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生平简介与主要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艾芜说他“因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总想脱去封建社会的束缚,要像鸟儿一样到天空里去飞翔。
”同时,也为了“逃婚”,毅然放下将完成的学业,在1925年夏天从成都出走,以流浪汉身份用双脚踏上昆明、保山、八莫、曼德勒、仰光等滇缅许多地区。
1930年4月经马来亚到新加坡出席共产党会议。
回仰光后,与友人创办《新芽小报》,因报道缅甸达拉瓦底县的农民起义,遭殖民地主英国驱逐出境。
1931年1月遭押上英国人的船经马来西亚、香港、厦门,后到上海(1931年4月)。
西南边睡前后六年的流浪生活,让艾芜饱尝了流浪的苦楚。
饥饿、死亡、忧郁、前路茫然等人生苦汁他都尝尽,但这也让他真切地了解西南边睡下层人民的生活苦况,见识了奇异的环境、奇异的社会、奇异的人、奇特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
在流浪过程中,艾芜不是滇缅不幸的下层人民生活的旁观者,他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因此,他以人民为本位,从正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主体意识鲜明的方式突出人物坚强的生命力,并着力描绘南国人民的艰辛苦楚。
艾芜初到上海因工作与生活没有着落而仿徨,再一次陷入困境。
幸好,遇上老同学沙汀,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后来也得到鲁迅的指导,才让他铁下心走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2年,在丁玲的介绍下,艾芜加入了左联,从此和文字、文学创作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这过程中他不断的自我学习、锻练、积极创作、投稿,虽然日子过得窘迫,但从没有放弃写作的念头。
1933年3月艾芜遭国民党军阀逮捕入狱,6个月的牢狱生活,让他看清楚许多事情。
出狱后,他铁下心,努力朝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并在1933年冬,将他的作品集成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共收入八篇小说一《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松岭上》、《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和《我的爱人》。
艾芜一生著述丰富,写有500多万字的作品。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以下是艾芜所著的散文作品3篇,欢迎阅读!怀大金塔【1】在向仰光奔驰的火车上,首先看见高矗于绿荫丛中,远远就对旅人露出一脸微笑的,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在离仰光驰往印度洋的轮船上,回头来大都市的轮廓已经消失了,却突然望见耸立蓝空,仿佛依依惜别的,也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这些我都记得,但尤令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是当黄昏之际,落日挂在你的腰畔,群鸦都从菩提荫中噪起,散在晚红的西空,旋成点点的黑星,飞舞在你的身边,这时呵,遥见你那慵倦的样子,唉,怎样地使人起着兴亡的感慨!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那满透出舞女要赴夜会似的神情,又怎样地令人感到高兴!如今你的足下,大理石铺就的道上,那些献花献香的盛况,还是一如当年的么?那些着白衣花裙的善男信女,被我叫做拜金主义者的,还是当着晴美的节日,在你下边且歌且舞,兴趣不减于往昔的么?主张暴力革命绝食死在狱中的憎人巫威塞牙。
在你身边举行火葬的悲壮日子,你还记得么?喊着Slmongoback的行列,通过了繁华的都市,绕到你的足下,散成头颅的海波,作着祈祷和演讲的示威日子,你还记得么?五千印度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弄到整个都市都成了死灭的凄愁景况。
而你那里的香化,’也显出了从来未有的暗淡样子,你还记得么?大金塔啊,这些我都记得的,而且令我很是怀念的。
请你抬头替我望望,那些点缀在金色稻田中的茅屋,是否还在冒出血红的火冠,乌黑的烟柱?那些闪现于绿色森林中的棕黄面影,是否还在把画有神和蛇的白旗,继续地竖了起来?一别三年的大金塔呵,请你提起足尖,为我望一望吧。
伙铺【2】一到有墟的地方,就看见人家壁上,贴有“中伙安宿”一类的纸招。
这类人家,便叫做伙铺。
正午时候,你可以进去单煮午饭,即是路上一般人喊的“打中伙”。
天挨晚边了,你可以进去住宿。
艾芜三部“南行记”的人文情怀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艾芜三部“南行记”的人文情怀孔流源 贵州师范大学摘 要:艾芜的三部“南行记”虽成就不一,但只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才能深解其人。
其中,《南行记》赞颂边地人于困境中野性崛生;《南行记续篇》表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和思想的提高;《南行记新篇》描写新时代人民新奇惘然的情感。
三部“南行记”表现了时代变激下人民复杂的生存状态和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艾芜不同时期相随渐进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三部“南行记”;艾芜;人文性作者简介:孔流源(1996-),女,汉,云南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53-01艾芜于1936年作《南行记》享誉文坛,后于1961年、1981年写下《南行记续篇》和《南行记新篇》。
