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煤的形成

合集下载

煤的形成课件

煤的形成课件

高等植物
沼泽环境
腐植煤
低等植物
湖泊环境
腐泥煤
高等植物 低等植物
沼泽、湖泊环境
混合煤
高等植物遗体经残植化作用,孢子、 花粉、角质层、树脂、树皮等稳定组 分富集,经成煤作用转变成的煤
煤的成因分类及其依据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概述
l 成煤的原始物质是植物遗体或残体。 l 植物可以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
成煤作 用
高等植物 沼泽
泥炭
低等植物 湖泊或浅海 腐泥
煤 地下 褐煤→烟煤→无烟煤
石 墨
成岩作用
变质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 高等植物从死亡到变成泥炭过程 低等植物从死亡到变成腐泥过程 泥 炭(腐 泥)变成 褐煤的过程 褐煤 → 烟煤 → 无烟煤的过程
煤化作用 → 泥炭化作用 → 腐泥化作用 → 成岩作用 → 变质作用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概述
苔藓苔藓类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被 子 植 物
1.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的演化史
从地史上与成煤作用的关系,植物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 l 菌藻类时期:元古代~D1,广阔、稳定的浅海环境提供了藻 24~4.0 类大量繁殖的良好条件,因此形成了具有工业价值的 亿年 煤.这是地史上最早的聚煤时期。本时期所形成的煤,
1.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的演化史
l裸子植物时期: D3~R1。海西和印支运动,陆地面积增 3.7~0.55 大,地形分化,气候改变,适应干旱气候的被子植物
亿年
繁盛。中生代聚煤期-第二个重要聚煤史。
l被子植物: k3~今。被子植物占优势。新生代聚煤期-第三
0.9亿年 ~今
个重要聚煤史。

《煤的形成过程》课件

《煤的形成过程》课件
水力开采
利用高压水柱将煤层破碎,然后通 过水将煤冲刷出来。这种方式适用 于松软的煤层。
煤的利用方式
火力发电
利用煤燃烧产生的热量 发电。
工业锅炉
利用煤作为燃料,为工 业生产提供蒸汽或热水

炼焦
将煤加热到一定温度, 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
生产出焦炭和煤气。
化工原料
煤经过加工可以生产出 各种化工产品,如化肥 、塑料、合成橡胶等。
煤化程度
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泥炭逐渐转 化成不同种类的煤,如褐煤、烟煤和 无烟煤等。
04 煤的开采和利用
CHAPTER
煤的开采方式
露天开采
将煤层上方的土层移除,使煤暴 露出来,再进行开采。这种方式
适用于煤层较浅的情况。
地下开采
通过挖掘矿井或巷道进入煤层,再 进行开采。这种方式适用于煤层较 深的情况。
煤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煤的形成时间跨度较大,从石炭纪到新近纪都有成煤作用发 生。
不同煤阶的煤形成于不同的古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例如 石炭纪的湿润气候和沼泽环境有利于泥炭的形成,而二叠纪 和三叠纪的干旱气候则有利于形成低煤阶的煤。
煤的形成环境和条件
煤的形成环境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和海岸等水体环境以及森林、草原等陆地 环境。
《煤的形成过程》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煤的形成概述 • 煤的种类和特征 • 煤的形成过程 • 煤的开采和利用 • 煤的形成与环境变化
01 煤的形成概述
CHAPTER
煤的形成过程简介
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包括成煤植物的生长、死亡、堆 积和转化等阶段。
在成煤过程中,植物遗体在沼泽环境中不断堆积,在缺氧或微氧环境下,经过生 物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逐渐转化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不同煤阶。

煤是怎样形成的

煤是怎样形成的

煤是怎样形成的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有一种古老的能源,它深藏在地壳之下,静静地等待着被人类发现和利用。

这种能源就是煤炭,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那么,煤炭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球的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科学探索的故事。

煤炭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地质过程,它始于数百万年前的古生代。

在那个时代,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尤其是沼泽地带,生长着大量的植物。

这些植物包括了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等,它们在沼泽中形成了茂密的植被层。

当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并没有完全分解,而是在沼泽的缺氧环境中逐渐积累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遗体在沼泽中越积越多,形成了厚厚的一层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开始发生化学变化。

在这个阶段,有机物质中的水分逐渐被挤出,而有机物质中的碳含量逐渐增加。

这个过程被称为“泥炭化”,是煤炭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步。

随着地壳的运动,沼泽地带可能会被沉积物覆盖,这些沉积物包括泥沙、粘土等。

这些沉积物的覆盖,使得有机物质与外界的空气隔绝,进一步促进了有机物质的化学变化。

在这个阶段,有机物质中的碳含量继续增加,同时,有机物质的体积也会因为压力的作用而减小。

这个过程被称为“压实作用”,是煤炭形成过程中的第二步。

在压实作用的过程中,有机物质逐渐转化为一种叫做“褐煤”的初级煤炭。

褐煤是一种质地较软、颜色较浅的煤炭,它的碳含量相对较低,通常在30%到60%之间。

褐煤的形成标志着煤炭形成过程的初步完成,但它还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煤炭。

随着地壳的进一步运动,褐煤可能会被埋藏得更深,受到更高的温度和压力。

在这种条件下,褐煤中的有机物质会继续发生化学变化,碳含量会进一步增加,同时,褐煤的质地也会变得更加坚硬。

这个过程被称为“变质作用”,是煤炭形成过程中的第三步。

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褐煤会逐渐转化为“烟煤”或“无烟煤”。

烟煤是一种质地较硬、颜色较深的煤炭,它的碳含量通常在70%到90%之间,燃烧时会产生较多的烟雾。

煤怎样形成的

煤怎样形成的

煤怎样形成的煤主要用于燃烧、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等。

煤是怎样形成的?店铺在此整理了煤的形成过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煤的形成过程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产,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

