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利用 。1 8 , P 9 8年 K. .Kaii 英 国《 明 大英 百 l n为 n 简 科全 书 》 写 的条 目水 资源解 释 为 : 撰 自然 界一 切形态
我 们必 须站在 可持 续 发 展 的 战 略高 度来 认 识 、 评价 和管理 水资 源 。
的水 , 包括气 态水 、 液态 水 和 固态 水 。18 , 合 98年 联 国教 科文 组织 ( UNE C 和世 界气 象组 织 ( S O) WMO) 对 水 资源 的定 义是 : 可供 利用 或有 可能被 利用 、 具有 足够 数量 和可用 质量 、 为适 应 特定 地 区 的水需 求 并 而能 长期 供 应 的水 源[ 。1 9 1 9 9年 , 不 列 额 百 科 全 ] 《 书 》 义水 资源 为 : 定 地球 上存在 的不论属 于 哪种状态
资源年 内分布 不均; 水资源使 用量逐年 增加 。对我 国水资 源利 用 中的问题及原 因进 行 了分 析 , 为我 国水资 源有 认 效利 用程度低 , 水资源浪费严 重; 供需矛盾尖锐 ; 污染严 重; 污水处理能力有待进 一步提 高; 地下水超采 引起 地质环 境 恶化 ;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结合我 国的 实际情况 , 初步对我 国水 资源可持续利 用提 出了对 策
2 1 年 9月 01 第l 6卷 第 5期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J URN O ALOFX ’ UNI IAN VER I STYOFP T NDTE E O OS SA L C MMU C NIATI ONS
8p 0 1 e.2 1 Vo. 6No5 11 .
我 国水 资 源利 用 中的 问题 与 可持 续 利 用对 策
建议 , 以期对我 国水资源的可持 续应 用, 起到积极的作用。

水能资源开发趋势及问题研究

水能资源开发趋势及问题研究

但 二是在考虑生态 流量后 , 电引用流量减 少, 发 水 区水 能 资 源减 少或 发 电量减 少, 受水 区也 不 同程
能 资 源 量减 少。 陕西 省要求 各 电站必 须保证 最 小下 度的增 加了水能 资源或 发电量 。 泄 流 量, 最小下泄 流量 约占到 发电流量 的1%以上 , 0 使水 能资源量 及发 电量减 少。
流量 高水头 电站影 响较 大。
4群众 办 电正逐 步 消退 , . 规模 较 小 的水 能 资源
“ 五”期 问 , 村 水 电空 前 发 展 , 能 资 源 开发 问津者 少 十 农 水 速度明显 加快 。 年新 增 装机 1o 万k , “ 5 6 o W 比 九五”
由于 农 网改造 及 大 电网 的延 伸 , 使早 期 建 成 的
了较 大 的 变 化 , 以前 年 代 水 文 资 料 计 算 出 的 水 用
收稿日期: 0 8 0 - 1 2 0 — 8 0
作者 简介 : 周照程 ( 7一 , , 1 6 ) 男 工程 师。 9
能 资 源 量 偏 大 , 水 电站 发 电量 实 际 普 遍 减 少。 但
根 据近年来的统计资 料, 陕西 省 已成 农 村 水 电站
应的措 施 及 建议 。
关键 词:水能资源; 趋势; 究 研
水能 资源是我 国重要 的可 再生 能源 。 年来 , 近
能资 源开发最大 的限制条件 , 有的被 迫放弃资源点 ,
国家 对 农村 水 电的发 展高度 重视 , 水能 资源 开发程 有 的改变 了开发方 式 , 少了开发规 模 。 陕西省境 减 如
以致 该 河无 人开 发 。 延安 市规 划 在 葫 芦河 建 设 水能资 源开发受到严格 限制 。 如陕西省 出台了 秦岭 降 , 该 下桃 、 个 等5 保护 条例 , 拔 10 m以上 严格 限制开发 , 0 0 海 50 3 0 m 南沟 门水 库 , 水库建 设 后下游 东王河 、 74 其余 规 以上 禁止开 发 。 有 略 阳大 鲵 自然 保 护 区、 还 陇县 秦 已成 梯 级 1 .MW 电站 发 电量将 受到影 响,

