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作者:————————————————————————————————日期: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Ⅱ.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兵

①秦兵.旦暮渡易水《荆轲刺秦王》军队。

②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兵器,武器。

③不及召下兵.《荆轲刺秦王》士兵,武士。

2.使

①使使

..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动词,派遣/名词,使

者。

②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让/名词,使命。

3.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走投无路。

②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极,尽。

4.引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荆轲刺秦王》指身子向上起。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举起。

5.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举起。

②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尽。

6.谢

①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荆轲刺秦王》谢罪。

②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致谢,告辞。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道歉。

④哙拜谢.《鸿门宴》感谢。

7.军

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驻军。

②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军队。

8.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尽。

②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经得起,承受得住。

9.如

①固不如.也《鸿门宴》及,比得上。

②沛公起如.厕《鸿门宴》往,到。

10.发

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荆轲刺秦王》打开。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出发。

③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头发。

二、解释以下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认识各类活用在翻译时的共同性与灵活性。

1.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

④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⑤发尽上指冠上:向上

⑥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

⑧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兄长一样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⑩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

2.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晋军函陵军:驻军

②与郑人盟盟:结盟

③又前而为歌前:走上前

④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⑤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⑥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以目示意,使眼色

⑧刑人如恐不胜刑:用刑

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⑩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3.指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作名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其人居远未来远:远方

②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

4.指出下列句子中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词语并解释。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②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

③若不阙秦阙:使……减少,侵损,削减

④太子迟之迟:认为……迟

⑤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

⑥群臣怪之怪:认为……奇怪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救活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止,阻止⑩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打破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2.行李

..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

4.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古义:没有凭信之物

今义:不讲信用

5.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6.将军岂有意

..乎

古义:有心意

今义:故意;有做某种事的愿望;男女间有爱慕之心

7.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8.终已不顾

..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

9.沛公居山东

..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10.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引出结果

1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十分,异乎寻常

四、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5.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6.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9.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鸿门宴》

1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1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1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

1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五、解释下列各组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词,代指“这件事”。

④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代词,代指“秦军”。

⑤今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代词,代指“自己”。

⑥珍宝尽有之.《鸿门宴》代词,代指“珍宝”。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动词,到。

⑧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代词,代指“刘邦”。

⑨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助词,的。

⑩置之.坐上《鸿门宴》代词,代指“璧”。

2.因

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就。

③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机。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凭借,依靠。3.为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给予。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介词,被。

③为.之奈何《鸿门宴》介词,对。

④乃为.装遣荆轲《荆轲刺秦王》动词,整理。

⑤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刺秦王》动词,做。

⑥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动词,发出。

⑦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刺秦王》动词,作。

⑧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荆轲刺秦王》介词,替。

⑨愿举国为.内臣《荆轲刺秦王》动词,做。

⑩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介词,替、给。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给、替/动词,献、出。?约为.婚姻《鸿门宴》动词,结成。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动词,认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动词,是。

?何辞为.《鸿门宴》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中,呢。

4.且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连词,况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副词,将要。

③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连词,尚且。

5.而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转折。

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荆轲刺秦王》连词,表并列。

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6.于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介词,对。

②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介词,在。

③长于.臣《鸿门宴》介词,比。

7.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疑问代词,何。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疑问代词,哪里。8.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介词,和,跟。

②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结交,亲附。9.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目的,以便,来。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介词,把。

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介词,因为。

⑥丹不忍以.己之私《荆轲刺秦王》介词,为了。

⑦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荆轲刺秦王》介词,用来。

⑧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介词,用。

⑨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连词,表目的,以便,来。

⑩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介词,按照。10.其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代词,代郑国。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代词,这件事。

③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代词,指使者。

④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代词,自己的。

⑤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副词,表祈使语气,有商量、希望的意味,还是。

六、将下列句子按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归类,填写在横线上。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⑤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⑥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

⑦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⑧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⑨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⑩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