俗称煤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

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

《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

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煤炭是一种可以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的矿物。

它是古代植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

煤也是获得有机化合物的源泉。

通过煤焦油的分馏可以获得各种芳香烃;通过煤的直接或间接液化,可以获得燃料油及多种化工原料。

煤作为一种燃料,早在800年前就已经开始。

煤被广泛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是从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开始的。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煤被广泛地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推动了工业的向前发展,随之发展起煤炭、钢铁、化工、采矿、冶金等工业。

煤炭热量高,标准煤的发热量为7000大卡/千克。

而且煤炭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一般也比较容易开采,因而被广泛用作各种工业生产中的燃料。

煤炭除了作为燃料以取得热量和动能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制取冶金用的焦炭和制取人造石油,即煤的低温干馏的液体产品——煤焦油。

经过化学加工,从煤炭中能制造出成千上万种化学产品,所以它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如我国相当多的中、小氮肥厂都以煤炭作原料生产化肥。

我国的煤炭广泛用来作为多种工业的原料。

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

然而,你是否曾想过煤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带你一起探索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1. 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残体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植物生长繁茂,死亡后堆积在湖泊、河流等水体中,逐渐形成了厚厚的有机物质层。

这些有机物质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被埋藏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等地质作用,逐步转化为煤炭。

2. 煤的演化过程煤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原煤、初级煤、气煤、干馏煤、焦煤和无烟煤等几个阶段。

2.1 原煤阶段原煤是指地下埋藏的煤炭矿床中的煤,它具有较高的水分和挥发分含量,煤质较差。

原煤主要分为褐煤、泥炭和腐植质等几种类型。

褐煤是最初形成的煤种,含水分较高,煤质较差。

泥炭是由湿地植物残体堆积形成的,水分含量更高,煤质更差。

腐植质是由植物残体在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堆积形成的,水分含量较高,但煤质相对较好。

2.2 初级煤阶段初级煤是指经过一定程度的煤化作用后形成的煤炭。

它的水分和挥发分含量相对较低,煤质较好。

初级煤主要包括烟煤和无烟煤。

烟煤是最常见的煤种之一,含碳量较高,燃烧时产生较多的烟雾和灰尘。

无烟煤是一种质量较好的煤种,含碳量更高,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和灰尘较少。

2.3 气煤阶段气煤是指经过高温干馏后形成的煤炭。

在高温下,煤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

气煤主要包括焦煤和煤油。

焦煤是一种重要的冶金原料,可用于制取焦炭。

煤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取石油产品。

2.4 干馏煤阶段干馏煤是指经过干馏作用后形成的煤炭。

在干馏过程中,煤中的有机物质发生热解,产生大量的挥发分和焦炭。

干馏煤主要包括煤焦油和焦炭。

煤焦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取沥青、染料等产品。

焦炭是一种重要的冶金原料,可用于制取铁合金等产品。

3. 煤的应用煤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发电行业,煤被用于发电,为人们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简述煤的形成过程

简述煤的形成过程

简述煤的形成过程煤是一种化石燃料,是地球上最广泛使用的能源之一。

它是通过数百万年的生物和地质过程形成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煤的形成过程。

一、植物残体沉积煤的形成始于植物残体沉积。

在古代,大量的植物生长在湿地和沼泽中,这些植物死亡后会沉积在水底或土壤中。

这些残体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分解,逐渐形成了煤。

二、压实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残体被覆盖在越来越多的沉积物之下,逐渐深埋在地下。

这些沉积物会产生巨大压力,使得植物残体逐渐变得更加致密。

同时,高温和高压也会促进有机质分解和化学反应。

三、腐殖质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残体中富含碳、氢等元素的有机质会被分解,并逐渐转化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有机物,是煤的主要成分之一。

四、不同类型煤的形成过程根据不同的形成过程和化学组成,煤可以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几种类型。

1. 褐煤的形成过程褐煤是一种低品位的煤,其含水率较高,灰分含量也比较高。

褐煤是在相对浅层地下形成的,通常是在沼泽或湖泊中形成。

由于深度不够,所以没有经历足够的压力和温度使其转化为更高品位的烟煤或无烟煤。

2. 烟煤的形成过程与褐煤相比,烟煤含水率较低,灰分含量也较低。

它是在更深层次地下形成的。

当植物残体被深埋时,高温和高压会促进有机质转化为蓝焰和焦油等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会逐渐固化为硬质块体。

