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金元:刘河间:“心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 履:“真中风”、“类中 风”
明代:张景岳:“内伤积损”
李中梓:“闭证、脱证”
清代:叶天士:“肝阳化风”
王清任:“气虚血瘀”创

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
中西贯通,认识到中风是因年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①苏合香丸
②涤痰汤《济生方》
( 法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 人参、石菖蒲、 枳实、甘草、生姜。)
脱证 元气衰败:五大主症+五脏败绝症候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校注妇人良方》
( 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
后遗症
1 、半身不遂
主症:偏瘫,肢软,肢麻,口舌喎斜, 兼症:气虚血瘀症脉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2、痰火闭窍
阳闭:五大主症+闭证共证 +痰热症(鼻鼾痰鸣,项背身热,烦躁,便秘)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方药: ①安宫牛黄丸
②羚羊角汤《通俗伤寒论》
( 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 白芍、竹茹、川贝、茯神、甘草。)
3、痰湿蒙蔽心神
阴闭:五大主症+痰湿症(面白唇暗,静卧
不烦,肢软,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体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充
犯脑。
范围
急性 脑血管病
缺血类短脑暂血性栓脑形缺成血发作 脑栓塞
出血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证候特征】
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
昏、瘫、喎、謇、麻
兼症:头痛、呕吐、
烦躁、抽搐、痰多、 呃逆、二便失禁或 不通。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中断或者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受损。

常见的中风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所有中风的80%。

它是由于脑部的血管被血栓或者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

这种中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部麻木等症状。

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引起的。

这种中风会导致严重的头痛、意识丧失、呕吐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注重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互联系,而西医内科学则更加注重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西医可能会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做出肺部疾病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而中医内科医生则会进一步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观察患者,判断病变的具体表现,然后给予中药调理,如清热解毒、补气养阴等治疗。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辨证论治
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和症状,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如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未病的理念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有中风倾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 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进一步促进患者 康复。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 通经络,有助于患者康复。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中风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05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
在脑梗死发生后,早期进行溶 栓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恢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 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血管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中风的作用
保持正常体重
肥胖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保持 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中风。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 定,降低中风风险。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中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中风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中风【概说】一、概念: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此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好发于冬春季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

中风发生突然,起病急骤,临床见症不一,亦称为“卒中”二、沿革:1、《内经》中无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细。

⑴对其症状: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

对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⑵病因方面: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密切的关系⑶病变部位: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二)历代的主要发展(对中风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1、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2、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⑤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⑥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⑦叶天士明确以“内风”立论⑧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⑨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三、讨论范围: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腔隙性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另有较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属于中风的范围。

【病因病机】1、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

★试述中风的基本病机,中经络与中脏腑在病机方面有何不同?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为治法,方用左归丸合
地黄饮子加减。
PART 04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康复管 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指导原则
个体化原则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原则
02
康复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步增加训练强
度和难度。
全面性原则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01
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应用
预测了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如基因测序、个体化治
疗等在中风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02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应用
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潜在价值,如智能辅助诊断、治
疗方案优化等。
03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大秦艽汤
由秦艽、甘草、川芎等药物组成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具有祛
风养血、活血通络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
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等药 物组成,主治热病、邪入心包证, 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
苏合香丸
由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药物组 成,主治寒闭证,具有芳香开窍、 行气止痛的功效。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中风病的典型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等。此外,还可伴有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等症状。
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中风 病的诊断。其中,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介绍了近年来在中风病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 展,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标志物等在中风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全面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全面
死。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风病患者长期卧床易形成深 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肿胀、疼
痛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
如尿路感染、肌肉萎缩等。
03
中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表现,结 合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是否为中风病 。
西医诊断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 段,确定是否存在脑梗塞、脑出血等 中风病变。
瞳孔不等大
中风病患者可能出 现两侧瞳孔不等大 ,患侧瞳孔散大。
肢体瘫痪
中风病患者患侧肢 体肌力减弱或完全 瘫痪。
其他体征
如吞咽困难、呛咳 等。
并发症表现
01
02
03
04
肺部感染
中风病患者长期卧床易导致肺 部感染,出现咳嗽、咳痰、呼
吸困难等症状。
褥疮
长期卧床患者皮肤受压易形成 褥疮,局部皮肤出现破溃、坏
研究展望
中风病的研究展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探讨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是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以提高临床 疗效;三是加强中风病的预防和康复研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未来,中风病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合作,以推动研究进展和临 床应用。同时,中风病的研究也需要关注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与合作,共同推动中风病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06
中风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现状
中风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疾病,近年来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目前,中风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病理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旨 在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
中风病的研究现状表明,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各有优劣,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效果更佳。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症:中风【定义】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诊断】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中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如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中经络(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无神志异常)和中脏腑(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有神志异常);根据病程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2周到6个月内)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2.风痰阻络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4.气虚血瘀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临床表现: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05
04
实验室检查
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等进行检查,以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CHAPTER 04
中风治疗与康复
中风急性期治疗
01
02
03
稳定生命体征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降低颅内压
使用脱水剂等药物降低颅 内压,减轻脑水肿。
控制血糖和血压
保持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 围内,以减少中风并发症 的风险。
针对患者言语障碍,进行 言语功能训练,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认知功能训练,提高 患者认知能力,改善生活 质量。
CHAPTER 05
中风预防与保健
中风预防施
饮食调理
运动锻炼
控制危险因素
避免诱发因素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 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 散步、太极拳等,以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风病理过程中,风、火、痰、瘀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风火上扰清窍,气血逆乱;痰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 不畅。
中风发病机制
积损正衰
年老体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 衰退,气血运行无力或瘀滞不行, 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而发为中风。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或郁怒 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而发为中风。
中风诊断流程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族 史等信息,以及发病时的症状、诱因 等。
01
02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等进行 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症状。
03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 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病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六端,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病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4.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诊 断。
医学PPT
12
一、中风与痫病、厥病的鉴别
共同点: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不同点:
痫病 昏迷,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作异常叫 声,醒后一如常人,无后遗症,每次发病症 状相似。
厥病 晕厥,伴有四肢逆冷,面色苍白,一般移时 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医学PPT
15
诊断: 鉴别诊断:
刘某,男,67岁。主诉反复头晕四年,右半身乏 力1小时。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反复头晕,时 有头痛,服用降压药(复方罗布麻片)后可缓解。 今晨起床发现右侧手脚乏力,跌倒在卫生间,当时 神志清楚。后由家人送来我院急诊。现在症征:头 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溲黄便秘,言语蹇 涩,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上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 正常,膝反射稍亢进,右侧巴宾斯基氏征阳性。左 侧肢体正常,舌向右歪斜,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有 力。
医学PPT
16
中风病 【辨证论治】
医学PPT
17
一、辨证要点
1、中经络与中脏腑
中经络 无神识昏蒙;
中络 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肢体力弱,或
兼有口舌歪斜者;
中经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
偏身麻木;
中脏腑 有神识昏蒙;
中腑 神识恍惚或昏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言蹇或不语;
中脏 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
中风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其肢体痿软无力、 关节僵硬多局限于患肢。
医学PPT
14
【鉴别诊断】 三、中风与口僻的鉴别:
共同点 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流涎、不能鼓腮。 不同点
口僻 无偏瘫、偏麻、舌歪,患侧不能抬额、闭眼、
额纹变浅或消失。老少均可罹患。(真中风) 病机:正虚邪中,络脉痹阻。 中风 有偏瘫、偏麻、舌歪,双侧额纹、眼裂对称, 能抬额、闭眼。以中老年人为多。(类中风) 病机:气血逆乱,挟风火痰瘀,上扰脑窍。
4.辨病势顺逆
中脏腑
中经络