黑龙江省水能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加快水电发展的建议

黑龙江省水能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加快水电发展的建议

黑 龙 江 省 水 电资 源 开 发起 步 比较 早 , 2 世 纪 5 从 0 0年
使得工程造价 明显 偏高 。而 降雨 量又偏 小 , 全省 年平 均
降雨量约为50m 这使得 黑龙江 省 电站 工程 的经济 技 0 m。 术指标相对于南方省份 , 单位千瓦投资达 0 8~2万元 , . 单
( ) 在浪 费和破坏 资源 的现象 , 源利用 率不 高 : 6存 资 ①按河流综合 规划 具有 防洪 、 灌溉 、 供水 、 生态 等综合 效
2 .6× 0 W, 30 1 k 占农村水 电资源 的 7 4 。8 8 的水 能 .% .% 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全国 2 %和 国际上发达国家 6 %的 4 o 开发利用水平 , 能资源开发利用缓慢。 水
设缺少税 收 、 电价 、 占地补偿 等 政策优 惠 , 影响 开发 水 电
的 积 极性 。
发量居东 北之首 , 当于辽 宁和吉林 两省水 能资源 可开 相 发量之和 , 发展潜 力巨大 。
() 3 客观 自然 地理条 件 因素 造成 工程 指标较 差。黑 龙江省气温低 、 冻期 长达 10d 结 8 左右 , 土深度达17m, 冻 . 为确保 工程安全 , 程项 目从 设计 到结构 尺寸 以及施 工 工 方法都与其它 地 区有所不 同, 再加 上施 工期 短 , 费用 高 ,
第1 6卷第 4期 21 0 0年 4月
水 利科 技 与 经济
W ae o s r a c ce c n e h oo y a d E o o trC n e v n y S in e a d T c n lg n c n my
V0.1 No 4 1 6 .
Ap .,01 r 2 0
失 , 有 发挥 应有 的效 益 。 没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水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区还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成为了我国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水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分布不均,加之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强度不断加大,导致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不高,环境损害严重。

1.水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利用率却不足2%。

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争议和环境问题也成为了制约开发的重要因素。

2.水资源环境受损。

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水源质量下降,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3.农村水资源利用面临问题。

农村地区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模式落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二、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提出了"节约型、集约型、生态型"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在保证水资源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推行高效节水、多种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友好型建设。

1.多元化开发。

水资源不仅是饮用水和灌溉水,还可以在能源、矿产和旅游等领域提供优质的支持。

多元化的利用方式能够优化和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利用中的浪费。

2.高效节水。

科学合理的节水措施能在不影响生产和生活的前提下,实现节约水资源。

生产技术进步和科学耕作,加速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

3.加强环境保护。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工作,减少工业、农业和生活排放的水污染物。

4.发展水利新技术。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水利管理和技术手段,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三、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需要整体考虑水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并且遵循资源优先利用和保护优先的原则。

良好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1.加强水资源监管。

爱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爱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量 1 . 0 3亿 k W・ h
爱河 干 流 水 能资 源 丰 富 , 雨量 充 沛 。 集 雨 面 积较 大。 其 多年平 均 流量为 1 0 7 m3 / s , 河道 总长 1 9 1 k m, 天
、●L
图 爱河 流 域 主 要 河 流 的 从 属 关 系 1
Ba s i n
Fi g u r e 1 Th e a il f i a t i o n o f t h e ma i n r i v e r Leabharlann i n Ai Ri v e r
合 理规 划开河 发爱 河干 流水 能资 源 , 不 仅 可为爱 河 流域 地 区 的电力供 应提 供有 力 支撑 , 提高 附近 区域 居 民经 济 水平 . 而且 对生 态环 境改 善具 有至 关重 要作 用 。
水 岭为 界 。 爱河 流经 宽甸 县 、 凤 城市 和丹 东市振 安 区 . 在 丹 东 市 振安 区 的九 连 城 汇 入 鸭绿 江.全 长 1 8 1 . 9 5 k m. 流 域面 积 5 9 0 2 k m
爱 河流 域属 典型 温带湿 润 季风气 候 。 多年 平均 气 厂 ,●● 温 约 8℃。受 到气 候等 因素 影响 , 流域 降水 量 的年 际 变 化 较大 , 最 多年 降水 量达 l 6 9 0 mm, 最 少年 降水 量 仅5 6 0 mm。 爱 河流域 降水量不 仅年 际变 化大 . 年 内分 配 也极 不均 匀 , 夏 季雨 量 多且 集 中 , 6 —9月 的雨 量 约 占全 年 降水 量 的 8 0 %.其 中 7 , 8两月 的雨量 更 为 集
爱河流域水能 资源 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 问题
肇毓 锋 , 何俊仕 , 缪 丹
( 沈 阳农 业 大 学 水 利 学 院 , 沈阳 1 1 0 8 6 6 )

