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合集下载

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旁第 4 肋间、 右腋 中线第 3肋间作三个小切 口, 分别置人镜
鞘 及胸 腔镜 、 静 脉 阻断 带 及手 术 操 作器 械 。在 胸 腔镜 下 腔 切开 心包 , 套腔 静脉 阻断带 , 始 C B并 降温 。于 升主 动脉 开 P 根部 缝一 荷 包 , 此 荷包 插冷 灌 针 人升 主 动脉 ; 经 阻断 上 、 下
经 治疗后 均痊 愈 出院 。
2 c 3Leabharlann ℃; 8 c~ 0 术中灌 注流量 为 2 0~ . rn ・ . 2 8L・ i~ m~, a
MA P维 持在 5 0~8 mHg 0m 。 1 5 观 察监 测 . C B期 间严 密观 察监 测 泵压 和 C P, 有 P V 如
异 常情 况及 时进 行判 断 和 处 理 ; 隔检 查 血 气分 析 及 电解 间
管。
气, 初始设置潮气量( 为 8 0m/ g 呼吸频率( R 为 V) ~1 lk , R )
1 . i。外循 环阻 断上 下腔 静 脉 期 间 停 止肺 通 气 , 中 2L/ n  ̄m 术
根据手术操作的情况改变呼吸参数或手控呼吸。术 中连续
监测 心 电图 ( C ) 有 创 平 均 动 脉 压 ( P 、 EG 、 MA ) 中心 静 脉 压 ( V ) 心率 ( R 、 搏血 氧饱 和度 (p 、 CP 、 H )脉 SO ) 呼气末 二氧 化 碳分压 ( O ) 间 隔监测 动脉 血气 , 关结果 通过 麦 迪斯 P C , 相
为 2 2 , 静脉 插管 需置 人到 上腔静 脉水 平 , 2F或 4F股 其末 端 超过 上 腔静 脉 阻 断带 过 带 处 。C B转 流 前 常 规 给予 肝 素 P 3 4m / g 当 A T> 8 可 以转机 。转 流 开始 后 即逐 渐 ~ gk , C 40S 降 温 , 温 期 维 持 鼻 咽 温 在 2  ̄ — 3  ̄ , 温 在 降 82 ( 0( 肛 2

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压 可 以是 负 值 , 静 脉 压 升 高 大 于 l 2 若 k a 提 示 腔 静 脉 引 流 不 畅 , 通 知 术 P, 应
者纠正 。
外循 环 . 降温 2 s~3 ℃ 阻断 主动脉 , 2 在 主动 脉根 部 灌 注 高钾 停跳 液 , 内操 心 作完 毕 后 , 放 主 动 脒 , 温 至 肛 温 开 复
始复温, 求温 与 血 愠 之 差 、 8~ 于 l ℃ , 差过 大 , 0 温 可使 血 中气 体选 出, 有增 加 微 气 桂 的可 能。 复温应 缓 慢 , 血液与体 温 同 时 复温 . 复温 时体 内 代 谢 率急聚 上升 , 温每 升 高 1 . 质 体 ℃ 物 代掰率 提 高 1% , 温 过 快 , 债 增 5 复 氧 加, 易发 生酸中毒。
心直视 手术 病 种 分类 : 间 隔缺 损 修 室
补 2 侧 , 洛 四 联 症 矫 治 儿 倒 . 间 9 法 房
隔缺损修补 8例 , 双瓣 置换 、 动脉瓣 主 置换 、 二妥 摊 置换各 4例 . 房粘 渡瘤 心 摘 除 3例 , 内膜垫缺损修补 2例 。 心 12 体 外循 环 方 法 使 用 鼓泡 式 氧 台器 , 预充液 采用 林格 液和血 代 , 小儿 加血浆 或垒 血 , 流期 间维 持红 细 胞 转
3 3 平 均 动 脉 压 及 中 心 静 脉 压 的 监 测 体 外循 环 中 动 脉 压 与 灌 注 流 量 有
可靠保 证 。 体外 循 环 管理 的恰 当 与否
与心脏 手 术 的婀 利 进 行 、 中病 人 的 术
l 临床资料 l 1 本 组病舸 男性 3 8倒 , 女性 2 7例 ,
3 ℃ 后停 止 体 外 循 环 一 5 2 结 果 全组 手 术 均 拄 成 功 , 顺 利 出 院 井

