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祖居导游词修订稿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精选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
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篇1大家好!欢迎你们到绍兴鲁迅的故里来游玩,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十分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期望我们能够交成朋友,我先带你们去鲁迅故里的景点。
鲁迅故里为于绍兴市区都昌坊口,它后通咸欢河,鲁迅故里坐北朝南!走近鲁迅故里,踩着石板路,看着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和雕花的古木窗,大家就会问这房子有多少年代。
这鲁迅故里是周家祖上的台门,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周家的祖上,他们从湖南搬到绍兴来的,他们保存完好无损。
它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
沿着石板路,看到以前的书房、天井、古井、灶间,都显得十分古朴,大家会感到自我也在鲁迅那时候。
沿着长廊,向后走去,豁然开朗,看到一个很大的院子。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
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
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
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
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
这就是鲁迅故里大致的景观,他的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吸引着中外游客。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篇2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鲁迅故居的参观!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矗。
鲁迅故居导游词7篇(最新)

鲁迅故居导游词(一):尊敬的各位旅客大家好,很高兴在那里和大家相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蒋,大家能够叫我小蒋,或蒋导。
我们即将要游览的是鲁迅故里,鲁迅故里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学习。
生活的地方。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
期望在我的陪同下,大家能够开心的游玩鲁迅故里。
我们先去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那里求学。
看!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
据说,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的批评,就在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一个“早”,以此为戒,从此鲁迅再也没有迟到。
你们看到了书桌上的“早”字了吗。
我们此刻要去百草园。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面积近2000平米,原先是新台门周姓十来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子,平时种一些瓜果蔬菜,秋后用来晒谷。
你们相信吗?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他常来那里玩耍嬉戏。
那里是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在市区鲁迅路秋官第,临街朝南。
四柱似竹,塔体中空,朝西面有黑底,上书“咸亨酒店”四个金字。
鲁迅故居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你细细游览吧!鲁迅故居导游词(二):鲁迅故里导游词大家好,这天我们要去鲁迅故里参观游玩,我是你们的导游,将带领你们度过愉快快乐的一天,大家能够叫我小黄或黄导。
我们的目的地就快要到了----首先和各位谈谈鲁迅先生。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鲁迅故里就是鲁迅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好,我们的目的地已经到了。
首先来到大门口,我们能够醒目地看到一块大石像,上方雕刻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和鲁迅的头像,石像前还有几个小孩正围成一个圈的铜像,他们的神态各不相同,活灵活现。
远远望去,好像在谈论对鲁迅先生的无限赞扬。
此刻,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方印着“民族脊梁”四个烫金大字。
鲁迅故居导游词(精选10篇)

鲁迅故居导游词(精选10篇)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那么一遍条理清晰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鲁迅故居导游词(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故里导游词篇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北海旅行社的导游,叫章__,大家以后可以叫我章导,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鲁迅故里。
我们首先要来到他的祖居——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坐北朝南,青瓦粉砖。
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
请大家把目光转向后方,可以看到“百草园”。
百草园虽名称优雅,但其实是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果,秋天用来晒谷。
鲁迅小时候经常在墙根一带捉蛐蛐,夏天就和小伙伴一起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就在雪地里捕鸟。
从百草园出来,步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来到了鲁迅少年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
是有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
鲁迅的评价他是“方正,质朴,博学的”。
大家是否有同感?鲁迅为了提醒自己,时时早,事事早,就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鲁迅故里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你们尽情游览,有机会还来我们美丽的绍兴,我再做一回你们的导游!鲁迅故里导游词篇二亲爱的旅客们,很高兴能和大家相聚在一起游玩绍兴,我是导游林旭露,你们可以叫我小露。
我会为大家提供较贴心、较细致的服务,谢谢!大家注意,我们已经到了绍兴,很快就要到鲁迅故居了。
特别提醒一下:现在是旅游旺季,旅客特别多,下车后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跟好队伍,注意我们的旗帜。
我们已经到了,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和鲁迅故里都挨在一起,我会带大家一一参观。
下车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随意触摸破坏,做一个文明的游客,谢谢!想自行参观的朋友,在3点前到下车的地方集合。
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4篇)

