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病毒分类和命名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pt课件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pt课件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
1
课程内容
病毒概念(concept) 病毒大小(size) 病毒结构(structure) 病毒形态(morphology) 病毒命名(nomenclature) 病毒分类(classification) 参考资料与思考题目
2
病毒-virus
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 主体内,可通过细菌滤器,一般在0.2μm 以下的超微小微生物,须在电镜下观察。
Electron micrograph
Crystallographic model
26
Helical naked capsid viruses
RNA
Protein
Tobacco mosaic virus Electron micrograph
Tobacco mosaic virus Model
27
6
7
衣原体 390nm
A、大肠杆菌噬菌体 ( 65 ×95nm )
立克次体 450nm
B、腺病毒 (70nm )
C、脊髓灰质炎病毒
A
G 葡萄球菌
(30nm )
(1000nm)
D、乙脑病毒
牛痘病毒
F
( 40nm )
B
300×250nm
E、蛋白分子 (10nm )
E
C
F、流感病毒
D
( 100nm )
15
16
17
18
电镜
球形颗粒 杆状颗粒
人、动物和真菌病毒多呈球状, 少数为弹状或砖状
植物病毒和昆虫病毒多线状和杆 状,少数为球状
复杂形状颗粒 细菌病毒即噬菌体,部分为蝌
蚪状,部分为线状或球状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PPT课件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PPT课件
希腊字母在新命名中不能使用,如果缩拼字对这一领 域的病毒学研究工作者是有意义的,而且经过几个国际病毒 研究小组建议,那么缩拼字命名是可以接受的。
现有的病毒分类名称只要是有用的就应保留,新的命名 不能与已经承认(chéngrèn)的病毒名称重复。人工产生的病毒和 实验室的杂种病毒在分类学上不予考虑。
第十页,共37页。
第四页,共37页。
一、病毒(bìngdú)的命名与分类系统进展概况
病毒(bìngdú)的分类和命名大事记
1937年 Levaditi和Lepine就曾根据病毒对组织的亲和性进行分类。 1948年 Holmes提出根据病毒所引起的宿主症状的分类方案。 1950年 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提出了有关病毒分类的8项原则。 1963年 国际微生物命名(mìng míng)委员会病毒分会根据安德鲁斯(Andrewes) 提 出的分类建议提出了新的8项分类原则: ① 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 ② 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③ 病毒粒子的结构; ④ 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 ⑤ 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 ⑥ 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 ⑦ 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⑧ 流行病学的特征。
第二章 名
病毒的分类 与命 (fēn lèi)
第1、系统分类
根据病毒间的亲缘关系来进行划分成一定类群→科学 名称→适当描述
2、实用:按照一定的分类系统制成分类表,以便(yǐbiàn)对 未知病毒进行鉴定。
由于在性质上毫不相关的病毒具有相同的形态 特征,且病毒具有特殊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复制方式来完
在现今水平,要得到一个既能反映病毒的进 化,又能体现病毒间亲缘关系的自然的分类系统, 难度比较大。
第三页,共37页。
目前已发现的病毒的种类约4000多种。

最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最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01医学微生物学概述Chapter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任务01020304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不同类型的细菌。

细菌包括DNA 病毒、RNA 病毒等不同类型的病毒。

病毒包括酵母菌、霉菌等不同类型的真菌。

真菌包括原虫、蠕虫等不同类型的寄生虫。

寄生虫古代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20世纪至今02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结构Chapter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01020304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核质荚膜鞭毛菌毛芽孢03细菌的生理与遗传Chapter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理化特性细菌的分类与命名030201细菌的理化性质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代谢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的变异类型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04细菌的分类与命名Chapter细菌的分类方法数值分类法传统分类法利用细菌的多种特性,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确定细菌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行分类。

分子分类法常见病原菌的分类与命名葡萄球菌属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

链球菌属包括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引起呼吸道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肠杆菌科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代谢产物的产生以及某些酶的活性等特性进行鉴定。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细菌抗原的结合反应进行鉴定,如凝集试验、沉淀试验等。

基于细菌基因序列的分析和比较,采用PCR 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手段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细菌的鉴定与识别05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Chapter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大小病毒的形态病毒形态各异,常见的有球形、杆状、砖形、丝状、蝌蚪状等。

这些形态与病毒的基因组类型、外壳蛋白的结构以及感染宿主的方式有关。

病毒的基本结构核衣壳包膜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命名06病毒的复制与遗传Chapter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通过特异性受体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然后将核酸注入细胞内。