3. 无烟煤的形成过程无烟煤是最高品位的煤,其含水率和灰分含量都非常低。

它是在更深层次地下形成的,经过了更高的温度和压力。

这些条件会促进有机质转化为芳香族化合物和烷基化合物,从而形成无烟煤。

五、总结综上所述,煤是通过数百万年的生物和地质过程形成的。

它的形成始于植物残体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经历了压实作用、腐殖质转化等过程。

不同类型的煤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化学组成,这些差异也决定了它们在能源生产中的不同用途和价值。

煤形成的条件

煤形成的条件

煤形成的条件
煤是一种化石燃料,主要由植物残骸在地质历史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形成的。

以下是煤形成的详细条件:
1. 植物残骸积累:煤的形成始于植物残骸的积累。

这些植物残骸可以是树木、蕨类、苔藓、藻类等陆生或水生植物的遗体。

2. 水logged环境:植物残骸必须在湿润的环境中堆积,以阻止它们分解或完全腐烂。

湿润的环境会降低氧气的浓度,防止氧化分解过程发生。

3. 缺氧条件:湿润的环境导致缺乏氧气,这是煤形成的关键条件之一。

缺氧环境使得植物残骸不能完全分解,而是在湿润的环境中逐渐堆积。

4. 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堆积的植物残骸被覆盖在沉积物之下,例如泥土、泥炭、泥炭等。

沉积物的压力会压实植物残骸并将水分挤出,有助于煤的形成。

5. 高温高压:随着沉积物层的增加,压力和温度也会增加。

地壳的运动和地质作用会使沉积物深埋在地下。

高温和高压条件有助于将植物残骸转化为煤。

6. 长时间的地质过程: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总结起来,煤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植物残骸的积累、水logged的环境、缺氧条件、沉积、高温高压和长时间的地质过程。

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使得植物残骸逐渐转化为煤炭,成为重要的能源资源。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煤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冶金等领域。

那么,煤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将从煤的成因和形成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煤的成因煤的成因主要与植物的生长和地质作用有关。

在地质历史的漫长岁月中,植物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的植被。

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

当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会被埋藏在水下或泥炭沼泽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煤层。

二、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腐殖质阶段、褐煤阶段和烟煤阶段。

1. 腐殖质阶段在这个阶段,植物遗体被埋藏在水下或泥炭沼泽中,受到水分和微生物的作用,逐渐分解成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棕黑色的有机物质,含有大量的碳、氢和氧元素。

这个阶段的煤主要是褐煤和泥煤,质地较软,含水率较高。

2. 褐煤阶段在褐煤阶段,腐殖质经过压实和加热作用,逐渐转化为褐煤。

褐煤的质地比腐殖质更加致密,颜色也更深。

褐煤中的水分和挥发分含量较高,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相对较低。

褐煤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

3. 烟煤阶段在烟煤阶段,褐煤经过更长时间的压实和加热作用,逐渐转化为烟煤。

烟煤的质地更加坚硬,颜色更加黑色,含有的固定碳和热值也更高。

烟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煤种,主要用于能源和冶金行业。

总结起来,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的成因与植物的生长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经过腐殖质阶段、褐煤阶段和烟煤阶段逐渐形成。

煤的形成过程中,压实和加热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煤的质地和热值得以提高。

煤的形成过程不仅揭示了地球历史的演变,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煤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煤的形成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而我们的煤炭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因此,在使用煤炭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节约和环保,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远在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和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以
及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大量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
物理化学作用后转变成煤,从植物死亡、堆积、埋藏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
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一般认为,成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

前者主要是生
物化学过程,后者是物理化学过程。

泥炭化阶段
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是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骸
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和聚积,在这个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
球化学作用。

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因此成煤第一阶段可称为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

煤化阶段
煤化阶段包含两个连续的过程:
第一个过程,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层发生压实、失水、肢体老化、硬结等各种变化而成为褐煤。

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组成上也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植酸含量减少,氧含量也减少。

因为煤是一种有机岩,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成岩作用。

第二个过程,是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煤的性质
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变质作用。

地壳继续下沉,褐煤的覆盖层也随
之加厚。

在地热和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继续经受着物理化学变化而被压实、
失水。

其内部组成、结构和性质都进一步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就是褐煤变成烟
煤的变质作用。

烟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减少,腐植酸在烟煤中已经不
存在了。

烟煤继续进行着变质作用。

由低变质程度向高变质程度变化。

从而出
现了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煤、气煤,中等变质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变质程度的
瘦煤、贫煤。

它们之间的碳含量也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温度对于在成煤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地层加深,地温
升高,煤的变质程度就逐渐加深。

高温作用的时间愈长,煤的变质程度愈高,
反之亦然。

在温度和时间的同时作用下,煤的变质过程基本上是化学变化过程。

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脱水、脱羧、脱甲烷、
脱氧和缩聚等。

压力也是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煤化过程中气体的析出和压
力的增高,反应速度会愈来愈馒,但却能促成煤化过程中煤质物理结构的变化,能够减少低变质程度煤的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