胸腔镜辅助下二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胸腔镜辅助下二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4 3 4・
安徽 医科 大学学报
A c t a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 Me d i c i n a l i s A n h u i 2 0 1 3 A p r ; 4 8 ( 4 )
胸腔镜辅助下二次心脏 手术 的体 外循环管理
聂 燕华 , 葛建 军 , 高 晴云
1 材料 与方 法
1 . 2 . 3 体 外循 环方法
采用进 口膜肺 , 常规 体外 循
环管 道 , 管 道预 充液 主 要 为乳 酸 林格 液 、 万汶 、 白蛋
白, 术 中用 药主 要为乌 司他 丁 、 甲强龙 、 甘 露醇 、 碳酸 氢钠 等 。体外循 环 开始 后 , 中低 温缓 慢 降 温诱 导 心 7例再 次 心脏 手术 患 者 : 第 1次 均 脏 颤动 , 维持鼻 温和肛 温 的温差 不 超 过 5 ℃, 不 阻断
例 患者 鼻温在 2 4 . 5 o 【 二 时 室颤 。 心 内手术 完 成后 , 复 温 至鼻 温 3 3 . 5~3 5 . 5 ℃, 肛温 3 1~3 5 ℃, 3例 体 表
除颤 2 0 0 W/ S 1次 后 复 跳 , 4例 自动 复跳 。术 中
监 测动 脉压 、 中心静 脉压 、 泵压 、 动 脉血气 、 混 合静脉 氧饱和度 , 根据 血 气 及 时调 整 内环境 稳 定 。术 中 常
摘要 总结胸 腔镜 下行二次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患者 7例 , 对 体外循 环的建立 、 管理及术后进行 评价 和总结 。术 中体外 循 环时间 : 1 4 5— 2 2 0( 1 6 0 . 5±3 4 . 7 )m i n , 术后 2 4 h胸 腔 引流 量: 2 0 0—7 0 0( 4 0 8 . 6 4 - 2 3 5 . 9) m l ,术 后 拔 管 时 间 : 3~8 0 ( 2 9 . 5± 3 0 . 7 )h 。2例患者术 后因急性 肾衰行透析 治疗 , 其 中1 例治疗 后恢 复 , 1例 患者 术后 3个 月 因 多脏 器衰 竭 死 亡, 其余患者均顺利 出院。结 果表 明该 手术安 全可 行 、 创 伤

体外循环意外及管理

体外循环意外及管理

体外循环意外及管理体外循环中一旦发生意外,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死亡率为18~24%。

体外循环技术和设备还很不完善,加之体外循环工作琐碎、繁杂,需要灌注医师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极强的应变能力。

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能迅速正确的判断,及时有效地处理。

一、体外循环意外的分类(一)机械性故障1、动脉泵故障1)表现形式(1)在体外循环运转过程中泵突然停止转动。

常见原因可能是在泵头内涂抹油、滑石粉使电机短路或电机传送带断裂。

此时如有备用泵立即更换,否则手摇动脉泵至手术结束。

(2)在体外循环运转过程中泵突然颤动或蠕动,或突然出现高速运转,调节控制钮无效。

多数情况下为高频电流的影响,如高频电刀,泵控制板老化亦可造成这种情况。

此时立即停止高频电流仪器使用后,泵转动可即刻正常。

动脉泵阻闭失灵致使泵管在泵头内蜷曲破裂而发生气栓,泵马达控制失灵使泵达最高转速,倾刻间使氧合器内血液排空大量气体进入体内。

2)预防措施(1)尽可能选择性能良好的体外循环机。

(2)体外循环机要有专人管理,定期检修。

(3)勿在泵头内涂抹油或滑石粉。

(4)体外循环运转中勿使用高频电流的仪器。

(5)手摇把放于固定位置,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机械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开关,手摇泵以维持循环,参考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氧合器血平面维持动脉流量,查找原因排除故障。

2、氧合器意外1)氧合性能不良此系体外循环中最常发生的意外。

如氧合不佳,不能去泡,遇此情况可采用替换氧合器的方法,具体操作:迅速降温以减低机体氧耗,速取一个消毒好的鼓泡式氧合器,准备好三通,暂停心肺转流,钳夹动脉及静脉管道,将故障氧合器静脉回流室或动脉储血室和泵管入口及新鼓泡式氧合器动脉回流室相连,再将故障氧合器的气体管道和静脉引流管接至新氧合器上。

