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新城道中其一 注音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含答案解析[劳动民生诗/2023河南郑州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9分)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描写了山头、白云、树梢、初日,“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自然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这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解题思路B项,“‘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错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日四种自然景物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与“挂铜钲”(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这里只是取了喻体的“形”,并未涉及“声”。
12.(对点题/综合鉴赏表达技巧)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6分)①拟人。
桃花“含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有了人的感情色彩。
②动静结合。
“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景,清新秀丽;“溪柳自摇”是动景,活泼自在。
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每点3分)解题思路颈联上句写桃花“含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有了人的感情色彩,形象传神。
“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景,清新秀丽,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出“野桃”高过竹篱。
“溪柳自摇”是动景,活泼自在,写溪边柳树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
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试题:2.3 积雨辋川庄作 旅夜书怀 新城道中(其一) 扬州慢 长相思含答案

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 扬州慢长相思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辋.川(wǎnɡ)木槿.(jǐn)黍.米(sǔ) 涟漪.(yī)B.停泊.(pō) 旷.远(kuàng)清斋.(zhāi) 河畔.(pàn)C.粮饷.(xiǎng) 竹笋.(sǔn)聒.噪(ɡuō) 吹拂.(fó)D.悲吟.(yín) 荠.麦(jì)怆.然(chuàng) 危樯.(qiánɡ)项,“黍”应读“shǔ”。
B项,“泊”应读“bó”。
C项,“拂”应读“fú”。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积雨空林烟火迟.迟:晚。
漠漠..水田飞白鹭漠漠:形容广漠无际。
B.危.樯独夜舟危:危险。
予怀怆然..怆然:悲伤的样子。
C.煮芹烧笋饷.春耕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难赋深情..深情:深厚的感情。
D.身向.榆关那畔行向:朝着。
故园..无此声故园:家乡。
项,迟:慢。
B项,危:高。
C项,深情:这里指深切的悲痛之情。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C.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D.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项,“算”为领字,后面应停顿。
4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项使用了比喻,其他三项均使用了拟人。
5下列各项中,对诗句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在这两句诗中,诗人选用了“漠漠”和“阴阴”两个叠音词。
“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写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大文学 家苏轼于公元 1073 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 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这两首诗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 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新城道中 北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言律诗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释 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东风——春风 ③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 久的雨。
④絮帽——丝绵帽子。
⑤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这里泛指山。
西崦, 意思是西山地区。
⑦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鉴赏 《新城道中》其一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 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 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 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 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 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 山人生活的作用, 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 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 择了山头、 白云、 树梢、 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 并以“披絮帽” (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 初日”。
苏轼《新城道中》阅读训练附答案-新城道中 其一 苏轼

XX轼《新城道中》阅读训练附答案|新城道中其一XX轼XX轼《新城道中》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新城道中(其一)①XX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XX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阅读训练】(1)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名句,请从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3)诗的首联是怎样写诗人预备起程时的情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4)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6分)参考答案】(1)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含笑〞点出野生桃树鲜花绽开之景, 以〞自摇〞写出溪边柳枝随风自由自由地翩翩起舞之态。
写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勃勃生机,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2)这是一幅清爽迷人的雨后晨景图。
白色的雾霭覆盖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上了洁白的绵帽;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
生动地刻画出晴天的XX朵和初升的太阳,蕴涵了饱览秀美明媚春光时的愉悦心情。
(3)答案】一个“知〞字,写东风似乎老伴侣一样为我送行,一个“断〞字写多日的春雨停了,让我旅途顺利。
这样拟写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的情景,既表现了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也确定了诗人旅途中心情的愉悦。
(“知〞“断〞字营造出诗人“山行〞前的情景的分析2分,拟写东风、雨声多情有意的描写的作用的分析3分。
)(4)答案】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XX〞,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以“含笑〞拟人桃花的艳丽,以“自摇〞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快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喜爱自然的情趣。
(状写景物的排列3分,快乐心情的反映3分。
)。
苏轼描写风的诗词《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赏析

