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解读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解读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对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解读。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1.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意义: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和保护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2. 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环境保护法:明确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规定了相关责任主体的职责和义务。
-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法:指导和规范了农村土地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
- 农田水利管理法:保障和管理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重点内容1. 农村环境质量保护:- 禁止环境污染行为:严禁农村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污染行为,包括土壤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等。
- 环境监测和评估:实施农村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了解农村环境质量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 农田水利设施保护:-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动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 防止农田水利设施破坏:禁止破坏农田水利设施,包括水源保护区域的非法占用和破坏。
3. 农村土地利用管理:- 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利用:制定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
- 禁止非法占用农用地:严禁非法占用农用地,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落实与监管1. 落实责任主体:- 政府行政部门:负责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 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2. 监管与处罚:- 环境保护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管,及时处理环境违法问题。
- 处罚措施:对违反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将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制裁。
结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是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资源利用现状
资源利用效率低
农村生态资源的利用方式粗放,资源 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生态资源的价 值认识不足。
资源开发不合理
过度开发、乱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生 态平衡受到破坏。
0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水污染问题
总结词
农村水污染问题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垃圾,这些污染物未经处 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农业灌溉和居民用水安全。
详细描述
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政府 应加大对农民的环保教育力度,通过开展环 保宣传活动、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方式,提 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培养农民的环保行为习 惯,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 作。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
总结词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环境治理能力。
详细描述
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会使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在土壤中 积累,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倾倒也会导致土壤污染。土壤污染 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 健康。
生态破坏问题
总结词
农村生态破坏问题主要表现在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生态 系统失衡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细描述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责任,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对违 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污染源
总结词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 源的使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VS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结8篇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结8篇第1篇示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
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并提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2. 发展循环农业为了降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各地开展了循环农业试点工作。
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对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提高了农田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3. 加强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农村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
农村居民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活动,在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保护生态良好。
二、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1. 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当前,农村环境监测网络不够完善,监测设施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监测能力。
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农村环境信息,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 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化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规范农村环境行为,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3. 推动农村生态产业发展农村生态产业可以有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政府和社会应该支持和鼓励农村生态产业发展,通过发展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循环农业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提高农村环保投入农村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农村环保事业,共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发展的不断扩张,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生态平衡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和探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一、发展可持续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
传统农业常用的农药和化肥给土地和水源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危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使用有机农药和有机肥料、推广耕作制度和轮作制度,可以减少农业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村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设水渠、堰塘和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农田的水资源,防止旱涝灾害的发生。
此外,水渠还可以引入清洁水源,提供优质的灌溉水,有助于保护农田的土壤养分和生态平衡。
三、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另一重要措施。
随着城市人们对自然环境需求的增加,农村生态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通过开发农村的优美景点和旅游资源,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进而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四、建设生态村庄建设生态村庄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传统的农村建设往往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未来的农村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绿化、废弃物的处理等手段创建生态友好型村庄,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防护林能够稳定农田的气候、保护水源并提供优质的环境。
通过栽植防护林,可以有效控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质量与保持生态平衡。
六、添加土地保护政策土地保护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
