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资料-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重点知识整理
单元一:观察天空
- 研究观察天空的方法和技巧
- 了解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 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其对生活的影响
单元二:观察动物
- 研究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性
- 探索动物的分类和食物链
- 了解鸟类的特点、分类和栖息地
单元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来源
- 研究正确使用和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 探索水的循环过程和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单元四:观察植物
- 研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结构特点
- 探索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种子的传播
- 了解植物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五:观察物体
- 研究观察物体的性质和材质
- 认识常见物体的形状和用途
- 探索物体的运动方式和力的作用原理
单元六:观察生活
- 研究观察生活中的变化和规律
- 了解季节和时间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 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原理
以上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重点知识整理。
每个单元都包含了多个具体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研究和了解科学知识,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1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1.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2.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3.李时珍用自己毕生精力完成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4.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猜测(3)寻找证据(4)得出结论5.“会动小人”谜底的揭开,帮助我们人类造出了电影机。
6.纸鹦鹉“站立”谜底是降低重心。
第2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
如小草、花朵、黄瓜、小狗、小兔、种子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
如白云、瀑布、机器人、石头等。
2.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1)吃东西(2)需要呼吸(3)都能繁殖(4)都能长大(5)对刺激有反应(6)都能运动(7)会死亡(8)排泄3.常见植物名称(生长环境):杨树(操场边)、浮萍(水塘里)、仙人掌(沙土里)、橡皮树(花盆)、爬山虎(爬在墙上)……4.树叶生长方式:对生互生轮生5.植物的共同特征:依靠阳光进行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
6.给下列植物分类:1.苦瓜 2.桦树 3.椰子树 4.苹果树 5.菊花 6.玉米 7.仙人掌 8.蒲公英 9.荷花 10.水稻(1)按植物茎的形态分:①木本植物:2, 3, 4②草本植物:1, 5, 6 ,7, 8 ,9,10(2)按植物的生态习性分:①水生植物:9②陆生植物:1 、2、 3 、4 、5 、6 、7、 8 、10(3)按植物的生活周期分:①一年生植物:1、 6、 8、 10②多年生植物:2、 3、 4、 5、 7 、97.蚂蚁的形态特征: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
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在地下的巢穴里群居生活。
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蚁后、工蚁、雄蚁、兵蚁。
8.鱼的形态特征:体表有鳞。
鱼类的体型多数为纺锤型或扁平型、棍棒型,这样能减少在水中游泳的阻力。
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有利于隐蔽自己。
鱼的生活习性: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在水中产卵,体外受精。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各章节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
本章主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实验,包括天气的
变化、日常物体的性质和使用等内容。
第二章:人体的健康与运动
本章介绍关于人体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卫生惯、身体部位和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物质变化
本章主要讲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包括溶解、固体的变化和火的
使用等。
第四章:植物的一生
本章介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包括植物的种子、茎、根和
花等。
第五章:动物的生存
本章主要介绍不同动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法,包括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第六章:能源与资源
本章讲解了能源和资源的概念及其应用,包括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利用和资源的保护等。
第七章:物体与材料
本章主要介绍物体的性质和材料的分类,包括颜色、形状和材料的使用等内容。
第八章:常见运动
本章介绍了常见的运动项目和运动的技巧,包括赛跑、跳远和投掷等运动。
第九章:科学实验
本章主要介绍科学实验的步骤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第十章:科学家与发明家
本章介绍了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贡献和发明的重要性。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生活与科学
1.科学: 是一种探究并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通过科学方法从事科学研究,认识世界和改善人类生活。
二、观察自然
1. 观察:通过肉眼观察,用手摸、闻、尝等方式,了解事物的性质、特征、变化等。
2. 物体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材质、重量、硬度、柔软等。
3. 物体的变化:变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如加热、凝固、溶解等。
4. 注意身边的事物,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物体的分解
1.物体的分解:是指把一个物体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揭示其中的构造和性质。
2. 气体、液体、固体的特性和区别。
3. 常见的物质分解:如纸张和面包中的糖。
四、食品和营养
1. 食品:是指可以食用或加工成食品的物质。
2. 主要的食品来源:种植和养殖。
3. 营养物质的分类和功能: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
4. 合理搭配食品,保证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五、常见的生活用品
1.常见的生活用品:水杯、铅笔、橡皮、针线包、磁铁等。
2. 了解生活用品的使用方法、构造、材质和相关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农业研究)、(实验分析)、(医学研究)、(珠峰测量)、(航天探索)……2、我们做过的类似科学家的活动有:(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3、(好奇心)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4、(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5、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6、我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有:(琴纳)、(爱迪生)、(居里夫人)、(李时珍)、(袁隆平)、(牛顿)……7、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
(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8、纸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
第二单元:1、校园里(小花)、(小草)、(树木)、(小鸟)、(蝴蝶)、(毛毛虫)、(蚂蚁)、(蜻蜓)、(蜜蜂)等都是有生命的。
2、自然界中的物体可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3、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都对刺激有反应)等。
4、(生物)一般可分为(植物)和(动物)。
5、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意:(随时记录)、(注意安全)、(不惊动或伤害小生物)、(校外寻找要和大人打招呼)。
6、植物的共同特征是(依靠阳光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
7、观察一种植物;我们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来描述。
8、树叶的生长形式有(对生)、(互生)、(轮生)。
9、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10、蜗牛的身体分为(壳)、(头)、(腹足)、(尾);头上有(两对触角);(腹足)可以运动。
11、金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靠(鳍)运动。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一、空气占据空间吗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筒里会看得更清。
