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语文五下三峡之秋详细解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 三峡之秋_教科版(共27张PPT)

11 三峡之秋
拓展延伸
描写长江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 李白《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 李白《望天门山》)
11 三峡之秋
课后习题
1.作者抓住了三峡秋色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试着用自己的语言 概括出来,并引用课文中的话加以说明。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11 三峡之秋
字词乐园 识字游戏
读对下列生字的读音,眼泪一样的小水滴就会消失, 快来帮它们吧!
jú
dǒu
qiào
shì
lín
橘
陡
峭
逝
鳞
11 三峡之秋
读对下列生字的读音,眼泪一样的小水滴就会 消失,快来帮它们吧!
yōng
huǎn
dí
méng
lóng
xiè
拥
缓笛
朦
胧
泻
11 三峡之秋
多音字
累
léi(累赘)
11 三峡之秋
文章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出三峡一天内的景 色变化。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结尾点题。
11 三峡之秋
课堂点拨
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 你知道“三峡”是指哪三峡么?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1 三峡之秋
第五自然段主要描绘三峡的夜色,作者采用什么手 法形象地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 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 以亮衬暗的手法,形象 地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11 三峡之秋
阅读第六自然段,品析句子: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
14《三峡之秋》

14《三峡之秋》一、简介《三峡之秋》是一部以三峡为背景的文艺作品,通过对三峡秋天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宏伟,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将介绍作者对三峡秋天的描绘,第三部分将探讨作品中体现的自然美,第四部分将分析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二、三峡秋天的描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三峡秋天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字中的景色如同画面一般,在读者的心中勾勒出清晰而美好的画面。
三峡的秋天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着无数的游客,红叶覆盖的山坡、涛声隆隆的江水、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峡谷等等,构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三峡秋天的描绘并不仅限于景色,而是还包括了气候、植被等方面的描绘。
作者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三峡秋天的凉爽气温,清新的空气,以及各种不同植被在秋天的色彩变化。
这些描绘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三峡秋天的迷人魅力。
三、自然美的体现《三峡之秋》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宏伟。
作者赋予了自然以无尽的美感,通过描绘山水相依的美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作品中所描绘的秋天景色,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形态,体现了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性。
红叶、蓝天、碧水无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绘山谷、大山、江水等景观,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宏伟,以及它们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启发。
作品中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循规蹈矩和自我调节能力。
山水景观中景物的相互呼应,它们在长期的自然演变中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秩序,呈现出和谐、平衡的状态。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峡之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作品中的自然景色给人以深深的启迪,让人们意识到自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好。
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色与人物相互呼应,人物与自然融为一体,彼此依存。
作者通过描绘人们在自然中的生活和活动,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关系。
同时,作品中也有对破坏自然和谐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1.三峡之秋(教案)【新版】

11.《三峡之秋》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
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教科版三峡之秋课件

教科版三峡之秋课件教科版三峡之秋课件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气象万千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优美的音乐风景片。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
)2 你们知道这是哪的风光了吧。
你对三峡了解多少?请把你收集到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学生交流资料。
)3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著名文学家方纪笔下的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检查预习1 检查生字词。
(1)出示多音字,让学生认读,注音并组词。
(2)生词:橘柚陡峭金鳞巨蟒荡漾摇曳谷壑清冽2 生字同学们都掌握了,课文读得怎样呢?谁想给大家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老师给出的阅读提示。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生读后回答1、2题后,师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三、深入学习(一)学习第一段,总结方法1 学习第一段。
师: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段先来学习第一段。
默读,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三峡的什么景物。
(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师:这种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这一段里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有感情地读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 师生共同总结学法。
(1)主要写什么景物;(2)体现三峡的什么特点;(3)从哪些语句体会出这个特点;(4)找出美句品读;(5)读出感悟。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峡之秋》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那⾥群⼭耸⽴,雄奇壮丽,好像⼀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本⽂的作者⽅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喻⽣动、形象,语⾔优美,描写的景物静中有动,读后宛如⾝在画中。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 、理清⽂章的思路,学习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法。
2 、了解本⽂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
(⼆)基本能⼒⽬标 1 、培养学⽣快速阅读,提取重要信息的能⼒。
2 、培养学⽣运⽤语⾔的技巧。
(三)德美育⽬标 1 、反复阅读课⽂,体味课⽂的语⾔美。
2 、领略长江三峡秋天中的成熟、热烈的⽓息。
学法指导 • 学⽣熟读课⽂,初步弄懂⽂章的结构层次。
• 采⽤讨论法,找出⽂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段并分析其作⽤。
• 点拨法,学⽣对课⽂中的质疑部分教师可适当点拨。
3、本⽂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分析引导学⽣理解并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并能应⽤到写作中去。
复习旧课 说说《天⼭景物记》⼀⽂语⾔清新、优美、洗练,饱含浓郁的⽣活⽓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的魅⼒。
教学步骤 (⼀)导语 这是⼀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描绘了中秋这⼀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的变化。
作者以时间变化为写景顺序,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动静特点,并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把三峡⼀天不同时间的景⾊,描写得⽣动逼真,富有特⾊。
(⼆)作者简介 ⽅纪,原名冯骥,河北束⿅县⼈,现代作家。
1919 年⽣, 1936 年参加⾰命, 1939 年到延安,曾在⽂协、马列学院和《解放⽇报》社⼯作。
抗⽇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联主席。
解放战争时期,到前线任随军记者,在冀中⽂联,《冀中导报》等处⼯作。
解放后任《天津⽇报》⽂艺部主任、天津市⽂化局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长篇⼩说《⽼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说《不连续的故事》,长诗《⼤江东去》,评论《学剑集》。
教科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科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一课【教学内容】教科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三峡之秋》。
【教材分析】《三峡之秋》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与前面写孕育文明的长江之美、后面写黄河的雄伟壮丽的课文共同构成了一组美景图。
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
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
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
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教学策略】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针对本文特点,我注重方法的指导以及通过情景的创设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从而真正享受我们的语文教【教学目标】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激励1.据老师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你们中有谁去过长江三峡?2.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
三峡之秋说课

《三峡之秋》说课稿逸夫小学姜晓兰一、说教材《三峡之秋》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述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平静、夜的宁静和神秘,表达作者了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
精读课文,体会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作者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读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理念: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三、说学习过程1、激趣导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学伊始,我利用古诗导入,让学生从听觉上感知了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迫切想跟作者去游览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
2、自由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请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也让学生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3、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在这部分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在描写三峡时,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声朗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足够的学习交流讨论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将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语文知识点】三峡之秋课文原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三峡之秋课文原文及赏析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树和柚树开始。
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树和柚树开始。
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
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
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
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
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
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
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以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
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
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
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
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学习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
”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朗读练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
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
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
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
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
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
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