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各位游客好!今天我以小导游的身份,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故里,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跟着我一起走进绍兴吧——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古到今,人杰地灵。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原名周树人,现在我们就来参观下原汁原味的鲁迅故里,主要包括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鲁迅出生的地方,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里,所有房屋结构保存完好,青砖黑瓦,大都是砖木砌成的,从大厅、书房、藏书室、卧室、客房直到厨房,可以看出鲁迅家原来是个书香门弟的大户人家。
跨出周家老台门,我们来参观下鲁迅纪念馆,这里详细介绍了鲁迅坎坷的人生和他发表的名著,他写的文章意义深刻,书法优美,图文并茂。
一件件一篇篇,让我们为他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感动。
接着,我们来畅游一下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
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除了那棵显眼的参天大树,其它植物花草依旧葱郁一片,角落里还有那道泥巴墙,我们似乎还能在这个角落里找寻到鲁迅的童年身影。
最后,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成长的摇篮吧——三味书屋。
这里发生过一个小故事:孝顺的鲁迅因为照顾生病的爹爹,上学迟到被先生责骂,于是,下定决心在椅子上刻下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迟到。
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才成就了后来伟大的革命事业。
我很高兴为大家导游绍兴鲁迅故里,希望你们把绍兴的文化和土特产带给你们的朋友,欢迎下次再来绍兴,谢谢大家的观赏!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2)欢迎参观鲁迅故居!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鲁迅故居的历史与背景,以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巨大影响。
鲁迅故居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的沈园,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是鲁迅先生一家曾经的住所。
这座故居建于1875年,原本是一座传统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后来在鲁迅一家居住期间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
2023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6篇)

2023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6篇)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1大家好!欢迎你们到绍兴鲁迅的故里来游玩,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十分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期望我们能够交成朋友,我先带你们去鲁迅故里的景点。
鲁迅故里为于绍兴市区都昌坊口,它后通咸欢河,鲁迅故里坐北朝南!!走近鲁迅故里,踩着石板路,看着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和雕花的古木窗,大家就会问这房子有多少年代。
这鲁迅故里是周家祖上的台门,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周家的祖上,他们从湖南搬到绍兴来的,他们保存完好无损。
它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
沿着石板路,看到以前的书房、天井、古井、灶间,都显得十分古朴,大家会感到自我也在鲁迅那时候。
沿着长廊,向后走去,豁然开朗,看到一个很大的院子。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
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
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
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
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
这就是鲁迅故里大致的景观,他的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吸引着中外游客。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2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朱秋逸,大家可以叫我朱导。
就由我来做你们的一天导游吧!绍兴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是桥乡、水乡、酒乡,鱼米之乡,拥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绍兴还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大名鼎鼎的陆游老先生,擅长书画的徐文长老先生。
今天,我们就去游赏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居——鲁迅故里。
踏着脚下的石板路,顺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了第一站:鲁迅住居跨入大门绕过德寿堂,又一个观览亭展现在我们面前,两旁的屋檐下挂着一排齐齐的红灯笼,沿着小路走去,马上来到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在床前的小桌上,摆满了鲁迅先生的笔墨,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
鲁迅故居导游词模版(五篇)

鲁迅故居导游词模版鲁迅故里主要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组成的,我们先来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在这里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课桌上,还可以看到一个“早”字,这是先生小时候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刻下的。
这里还有一个后院,书院课程枯燥乏味,当先生讲得入神时,学生们就会偷偷到这里玩。
走完三味书屋,我们就来到鲁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闺房卧室、少爷室等鲁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这是先生小时候住的地方。
游好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便会展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有鲁迅先生一生的纪录和保留下来的书,还有鲁迅先生的雕像。
鲁迅纪念馆有二层,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参观一下。
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玩的地方,里面有一棵大树,小时候的鲁迅会在树下和小伙伴嬉戏,晚上在大树下乘凉……,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得就是这里的事情。
鲁迅故居导游词模版(二)各位来宾,欢迎大家参观绍兴鲁迅故里。
我们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鲁迅原名周树人,____年____月____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周家大院。
他儿时就读于三味书屋,____岁时,家道中落。
____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
____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
____年____月____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____岁。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____万字,____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今天,非常荣幸能做大家的导游陪您一同参观。
我是这次带大家游玩鲁迅故里的导游,叫潘星言,大家可以叫我小潘。
希望在我的陪伴下,大家能度过愉快的一天。
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儿时乐园,希望这里能给你留下美好的记忆。
鲁迅故居导游词(4篇)