心肺转流只需停止2-3分钟,安全简便、快捷、效果满意(图4-5-1)。

2)氧合器热交换部分渗漏此种情况相对少见。

要求在氧合器安装前先连接水泵运转5分钟,若有水向血液氧合部分渗漏即可发现。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诊治分析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诊治分析

【 关键词 】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 中图分类号】R64 1 . 5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10 — 91(o2 3 05 — 2 0 8 57 21 )0 — 40 0
C I in e i J n— u ,ea D p r etf A J -z,Sl i g o t L eat n o a l a m

450 ・
P CC VD Ma c 0 2. Vo .2 No 3 J P rh2 l 1 0 .

诊 治 分 析 ・
体 外 循 环 心脏 手 术诊 治 分 析
孙旭 莲 ,蔡 建 泽 ,史建 国,徐 锡琴
【 要 】 目的 对体 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进行经验性总结。方法 摘
同时进行 ;开放升主动脉时先降低流量 ,开放后逐渐恢复到所 需灌流量 ;( )行主 动脉根部 吸引时需 排气减压 使心脏 空瘪 8
以促进 心脏 复搏 。待血流动力学平稳后钳夹腔静脉引流管 ,使 心脏有 自主收缩 波形 ,中心静脉压保持平稳 ;待鼻咽温恢复至 常规温度 (6— 7 3 3 ℃)及 血压稳定后缓慢停机 。
Di g o i n Tr a m e to an s ad s e t n fCa d o u mo a yBy a s S N Xu—l n, r ip l nr p s U i a
C ritoa i ug r , Ja gu Ly n 叩 5Hoptl C a g h u2 3 0 a doh rccS r ey in s ia g si , h n z o 1 3 0, C ia a hn
【 btat A s c 】 Obet e osI ai ecri um nr bps.Meh d 2 ae f er d es ae tw r r jei T T I et a o l oay yas v ul z h m dp to s 7css at i aept ns ee oh s i

幼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幼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复温 应 缓慢 、 平稳 , 温与 血温 差 在 3~5C, 水 复温 应 据 手术 o
岁 , 均 (. 平 1 8±0 4) ; 重 8 0—1 . g 平 均 ( . . 岁 体 . 4 5k , 9 0±
5 2 k ; 洛 四联 症 2 例 , 洛三 联症 5例 , 室 双 出 口 6 . ) g法 1 法 右
下 降和 细胞 膜 的损 伤 , 也会 引起 再 灌 注 时 细 胞 内钙 和钠 但 离 子浓 度 的 明显 上 升 。浅 低 温 可 明 显 减 少 术 后 房 颤 发
生 率 。我们 认 为在 不影 响手术 视 野 的前 提 下 , 尽量 不 采
例, 手术 效果 满 意 , 后 并发 症 及 病 死 率较 以往 明显 下 降 , 术 现 将此 类 手术 的 体外 循 环方 案 总结 报告 如 下 。
进程 缓 慢均 匀 , 开放 升 主动 脉时 鼻 咽温 在 3 2~3 ℃ 更 有利 5
于 自动 复 跳 。
例, 完全 肺静 脉 异 位引 流 3例 , 全 型 心 内膜 垫 缺 损 3例 , 完
单 心室 2例 。
3 3 心肌 保 护 发 绀型 未成 熟 心 肌 对 缺 血 及 再 灌注 损 伤 .
华北国防医药 20 年 1 月第 2 卷第 6 08 2 0 期 M d aJ r l f aoaD f d g o e iN a h aDc 08V 10N . ei lon tnl e ni r sn ohCi ,e. 0 ,o2 ,o c u ao N i e n F c n 2 . 6
5 O一7 Hg 静 脉 血 氧 饱 和 度 0 6 0 mm , . 5~0 7 红 细 胞 压 积 . 0,
3 4 电解 质 与血 气 .