苏轼描写风的诗词《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赏析《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宋•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释】①东风:春风。
②絮帽:棉帽。
③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⑤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⑥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辔(pèi):缰绳。
⑦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
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⑧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⑨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赏析】清晨,诗人准备去山里。
这时,春风和煦,春雨初收,就好像是多情的春风为了诗人旅途顺利而故意吹散了阴云,吹断了屋檐积雨的声音。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两句,写诗人出发看到久雨初晴时的愉悦心情。
作者不直接说自己高兴,却从东风说起,赋予东风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美好性格,正因为诗人心中快乐,才觉得东风极通人性,正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一联,写东风懂得诗人的心思,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新颖别致,饶有诗意,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中间两联写山村美景。
颔联以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颈联选取了“野桃”、“溪柳”两种典型的景物,把山村自然美景描写得生机勃勃,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中人生活的描绘,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扩展阅读:苏轼的词作成就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新城道中·其一

所见之景
一团白云浮荡在远山顶上,仿佛青山戴上了一顶白丝绵的帽儿;一轮朝阳 正从绿树后面冉冉上升,好像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所见之景
一团白云浮荡在远山顶上,仿佛青山戴上了一顶白丝绵的帽儿;一轮朝阳 正从绿树后面冉冉上升,好像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
所用手法 比喻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 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 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 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 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被授为杭州通判。
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 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 景象的描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他不愿意向命运低头,也不愿意苟且地活着,然而命运把他的亲人放置在千里之外。就在几 个关西大汉拿着铁板唱大江东去时,我们这位伟大的诗人、词人,想到了他的弟弟。望着天上的 月亮,他禁不住感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怒一骂皆可成诗,即使面临灭顶之灾,他都决不让自己苟且的活着 。他接着写他的诗文,而且对生活更加热爱。他为老百姓祈雨,并给自己的亭子命名“喜雨亭” ,做记以记之;他生活困顿,就亲自在家后东面的一片坡地上开荒,并为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 ”;他到江上捕鱼,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得意地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他的书法在“苏黄米蔡”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临摹吴道子的壁画使人看不出真伪;
所起作用 生动形象,富有神采,生机勃勃,山行之乐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苏轼《新城道中》笺注及鉴赏

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生于宋仁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三年,嘉祐二年进士,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元丰二年调任湖州知州,上表《湖州谢表》,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被捕(乌台诗案),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徽宗立,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筑建苏堤;元祐六年连贬,绍圣四年贬至儋州;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于归途中卒于常州。
高宗朝赠太师,謚文忠。
有东坡词一卷,见六十家词本。
又东坡乐府二卷,有四印斋所刻词本。
苏轼诗歌豪放与婉约并重,明澈洒脱与雄奇险峻并呈,理趣兼得而阔达自适。
[诗人辑评][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
晚学太白,至其得意则似之矣。
然失于粗,以其得之易也。
[宋]许顗《彦周诗话》:东坡诗不可指摘轻议,辞源如长河大江,飘沙卷沫,枯槎束薪,兰舟绣鷁,皆随流矣。
珍泉幽涧,澄泽灵沼,可爱可喜,无一点尘滓,只是体不似江湖,读者幸以此意求之。
[宋]唐庚《唐子西文录》:东坡诗,叙事言简而意尽。
[宋]吴可《藏海诗话》:东坡诗不无精粗,当汰之。
叶集之云:不可,于其不齐不整中,时见妙处为佳。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又云:长短句虽至本朝而盛,然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宋]胡寅《斐然集》卷一九: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与台矣。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苏文忠公诗文少重复者,惟“人生如寄耳”,十数处用,虽和陶诗亦及之,盖有感于斯言。
此句本起魏文帝乐府。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增补艺苑卮言卷之三:读子瞻文,见才矣,然似不读书者。
读子瞻诗,见学矣,然似绝无才者。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本联紧扣一个“乐”字。
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新城道中》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