推动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松手,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用大一点力气推动活塞再松手,活塞会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二、空气有质量吗1.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2.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3.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4.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 克,相当于3 枚回形针的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三、热空气和冷空气1.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取暖器、热气球、孔明灯等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制冷空调或冷藏柜应放在房间的上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下降,降低室内气温;取暖器或暖气片应放在房间的下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6.制造风的方法:扇扇子、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7.空气的性质: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有质量、可以流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含义: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复习资料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一、水到哪里去了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二、水沸腾了1.沸腾: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水沸腾时温度为 100 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 100 摄氏度(一个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三、水结冰了1.凝固:0 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这一过程叫凝固(液态→固态)。
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维持在 0 摄氏度。
3.水结冰时,水温降低,即水向周围放热;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4.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可以制造更低温度。
四、冰融化了1.融化: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固态→液态);2.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的温度慢慢升到0℃,冰开始融化。
3.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靠近冰块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4.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到全部融化成水之后,温度会慢慢升高。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5.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五、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像糖、盐这样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
三年级科学(新版苏教版)上册知识点.docx

三年级科学(新版苏教版)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空气一、空气占据空1.像粉笔、水一,空气占据一定的空。
空气可以被,空气具有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后握,塑料袋会鼓起来,是因塑料袋装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空气,放一小泡沫在筒里会看得更清。
推活塞,空气占据的空小,松手,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用大一点力气推活塞再松手,活塞会反回原来的位置。
4.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足球、水、胎、充气床。
二、空气有量1.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源。
(2)按“ 零”按,确保在称量之前示数字“ 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子天平上,取示数字即可。
2.通用子天平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量的化,可以空气是否有量。
3.17 世,伽利略明空气是有量的。
4.接近地面, 1 升空气的量 1.29 克,相当于 3 枚回形的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得:空气有一定的量,但是量很。
三、空气和冷空气1.空气向上流,冷空气向下流。
同体的空气比冷空气。
2.取暖器、气球、孔明灯等是利用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制冷空或冷藏柜放在房的上方,可以空气自然下降,降低室内气温;取暖器或暖气片放在房的下方,可以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4.空气是在循运的,流的空气就是。
5.自然界中是怎形成的?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的不同,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就形成了。
6.制造的方法:扇扇子、吹、吹、袋子⋯⋯7.空气的性:空气没有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空气占据空、可以被、有量、可以流、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含: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疏松物,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提供植物生所需要的养物。
2.挖来的土壤里有、小石子、枯叶、沙子、牛壳等。
3.土壤中含有水分、空气,而且是分的。
4.把土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中冒出,拌静止后沉淀物分,上的物是黏土,下的物是沙粒。
二、土壤的型1.土壤中有大粒的沙粒、中等粒的粉粒和小粒的黏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像粉笔和水一样,空气也能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改变;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2、注射器抽进空气后后堵住口,这是推压活塞时会推到一定程度后推不动。
3、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4、压缩空气有哪些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充气床垫、汽车轮胎。
5、最早证明空气有质量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6、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7、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8、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9、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11、暖气片应放置在下方,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
12、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温度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13、空气的性质有:无色、无味、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压缩后有弹性、有质量、会流动14、生活中扇扇子、用吹风机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都可以制造风。
第二单元:认识土壤1.可以到田野、花圃或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挖一些土壤来研究。
在挖土的时候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水边。
2、挖来的土壤里有蚂蚁、小石子、枯树叶、沙子、蜗牛壳等。
3、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4、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和黏土、盐类、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5、土壤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用玻璃棒搅拌,然后静置,发现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中层颗粒细的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
7、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做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做壤土8、三种土中,沙质土滲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芝麻、花生等。
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荷花、芦苇等。
