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借大智慧--向子夏学教书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译文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译文《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 客问其族。
子路对曰:“族孔氏。
”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 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
”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子贡还,报孔子。
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 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
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
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
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延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匿,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
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
卜子夏的故事

卜子夏的故事
卜子夏,那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大贤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呢。
你想想,在那个年代,知识的传播可不像咱现在这么方便,没有互联网,没有书本大规模印刷。
卜子夏就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对知识的渴望,一点点地跟孔子学习,那得有多大的毅力呀!这就好比咱现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有时候遇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可人家卜子夏从来没退缩过。
卜子夏对儒家学说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就像一颗火种,把孔子的思想带到了很多地方。
他去西河讲学,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影响力可不一般呐!就好像一个厉害的老师,带出了一群优秀的毕业生,桃李满天下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就是学习要刻苦,要坚持。
不要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放弃了,要像卜子夏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坚定地走下去。
而且呀,我们也要学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别人,让知识的力量传递下去。
卜子夏的一生虽然没有像那些帝王将相一样轰轰烈烈,但他在文化和教育上的贡献,那可是不可磨灭的呀!他就像是夜空中的一颗星星,虽然不是最耀眼的,但却一直在那里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多好呀,有那么多的书可以读,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
可我们有时候还不珍惜,想想卜子夏,人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学有所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以卜子夏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呢?是不是应该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吧!所以呀,让我们行动起来,像卜子夏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奋斗吧!别等到以后回过头来才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努力,那可就来不及咯!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向子贡学习说话

傅佩荣《向子贡学习说话》一、引言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有一科叫言语科,里面有宰予跟子贡两位。
那么言语科就是要说话的,说话的条件就是要学《诗经》。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就是你不学《诗经》的话,说话就没什么凭借。
说话本来很简单,要说得好,需要有内涵,需要能够文雅,这样才能够传之久远。
所以孔子教学生《诗经》、《书经》这些古代经典,其中对于言语方面的要求非常高。
因为古代的政治,往往是要靠说话。
外交官有一句话叫“授命不授辞”。
就是国君给你一个命令,他不会教你怎么说,你拿到命令之后,要设法达成任务。
一个人如果说他经常喜欢批评别人,有时候难免也会出错。
比如子贡批评到最后批评到孔子了。
他上课跟同学说:各位同学,我们老师孔子也没什么了不起,他只是年纪大,家里面大概是住在图书馆旁边,经常找书看,书看得很多,记忆力还不错,上课的时候不用看稿子,就是用背的。
因此这个话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了,这么好的学生居然把他说成五个字“多学而识之”,努力学习并且把知识记在脑袋里面,这样变成一个“两脚书橱”了,指变成书呆子了。