加强土地使用管理,严格限制非农业用地向农业土地的转化,尽量减少农田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济和法律支持,鼓励农民保护土地资源。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一、问题分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便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不足。
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滞后,导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农村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农村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等,处理方式单一,大部分采用露天焚烧或填埋等方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部分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度开发土地、砍伐森林等行为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职责不清、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和惩处。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不足。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投入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一些地区,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上,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这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力度不够,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为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政府、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环保培训班、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法治约束。
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要推动农村绿色发展,鼓励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
农村环境保护有何举措

农村环境保护有何举措农村环境是我们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垃圾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
为了守护农村的绿水青山,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
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是基础。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可以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栏、文化墙等,宣传环保知识和政策。
组织环保专题讲座和培训,邀请专家为农民讲解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农药化肥合理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开展环保主题的文艺活动,如小品、戏曲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
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合理设置垃圾桶、垃圾中转站等,配备专业的垃圾清运车辆和人员,确保垃圾能够及时收集和处理。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污水处理方式,如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采用生态湿地处理等。
对于农村的厕所改造也要加快推进,普及卫生厕所,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加强农村道路硬化和绿化,减少扬尘污染,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面貌。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推广沼气池、堆肥等无害化处理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畜禽养殖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同时,要加强对农田秸秆的综合利用,严禁秸秆焚烧,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等利用方式,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监管机制是保障。
加强对农村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加大对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方法

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方法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在农村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方法展开论述。
一、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1. 维护农村自然资源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源、森林、草原等。
这些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福祉至关重要。
农村环境保护能够有效防止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保持土地肥沃、水质清洁,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2. 保护农村生态系统农村地区的生态系统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对象。
农村地区通常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如湿地、森林、山川等。
合理保护农村生态系统,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和恢复,维持生态平衡,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3.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农村环境保护还可以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助力脱贫攻坚。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方法1. 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网络和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监测和评估,了解农村环境问题的具体状况和趋势,为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2.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友好性。
促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农村水源保护,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3. 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推动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
同时,加强农村污水治理,采用合理的处理技术,减少农村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维护农村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环境污染问题
01
02
03
污水污染
农村地区缺乏污水处理设 施,导致生活和农业污水 直接排放,污染河流、湖 泊等水体。
垃圾污染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 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生 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农村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土壤和水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 品质,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阻
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损失
由于农产品质量下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阻,农民的收入受到直接 影响,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有机肥料的 使用比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强对水资源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农 村居民饮用水安全。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鼓励农民使用可再生能 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1 2 3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当明确责任 主体、监管部门、处罚措施等,为农村生态环境 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环保执法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环保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基层环保执法 力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环保执 法的震慑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作为独立的自然体,被定义为位于地球陆地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一样,主要成分为:生命有机体部分,即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等;非生命无机环境部分,即太阳光、能、大气、母质、地表形态及土壤矿物质、水分和空气等。
土壤生态系统结构达到稳定的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即土壤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主要层次构成:⑴ 地上生物群体;⑵ 土被生物群落;土被底层与风化壳生物群体层。
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土壤环境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多相分散体系。
固相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和有机体(动植物残体及其转化物、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等物质。
固体物质之间是形状、大小不同的孔隙,在孔隙中存在着液相物质(水溶液)和气相物质(空气)。
三相物质所占土壤容积比例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
