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名著导读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家》优秀教案

名著导读《家》优秀教案

名著导读《家》优秀教案名著导读《家》优秀教案1教材简析:《家》是北师大版小语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

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讲述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祖国各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及我们的家。

课文配有优美的图画,贴近儿童生活,深受儿童喜爱。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初步培养合作识字的能力。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多种多样的家,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相融,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理念:1、以读为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

3、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们学过了《我的家》,知道了很多人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世界上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家。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以及我们共同的家,大家想知道吗?那就读课文吧!二、反复读文,随文识字。

1、听录音读课文。

2、教师及程度较高的学生带读课文。

3、自由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词。

(1)认读蓝天、是、白云、树林、小河、鱼儿、种子、祖国等词语。

(2)认读生字。

(采用各种形式读,如打乱顺序读,开火车读,同桌互检等。

)5、学生自己试读课文。

(生字回到课文中再次认读,巩固。

)三、体验阅读,读中感悟1、出示前四行诗句(1)自由朗读课文,这部分写了谁的家?(2)你了解谁的家,向大家介绍一下,想象它们的快乐,再读一读。

(3)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次朗读课文。

(你了解谁的家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介绍交流,加深了学生对各种家的认识,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高一语文必修二名著导读《家》课件

高一语文必修二名著导读《家》课件
觉慧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热的。他是 《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 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在心灵 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 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 鬟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 美丽聪明,柔中有刚.
• 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 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 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 不可能,最后,她为了 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 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 度”的具象化。 因此,这一人物开篇 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 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为此, 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 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 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 为了突 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 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 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 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孩子、爱家中的每个人。长子的责任、 懦弱的性格、尴尬的处境,使他费尽 心力,要努力讨好每一个人,结果却 无法让任何人满意。他有哈姆莱特式 的犹豫,内心的矛盾和搏斗是"家"的 人物中最丰富和最激烈的。
• 觉民:觉新的二弟。
身体矫健,目光深邃,正直、聪明、 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他 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 慧那么好斗、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 者。 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 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 结果。觉民与觉慧的愤怒不同,觉民 更多的是轻蔑。没有效果的反抗和斗 争,他是不会轻易乾的。觉民决不作 无谓的牺牲,更不会作祭品。 觉民 的爱情缺乏情趣,共同的境遇促使他 与琴走到了一起,为共同志向奋斗取 代了谈情说爱。觉民有理性、有勇气 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 "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 成熟。

名著导读《家》ppt

名著导读《家》ppt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 物,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 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 沉沉的大少爷,逆来顺受, 委曲求全;在与觉慧、觉民 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 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 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 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 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 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 的彻底破产。
觉民
觉新的二弟。
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 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 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者。 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 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 略,更重行为结果。
觉慧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 逆者。 毅然与丫头鸣凤相爱,同 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 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 迷信行为,他也勇于大胆反 抗。最后,他义无反顾的走 出了家庭。觉慧性格中有 单纯幼稚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它对周围的一 切(包括“家”)虽然愤 恨,但还不能做出完全科 学的分析。 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 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 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 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 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 大的震动。
梅芬
梅是觉新的灵魂与梦想 所在。梅异常聪慧,也善 解人意,同样的善良使得 她能和瑞珏成为知交好友。
8、《家》中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 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 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 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他要出 走,要与罪恶的家庭彻底决裂。最后,他 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 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 业,追求新的生活。
血光之灾
为了避讳高老太爷的灵柩,高家长辈把临产的瑞珏送到 城外。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觉新突然明白了, 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揭示了 “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说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话。他又看见他的孙儿们骄 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无力地躺在 这里,孤零零的一个老人,没有人来……”请问,这 里的“他”描写的是《家》中的哪个人物?有怎样 的象征含义?