所以孔子在上课的时候就公开跟子贡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识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知道说老师知道我在背后怎么说他的,他只好承认,他说:是啊,难道不是吗?他还想认为自己的是对的。
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他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
所以这里就引申出来孔子的重要的观念,他是有各种学识,但是他的思想是有中心的观念,用一个中心观念把所有的知识全部都连贯起来,变成系统。
这样才能成为哲学家。
否则的话,你光书念得好,记得很多,来教书,教书匠而已嘛,教书匠很多,自古并不缺乏。
但是孔子是一个哲学家,能够把他的思想连成一个系统,叫做一以贯之。
二、说话技巧1.说话要含蓄子贡看到老师好像很想做官,但又感觉到自己有一个身份,不能够随随便便什么官都做,所以他就请教老师了,他说:这里有一块美玉,那是把它藏在柜子里面呢,还是拿去卖了呢?他这个当然是比喻说话的非常高明的艺术。
因材施教孔子的故事

因材施教孔子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和子路的。
话说有一天孔子走在街头,看到有一个年轻人头插着公鸡的毛,身披着野猪的皮,带着一个长剑,非常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这个人就是子路。
孔子对子路说,你何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为什么要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地好,砍下来直接可以做箭射穿牛皮。
这意思就是说我自己资质很好,做什么事都能做得很漂亮,不需要学习。
孔子摇摇头说,你想一想,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边插上羽毛,它岂不是可以射得更远,穿得更深吗?孔子这是在告诉子路,天赋很重要,不过如果在天赋好的基础上再加强学习,那就能表现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就。
听了孔子的劝告以后,子路就拜孔子为师。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天赋有优势了,就要在这方面多花精力、时间去加强学习,让自己的优势更突出,让自己的特长更加冒尖,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成为顺势学习。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
话说有一次子夏就问孔子,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学生都要拜到您的门下跟您学习?孔子就告诉子夏,颜回懂得仁义,但是他不知道变通。
所以仁义心很强的人就要学习变通。
子贡口才很好、很聪明,但是不够谦虚,所以像他这种才辩之士要学习谦虚。
子路这个人非常地勇敢,但是不懂得避让。
所以像他这种勇敢的人要学习如何避让,如何回避。
而子张这个人为人庄重,但是他不太合群。
所以像他这种庄重的人应该学习如何跟别人沟通交流。
以上这些学生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能看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帮助他们发掘优点,改善缺点。
这个就是这么多优秀的人要跟着我学习的原因所在。
通过孔子这段话,我们能得到一个结论。
就是每个优点都会对应着一个缺点,一个优点特别明显的人,往往缺点也会特别地明显。
所以每一个优秀的人恐怕都要学习如何改善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漏洞,这样才能防止在前进路上出现巨大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称为逆势学习。
向孔子的弟子借智慧

第一讲向颜回学习快乐
不迁怒,不二过
无伐善,无放劳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一个人要快乐,一定要把被动变为主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儒家思想的关键在于:内在要真诚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必要,非有之不可,但仅有之不够
需要,发展的潜能,心智上的潜能,知,情,义
重要,
诗,文学
书,历史
礼,社会生活规范
乐,艺术修养
易,哲学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如果内心不能从被动变成主动,一切快乐都是假的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要教出胜过自己的学生
人生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是得到我所要的
——王尔德
知足常乐。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而且亲身实践。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
那孔子都对哪些弟子实施过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因材施教与子夏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
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
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
“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
