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
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
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
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
“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
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
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1 谈“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
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
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充满着浪漫的气质。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
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1.1 至人庄子“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原为暨南大学专为外招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1985年始开),属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但伴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及国家文化强国理论的提出,该课亦受到内招(内地)学生喜爱和重视,所以现亦面向内招生开课,成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及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实践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为两大支柱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为母本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二、【学习要求】1.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基本理念,如文化、人文、过程性思维、非知性思维、乐感文化、儒道释的基本精神、生生之道、中和、中庸等。
2.要求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形成理性的理解,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文化传统。
3.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学会以历史主义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学习指导】★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文化的含义、构成及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4.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文化认知及文化的发展规律。
2.难点:(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三)考核要求:1. 文化的内涵、结构及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四)基本内容:1.学习本课程的意义:(1)认识你自己(2)学史使人智(3) “温故而知新”。
2.文化的概念、结构与特征: (1)什么是文化(2)文化的结构(3)文化的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意义(1)孕育期:殷商西周时期(2)趋形期:春秋战国时期(3)定型期:秦汉时期(4)融合期:魏晋唐宋元时期(5)转向期:明清时期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五)学习方法1.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龚红月、王培林、何君宜和杨俊华编著的《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文化”界说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文化”界说(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
《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西文中的文化:结论2:广义与狭义(一)广义的“文化”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贲·彖传》中: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这里已有“以文教化”的意味。古 人往往从这个角度来谈文化,如西汉刘向说:“凡武之兴,为 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晋代束晰 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补亡诗·由仪》,转引自 《昭明文选》卷十九)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 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我国学术界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 然界的本质区别,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指的是人类 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创 造及其成果的总和。其结构一般可分为物质、制度、 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物质生 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直接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 教化功能
教化功能就是指文化对人的教育感化的作用。 文化虽然是人创造的,但当某种文化一经形成,就 会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人从 出生开始,就无可选择地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 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一定的文化环境,社会上的 各种规章制度、风俗习惯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影 响着人们。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 文化受地域条件影响
民族是带有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民族文化某种程 度上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特点与内容。不同的地域因自 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会滋养出不同的文化。同样, 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也受地缘关系的直接影响。就世界范 围而言,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就某一区域而言, 有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山地文化、草原文化的区别; 就某一国家而言,如中国,则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 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之分。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华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华文化概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等。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孝道、仁爱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道家哲学:道家强调自然、平衡和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深受中国人民的信仰和崇敬。
4. 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丰富多样,包括古琴、古筝、笛子等乐器。
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信息,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书法与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绘画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代表,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二、中国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1. 家庭观念: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
孝道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2. 社会等级: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思想强调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尊卑有序。
3. 仁爱与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注重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
4. 教育制度: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12.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一、文化1、外国学者的观点(1)康德1970年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认为:文化乃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
康德把道德观念看成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
这个看法曾经影响了我国学者辜鸿铭和唐君毅等(2)赫尔德探讨了人、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优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必要条件和人们活动的重要手段。
文化既促进了人也限制了人。
文化和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
(3)歌德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与思想的集体方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此集团的的思想、感觉、行为的方式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气氛、特殊的美,即是文化。
(4)泰勒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1871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里对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或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中国学者的观点(1)辜鸿铭: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