《家》名著导读 (2)

《家》名著导读 (2)

鸣凤与觉慧情投意合,却被高老太爷 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出嫁前的晚上, 她怀着最后的希望去见觉慧,恰巧觉 慧在赶着写稿,他没有听完鸣凤的哀 诉就让她回去了。于是鸣凤含泪离开 觉慧,投湖而死 。
正确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送来一丝一丝的哭泣,声 音很低,似乎被什么东西压住了,却弥漫在空 气里,到处都是,甚至渗透了整个月夜。这不 是人的声音,也不是虫鸟的哀鸣,它们比较那 些都更轻得多,清得多。‛ 这段话是说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婆家又对 她不好,她孤身一人回到了省城娘家后,心情 非常悲痛,接连几个晚上都在吹箫,箫声如泣 如诉。
封建《家》的承受者
逆来顺受,默默的承担起封建社会给予 的痛苦,如觉新、瑞珏、钱梅芬等。
• ①觉新(大哥)
觉 新 与 瑞 珏

《家》中的长房长孙。他一表人材,能文能武。 曾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家‛的重压却过早地笼罩 了他。他尊敬长辈,真切地爱着弟妹们,维护着这 个家的名声,甚至不惜把种种过失揽到自己身上。 因此,为维护这个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 采取‚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逆来顺受, 委曲求全。梅是他青梅竹马的爱人,但他还是无奈 接受了长辈们为他挑选的妻子—瑞珏。觉新对生活 有无限的眷恋,他爱妻子、爱孩子、爱家中的每个 人。长子的责任、懦弱的性格、尴尬的处境,使他 费尽心力,要努力讨好每一个人,结果却无法让任 何人满意。他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内心的矛盾和 搏斗是"家"的人物中最丰富和最激烈的。
错误,觉慧不准巫师进他的房间。 (34)
典型例题
1《家》中有这样的描写:‚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 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 灭了的幻梦而哭。‛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 有什么幻梦?他的幻梦是怎样破灭的?请简要回答。

巴金《家》名著导读 ppt课件

巴金《家》名著导读  ppt课件
ppt课件 9
在广元,巴金五个兄弟姐妹一起上课,在一位刘 先生的教导下,认方块字,念《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一类村塾常用的启蒙读物。巴金与大他一岁的三 哥尧林最为亲密。有一个时期,在夜晚的油灯下,兄弟俩依 偎在母亲身旁,听她熟读诗词,颇有文化修养的母亲教他们 吟读《白香词谱》。他们学词的课本由母亲用工整、娟秀的 小楷抄录、装订,这似乎是巴金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 他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古典诗词,还学到宽容厚道的 博爱精神。 辛亥革命开始后,李道河辞官回家,1914年,陈淑芬因 病去世,四个多月后,巴金的二姐也死了,过了两年,巴金 的两个堂兄弟患白喉症死了。随后,巴金和三哥也患了白喉 症,他们的病尚未痊愈,巴金的父亲李道河病亡了。在其后 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 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 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 复杂和善恶,他深刻地认识到大家族必将崩溃的结局。后来, 这些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家》的丰富素材。
巴金《家》赏析
——名著导读
ppt课件
1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 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满是 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 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 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 上。 --巴金 《家》
ppt课件 4
作品介绍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 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 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 重要的地位。

名著导读《家》

名著导读《家》

《家》名著导读一、作者简介巴金 (1904.11.25—2005.10.17),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

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等中长篇小说。

二、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

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

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

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三、人物形象1、许倩如:一个大胆,有个性新女生,出生富家,父亲是个宽容的人,小时母亲去世,时常与有思想青年一起,携助办《黎明时报》,发表进步言论,带头剪去长头发,并鼓励女生剪头发。

后来到外地追求新生活。

2、钱梅芬: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

她没有更多的要求,只期待着与自己的意中人结成姻缘,而家长的一时任性,就使她的美好愿望成了一场梦!她只有尊从家长的意愿另嫁他人,但她与觉新青梅竹马,旧情难忘,因此终日愁苦,以致重病缠身,精神的、肉体的折腾伴随着她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是封建的家长制和封建的礼教夺去了她的青春,葬送了她的生命!3、瑞珏:这个良家女子,凭着自己的善良、贤慧,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觉新,但当她知道觉新和梅的关系时,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她爱自己的丈夫,她更同情梅的遭遇。