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
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
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再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
”子夏豁然开朗。
孔子为学生解惑时也是因材施教的,即使弟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他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因人而异。
孔子因材施教于颜渊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
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想起孔子,我们最熟悉的画面就是他在一群学生的追随下周游列国。
我们所读的《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们记录下来的,其中许多资料是对特定学生提问的回答。
感谢这些孔门弟子,由于他们的勤学好问,我们才有机会得知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学说“一以贯之”,以一个中心思想建构起整个儒家体系。
连颜回这样的高材生都难免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何况是我们隔了两千五百多年之后的现代人呢?孔子亲自教诲的弟子为数众多,时日又久,但是他依然感慨“莫我知也夫”,总觉得无人了解他的心意,又何况是我们这些平凡的后生晚辈呢?因此,学习孔子,有如步上漫漫长途,要耗尽一生的心血与体验才能结成善果。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别的,就是向孔门弟子请教,因为这些弟子性格各不相同,资质有高有低,体悟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实践有成有败。
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期勉自己借由他们向孔子请益。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欣赏不同的孔门弟子。
年轻时喜欢子路的豪气与率真;求学时羡慕聪明的子夏与子游;与人交往时又希望具备宰予和子贡的伶俐口才;就业之后,仲弓与冉求的从政经历可供参考;然后,曾参不断进步;子张勇于提问;至于首席弟子颜回,更是我们终身的典范。
孔子身为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收弟子有教无类,因此不会拒绝我们任何一人的请益。
那么,我们何不随着孔门十大弟子的学习方式,亦步亦趋,修炼自己的身心呢?以战国时代中期的孟子为例,他的愿望是亲炙孔子,但年代太晚而只好私淑之,结果成效斐然,能够承先启后,继志述事,踵事增华,成为后人推崇的亚圣。
孟子书中多次引述孔门弟子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经由这些弟子而领悟孔子的核心思想。
我于2007年应山东卫视之邀,为“新杏坛”栏目主讲“向孔门十大弟子借智慧”,所介绍的即是前述十弟子。
所学者分别是:颜回的快乐、子路的率真、子夏的教书、曾参的勤奋、冉求的做官、宰予的辩论、子贡的说话、子游的胸襟、仲弓的德行,以及子张的立志。
孔子向子夏借伞的故事

孔子向子夏借伞的故事嘿,你知道吗?孔子和子夏之间发生过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就好像咱生活里那些小插曲一样。
有一天啊,孔子出门,哎呀,突然下起雨来了,可他没带伞呐!这可咋办呢?他就想到了去找子夏借伞。
孔子急匆匆地就往子夏那跑,到了地方,孔子就跟子夏说:“子夏啊,能不能借我把伞呀?”你猜子夏咋说?子夏这人呐,有点小气,他犹豫了一下说:“老师,我那伞啊,有点毛病,不太好使唤呢!”孔子一听,哟呵,这小子咋这样呢!心里肯定在想,我平时咋教你的呀,这点小事都不帮忙。
但孔子是谁呀,那可是大圣人呐!他可没发火,只是笑了笑说:“行吧,那我再想想办法。
”然后就走了。
你说这事儿要是搁咱身上,咱会不会有点生气呀?可孔子没有,这就是他的大度呀!这就好比咱平时找朋友帮忙,有时候朋友可能也有自己的难处,或者不太乐意帮忙,咱不能就因此跟人家翻脸吧?咱得学学孔子的大度呀!别因为这么点小事就闹别扭。
再想想,子夏为啥不愿意借伞呢?也许他真的很宝贝那把伞,也许他那天心情不太好,反正总有他的理由。
咱生活中不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嘛,别人不帮咱忙,咱不能就死缠着人家呀,得理解理解人家。
孔子借伞这事儿虽然不大,但是能给咱好多启发呢!咱得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别人的难处。
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那多没品呀!就像孔子一样,虽然没借到伞,但他依然那么有风度,这才是咱该学习的榜样呀!而且呀,这事儿也告诉咱,人都有自己的小脾气小性子,不能要求别人都顺着咱的心意来。
咱自己也得反思反思,要是别人找咱帮忙,咱会不会也像子夏那样犹豫呢?你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借伞的故事,蕴含着多少人生的道理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故事,得多琢磨琢磨,看看能从中学到啥。
别整天就知道忙忙碌碌的,得时不时停下来,想想这些事儿,让自己变得更好。
所以说呀,孔子向子夏借伞这事儿,真的很值得咱好好回味回味呢!咱得把这些道理都记在心里,用到咱的生活中去,让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的道理。
怎样考察一个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孔子说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藏匿的意思。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个要点去观察人,就没什么可藏匿的了。
