数量逐渐增加,最大正价(+1→+7)非金属负价=-(8族序数)酸度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的数量XK碱度随着主族(自上而下)电子层数的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逐渐减少,逐渐增加,逐渐减少,逐渐减少,逐渐减少,最高正价=族序数(除O,F外)非金属负价=-(8-族序数)酸度逐渐减少,碱度逐渐增加,形成从难到易的稳定性逐渐增加,形成从易到难的稳定性逐渐减少2。
元素周期表中的“三角形”变化规律如果元素a、b和c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图5-1所示的位置,所有相关的性质都可以顺利释放。
1为您服务的教育网络订单(但D不能参与安排)。
(1)原子半径:碳>氮>硼;(2)金属度:碳>碳>硼;(3)非金属:硼>碳>碳3。
元素周期表(1)中的相似性规则与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因为最外面的电子是相同的);⑵元素周期表中对角线位置(如2中的A、D位置)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如锂和镁、铍和铝、硼和硅等。
(3)相邻元素的性质差别不大。
测试点2元素周期定律的普通次定律1.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3且小于8的元素必须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2的元素可以是主族、次族或0族(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氦除外)。
2.在元素周期表中,IIA族和IIA族元素的原子数有三种不同:①1-3周期(短周期)1元素的原子数不同;(2)第4和第5周期之间的差异为11;③第6和第7周期的差异为25。
3.在每个周期中排列的元素类型满足以下规则:如果n是周期序数,那么在奇数周期中它是(n?1)222(n?2)物种,物种处于偶数周期。
24.在元素周期表中,除了第八族元素外,具有奇数(或偶数)原子序数的元素,元素所在的族的序数和主价也是奇数(或偶数)。
5.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有一条分界线。
分界线右上方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而分界线左下方的元素是金属元素(除了氢)。
分界线两侧的元素通常是金属和非金属。
6.零族不是主族,第八族不属于次族,惰性气体元素不属于非金属元素。
7.难以失去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比稀有气体元素具有更强的电子能力。
8.具有更多电子层的粒子的半径不一定大,例如,锂离子的半径大于铝离子的半径。
9.在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铟元素,而是铟元素,例如VIB族的铜、银、金、铬、钼。
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IIA族元素,但可以是IIB族元素,如锌、镉、汞或钪、钛、钒、锰、铁、钴、镍等。
10.具有相似组成和结构的物质的分子量越高,熔点就不一定越高,如氟化氢??嗨.11.具有金属光泽并能导电的元素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石墨。
12.不是所有元素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例如,航天飞机。
13.除了氢、硼、氧和氟之外,大多数非金属的最高正价和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14.大多数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该元素的主族序数,但氧和氟除外测试点3: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比较1.同一时期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在第三个循环中:钠>镁>铝>硅>磷>硫>氯。
2.同一个主族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与ia组相同:Li3.同一时期的阳离子半径随着原子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如第三个循环:na+> Mg2+> Al3+。
-4.同周期阴离子的半径随着原子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如同第三个周期:P3 > S2 > cl。
+5.同一主族的阳离子半径随着原子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如na+2为您服务的教育网络6.同一主族的阴离子半径随着原子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如a. 7族的f -8.阴离子半径总是大于相应的原子半径。
例如:s2 > s,br > br。
-9.相同电子壳层结构的离子半径随着核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例如:S2 >氯离子>钾离子>钙离子;-Al3+10.不同价态相同元素的离子半径随着价态的增加而减小。
例如:铁> Fe2+> Fe3+,-氢>氢>氢+.检验现场4号元素的金属和非金属性质及其判定依据(1)元素的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的对比分析:元素的金属度是指其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形成化学键时变成阳离子的倾向或偏离价电子的能力。
电子损失能力越大或形成阳离子的趋势越大,或价电子偏离得越远,其元素的金属性质就越强。
相反,元素的所谓非金属性质意味着它们的原子容易获得电子,即它们在成键过程中倾向于形成阴离子或强烈吸引成键电子。
元素的金属度主要与电子壳层结构、核电荷和原子半径有关。
一般来说,一个原子的最外层有少量的电子,例如,只有1或2个电子容易丢失,并且金属性质很强。
另一方面,如果有6或7个电子,电子很容易获得,非金属性很强。