微生物病毒

微生物病毒

噬菌斑
病斑和空斑 枯斑
(1)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概念:宿主细胞经病毒感染后形成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 形态、数量不等的蛋白质结晶体,称为包涵体。在宿主细胞内形 成包涵体是病毒的特征,不同的病毒其形成的包涵体具有不同的 形态、结构和特性,可用于分类鉴定。 包涵体在细胞中的形成部位:位于细胞核内—如疱疹病毒 位于细胞质内—如狂犬病毒等 胞核内胞质都有—麻疹病毒 包涵体的本质—---大多数是病毒粒子组成的,少数是细胞对病毒的 反应。 了解研究包涵体的实践意义—-病毒鉴定
Adenovirus
③复合对称的病毒粒子
T4 Bacteriophage
④有囊膜的病毒粒子
Fig. 4: Virus Obtaining Its Envelope from Host Cell Membrane by Budd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 of HIV-1 Budding from a Host Cell
两个特征性数据
潜伏期:是病毒颗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 出子代病毒颗粒所需的最短时间,不同病毒的潜伏期 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 小时或天计。
②二十面体对称病毒粒子
以腺病毒(adenovirus)为例。腺病毒的衣壳含有 252个壳粒,其中12个 顶角的衣壳粒与相邻的衣壳粒组成五邻体, 240 个面上或棱上的衣壳粒相互 之间组成六邻体。每个五邻体中央的衣壳粒上伸出一根末端带有顶球的刺突。 每个五邻体壳粒由一个五聚体(多肽Ⅲ)和一个三聚体纤维蛋白(Ⅳ)组成; 但六邻体壳粒不是六聚体,而是三聚体,它由3个110K多肽Ⅱ构成。
★★
(3)病斑和空斑
•空斑和病斑:用于动物病毒粒 子的计数也可以采用噬菌斑法 类似的技术,但是这种斑点只 能称为空斑或病斑。

第四章病毒分类和命名PPT课件

第四章病毒分类和命名PPT课件
巴西 里约热内卢: 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议
SCNV推荐病毒分类的8条标准:
(1951年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
1、形态和复制方法 2、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免疫学性质 4、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敏感性 5、自然传播方式 6、与寄主、组织或细胞的关系 7、包括内含体形成的病理学 8、症状学
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植物病毒分类法
(2) Hansen (1956): 强调拉丁双名法的属名应反映出寄主类别、传播 方式及病毒颗粒形态,分4目: ➢ 蚜传病毒目(Aphivirales) ➢ 叶蝉传病毒目(Cicavirales) ➢ 无介传病毒目(Invirales) ➢ 介传传病毒目(Xenovirales)
ICNV的宗旨:
1、建立一个国际公认的病毒分类系统 2、为各分类组群确定一个国际公认的
名称 3、通过举行会议、出版报告、交流病
毒学家关于病毒分类和命名的最新 结果
二、关于病毒密码程式cryptogram
196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建立“编码子委员会”
核酸类型 核酸分子量 病毒粒子外形
寄主种类
2、目录法
寄主俗名+“病毒”+在寄主上发现的顺序
TMV Tobacco virus 1 TEV Tobacco virus 7
(etch 蚀纹)
3、拉丁双名法
寄主属名+病毒 TMV Nicotiana virus
4、病毒命名的一般规则:
❖ 病毒命名不是采用Linnaeus创立的双名法. ➢ 地名、人名(如Rous、EB) ➢ 症状或病理特征(如花叶、登革热、脊髓灰质炎) ➢ 病毒粒子形态(如弹状、丝状、纺锤状) ➢ 宿拼字、字母、数字(如T4)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自从1898年贝杰林克(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以来,已经过去100多年时间。

病毒的种类由最初的几十种、几百种,发展到今天的4000多种,为了使如此多的病毒种类能够得到科学的命名和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已提出和多次修订了病毒的命名和分类原则,并且建立了由目、科(亚科)、属和种分类阶元构成的病毒分类系统。

目前病毒分类学这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已开始走向完善和逐渐成熟起来。

一、病毒的命名与分类系统进展概况病毒分类学是随着病毒学尤其是分子病毒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渐走向成熟。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大事记1937年Levaditi和Lepine就曾根据病毒对组织的亲和性进行分类。

1948年Holmes提出根据病毒所引起的宿主症状的分类方案。

1950年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提出了有关病毒分类的8项原则。

1963年国际微生物命名委员会病毒分会根据安德鲁斯(Andrewes)提出的分类建议提出了新的8项分类原则:①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②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③病毒粒子的结构;④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⑤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⑥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⑦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⑧流行病学的特征。

196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成立了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ICNV),并通过了上述新的8项分类原则。

1971年ICNV公布了关于病毒分类和命名的第一次报告,将当时了解得比较清楚的500多种病毒分为RNA和DNA病毒两大类,并且分为43个病毒属。

1973年ICNV正式更名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整理)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整理)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西 里约热内卢: 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议
SCNV推荐病毒分类的8条标准:
(1951年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
1、形态和复制方法 2、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免疫学性质 4、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敏感性 5、自然传播方式 6、与寄主、组织或细胞的关系 7、包括内含体形成的病理学 8、症状学
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类群 病毒