鲁迅故居导游词(4篇)三味书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学过吧。
这是鲁迅写的一篇关于童年的文章。
现在我们去前往他的故居,看看关于鲁迅故居的导游词吧。
小编的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鲁迅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一在绍兴鲁迅纪念馆西北侧,有一朱家台门,又称“老磐庐”,它西接周家新台门,东邻周家老台门,北临东咸欢河。
朱家台门环境幽雅,且寓古迹,为古城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园台门建筑。
朱家台门的主人叫朱阆仙,即买下周家新台门的“朱文公的子孙”。
朱家台门原为越王望花宫故址,系明初名将胡大海官宅的一部分。
台门内有百年罗汉松、盘槐、红梅、绿萼梅等不少名贵花木,还有400平方米的一方水池,岁旱不干。
清宣统元年,绍兴名士程柏堂亲书“此地为越王望花宫故址,此池下通龙泉”,并勒石于池畔,“磐庐”因石而得名。
关于这块磐石,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这磐石为明代重臣朱赓故物。
当年,朱赓荣归故里,途经山东,见到此石,摩挲留恋甚久,其门生适在当地做官,权重一时,便割爱将这磐石馈赠恩师。
清光绪年间,朱阆仙发迹,在此大兴土木,又向朱赓后裔购进磐石,并置石于池之北首,还命名其宅为“磐庐”。
绍兴府教谕(相当于现代的市教委主任)翁焘曾拜谒此石,并刻有“金廷相公故物翁焘拜题”等字样。
这方池一带的建筑堪称经典之作。
方池中建有一亭,圆石为柱,上刻楹联“地似三山春似海,花为四壁船为家”,此联出自朱阆仙的亲家,擅写魏碑的陶浚宣之手笔,亭柱的另一楹联是“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横额“鱼乐国”为董其昌所题。
亭北石桥,直通池中船厅,计有三间,中间一间朝南开门,门楣上方悬有“乐水”匾,西首一间朝西开门,门楣上方悬有“宛在水中央”匾,东首一间朝东开门,门楣上方也悬有一匾,匾名待考。
船厅东边原有扇面亭,从建筑到室内桌椅等陈设均为扇形,别具风格。
西边是花坛,植有奇花异草,因时而异。
北岸有圆洞门通内室。
这圆洞门用四块巨石凿成,上有汪恂篆额“磐庐”,旁边有何诗孙撰书的楹联:“泽绵文阙里,墅傍小琅琊”。
鲁迅故里导游词(精选15篇)