水能资源基本概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水能资源基本概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水能资源基本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
1 水能资源的概况 2 中国的水能资源 3 水能利用中的问题 4 解决水能问题的对策
10:03:59
2
水能 资源
水能资源的定义 水能开发利用的历史 构成水能资源的条件 水能资源的分类
水能资源的特点
10:03:59
3
1、水能资源的定义
水能资源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 能等能量资源 。是自由流动的天然河流的 出力和能量,称河流潜在的水能资源;
14.3%
珠江 5.0%
西藏诸河
23.6%
淮河
0.1%
西北内陆 及新疆
2.8%
中国各流域及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比重
10:03:59
18
3
中国水能资源的分布特点
10:03:59
19
4
中国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10:03:59
20
5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在生态文明建 设中的重要地位
1. 水能是我国能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3.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
1.1.2 水文径流条件的改变 水库蓄水,进行径流调节,必然引起
上下游的水位、流量、流速、水温等一系列水文条件的变化,并由此带 来各种影响,比如,造成库岸的侵蚀和坍塌;库区土地盐渍化;干支流 洪水变得迅猛和入库洪峰增大。
1.1.3 对气候的影响 建筑水坝后,水库库面形成广阔的水域,蒸发
量加大,太阳辐射热得到调节,使河床区及邻近地区气温及温度等要素 发生改变,引起区域小气候状况发生变化,如水位的变化,降水分布的 变化,以及季节温差可能变小或比较稳定等。
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 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

汉中市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汉中市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汉中市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一、汉中市水能资源基本情况及特点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是长江一级支流—汉江发源地,区内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0 0 0 m m,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总量为2 1 7 .6 亿m 3 ,其中流域自产水为1 4 4 . 1 亿m 3 , 容水量7 3 . 5 亿m 3 。

市内地形起伏大,峰岭峻俏,河流密布,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 的有7 条,500~1000 km2 的有14 条,100~500km2 的有44 条,10~100 km2 的有500 条,河网密度约1 . 6 k m / k m 2 。

众多的河流和丰富的水量蕴藏着极大的水能资源。

根据多年来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勘察选点及县级水电区划普查结果,汉中市拥有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 6 0 万k W ,可开发容量1 0 9 .8 万kW ,其中小水电(装机容量小于5 万k W )可开发利用容量为8 4 . 3 万k W 。

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褒河、胥水河、西流河、西汉水、酉水河、金水河、泾洋河、巴水河、沮水河等1 6 条较大支流上,规划梯级电站总装机达6 4 .7 3 万k W ,约占全市小水电可开发容量的7 7 % ,见表1 。

目前在这些河流上已建成电站装机1 2 . 6 8 万kW ,在建电站装机7 . 4 5 万k W 。

汉中水能资源有如下特点:1 . 水资源和小水电资源丰富,但大中型水电项目缺乏。

汉中市所在的秦巴山区降水充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5 8 0 0 m 3 ,人均小水电资源占有量0 .2 2 6 k W,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尽管汉中市水能理论蕴藏量、小水电可开发量分别占陕西省的1 8 % 和3 7 . 6 % ,是全省水能资源开发的重点,但和千河之省的四川省小水电资源相比还不算丰富,四川省平均每个水电县占有量约2 0 万k W ,汉中市平均每个县仅约8 万k W ;规划的大中型水电项目更是缺乏,仅有1 处,为汉江干流上的黄金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 0 万k W 。

水能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能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能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摘要:我国水能资源富集,但开发利用率低,与巨大的水能蕴藏量相比形成强烈反差。

水电开发任务已明确,随着我国水电开发战场逐渐转移西藏,大力开发西藏水能资源将面临流城综合规划、生态环境、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能资源;开发现状;任务对策;分析引言水能资源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

水能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由于水能资源开发不产生“工业三废”等环境影响,在当前过度依赖矿石能源的背景下,开发水能资源等矿石能源的替代资源,就是保护了生态环境,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重要性1.1水能资源的优越性水能资源是相对清洁又可再生的优质能源。