《春秋大义》(2)唐君毅: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表现。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3)胡适:文明是一个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4)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所能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一切的共同业绩,都叫做文化。
《什么是文化》(5)梁漱溟: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式。
他认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
《东西文化及哲学》(6)文化涵盖了人类各民族如何进行生产,所有器具、技术及相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教育设施乃至语言、衣食、家庭生活等。
《中国文化要义》(7)贺麟: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中指出: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义:文要化,要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要感化或支配别的一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歌,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有优美的情操,这就是文化之一。
所谓文化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
有可以说是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支配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
文化包含三大概念:第一是真,第二是善,第三是美,即是真理化、艺术化、道德化。
(8)钱穆: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活而言。
《文化学大义》二、文化与文明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果,而任何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础。
文化可以决定文明的命运,文明的程度可以影响文化的改变。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人类在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
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三、文化的几种类型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中不仅积淀着制度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凝聚着精神文化的内涵。
在传统宗法农业社会里,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辈分等,对每一具体个人的衣食住行作了明确规定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
·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的因素,他往往规定着文化的整体性质。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直接反映着制度文化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受到精神文化的深层约束和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除了受各种有形的、物质的、他律的、带有强制性或暴力特点的规范(制度)约束外,还要受各种无形的、非物质性的、一律的和不带任何强制性的内在良知(精神)的制约。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亦称心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精神文化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中华传统文化概说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中国:1)“中国”一词本义考:①京师:如《诗经·民劳》之“中国,京师也”②天子所辖,如诸葛亮对孙权就曾经讲过:“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③中原地区,《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④内地,《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⑤诸夏所居,《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⑥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华夏”及“中国”相替并用。
2)“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①西周时期指西周人所居之关中、河洛地区。
②东周时期也可指称包括附近各诸侯国在内的黄河流域,进而包括列国全境。
③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专指全境。
④首次在对外文件中使用“中国”,则是在1689年9月所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⑤作为国名则是在1912年,英文写作Republic of China.3)“中国”一词别名考:①“中华”:最初之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
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
唐代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
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②九州:起于战国中期。
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尚书·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其他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
③四海: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
他认为《禹贡》中的“九州”,实为一州,即“赤县神州”4)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在世界文化中,“中国”尚有诸多叫法。
如:在古代希腊、印度、罗马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而俄国人则称之为“契丹”(Kumaǚ)-传统:①“传”:本意是“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1)周初分封七十一国文王诸子十六国:管、蔡、鲁、卫、毛等武王诸子四国:邗、晋、应、韩1)姬姓之周五十三周公后裔六国:凡、蒋、邗、茅较疏远的家族:毓仲、毓叔等旧殷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师尚父封于齐2)异性亲戚之国帝舜之后封于陈大禹之后封于杞帝尧之后封于蓟3)宗庙祭祀制-宗庙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祭祀祖宗的处所。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达到维护宗教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教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的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的统治秩序。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牌位。
4)君主专制制度-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一个皇帝独裁、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天子皇帝诸侯丞相卿、大夫中央其他官僚士地方各级官僚庶民庶民-什么是君主专制制度1)封建君主专制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上,君主终生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2)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受任何约束。
君主实行终身制,并且是世袭的。
这种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多实行这种专制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知识结构1)夏商周:夏:由天下为家演变为家天下。
商:君主制开始出现,家法制出现周:君主制发展——宗法世袭形成(分封制——诸侯世袭【世官制】)2)春秋战国秦:春秋战国:君主制出现,部分地区分封制开始被官僚制取代秦:君主专制出现、确立——皇帝制(三公六卿制、郡县制,分封制被取代)3)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解决五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4)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设中朝削弱相权、察举制)5)隋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完善(三省六部制、廷议、科举制)6)设副丞相——参知政事、分相权两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收地方兵权、财权,文官做知州7)中央社中书省下总百官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进一步)地方设行省,另腹里、宣政院辖地8)明:君主专制极端强化: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9)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设军机处、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中国的君主专制与欧洲政体的差异1)欧洲王权——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而中国宗教常为统治者服务。
2)欧洲是多元经济结构,民主意识强,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得以发扬光大。
3)欧洲的君主专制形成较晚、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出现较早,极力维护农耕经济。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宗法制度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2)专制主义严密,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趋势3)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园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2)农耕经济基础稳定,一系列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均田制)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治民”就是“制民”(“奔之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式范式·对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浓烈的“孝亲”情感·对传统的极端尊重(文统、家法、师法)·重“人治”,轻“法制”,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2)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两千多年的一贯制的“思想大一统”·专制主义政治理论高度发达与早熟·知识阶级“入世”态度、“经世”抱负与君主专制政治对知识阶层笼络、利用、恫吓、镇压之间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