已知种 5 450
估计种 400 000
已知种占 的比例%
1.3

细菌 真菌
6 660 100 000 72 000 1 500 000
6.7 5
物 藻类
40 000 400 000
10
资 • 仅从1994年的不完全统计,已有新发现约40种病毒对人
类被健子康植构物成新的2威7胁00;00 320 000
84
源 • A原ID生S、动疯物牛病、4肝0 炎00、0 感冒、20S0AR00S0;
20
种 线虫
15 000 500 000
3

昆虫
950000 8 000 000
12
鱼类
19 000 24 000
80
鸟类
9 198
9 500
~ 100
哺乳动物 4 170
4 300
~100
本章要点
• 了解病毒分类的现状 • 病毒分类与其它微生物分类的区别 • 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
➢ 采用了密码进行分类(每个密码包括4对符号); ➢ 通过了“国际病毒命名法则”,共18项。
• 只寄生于无脊椎动 • 只寄生于细菌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 只寄生于植物 4. 1970~
➢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改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CTV, 1973) ;
➢ 第三届国际病毒学代表大会, ICTV报告特点:
侵染部位及所致的症状分10群)

(3) 昆虫病毒分类法(根据病害类型、包含体有无及 •
形状分4~5属)

毒属:多角形包涵体
毒属:折光性和多态性的包涵体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2. 1962~1966
成立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制定4项基本方针:
(1) 必须明确列出病毒的组(或属) (2) 提出这些组的代表成员(种) (3) 提出各组(或属)的名称 (4) 探讨利用密码进行分类的方法
第四章 病毒分类和命名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二、关于病毒密码程式 三、病毒分类进展及最新分类系统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各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提出或建立一些分类
系统,进展缓慢,缺乏国际间的协作;
2. 1962~1966 借助国际微生物学术会议(1966, 莫斯科),
建立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第四章 病毒分类和命名
P 21~43
第四章 病毒分类和命名
• 病毒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 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 病毒的定义随着分子病毒学的发展而不断延伸 • 类病毒、卫星病毒、朊病毒的发现丰富了病毒
学的内容 • 病毒分类学是随着病毒学尤其是分子病毒学的
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渐走向成熟。
存在问题:
(1) 存在明显的不调和态度 (2) 脊椎动物病毒分类与其他病毒分类差别显著 (3) 需同时应用专门知识并采取共同途径 (4) 制定病毒学工作者愿意采用的病毒名称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3. 1966~1970
➢ Wildy 任ICNV主席,第一次报告——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描述并划定43个属(或相当于属的组、群)及其他成员; 《病毒学论文集》第5卷
ICNV的宗旨: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1973年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
PCNV推荐病毒分类的8条标准:
(1963年国际微生物学命名委员会病毒分会)
1、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 2、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3、病毒粒子的结构; 4、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 5、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 6、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 7、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8、流行病学特征。
❖ 从实际工作出发,首先按宿主分五大类; ❖ 病毒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仍是重要依据; ❖ 增加了科、属、种、群名词的词源; ❖ 设立七个小组委员会。
➢ ICTV 八次报告(2005年7月),不断修改。
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1 病毒命名分会委员会(SCNV) 1951
Subcommittee on Virus Nomenclature
3. 1966~1970 Wildy 任ICNV主席期间,组织国际间的协
作,发表ICNV的第一次报告
4. 1971~ 今 病毒分类与命名的工作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植物病毒分类法
(1) Johnson &Hoggan 提出的分类标准(1935):
➢ 病毒传播方式及昆虫介体 ➢ 自然的寄主植物范围及鉴别寄主 ➢ 在活体外的存活期 ➢ 致死温度 ➢ 症状特点
• (1)外胚层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 (2)外胚层 • (3)中胚层
• (4)外胚•层
1. 1961以前
• (5)内胚•层
动物病毒分类法
• (6)中胚•层 • (7)血流•感
(1) 根动据物组 病织 毒胚 分胎为学8个与类病群毒的组织亲和性,将脊• 椎(8)致肿••瘤
(2) 临床及流行病学分类法(根据病毒传染途径、 •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植物病毒分类法
(2) Hansen (1956): 强调拉丁双名法的属名应反映出寄主类别、传播 方式及病毒颗粒形态,分4目: ➢ 蚜传病毒目(Aphivirales) ➢ 叶蝉传病毒目(Cicavirales) ➢ 无介传病毒目(Invirales) ➢ 介传传病毒目(Xenovirales)
2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 病毒命名筹备委员会(PCNV) 1963
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 1966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