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是安于逸乐,还是安于贫困,安于平淡。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
孔子曾经说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人、有贤者,只有能够鉴别这五类人,才可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
”如何鉴别呢?孔子认为就是要掌握上面这三个知人励品的要点。
简单地看,这三点似乎平常,其实这三点涵盖着对一个人行为动机、目的,行为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人平常的业余爱好、兴趣、涵养整体的观察,即既要重视从显性的行为,又要从隐性的思想,“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方能把一个人看清看透。
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而人与人之间又有着不少差异,即使作为一种人才,也是参差不齐的,单纯从某一方面看是很难看准的。
但是人再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再大,也逃不脱孔子上面指出的三个方面。
孔子提出的“知人励品”的三条途径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料材核能过程中,按照孔子这种主张,注意全方位考察,历来被为政者、用人者所重视。
《向子夏学习教书》一、何为孝顺子夏是卫国人,比孔子小了45岁,跟子游一样,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所收的学生。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话就是子夏说的。
他本身是很好的学生,他晚年的时候是很好的老师,教过一个国君,叫魏文侯。
晚年的时候,是孔子学生里面比较有成就的一位。
子夏的个性比较内向,有时候把他跟子张来对照,子张是过,子夏就是不及,“过尤不及”就是他们两位。
与子游同列在文学科里,有一次两人请教孔子何为孝顺。
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顺,就是奉养父母而已,让他活着,有东西吃而已。
但是你对于狗跟马,你要了解,狗跟马也能奉养人,替我拉车,替我看门。
如果你不能尊敬父母的话,那跟狗跟马对人的照顾有什么差别呢?把自己做子女的比喻为狗跟马,这比较合乎孔子对于孝顺的观念。
子夏也来了,“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色难”并不是好色最难的,“色难”是指脸色保持愉悦是最难的。
接着孔子继续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换句话说,你以为有事弟子来做,有好吃的酒、食物,让父母来吃,这就是孝顺吗?不是的,要保持容貌的愉悦。
我们都知道,跟父母相处,有的时候就给父母摆脸色看了,尤其父母年纪大了,生病了,这个时候我们说久病无孝子,我们也会不耐烦。
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小时候父母带我们看病,什么时候拖延过,什么时候抱怨过。
那为什么我们对父母亲就觉得不耐烦呢?就是孔子回答子夏的时候说,脸色保持愉悦是最困难的事。
因为内心有深厚的情感,你才会外表表现出来非常愉快。
我们都知道你爱一个人,对他做任何事都会很开心,你对他感情稍微少一点,就开始不耐烦了,这是人之常情。
对于子游,孔子强调尊敬,对于子夏孔子强调关爱。
所以你要孝顺的时候,不能没有尊敬跟关爱,二者合起来就比较完整了。
二、子夏帮助同学解惑子夏念书念得非常好,所以有时候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听老师讲听不懂的,就会请教他。
有一次,司马牛他一个人在感叹,他说别人都有好兄弟,好的兄弟,只有我没有。
因为古时候的人,子女有时候多一点,兄弟姐妹手足,如果有一个表现杰出,其他人都会很开心。
可司马牛一个人很难过,说别人都有好的兄弟,只有我没有。
这时候子夏就出来了。
子夏说,我听老师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段话很显然是孔子的话。
因为在《论语》里面出现的,学生说我听说过,那当然是听老师说过,因为当时并没有别的老师在教书。
所以这句话就很好,把孔子教学习的话,透过子夏保存下来了。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八个字,到现在还是儒家基本的态度。
就是一个人死,一个人生,这是命,富贵在天,富跟贵,不是你要就有的。
有时候,你要知道这是一个天的安排,你不能说一定要如何,不是说好人就一定升官发财的,不一定。
接着就说明,一个君子可以要求做到什么事呢?敬,敬代表做事很认真,很尊敬,这是一种态度,而不要有任何的闪失。
恭,恭代表庄重,我非常庄重,对别人都很有礼貌,这样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你有一个好的表现,那别人都愿意跟你做朋友,甚至跟兄弟一样的。
那最后一句话是子夏说的,君子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到处都是兄弟姐妹。
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人?孔子说爱人。
请教孔子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知人,就下课了。
樊迟听不懂,就去问子夏。
他请问子夏,子夏说老师这话说得真好。
他说一个人,像舜,当了天子,他把皋陶提拔出来,好人就出头,坏人就离开了。
每一个人当帝王都是一样,商汤,他把伊尹提拔出来,坏人就离开了。
所以你能够知道谁是好人,你把好人提拔出来,天下自然上轨道了。
所以这是子夏的发挥。
他从老师回答樊迟的简单的对话,发挥出来,告诉樊迟说,你可以引申出这些道理。