三部作品相互连接,然而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南行记》上,虽然《南行记》的艺术成就较高,但如不把三部作品作为整体研究,就难以剖解艾芜其情。
一、《南行记》之人文初心1925年,艾芜怀着“对国家,对民族有所建树”的理想初探化外之地。
6年来他跑腿扫粪、织席贩履……同底层人一样面对凶险无常的自然,在人与人的倾轧中挣扎着、欢笑着。
可以说,第一次南行消磨了他昔日的凌云壮志,体会了底层人求生的原始生命力,从此种下了一颗人文初心,暗合他未来与人民心心相交的足印。
在《南行记》中,艾芜见证了底层人的狭隘粗陋,也同情和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以细腻的笔调“在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在渣滓堆里发现闪光的金子”[1]。
《山峡中》中盗贼“野猫子”活葬同伴,挥舞尖刀威胁路人……但爬山行路之余却哼唱:“那儿呀,没有忧! 那儿呀,没有愁!”[2]艾芜于言语之间捕捉了失足少年对自由的追求。
《流浪人》中走私鸦片的“矮汉子”行为粗野但不乏正义,当听见“青年人”辱骂花鼓手是“婊子”时便大打出手。
《偷马贼》中“矮个子”冒险偷马被打得半死不活却神采飞扬的解说生存逻辑……艾芜刻画了一群被社会抛离正常轨道的“野猫子”,他们走私吸毒、偷盗抢劫……但艾芜并没有以知识分子的态度加以审视和批判,他明白一切道德说教于生存前是虚伪无力的。
山峡中主要内容

山峡中主要内容
《山峡中》是艾芜的早期作品,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山峡中生活的流浪者,他们被世界遗弃,不得不走私行窃甚至抢劫杀人以维持生计。
这群人以一个破败荒凉的神祠为家,白天出去偷盗,晚上则回到神祠休息。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一个读书人(“我”),以及几个土匪,如鬼冬哥、老头子、小黑牛、野老鸦、野猫子、小骡子等。
小黑牛是这群人中最为悲惨的一个,他小时候遭遇不幸,被迫加入了这个队伍。
在一次偷盗中被发现,被打伤后回到山中,队伍中的人因不想让小黑牛成为他们的累赘,残忍地将其扔入了江中。
除了描述这群人的生活和遭遇,小说还通过对山峡中的自然环境和景物的描写,如铁索桥、江水等,为故事营造了阴郁、寒冷、怕人的氛围。
此外,作者还将女孩与土匪的形象结合在野猫子的身上,体现了社会环境的扭曲与复杂。
同时,也写出了野猫子的另一面性格,她天真、幼稚,对美好生活有所向往,并表现出母性的苏醒。
总的来说,《山峡中》通过讲述一群被世界遗弃的流浪者的生活,反映了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艾芜简介_艾芜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艾芜简介 ⼭峡中(艾芜)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都县⼈。
主要⼩说诗歌⽂学作品有短篇⼩说集《南⾏记》、长篇⼩说《⼭野》、《百炼成钢》等。
《⼭峡中》写于1933年,后收⼊短篇⼩说集《南⾏记》中,是艾芜早期的代表作。
⼩说开拓了⼀个新的题材领城,富有神秘的传奇⾊彩,描写了为所迫以盗窃为⽣的⼭贼的⽣活。
以魏⽼头为道的这伙⼭减,他们有着奇特的名字,有着不同常⼈的⼈⽣。
他们不信菩萨不信书本,“不怕”和“扯谎”成为他们的⼈⽣信条,宁愿铤⽽⾛险,在“⼑上过⽇⼦”,也不愿听任于命运的摆布。
他们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些性格被扭曲的畸型⼈物。
作者正是通过这个⼈⽣社会的特殊⾓落控诉了旧社会的⿊暗和丑恶,同时流露出对他们悲掺命运的同情和叹息。
⼩说中的⼈物充满着浪漫、传奇的化⾊彩,他们来⽆影、去⽆踪,⼿段残酷,⽽内⼼深处却仍保留着正常⼈的善良和侠义,作者对这伙⼭贼采取了既批判⼜同情的态度。
⼭贼中野猫⼦的形象最为感⼈,她既有被罪恶社会所扭曲的“野性”的⼀⾯,⼜有不曾完全泯灭的“⼈性”的⼀⾯,是⼀个“⼈情”与“野性”和谐统⼀的艺术形象。
悲剧故事的展开和多姿多彩的⼭光⽔⾊的描写构成鲜明对⽐,显⽰了浪漫主义⾊彩。
借⾃然景物的美反衬出⿊暗的⼈⽣社会的丑,借⾃然景物的丑来烘托故事的悲剧⽓氛。
语⾔简洁、明快,动作性强,是反映我国西南边疆风⼟⼈情的优秀⼩说诗歌⽂学作品。
(冯敏) 原⽂ 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终于渐渐吞蚀在夜⾊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在⿊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激起吓⼈的巨响。
两岸蛮野的⼭峰,好象也在伯着脚下的奔流,⽆法避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疏星寥落的空际。
夏天的⼭中之夜,阴郁、寒冷、怕⼈。
桥头的神祠,破败有荒凉的。
显然已给⼈类忘记了,遗弃了,孤零零地躺着,只有⼭风、江流送着它的余年。
我们这⼏个被世界忘却的⼈,到晚上的时候,趁着⽉⾊星光,就从远⼭那边的市集⾥,悄悄地爬了下来,进去和残废的神们。
艾芜

艾芜——《南行记》作者介绍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人。
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等。
推荐作品——《南行记》艾芜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艾芜有较强的艺术概括能力与处理题材的魄力,善于把一个平淡的故事写得娓娓动听,以色彩明丽的景物和环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活动,使形象逼真感人。
他笔下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作品的笔调清新明快,朴实自然,富有抒情味。
抗战爆发以后的创作,谨严沉郁的现实主义手法,逐渐取代原先的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流浪汉小说。
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划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