至于3,4,5电子,有必要结合其他条件,看看它们主要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对于具有相同价电子数的元素原子,核电荷越小,原子半径越大,外层的电子吸引力越弱,电子损失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质越强。
相反,非金属性越强。
在周期表中,同一时期一般是金属从左到右减少,非金属增加。
对于主要的族元素,从上到下通常是金属增加,非金属减少。
(2)解决问题时容易混淆的三组概念:①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强度不同于它们简单物质的化学活性。
虽然两者密切相关,但基本物质的性质也与其分子结构或晶体结构有关。
(2)金属强度和金属活性之间存在差异和联系。
金属活性是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形成水合阳离子的能力。
一般来说,具有强金属活性的元素具有强金属活性,但是具有强金属活性的元素不一定具有强金属活性。
因为金属的强度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而金属的活性只能根据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形成水合离子的能力来区分。
因此,不能认为具有强金属活性的金属必须具有强金属性能。
例如,铝是一种流动性很强的金属,铝原子很容易被水溶液中的挥发性电子转化为水合铝离子,但氢氧化铝是两性的,不能视为金属。
(3)元素的非金属性和非金属单质的活性既不同又相关。
在大多数情况下,非金属性质和非金属活性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例如,氮比磷更非金属,但氮比磷活性低。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但氟没有正价,它没有最高价的氧化物,也没有相应的水合物。
(3)比较金属度强度的依据①同一时期,从左到右,金属度随着核荷数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个主群中,从上到下,随着核荷数的增加,金属性能增加;(2)根据最高价氧化物水合物的碱度;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质就越强。
水解盐溶液的酸碱度越低,其元素的金属性质越弱;(3)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很少例外);④常温下与酸发生强烈反应;⑤常温下与水的强烈反应;⑥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⑦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的置换反应。
3-为您服务的教育网络(4)非金属性能强度比较的依据①同一时期,非金属性能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主族中,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自上而下减弱。
(2)根据最高价氧化物水合物的酸性:酸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水解盐溶液的酸碱度越高,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质越弱。
(3)根据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4)单质与氢结合的困难和条件以及氢化物生成的稳定性:与H2反应越容易,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表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5)盐溶液置换反应:非金属单体的置换反应:非金属甲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与非金属乙相对应的阴离子,表明非金属甲比非金属乙强,如br2+2ki = 2kbr = I2;点火后的价态⑥相互结合:如果硫+氧===二氧化硫,氧的非金属性强于硫;δ点火⑦其他:例如,2cu+s = = = cu2scu+Cl2 = = = cuCl2,因此Cl的非金属性比s强。
测试点5中相等电子数的粒子聚集(1)“10-电子”粒子:1-核10-电子2-核10-电子3-核10-电子4-核10-电子5-核10-电子(2)“18-电子”粒子1-核18-电子2-核18-电子3-核18-电子5-核18-电子6-核18-电子其他粒子分子氖铪H2O NH3 CH4分子氩F2,氯化氢离子n 3?、O2?、F?、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NH2?、H2F+ H3O+ NH4+离子钾离子、钙离子、氯离子和S2?2-?O2,HS H2S PH3,H2O2,—NH2F SiH4,CH3F,NH2OH N2H4,CH3OH C2H6,CH3NH2 N2H5+,N2H62+ (3)具有相等电子数的其它粒子-“9个电子”粒子-F,-OH,-NH2,-CH3(取代基)“14个电子”:硅粒子,N2,一氧化碳,C2H2“2个电子”粒子:粒子①钠离子,NH4+,H3O+ ②HS-,C1-③F-,OH-,NH2- ④N2,一氧化碳,C2 H2测试点6晶体结构的计算晶体的公式是由平均分布法确定的:平均分布是指每个图形所拥有的平均粒子数。
计算晶体中粒子数比的方法如下:4为您服务的教育网络(1)顶点的粒子同时被8个细胞共享,每个粒子有1/8属于细胞;(2)边缘的粒子同时被4个细胞共享,每个粒子有1/4属于细胞;(3)表面的粒子同时被两个细胞共享,每个粒子的1/2属于细胞;(4)晶胞内的粒子完全属于晶胞。
下表列出了常见晶体的结构类型和分析。
晶体氯化钠晶体的晶体结构晶体中粒子分布的详细描述+Na+和Cl-交替占据立方体的顶点并延伸到空间。
在每一个钠的周围有6个等距离的氯离子(设为a)(上、下、左、右、前、后),-+在每一个氯离子周围也有6个等距离的氯离子,这6个离子形成+一个规则的八面体;每个钠周围有12个最接近的等距钠离子(必须是2a) (4个在同一层,4个在上层,4个在下层)。
每8个碳原子和8个碳原子在每个碳原子周围也有12个最接近的等距碳原子,每个碳原子形成一个立方体,在每个立方体的中心有一个多相离子。
每个铯周围最近的等距(氯化铯晶体二氧化碳晶体-+3a/2)C1有8个,每个铯周围最近的等距(a)铯有6个(上、下、左、右、前、后),每个C1周围最近的等距C1也有6个+-每8个CO2形成一个立方体,并在6个面的每一个的中心占据1个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