中经络
中脏腑

眼球固定,瞳神大小不等
呼吸微弱,气不得续,肢冷自汗
突然昏愦、四肢抽搐不已,

骤然高热不退
大呕血
突见呃逆频频
医学PPT
21
5.辨闭证、脱证
阳闭
闭证
中脏腑
阴闭
脱证
医学PPT
22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 先清后补”。
“ 先清” 急性期 标实突出 治疗重在祛邪
言蹇或不语。
医学PPT
18
2、中风病的分期
急性期 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者1个月以内; 恢复期 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 后遗症期 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医学PPT
19
3.明辨病性 分清标本
病性:本虚标实, 标实 急性期以风、火、痰、瘀为主; 本虚 恢复期、后遗症期以阴虚、气虚
为多。
医学PPT
20
中风 昏仆,伴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医学PPT
13
三、中风病后期与痉病、痿病的鉴别:
共同点: 肢体运动功能异常 不同点:
痉病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无 半身不遂、,呈对称性,多见于双下肢,或 有患肢肌肉萎缩口舌歪斜。
痿病 肢体瘫痪,活动无力,全身性或对称性, 或见筋惕肉颤。起病较缓,无神昏。
医学PPT
2
二、沿革
中风一病,导源于《内经》。
病名: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 病位:在头。 病因病机:情志过激,外受虚邪,气血逆乱。 发病:与体质、饮食有关。
医学PPT
3
唐宋以前,多以“ 内虚邪中”立论。
《内经》、《金匮要略》的“内虚邪中” 论
一直沿袭至唐宋时期,成为这时期中风 病病因病机学说的主流。
“ 后补” 恢复期及 虚实夹杂 治宜扶正祛邪 后遗症期
闭证 祛邪开窍醒神; 脱证 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医学PPT
23
三、分证论治
(一)中经络:神志意识正常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劳倦 中气损伤 阴阳失调 风火痰瘀
(2)急性
劳神 阳气升张 挟痰
烦劳 过度
挟火 上壅清窍 中风
劳体 内风旋动 挟瘀
医学PPT
8
2.情志过极,化火生风
气滞血瘀 瘀 气血逆乱
七情失调 肝阳暴张 风
中风
(情绪剧烈波动) 心火暴盛 火 上扰脑窍Fra bibliotek医学PPT
9
3.饮食不节,痰浊内生
过食肥甘醇酒
挟火
肝旺克伐脾士 脾虚生痰 痰 挟瘀 上蒙清窍 中风
中风病
(stroke)
医学PPT
1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中风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的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 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 一种病证。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基本病机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基本病理 昏、瘫、麻、歪、蹇 -- 临床特征(五大主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