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
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形象。
郭沫若评介艾芜的作品:“我读过艾芜的《南行记》,这是一部满有将来的书。
艾芜三部“南行记”述评

.
,
以后 他 又 陆续写 作 了 不 少南行 生 活 的作 品 一 九六 三年 六月 作者 将他描 写 解放 前 的 南行 生
,
.
活并 以 第一 人称形 式写 作的 三 十个 短篇 集结起 来 仍 以过 去用 过 的 《南行 记 》为名 出版 这
.
便是 艾芜 的 第一 部南行 记
,
一 九六 一 年 冬天 艾芜 怀 着对 青年 时 代羁 泊 之 地 的 依 念心 情 和 对 当年人 民 今天 如 何生 活
,
便填 成一篇
以创 作丰
。
”
富自乐
( 鲁迅 《二 心 集 》 《关 于小说 题 材 的 通信 》 ) 艾芜得 到 鲁迅 先 生 的 热 情 鼓 励 以 后
,
便努力 写 作起 来 一 九 三 二 年 十二 月 他 回 国 以后 写 作的 第一 个 短 篇 小 说《人 生 哲学 的 一 课》
,
.
,
“
在《文 学月 报》发 表 了 这 是 他 漂 泊到 昆 明 时 的 真实 遭 遇 从 此 他 以 南行 中的 亲 身经 历 以
,
,
第一 篇动 笔到 末一篇完稿 历时半 个世 纪
第 二类是 对黑暗现 实进行 消极反抗 以 求
.
生 存的 人 他们 的行 动 对现存 的社会秩 序有
,
.
所破 坏 客观上有 损于统 治者 但 同时 也损
,害 了Βιβλιοθήκη 众 利益 这 类人物 在艾 芜第一部 南行
反映 了 我 国 不 同 历 史阶 段西 南边疆 地 区各 族
、
”
及 所 见 所 闻 的一 些 人 和 事 ( ( 南行 记 》后 记 ) 为 内容 的 作 品 接 二 连三 地在 各文 艺 刊物 发
艾芜先生

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艾芜
艾芜
,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中篇小说
1944
《秋收》
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
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
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
长篇小说
1947
《故乡》
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
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
中篇小说
1948
《烟雾》
短篇小说集
1948
《乡愁》
中篇小说
1948
《山野》
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
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
主要著作
19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芜生平简介与主要作品
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蘩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弃学远行,在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漂伯,五六年在底层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
他的第一篇小说《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和当时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作品就以这几年的见闻感受为题材,描写“现在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行动”,呈现了西南边地风光,充满异域情调,富于传奇色彩。
1931年回国后定居上海,开始创作生活。
除了《南行记》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
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会桂林分会理事。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 计60期。
1946年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任教。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
这个时期作品更加丰富,多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着重描写农民的苦难和反抗,揭露黑暗统治。
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深沉的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山野》是这个阶段创作成就的主要标志。
抗战期间,他还根据自己的创作体验写成通浴理论读物《文学手册》,至今仍受到初学写作者欢迎。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1957年创作了以解放初期我国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沸腾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不少工业题材的短篇。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短篇》。
这些小说和《南行记》一样,以手记的形式展现了南疆人民崭新的生活和巨大的变化。
近几年,仍在不卷地创作。
1981年作第三次南行,创作出版了《南行记新篇》。
1985年和1987年各有一部新的长篇小说问世。
现任四川省文联名誊主席。
[著作书目]
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4,天马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良友