在她临产时却为了避免“血光之灾”被赶到城外去分娩,最终在难产中含泪而死。

她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下婚姻的牺牲品。

她是那么爱觉新,可连在临终前看上觉新一眼的权利都没有,可见封建礼教之吃人!4、鸣凤:鸣凤本是一个安守“天命”的仆人。

对现实毫无反抗意识。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巴金《家》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巴金《家》
年在医院度过。 2005年10月17日去逝。
2003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 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竞如此厚重。他在 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 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 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 命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 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觉新的家庭生活
典型的封建大家庭 家长:爷爷、三叔、四叔、五叔、继母 充满仇恨和暗算、嫉妒和虚伪。
二、觉新的复杂性格
懦弱的新青年
接受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思想的影响, 认识到封建制度必然会奔溃的命运。
长期接受封建伦理教育,思想观念里, 他要做“孝子贤孙”,要挑起当家的 大任
不合格的长孙、长房
对上要“孝顺”,对下要“严格”, 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 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 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 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 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瑞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 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 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 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 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进产房的理由没有来救她。没有丈夫 在身边陪伴,这个柔弱的女子失去了 主心骨。
瑞珏的悲剧结局
瑞珏死了,是谁害死了她,是难产, 因为可能就算是觉新进了产房,瑞珏 仍可能活不下来,真的就是难产吗? 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思想的毒害, 瑞珏的顺从软弱,以夫为纲,觉新的 “作揖主义”,都是害死瑞珏的武器。
(三)用生命来证明爱情的鸣凤的悲剧
觉新的学业 中学时成绩优良, 对化学研究有浓厚 的兴趣,毕业后打 算到北京著名大学 研究,或去德国留 学
觉新的爱情 梅芬、瑞珏 觉新的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反抗,顺从 接受 觉新的事业

人教版必修二名著导读《家》名著重点提示素材

人教版必修二名著导读《家》名著重点提示素材

《家》名著重点提示巴金《家》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高老太爷有四子一女:1 .长子克文娶妻,生大小姐(早死)、大少爷觉新(娶妻瑞珏,生子海臣、生子云儿时难产而死)、二少爷觉民、三少爷觉慧,妻死,复娶周氏,生三小姐淑华,后长子死;2 .次女张氏,丈夫早死,生女张蕴华(琴),后来琴嫁给觉民;3 .三子克明,娶妻张氏,生二小姐淑英、四少爷觉英、七少爷觉人、六小姐淑蕙;4 .四子克安,娶妻王氏,生五少爷觉群、六少爷觉世、五小姐淑芬;5 .五子克定,娶妻沈氏,生四小姐淑贞(后跳井而死),娶妾喜儿。

大房丫鬟鸣凤,不愿嫁给冯乐山,跳水而死,死后三房丫鬟琬儿代嫁。

高家买丫鬟绮霞代替鸣凤、翠环(后来嫁给觉新)代替琬儿。

四房丫鬟倩儿,奶妈杨嫂。

五房丫鬟喜儿、春兰。

重点情节•一次运动学生请愿觉慧斗争•丘八打了学生,觉慧不假思索地加入情愿队伍,可是督军署无人接见,后来出来位科长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进去了,天下起了大雨,学生们只好先回去。

两天后学生开始罢课,并成立了学生联合会。

觉慧热切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

•高老太爷压制运动•丘八打学生,学生们请愿罢课,觉慧热切投身与运动中。

觉慧的活动触怒了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用又干燥又严厉的声音进行训话,伴着冷笑,用威严的眼光在觉慧的脸上扫来扫去。

严厉斥责后就把觉慧禁闭在家里,不许出去。

觉慧只好通过看报纸了解外面的情况。

被困的觉慧不禁大喊:“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最后还是偷偷的跑出去参加活动。

•两人出走觉民逃婚•1、高老太爷为攀附权贵,要觉民娶冯乐山的侄孙女。

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

反对无效后在觉慧的帮助下逃婚。

逃婚后,觉民与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特别是梅的死,更加坚定了他们反抗的决心,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

要为自己的幸福抗争到底。

最后迫使高老太爷在临死前作出让步而胜利告终。

•2、逼婚:冯乐山在高老太爷66岁的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一门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名著导读
一、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

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

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

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

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

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

《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属家族小说范畴。

“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

二、巴金简介
巴金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
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三、《家》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

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

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

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

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

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

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

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

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

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

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

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

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

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

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

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

克安和他狼狈为奸。

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

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四、《家》的人物形象
觉新
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

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

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

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
“忍让、委屈求全”等本质。

觉民
觉民虽然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

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在默默地煎熬罢了,最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

觉慧
觉慧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

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

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惟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这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

他爱丫环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

最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三个女性形象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
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环,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三位女性在作者笔下竟是如此悲惨,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琴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

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

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

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

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

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

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

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

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
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五、《家》的艺术特色
深刻的社会意义: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

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独特的叙述角度:《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

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小说主旨的主人公,来做为全文的结构中心。

饱含激情的语言风格: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

《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
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

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