通常,固相物质约占土壤总容积的50%,液相和气相之和约占50%。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物质很少呈单粒,多以不同形状的结构体存在。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类型、数量、排列方式、孔隙状况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近年来研究表明,土壤孔隙是土壤结构优劣的重要指标。
土壤环境结构土壤的环境结构是指土壤作为一环境系统的整体组成与结构而言,也指组成土壤各土层的固、液、气三相物质的比例、结构与组成,以及构成单个土体的三维层次构型而言。
换句话说,土壤环境是由不同数量、性质和排列发生土层组合构成的。
土壤环境的基本特点1.土壤环境的物理学特性及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1)土壤孔性与污染物的迁移(2)土壤质地与污染物的转化2.土壤环境中的胶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3.土壤环境中的络合-螯合平衡体系4.土壤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平衡体系5.土壤的酸碱平衡体系6.土壤环境中的生物体系土壤微生物是污染的“清洁工”。
土壤微生物参与污染物的转化,在土壤自净过程及减轻污染物危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可使土壤对农药进行彻底的净化。
同时,应注意微生物也会使某些无毒的有机物分子变为有毒的物质。
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它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所以实质上是各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
研究土壤环境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如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划分质量等级或评价土壤是否已发生污染、划分污染等级,均必须以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作为对比的基础和评价的标准,并用以判断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程度,以制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
3.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因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化,都需要与环境背景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
4.在土壤利用及其规划,在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及食品卫生、环境医学时,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环境容量和土壤环境容量概念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2.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定义为:“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的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污染源。
主要包括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利用、农药和化肥施用、大气沉降物和汽车尾气及燃煤等途径。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或络合物可以随径流作用向侧向或向下进行迁移,从而导致重金属元素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
此外,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也可以使重金属随土壤颗粒发生位移和搬运。
2.物理化学迁移和化学迁移重金属污染物通过离子交换吸附、络合-螯合等形式与土壤胶体相结合或者发生溶解或者沉淀。
生物迁移是指通过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有效态重金属,并在植物体积累起来的过程。
我们把这种由于某种元素存在促进植物对另外一种金属元素吸收并增强其对植物的危害的效应称为协同作用;而把减小植物对某种重金属离子的吸收并减弱重金属离子对作物的危害的效应称之为拮抗作用。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一)汞污染利用被汞污染的水灌溉农田是引起局部地区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镉污染及其危害土壤呈吸附态的镉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吸附过程极快,95%的土壤溶液中的Cd在10分钟之内被吸附,1小时后达到平衡,不同土壤的吸附顺序为:腐殖质土壤>重壤质冲积土>壤质土>砂质冲积土。
(三)铅污染及其危害植物吸收积累铅绝大部分积累在根部,而转移到茎叶和种子中很少。
由于铅在土壤中固定为难溶性铅的能力较强,因此,通过食物链而引起人体铅中毒的现象极少。
铅污染土壤后,对种子的发芽率和呼吸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铅对幼苗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铅抑制了幼苗对营养吸收和使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受阻。
(四)铬污染及其危害铬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元素,其中Cr(W)有明显的致癌致畸作用。
土壤中Cr (W)的毒害作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种形态铬既使在低浓度条件下对植物和微生物的毒害作用都很大。
由于土壤中有机质的还原和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一般在Cr(W)进入土壤后的反应初期,胶体吸附是占主导地位,而随着反应时间延长,Cr(W)转化为Cr (川)的还原量占主导地位。
受铬污染的土壤,是通过植被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
水稻各部分组织器官对铬的残留积累量有很大差异,其顺序是根铬〉茎叶铬〉糙米中铬。
(五)砷污染及其危害砷是植物强烈吸附积累的元素。
砷的植物积累系数(指植物灰分中As的平均含量与土壤中砷的平均含量的比)为十分之几以上。
在淹水条件下,水稻糙米中含砷量均高于旱地小麦产麦粒的含砷量。
不同结合态砷对水稻的影响明显不同,其毒性排列顺序为亚砷酸铝>亚砷酸钠>砷酸氢钠>砷酸钙>砷酸铁>硫化砷。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清消(一)冲洗法--从根层中去除重金属(二)利用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一)施用改良剂(二)调节土壤Eh 和水浆管理(三)客土和换土法客土系指在现有的污染土壤上覆上一层未污染土壤。
换土是指将受污染的土壤挖除至适当深度后再填入未污染土壤。
两种方法对于改变土壤污染现状是非常显著的化肥对土壤污染和防治(一)化肥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1.化肥对土壤重金属污染;2.施用化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二)化肥对土壤环境污染的控制1.调整化学肥料结构肥料结构不平衡,是影响肥效当季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普及平衡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平衡施肥需在测土的基础上按作物需要配方,再按作物吸收的特点施肥,并不是仅靠化肥的配置结构所能奏效的。
因此,它需要社会有良好的技术服务,并与使用者的良好科技素质相结合才行。
3.有机无机肥混合施用施有机肥,不仅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同时还能补充土壤的钾、磷和优质氮源,如植物可直接利用的氨基酸。
4.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损失施肥技术不当,表现在轻视底肥,重视追肥,撒施和追肥期不当,是形成化肥损失、肥效降低的重要原因。
采用深施技术是避免化肥损失的关键。
5.合理灌溉,减少化肥流失灌溉技术的优劣与化肥流失关系很大。
中国的灌溉技术以传统的地面漫灌为主,并在向管道灌溉、滴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过渡,其中水的利用率与化肥的流失率很相关。
地面漫灌引起土壤化肥流失的量是惊人的。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有机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和防治(一)有机农药对土壤污染1.有机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土壤胶体对农药的吸附作用;植物对农药的吸收与代谢;土壤中有机农药的代谢与降解。
2.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毒性(1)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因其性质比较稳定,且脂溶性大,易在生物体脂肪中积累。
(2)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可用有机磷在土壤中的半衰期(有机磷化合物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表示。
常用3.农药污染的控制措施(1)利用综合害虫防治系统以减少农药的施入量综合防治是应用生态学为基础的害虫治理方法中的一种较新的方式,是一种把所有可利用的方法综合到一项统一的规划中的害虫治理方法。
(2)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首先要对症下药,农药的使用品种和剂量因防治对象不同应所所不同(3)制定农产品中的允许残留量标准制定农药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并根据人们取食习惯,制订出各种作物与食品中的农药最大残留允许量。
(4)制定施药安全间隔期根据农药在农作物上允许残留量,可制定出某一农药在某种作物收获前最后一次施药日期,使作物上的农药残留量不超过规定残留标准。
最后一次使用农药到作物收获之间相隔日期,称为安全间隔期。
(5)采用合理耕作制度,消除农药污染农作物种类不同则对各种农药的吸收率也不同。
(6)发展开发新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是农药新品种的主要发展方向。
废塑料制品对土壤污染和防治(一)废塑料制品及其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农田残膜的影响范围较宽主要有:①对于作物种子萌芽和种子幼苗生长有损害作用。
由于农田残膜中含有毒性很强的聚氯乙稀;②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
聚稀烃类薄膜在土壤中具有抗机械破碎性强,气、热和肥等肥力因素的功能发挥,导水力变差,物理性能变差,养分运输困难等;③耕性变差,大量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土壤的耕翻。
④不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
(二)塑料薄膜的化学组成、毒性及微生物降解性1 •组成塑料薄膜大多是烯烃类的高分子(分子量104〜106)聚合物,除塑料本体组分外,尚含抗氧化剂、紫外稳定剂、阻燃剂和增塑剂等多种添加剂,其中增塑剂含量及比例仅次于塑料本身。
2•毒性PAES除主要作增塑剂外,还少量用于香料、涂料、化妆品、油漆等化工生产中,因此也是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
3 •微生物的降解性能烯烃类塑料薄膜高聚分子和PAES增塑剂分子仅以氢键和范德华引力连结而成,彼此保留各自独立的化学性质,加之环境中仍有不依附于塑料本体而存在的PAES因此其在环境中的存在、表现性质和微生物对其降解性能均是不同的。
(二)农田中废塑料制品污染的防治1.从价格和经营体制上优化和改善对废塑料制品的回收与管理,并建立生产粒状再生塑料的加工厂,有利于废塑料的循环利用。
2 •研制可控光解和热分解(50-60C)等农膜新品种,以代替现用高压农膜,减轻农田残留负担。
3•尽量使用分子最小,生物毒性低相对易降解的塑料增塑剂,并加强其生化降解性能和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