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滲水性、透气性都较好,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蚕豆、苹果树等。
11、土壤的上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
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
12、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施工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13、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15、为什么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16、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7、改善土壤贫瘠的方法:种植绿肥、施农家肥、收集落叶果蔬垃圾沤肥、修梯田、秸秆还田等。
19、土壤的作用:为植物提供水分、养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20 、土壤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
从上到下可分为表层土、下层土和岩石层。
21、土壤的形成过程成非常缓慢,形成米厚的土壤要经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
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
22、设计一个水土流失实验。
23、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乱扔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扔废旧电池。
24、改善家乡土壤的方法有: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积极回收垃圾、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不喷洒农药,少施化肥、保护蚯蚓等。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粉末状,但还是固体3、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还是固体。
5、液体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6、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
7、流动的沙和飘动的烟是固体。
面糊、牙膏是水与固体的混合。
不能说他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8、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奶粉等。
在水中不能溶解得有面粉、沙子、石子等。
9、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10、像水、油、醋、酒精。
牛奶、果汁、洗发剂、钢笔水等形态的都是液体。
13、比较液体性质的方法有:眼看、鼻闻、舌尝、比轻重、比流动的快慢、比露珠的形状等。
14、按同体积的液体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蜂蜜牛奶水油 15、按流动由快到慢的顺序:水牛奶油蜂蜜。
18、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搅拌。
我们把像盐这样的固体放到水里,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把固体浮在水面上或沉入水底,称为不溶解。
19、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20、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
用水平仪测量课桌、讲台、窗台等是否水平。
21、水平仪的使用方法:将水平仪紧贴在物体表面,带气泡稳定后再做判断,气泡在哪边就说明哪边高。
22、固体在混合后的质量等于混合前所有固体物质质量总和;固体混合后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小于混合前所有固体物质占据空间的大小(体积)总和。
23、生活中有许多情况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如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等。
24、我们可以用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分离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用磁铁分离木屑和铁屑,用溶解蒸发的方法分离盐和沙子。
25、生活中需要分离混合物的例子:将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将大米和稻壳分离等。
26、.在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时,每次要加相同质量的盐:搅拌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当盐溶解得很慢时,一点一点地加: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盐,计算这杯水溶解盐的克数。
27、沉在杯底不能溶解的盐,可以通过加热的方法使盐继续溶解。
28、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29、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单元知识点1.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江、河、湖、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池塘、小溪、山涧。
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
.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2.用油泥在塑料盆里塑造一块不平整的地形,往模拟地形“降水”可以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4.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30%。
由于地表土质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5.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以增加地下水储量。
如铺设透水路面,雨水回灌地下等。
6.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使海水发苦发咸所以不能直接饮用。
7.用滴管取1毫升海水滴入金属勺中,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加热,待水干后勺中的物质就是盐。
8.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水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97.2%。
9海洋里生活着20余万种生物,其中90%以上的海洋生物生活在浅海,还有许多生物生活在海岸边。
10.除了生物资源,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所以它被称为人类的资源宝库。
11.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为珍惜宝贵的淡水资源,人们想到了各种节约用水的方法。
12.农田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上的小孔,将少量水送到农作物的根部进行灌溉。
循环用水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适当处理后重复使用。
新型抽水马桶能产生耗水量少、旋转快的强劲水流。
13.家庭中的节水措施有:刷牙时关水龙头、预备收集废水的大桶等。
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单元知识点1.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3.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
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4.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5.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6.将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中,摇晃一下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7.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
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用不完。
9.运动前呼吸比较平缓,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10.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
小学生的肺活量不应低于1000毫升,成年人的肺活量一般在2500~4000毫升,有些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以上。
11.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氧能力更强。
12.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有:空气不良时,出门戴口罩:不吸烟,远离二手烟;经常开窗通气;经常用淡盐水漱口:积极参加体有运动等。
13.各消化器官的作用:口腔,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咽部,吞咽食物:食道,传送食物至胃:肝脏,产生胆汁:胃,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胆囊,储存胆汁:小肠完成消化和吸收:大肠,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肛门,将粪便排出体外。
14.消化道是通过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15.食物中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叫营养素。
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是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