再次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体会附68例报告

再次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体会附68例报告
( )应用 强心 、利 尿 、 极化 液 G K静 滴及 血 管 扩 张剂 。 ( ) 2 I 3
均 “ 痊愈 ”,心功能恢 复到 I I级 。再次手术 相隔时间:3 ~ I
对伴有肝 、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者 , 予积极 的纠治,使其心功 应
个月~1 。其中<1 2 例 、>1 5年 年 1 O年 3 , 1 3例 > 0年 1 例 。 4
中图 分 类 号 :R 1 6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编 号 : 17 - 0 5 (0 8 - 6 5 0 6 2 58 2 0 16 0 2- 2
19 9 5年 8月至 2 0 0 5年 8月 , 我们共为既往 曾行心脏手术 ( 包括非体外循环手术 1的病人再次行体外循环 (P )心脏直 CB
后 生物 瓣 衰 坏 8例 , 尖 瓣 置换 术 后 因抗 凝 不 当 出现 左 房 血 栓 二
占本组 的 3 . % 68 ,由于再狭窄后瓣膜及瓣 下结构纤维化加重 、 钙化形成 , 严重限制瓣膜活动并常合并关闭不全, 以再行扩 所 张术效果较差应行瓣膜置换术“ 2机械瓣置换术后并发症或 ) 。( 出现其它瓣膜病变需要换瓣或 。
全组仅 1例采用深低温微流量灌注 ,余均采用中度低温 C B P
能相对最隹 的时期进行手术 。 ( 4 1置换机械瓣再次手术前二
天停用华法令 , 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必要时可静脉给小剂量肝
平流灌注 、温血诱 导、4 :1含血心脏停搏液行心肌保护。体
外循环时间 5  ̄2 0 0 4 分钟 ,心脏 自动复跳 3 、电击除颤复 6例 律1 2例 。 本组 5 例死亡 ,死亡 率 73 % . 5 。早期死亡 4例 ,术后四个 月死亡 1 。其中 1例术 中为 “ 例 石头心”复跳后不能脱离体外 循环 ;1 例术后低心排 ;2例术后创面广泛渗血再次手 术止血

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临床分析

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临床分析

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临床分析张延【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全麻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硬件设备、转流技术、灌注医师经验、术中监测及心肌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浅低温(30~33)℃190例,深低温(18~20) ℃2例;转机时间25~230min,平均(91.16±3.28) min,阻断时间10~170min,平均(60.20±2.61) min,辅助时间5~200min,平均(21.77±1.24) min;平均动脉压50~80mmHg,灌注流量2.2~3.0L/(min·m2),升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128例(66.7%),除颤复跳64例(33.3%);手术中用血量0~1600ml,平均(321.05±28.50) ml,术中应用人工肾105例(54.7%);全部患者均顺利脱机,无术中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出血6例(心包压塞切开止血1例,开胸止血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乳糜胸2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例,均顺利康复,无明显后遗症.结论灌注医师的经验和硬件设备的完善、高质量的人工心肺机和氧合器、多种转流技术的应用、完善的监测系统等可明显提高围术期体外循环的安全性;体外循环期间加强对血液的适度稀释、合理的胶体渗透压、完善的心肌保护是体外循环成功实施的关键.【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15(017)011【总页数】3页(P1866-1868)【关键词】心脏;体外循环;经验【作者】张延【作者单位】100017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心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本院行全麻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92例,其中男92例,女100例;年龄2~75岁,平均年龄(38.74±1.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例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摘要】目的浅低温全流量多次灌注心脏冷血停搏液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
在再次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体会。

方法胸骨正中切口经升主动脉和上、下
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备股动静脉插管,浅低温下手术,心肌保护采用4:1
含血冷停跳液。

结果 2例病例CPB时间均大于120分钟,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1例,其余1例20焦耳心内电除颤一次后复跳。

2例病例均顺利停机,并痊愈出院。

结论加强CPB管理是提高再次心脏手术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浅低温全流量多次灌注体外循环再次心脏手术
近年来,心脏再次手术呈上升趋势,再次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应采取相
应处理措施,以减轻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我院2009年行2例体
外循环下再次心脏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例一,李某,男,16岁,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室间隔缺损修
补及右室输出道疏通术后2年,再次发生右室流出道狭窄及室间隔残余漏。