三、孔子对子夏的称赞孔子很少称赞学生的,一定是你有好的表现我才称赞你,但是孔子居然有一次公开说,能够给我启发的就是子夏。
这对子夏来说,是一辈子最大的荣幸。
子夏请教孔子说,有一首《诗经》,有一段话我看不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意思是笑咪咪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睛真漂亮,穿上白色的衣服就已经很绚丽了。
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前面说笑咪咪的脸,真好看,黑溜溜的眼真漂亮,穿上白色的衣服就很绚丽,就这个意思。
你画张彩色的之后,就穿上白色的衣服,白色一上,彩色全部亮起来了,就是古代的绘画。
所以孔子说绘画的时候最后上白色。
讲完之后子夏接了一句,他讲三个字就得到孔子无所保留的称赞,子夏说“礼后乎”?礼难道是以后才加到人身上的吗?他讲完这句话,这句话本来很简单,就是一个人生下来并不懂得什么叫礼,后来学习礼了之后,就按照礼来做人处事,他说礼是不是以后才加在人身上吗?孔子吓了一跳,说能够启发我的就是子夏,从今以后,可以跟子夏讨论《诗经》了。
这是子夏这一生最得意的阶段。
一般人都以为,礼是彩色的,而孔子认为,礼是白色的。
他认为礼是白色的,人性向善,本来就有很美的、纯洁的一种品质。
向善的话,再加上白色,就把它的美表现出来了。
礼并没有加给人什么东西,而是人性向善,本来就有它很优美的品质。
你有适当的礼的表达真诚的情感,这个情感表达出来恰到好处,看起来特别好。
就好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素就是白色,白色就让它显得很漂亮,所以礼是以后再加上的,代表礼是白色,白色就让一个人先天向善的这种优良的品质充分表现出来。
一个人有真诚的情感,用礼来适当地表达,真美。
这就是儒家的教育。
礼是人性向善的外在表达。
《易经》里面有一卦,叫做贲卦,装饰品,意思由于说它是好的装饰品,但是到最后是白色的装饰最美。
换句话说,真正的装饰不能靠外表,真正的装饰要由内而发,你有内在好的品质,你外面越少装饰,反而越好,这是儒家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观念。
你如果内在的品质不够好,你外面再怎么装饰,有什么用呢,那个装饰很容易就被人家揭穿了,要不然是你稍微忽略,又忘记了,那怎么办呢?能跟别人相处吗?所以儒家里面讲到真正的装饰,是由内而发,白色就是最好的装饰。
因为白色,可以把你本来的彩色的这个内在好的品质,充分表现出来。
所以子夏在《论语》里面,就是这段话,你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孔子为什么如此称赞子夏呢?说能够启发我的就是子夏,他对颜渊都没有这样说过。
所以,子夏在这一方面,确实念得好,好学深思,表现得非常杰出,我们也透过他跟老师的请教,知道说原来儒家的思想确实是重视人性,人性向善。
你后面所学习的礼仪,就好像“文”,里面叫“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可以配合起来。
但是关键就在于说要把你,当做白色的,而不要像我们一般人所想的一个人学了礼仪之后,外在很多装饰品,那个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你如果人性不是向善的话,你外面表现得再善,都没有根源。
人性向善的话,你外面合乎礼的表现,就是非常恰当的。
所以,我们感谢子夏是因为他的好学,他本身后来也能做很好的老师,是因为他的这些示范,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四、子夏对“好学”的见解那么子夏后来的发展,是相当好的,我们刚刚提过。
他后来住在西河这个地方,当魏文侯的老师。
但很不幸,他的儿子比他先死了。
儿子死了之后,子夏哭得很伤心,眼睛都哭瞎了,所以这个后来称作“西河之泣”,就代表子夏儿子死了,他在哭得很伤心,这到现在还是一样,儿子先死的话,就说这是西河之泣。
曾参跟他是好朋友,就跑来劝他,他说你这样子不对,儿子死了哭得眼睛瞎了,你父母死了眼睛都没有哭瞎,你这样子不是情感上太不能够保持中和吗?子夏也承认自己错了,这是子夏。
子夏的个性一向是比较温和的,比较内向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再进一步说子夏做一个好的老师,他教出很多杰出的弟子,但是他们都不是儒家的弟子,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将军,都从子夏这边受过业。
所以我们谈到子夏的时候,他后来加上了很多话,受到后代很大的重视,很大的回响。
比如说朱熹有一本书,叫做《近思录》,是朱熹的很多重要的言论在里面,“近思”两个字,就来自于子夏。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里面就看得出来,子夏很重视每天学习的东西。
但是里面是不是就有仁义的仁呢?那是他个人的看法。
另外我们都知道,在明朝末年顾炎武写的《日知录》,也是来自于子夏。
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
”他所谓的好学,是每天知道一点过去不懂的东西,每个月,再把已经学会的好好复习,好好掌握住,这样叫做好学。
所以顾炎武写《日知录》就是每天知道一点东西,这都是子夏的心得。
每一天念书,这就是子夏的建议。
每天知道一点以前不懂的东西,每个月,再好好复习一下,把过去知道的把握住,要不然很多人知道又忘记,等于没念一样。
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一般把“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待自己的妻子,要重视美德超过美色,那家庭就容易和谐;对待父母亲的话,全力去孝顺他们;对待国君的话,要牺牲生命都可以做到;然后跟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说话算话。
这是属于子夏的做人原则,他认为这样的人就算没有受过教育,我一定说他是受过教育的。
这代表儒家的一种思想,不能离开人与人之间相对的关系。
一个人不管念多少书,他还是要活在人的社会里面,他跟别人相处的时候,相互对待之间每一种言行表现,都要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