水电将一次能源直接转化为二次能源(电力),利用水的势能,利用江河流量和落差获得电能,完全是物理过程,其中既不消耗一立方米水,也不污染一立方米水,不排放一立方米有害气体,也不排放一公斤固体废料,是清洁的能源。

只要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江河不干涸,水资源就是永恒的,是可再生的。

这一点,已为国际社会和大多数能源专家所认可。

1.2我国水能资源充沛当前,能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能源需求的增长是不育而喻的,可我国也是矿物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水电是目前第一大清洁能源,提供了全世界1/5的电力,全球有55个国家的50%以上的电力由水电提供。

面中国河流众多,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位。

其中,大陆地区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规能源。

目前中国水能资源开发程度为31.5%,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即使是相对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按目前开采的水平,也大约只可采60余年。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原煤占58.8%,原油占3.4%,天然气占1.3%,能源政策正面临新的选择。

刚刚颁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在能源基地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水电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能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论述了可再生资源的的水电资源的利与弊。

随着世界化石能源资源的日益减少,这种能源紧缺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而解决我国能源供应不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应用可再生能源。

而可再生资源中,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各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开发成本和效率都还难以满足大规模电网的需要。

水电是目前惟一可以进行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的可再生能源。

此外,可再生能源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它可以重复利用,源源不断,但是,它也有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保存,如果不开发利用,它就要随着时间流逝。

关键字:水电站生态环境水能资源可再生资源
1 前言
从环境方面看,水电减少煤炭燃烧导致的污染排放的效益也是无可替代的。

虽然,现在的脱硫、洁净煤燃烧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燃煤的空气污染,但是,目前我国解决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还只有减少燃烧量。

而开发大型水电可以减少排放,缓解环境污染,这也是国际社会改变态度支持大型水电开发的根本原因之一。

同时,水电站的建设还产生了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经济利益,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发电模式,它有效地保护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益。

然而任何水利工程的兴建对于河及人类社会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水电站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和环境利益的同时,也对河流及其下游生态系统产生了对层次的负面影响如导致下游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2.水能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方面
巨大的水库可能引起地表的活动,甚至有可能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的时间与蓄水过程密切相关。

一般在水库蓄水后不久即开始发生地震, 地震活动的加剧、高潮或强烈地震的发生, 常出现在库水蓄到最高水位的第一、第二个蓄水周
期时期。

由于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都比较浅, 地震的地表效应比较强烈, 极小的地震即可以有感, 并伴有地声; 3 级诱发地震就可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4-5 级水库地震的地表最高烈度可达Ⅶ度, 6 级水库诱发地震的最高烈度可达
Ⅷ度强。

所以, 水库诱发地震不仅比同等级的构造地震所造成的灾害要严重的多, 而且它的次生灾害, 水患和社会恐慌, 甚至比它的直接灾害更为严重[1]。

对于浪沧江漫湾水电站的研究表明通过建库前后河谷植被的变化对比, 可
以明显看出, 由于局地气候的变化尤其是雾的增多, 以及水库对库周气温的调
节作用, 使得库周气候朝着温暖湿润的方向发展[3],这对当地的植被都会产生巨
大影响。

此外,还会引起流域水文上的改变,如下游水位降低或来自上游的泥沙减少等。

水电站由于拦截大量流水,使得上游泥沙得到一定程度的沉降,进而导致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受泥沙淤积的程度逐渐减弱。

水电站的兴建从根本上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文情势,引起水文过程输移规律的变化,并对下游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水库建成后,由于蒸发量大,气候凉爽且较稳定,降雨量减少。

2.2 生物多样性方面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组合所构成的稳
定的生态综合体。

可分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水电站修建后所导致水文过程的改变及相应的江湖关系调整是导致下游河流湖泊等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

对陆地动物而言,水库建成后,可能会造成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淹没死亡,甚至灭绝。

对水生动物而言,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会使鱼类受到影响,导致灭绝或种群数量减少。

同时,由于上游水域面积的扩大,使某些生物(如钉螺)的栖息地点增加,为一些地区疾病(如血吸虫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

水电站的兴建会降低动植物的多样性水平。

水电站的修建阻隔了洄游性鱼类的通道,导致洄游性鱼类种群显著下降,且这种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此外,水电站的兴建还可以通过影响下游河道的水温、水体理化性质等途径改变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区系组成。

