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作者:中国政府网来源:中国政府网时间:2011-08-09点击: 845次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十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至2010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
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从2000年的35.0%上升到5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和82.5%。
孤儿、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家庭儿童、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
2019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

2019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20-12-18 16:00国家统计局2020年12月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国于2011年颁布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为全面反映《纲要》实施进程,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和资料,对《纲要》在健康、教育、福利、环境和法律保护等五个领域2019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纲要》实施总体进展顺利,绝大多数指标已提前实现目标,但少量指标尚有差距,相关领域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仍需加强。
一、《纲要》各领域的实施情况(一)儿童与健康。
1.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2010年以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见图1)。
2019年,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6‰、7.8‰,分别比上年下降0.5和0.6个千分点,明显低于10‰和13‰的《纲要》目标。
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为11.42/10万,比上年下降2.7%,比2010年下降49%,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6”的《纲要》目标。
图1 2010—2019年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儿童发育状况不断改善。
2019年,我国进一步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倡导母乳喂养,加强儿童健康风险因素干预,确保我国儿童健康成长。
2019年,全国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3.24%,较好控制在“4%以下”的《纲要》目标之内。
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5.38%和1.37%,均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2%,比上年略高0.01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均远优于“12%以下”“7%以下”和“5%以下”的《纲要》目标。
3.儿童疾病防治效果显著。
儿童发展规划实施进度中期监测评估报告

儿童发展规划实施进度中期监测评估报告总目标: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权利;进一步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贯彻执行国家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报告摘要:一、评估目的对《××市妇女发展规划》(20XX—20XX年)和《××市儿童发展规划》(20XX—20XX年)(以下简称“两规”)的实施进行中期全面评估,即是推动“两规”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两规”实施过程的必要环节。
评估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了解和掌握全市“两规”的实施进程,实事求是地反映儿童目标的达标状况,针对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提出建议,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修订行动计划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两规”的实施,如期完成“两规”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全市儿童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评估方法1、目标评价标准以20XX年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对未达到的指标,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进度,判断20XX 年能否达标,对达标有困难的找出原因,以推进达标进程。
2、定量分析:利用数量资料,对数据变化、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是否达标、发展快慢、性别差距大小及差距的变化结论。
3、定性分析:利用文献信息(工作、活动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深入访谈资料对工作、活动的过程、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4、整体评价方法:侧重于从整体上评价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整体功能的发挥,各部分功能是否能相互促进,策略措施是否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5、层次评价方法:侧重于从政策的内部层次出发评价政策。
看各层级责任、目标和策略之间是否清楚,是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三、评估结果从20XX年规划实施情况来看,××市妇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五年的奋斗和发展,已取得可喜的巨大成绩,大部分指标已提前完成了“两规”目标任务。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0年)

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从健康、教育、福利及社会环境等方面详细规定了未来十年促进中国儿童发展、保障儿童合法权益的目标和策略措施。
全sssssss文如下: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十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至2010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
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从2000年的35.0%上升到5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和82.5%。
孤儿、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家庭儿童、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
我国儿童发展指标总体良好

我国儿童发展指标总体良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年度统计监测报告数据解读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继《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之后颁布的第三个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对《纲要》在2013年的实施情况,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肖丽对相关数据进行解读并认为,2013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是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并发布的。
从监测结果来看,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在包括健康、教育、福利、环境和法律保护等领域均取得了新的进步,中国儿童发展目标总体实现情况良好。
从相关数据来看,中国儿童在健康领域的发展情况良好。
国家不断深化医疗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儿童的医疗保健工作尤其得到重视。
全社会更加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生命质量,努力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差距。
重视儿童疾病预防工作,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母乳喂养得到普遍认可。
重视儿童保护,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不断下降。
2013年,全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两项指标均首次实现了《纲要》目标。
在受教育方面,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儿童教育,始终把儿童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从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儿童在教育领域的亮点主要包括,女童接受学前教育受到进一步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已基本消除男女差别。
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普及程度大幅提高。
特殊教育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平等地接受业务教育。
全国已基本形成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
在儿童福利方面,随着儿童福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完善,中国儿童福利制度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1年第08期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十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至2010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
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从2000年的35.0%上升到5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和82.5%。
孤儿、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家庭儿童、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0年)

2011年08月08日17:51 中国新闻网中新网8月8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近日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从健康、教育、福利及社会环境等方面详细规定了未来十年促进中国儿童发展、保障儿童合法权益的目标和策略措施。
全文如下: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十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至2010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
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从2000年的35.0%上升到5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和82.5%。
孤儿、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十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至2010年,“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
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班)率从2000年的35.0%上升到5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和82.5%。
孤儿、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救助。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家庭儿童、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
【法规类别】老少妇幼残保护统计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国家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6.10
【实施日期】2016.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
(国家统计局2016年10月)
为维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全面发展,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儿童在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和法律保护等领域到2020年应实现的一系列目标。
近期,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和资料,对《纲要》五年来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汇总和分析,结果表明,《纲要》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在可监测的33项重点统计指标中,有31项指标提前实现《纲要》目标,总达标率93.9%。
一、《纲要》各领域的实施情况
(一)儿童与健康。
1.妇幼保健水平明显提高。
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继续下降,两项指标已实
现了低于10‰和13‰的《纲要》目标,提前达标。
2015年,婴儿死亡率为8.1‰,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7‰,分别比2010年下降5个和5.7个千分点。
儿童的生命质量持续提高。
2.儿童营养和体格健康状况继续改善。
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和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2015年,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2.64%,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1.49%,分别低于《纲要》目标1.36个和
3.51个百分点。
母乳喂养得到认可。
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已超过50%的《纲要》目标。
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
4.79%,低于《纲要》目标7.21个百分点。
3.儿童疾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国家免疫规划规定接种的各类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平均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4.儿童伤害死亡率不断下降。
近年,全国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2015年为1
5.82/10万,比2010年降低
6.59个十万分点,已实现《纲要》目标。
(二)儿童与教育。
1.学前教育稳步发展。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持续提高,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201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5%,超过《纲要》目标5个百分点。
全国城市公办幼儿园1.7万所,农村公办幼儿园6.1万所,分别比2010年增长74%和57%。
2015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学校2
2.4万所,学前教育专任教师205.1万人,学前教育在校学生4264.8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49%、79%和43%。
2.义务教育普及提高。
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