病例二,侯某,男,17岁,法洛氏四联症矫治术后一年并发室间隔残余漏3+月。

2 体外循环转流方法
2.1用物准备人工心肺机:Terumo 8000型,氧合器:国产膜式氧合器及配
套体外循环管道,适宜的主动脉插管和上、下腔静脉插管,改良超滤。

同时备好
股动脉、股静脉插管、体内外电除颤仪电击、电动摆锯。

2.2常规准备胶体液(聚明胶肽或琥珀酰明胶),20%甘露醇,林格式液。

病例一:备悬浮红细胞3u,血浆400ml。

病例二,备悬浮红细胞2u,血浆600ml。

2.3转流方式常规装机,安装好全部体外循环管道及超滤,预充排气,开胸
前安放好以内吸引管及心脏冷血停搏液灌注管,将体表电除颤仪电击、电动摆锯、主动脉插管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安全放置手术台上,并备好股动脉插管。

经胸骨正
中切口,电动摆锯直接开胸,分离胸骨后粘连组织的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是心电图的变化,随时准备行体外电除颤和股动脉插管。

当插好升主动脉和
上腔静脉插管时,全身血液肝素化后ACT>480s,建立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

预充液用聚明胶肽,林格氏液为主,并加悬浮红细胞和新鲜血浆。

常规使用甘露
醇5ml/kg,地塞米松10mg,速尿20mg,硫酸镁0.5mg/kg,碳酸氢钠2ml/kg,氨
甲环酸100mg/kg。

鼻咽温度维持34℃-35℃,转流流量维持60-80ml/kg?min,等待
分离粘连组织,游离下腔静脉。

当下腔静脉插管后行80-100ml/kg?min全流量转流,开始降温至鼻咽温度33℃时,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以250ml/min的
压力灌注1:4含血冷停跳液(K+20mmol/L)20ml/kg。

心脏停跳后,阻断上、下腔静脉,手术医师行心内畸形矫治术。

降温至鼻咽温度32℃停止降温,并维持鼻咽
温度32-34℃,80-85ml/kg(2.4L/m2?min)流量转流,转流过程中每20分钟复灌
心脏冷血停搏液一次10ml/kg(K+10mmol/L),每30分钟监测ACT和血气分析一次。

3 结果
2例病员均未行体外电除颤,也未行股动脉转流。

病例1:升主动脉阻断43
分钟,复温至鼻咽温度34.2℃,开放升主动脉,两分钟后20焦耳心内电除颤一
次复跳,转流122分钟,辅助21分钟顺利停机,尿量980ml。

病例2:升主动脉
阻断94分钟,复温至鼻咽温度34.4℃,开放升主动脉,心脏自动复跳,转流162
分钟,辅助38分钟顺利停机,尿量780ml。

两病例术后15小时内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

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4 讨论
再次心脏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手术[2],因此,在CPB管理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4.1使用膜式氧合器,具有良好的气体交换功能,生物相容性好,可以减少血液破坏,氧合效果好,预充少,有利于肺脏的保护减少或避免术后灌注肺的发生。

4.2开胸前,先将氧合器预充,安装好各种管道,备好股动脉插管,防止开胸过程中发生大出血,能紧急股动脉转流,及时回收血液,保证患者循环的基本稳
定[1]。

4.3合理的血液稀释可避免血液粘滞度增高,提高有效的组织灌注,降低CPB
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

4.4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可以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避免术中缺氧和酸碱平衡失调,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4.5加强心肌保护。

以适当的压力灌注一定量的心脏冷血含钾停搏液,快速让心脏停搏,心肌电-机械活动停止,并且,每20分钟灌注心脏停搏液一次,缩短
心脏停搏液灌注的间隔时间,确保升主动脉阻断期间无心肌活动,避免心肌耗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4.6术中采用改良超滤,可以超滤全身血液,浓缩血液的有形成分,排除体内多余的水份和炎性物质,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利于病员心肺功能的恢复。

4.7转流过程中,严密监测ACT和血气分析,保证尿量大于1-2ml/kg?h,及时调整肝素的用量,钾和碳酸氢钠的用量,同时加入抗炎、利尿、止血、脱水等药物,维持正常水平的电解质浓度和酸碱平衡,满足各项生理指标。

参考文献
[1]龚庆成.《体外循环技术指导》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 358.
[2]张小华,等.二尖瓣再狭窄人工瓣膜置换术.中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1.8:201-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