如三峡电站建成后,洞庭湖、鄱阳湖鱼苗大量减少,许多名贵经济鱼类极近灭绝。

然而对于一些有害生物而言,水电站的兴建还可能提高其多样性水平。

如三峡运行后洞庭湖东方田鼠的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主
要是由于水位下降导致洲滩出露时间增加。

对植物而言,水电站建设所形成的水库会造成一些当地特有植物物种的丧失,还会导致下游湿地植被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并推动植被演替的进行。

此外,水电站的修建还会导致下游湖泊滩地大量裸露,大量湿地植被被开垦为农田,进而加速了湿地植物多样性减少,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平衡[2]。

在团坡水电站修建后,拦河坝将涟江水从引水隧洞引至下游发电厂房发电, 故坝下约513 km 长河道的水量将大大减少, 在枯水季节甚至可能断流。

受此影响的不但涉及天生桥景区的景观和水生动物, 还包括此江段两岸的湿生植被, 特别是消落区的窄叶蚊母树灌丛有部分将被月月青、火棘灌丛或贵州悬竹灌丛所取代; 另外, 有一些湿生植物如石菖蒲等可能部分在这里消失。

因为窄叶蚊母树和石菖蒲都是贵州常见的植物, 所以此影响无足轻重。

但生活在这里的珍稀濒危动物水獭, 其生存空间将变得十分困难, 食物将难以寻找, 只好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地方。

水库蓄水期和运行期的枯水季, 将使坝下至厂房之间的513 km 河段江水减流, 若这一江段的水量小于鱼类和水獭赖以生存的最小水量, 则生活在这段江水中的生物将受到致命打击[4]。

2.3河道物理及水体化学性质方面
水电站的修建不可避免地会对河道的深度、宽度等形态特征产生影响。

水流是河道及下游生态系统地貌塑造的直接动力。

径流量、变幅、各流量级持续时间等多个水文要素决定了水沙的造床动力特征。

通常认为水电站的兴建将有利于下游河道的稳定性发展。

这是因为水库的修建可以使流量过程更加趋于平和。

然而在不同的河流中,水文情势的变化对河道影响的机理及结果又存在差异性。

除了对河道影响外,水电站的兴建还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地形地貌产生影响。

如三峡工程的运行可通过长江中下游河段泥沙运动的调整来影响鄱阳湖区洲滩的稳定性,导致梅家洲等区域湖底不断抬高,进而影响洲滩自身的演变进程[2]。

流入和流出水库的水在颜色和气味等物理化学性质方面也会发生变化,而且水库中各层的密度、温度、甚至溶解氧等有所不同。

深层水的水温低,而且沉积库底的有机物不能充分氧化而处于厌氧分解,水体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

2.4 社会经济方面
修建水库可以防洪、发电,也可以改善水的供应和管理,增加农田灌源,但
同时亦有不利之处。

如受淹地区城市搬迁、农村移民安置会对社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

如果整体、全局计划不同,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排不当,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另外,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淹没与破坏,更是文化和经济上的一大损失。

三峡电站修建后,将淹没从宜昌到重庆的长江沿岸坐落着的很多历史悠久的城市。

他们虽然小、产值低,但是他们凝固了从春秋时代以来,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化。

像屈原和昭君的故乡秭归、还有巴东、云阳、奉节、巫山这些旅游名胜所在地的城市,还有保留有3000年以上历史的大西古镇。

而且像大宁河小三峡的旅游资源也将会消失,大三峡最雄伟的地方,被拦腰截断了175米,所有山峦险峰,都没有以前的气势。

这些无价的自然瑰宝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3结语
水电能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随自然界的水文循环而重复再生的,可周而复始供人类持续利用。

人们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生动描述水电能源的可再生性。

水电能源在生产运行中,不消耗燃料,不排泄有害物质,其管理运行费与发电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远比火力发电低的多,是成本低廉的绿色能源。

然而我们在大力发水能资源的同时,不能只看到它能带给我们的有利方面,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技术手段,减少的开发水能资源过程中产生的上述问题,使得水能资源能够更好的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陶忠平,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点及工程防范措施[B],1006-3951 (2006) 04- 0019- 03.
[2]李锦胜,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评价[A],1673-9655 (2011) 05-0081-03.
[3]张荣,澜沧江漫湾水电站生态环境影响回顾评价[B],1003- 9805( 2001) 04- 0027- 06.
[4]樊远昆, 团坡水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及保护措施[B],1007-0133( 2006)
01-001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