漂泊杂记(散文集)1935,生活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曾订版,1963,作家;再增订版,1980,人文
夜景(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1937,良友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937,商务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萌芽(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增订版,1981,湖南人民
杂草集(散文集)1941,改进
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桂林文化供应社
黄昏(短篇小说集)1942文献
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三户图书社
爱(短篇小说集)1943,大地
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文学书店
江上行(中篇小说)1943,新群出版社
秋收(短篇小说集)1944,读书
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华美书店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5,建国书店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华夏书店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6,自强出版社;1979,四川人民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自强出版社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7,新新出版社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开明
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上海环星书店
乡愁(中篇小说)1948,中兴出版社
山野(长篇小说)1948,文生;重排本,1954,作家
一个女人悲剧(中篇小说)1949,新中国;1950,三联
艾芜短篇小说集1953,人文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1955,辽宁人民
艾芜中篇小说集1958,天津人民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1958,作家
夜归(短篇小说集)1958,作家;1978,四川人民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1958,百花
艾芜选集1959,人文
欧行记(散文集)1959,百花
浪花集(评论集)1959,北京
南行记续编(短篇小说集)1964,作家
艾芜短篇小说选1978,人文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1981,新蕾
艾芜小说选1981,湖南人民
艾芜文集(1-3卷)1981-1984,四川人民(未出齐)
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1983,四川少儿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1983,云南人民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4,湖南人民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5,人文
风波(长篇小说) 1987,上海文艺
[翻译书目]
翻译小说选1942,文化供应社
[研究资料书目]
《百炼成钢》评价(作家出版社编部整理) 1958,作家
艾芜小传(江少川)1981,长江
艾芜(胡德培)1984,香港三联;人文
艾芜研究专集(毛文、黄莉如编)1986,四川文艺
沙艾芜的小说世界(王晓明)1987,上海文艺
(徐建华)
《艾芜集》
1.《人生哲学的一课》
2、《在茅草地》
3、《蝎子寨山道中》
4、《山峡中》
5、《我的爱人》
6、《我们的友人》
7、《松岭上》
8、《左手行礼的兵士》
9、《山中送客记》
10、《南国之夜》
11、《瞎子客店》
12、《我诅咒你那么一笑》
13、《瘴气的谷》
14、《山中牧歌》
15、《快活的人》
16、《疯婆子》
17、《偷马贼》
18、《芭蕉谷》
19、《七指人》
20、《乌鸦之歌》
21、《森林中》
22、《冬夜》
23、《我的旅伴》
24、《卡拉巴士第》
25、《寸大哥》
26、《安全师》
27、《流浪人》
28、《月夜》
29、《洋官与鸡》
30、《山官》
天地漂泊(散文)1.《想到漂泊》
2、《川行回忆》
3.《大佛岩》
4.《滇东旅迹》
5.《滇东小景》
6.《在昭通的时候》
7.《江底之夜》
8.《边地夜记》
9.《进了天国》
10、《病中记忆》
11.《舍资之夜》
12、《旅途断片》
13.《滇曲掇拾》
14.《旅途杂话》
15.《潞江坝》
16.《走夷方》
17.《乡亲》
18.《路边小店》
19.《克钦山道中》
20.《古尔卡》
21.《八募那城市》
22.《从八募到曼德里》
23.《上缅甸车中》
24、《缅甸人给我的印象》
25.《缅京杂记》
26、《旅仰散记》
27.《仰光小景》
28.《怀大金塔》
29.《南国的小屿》
30.《过槟榔屿》
31.《马来亚旅感》
32.《香港之一夜》
33.《归来》
34.《鼓浪屿》
35.《孝陵游感》
36.《旧地重游》
37.《村居回忆》
38.《夏天的旅行》
师友忆旧
1、《悼鲁迅先生》
2、《记我的一段文艺生活——兼记茅盾先生》
3、《你放下的笔,我们要勇敢地拿起来》
4.《悼邵荃麟同志》
5、《回忆周立波同志》
6、《夜深我走在北京的街头》
7、《回忆茅盾同志》
8、《回忆老舍》
9、《沈从文的“不敢”》
写作回顾1.《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2.《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