鲁迅故里导游词(精选15篇)鲁迅故里导游词1各位游客们,我是你们的导游——徐导,你们也可以叫我小徐。
现在大家跟我来吧,你们千万不要走散哦,大家跟紧了!鲁迅故里闻名中外,它还是国家5A级著名旅游景点。
里面有许多著名的绍兴特产,如臭豆腐、乌毡帽、女儿红……鲁迅故里有许多特色建筑: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大家跟我来,我们先去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寿家台门。
寿家台门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
好,大家现在看见的就是三味书屋。
不不不,那位游客,这个牌子不读“屋书味三”,而读“三味书屋”。
因为古代的时候人们是从右读到左,而不是从左读到右。
但因为时代的改变,这种读法也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了,只有在一些文物上可以看见了。
鲁迅,这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也十分牵挂自己的家乡和儿时的学习地方,于是写了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大家对三味书屋有一定的了解,我在这里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
鲁迅的老师名叫寿镜吾,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一次,鲁迅的父亲生病,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
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
这就是早字的由来。
也许你们还会问为什么叫三味,这里有很多的说法,其中一个是这样的: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
好,大家自由活动半小时,你们可以拍照留念。
来来来,我们要去参观下一个地点了。
大家看,这边是鲁迅纪念馆,里边有许多关于鲁迅的事迹,还介绍了以鲁迅为名的学校,如鲁迅小学、鲁迅中学……大家自由参观吧!一次快乐的旅行结束了,祝愿你们能记住这次欢快、宝贵的记忆。
鲁迅故里导游词2亲爱的游客们,我很荣幸能做你们的导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祖居导游词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鲁迅祖居导游词
走进鲁迅故里,一幅清末民初时的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石板路、旧木窗、石库门无不向游人述说着当年的历史。
穿过东昌坊口老街,来到了鲁迅祖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家老台门。
老台门坐北朝南,前临都昌坊口,后通咸欢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
周家老台门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绍兴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
整个台门占地近3000平方米,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主题建筑分四进,前面第一进,称台门斗。
仪门上方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
周氏家族在绍兴400年的历史中,属周福清获得的官位最显赫,因此当时在三个台门的门楣上都挂有“翰林”匾,它像三张巨大的名片,向游客展示了主人尊贵的身份。
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
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宁”之讳,改为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
鲁迅平时很少来祖居,只有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时才过来。
说起这周家老台门还颇有历史。
鲁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间搬迁到绍兴城内竹园桥。
据鲁迅二弟周作人推测,周氏祖上或许是务农,但搬到绍兴城后,肯定是弃农经商了,家境也逐渐殷实了起来。
由于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开始走进学、读书、赶考之路,终于六世祖考上了举人(乾隆年间),为周家挣得了第一块“文魁”匾。
这意味着周家从此挤进了士林,不光经济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显着的提高。
从此,周家开始购地建屋,广置田产。
鲁迅的七世祖周绍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购得了此屋,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了现在颇具规模的周家老台门。
来到第三进——香火堂,香火堂是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
中央上方设一神龛,放有历代祖宗牌位。
现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
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两壁上挂着的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现在这些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的。
《恒训》的内容是祖父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
大到读书之法,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识,无所不有。
现在老台门就是依照周家鼎盛时期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第四进是座楼,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闺房和沐浴房。
由于子孙的繁衍,家族的扩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
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
从第九世开始,周家已开始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
鲁迅先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新台门,从此开始了他伟大的一生。
出了周家老台门,心中已然畅游了鲁迅的家族历史。
带着对老台门的回味,沿着街道信步向前,不经意间抬头一看,竟已到了周家新台门。
从外观来看,新台门与老台门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黑漆漆的大门,气派的门环,整块的小瓦片,在这现代化的都市里,保留了一丝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但它比老台门要小得多,一问之下,才知道其占地为1800平方米,近乎于老台门的一半大小。
推门而进来到鲁迅生活的地方“吱呀呀”地推开大门,一块镶金的匾额便落入眼帘——德寿堂,这是台门的第二进。
和老台门一样,这里也作为各房公共活动的地方,用来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
步入大厅,顺着一排红木太师椅,一眼就看到了两副醒目的抱对: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而无暴其气。
在这一道一儒的两幅字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庄重、是大气,颇显大户人家气魄。
1881年9月25日,我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鲁迅就诞生在这座台门内,并在这里生活到了18岁。
此台门修于清朝嘉庆年间,此时周家正处于鼎盛时期,在这18年里,鲁迅亲身感受到了整个家族从显赫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走向彻底没落的全过程。
鲁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台门对他的影响。
而辛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也为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广泛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
鲁迅曾说过:“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
”如此看来,周家新台门对于鲁迅日后的创作的确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进“香火堂”为辅助陈列,内容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和“鲁迅与周建人”三部分,资料详实、图文并茂。
转过侧门来到鲁迅小时听故事的天地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
一株茂盛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般撑在这里,占了足有一半的空间,为背面的一间小屋遮住了阳光。
据导游介绍,这里名叫“桂花明堂”,明堂就是俗称的天井。
原先这里种着两棵很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
这里充满了鲁迅童年时的记忆。
夏夜,躺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继祖母在这里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说,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故事,后来,在鲁迅的文学作品《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这些童年时听过的民间故事,都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
穿过一条狭长的过道,几间平房出现在我们眼前。
左手一间现在被锁得严严实实,透过模糊的玻璃窗,房内的摆设大致能看个清楚。
一张大床、一张椅子、一个茶几、一张书桌形成了房内的主要结构。
据介绍,这间房间是鲁迅在绍兴任教期间的书房兼卧室。
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男∷怠痘尘伞肪褪窃谡饫镄闯傻摹7考淅锏奶婺敬踩允锹
逞傅蹦晁脑铩S沂值囊患涫锹逞改盖椎姆考洌饫锍铝凶怕逞改盖鬃稣胂哂玫奈锲贰B逞傅哪盖茁橙鹗巧苄讼缦掳睬磐啡耍愿窈蜕贫嵋悖宰孕薮锏侥芄豢词榈难
Ю芸炊度菀濉贰ⅰ端按返裙诺涫榧逞负芘宸盖祝担骸拔业哪盖滓悄昵嵋欢辏残砘岢晌⑿勰兀BR> 小小灶间鲁迅与“闰土”结识的天地转过个弯,来到了鲁迅家的厨房,绍兴俗称“灶间”,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地方。
据导游介绍,这间厨房并没有被改建过,这里的一个“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
里面一共有三只锅,两小一大。
外面两只锅是烧饭做菜用的,里面那只是逢年过节时才用的。
外面的两只小锅俗称“汤锅”,它具有节能的功效,充分利用做饭时的余火,当饭煮熟了,汤锅内的水也就烧热了,可以用来盥洗和温酒。
墙边还有一只小灶,是给客人烧点心和煎药用的。
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大概就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吧!墙上挂着几个竹制的大大的菜罩,据介绍,这些菜罩就是当年鲁迅家的季节工(当时称“忙月”)章福庆制作的原物。
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他们俩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间厨房里,运水使鲁迅认识了一个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
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以运水作为原形,塑造了“闰土”这个为众人所熟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百草园最值得纪念的地方走过厨房,跨过几个门槛,打开一扇古老的小台门,眼前郁郁葱葱,一片亮堂。
一个清新的园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原来,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中间是一片碧绿的菜畦,旁边一棵参天的皂荚树格外显眼,角落里一段连接紧密的矮泥墙,上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种植物。
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来到了着名的百草园了。
对百草园如此向往,是因为读了鲁迅那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虽然现在这里的石井栏、皂荚树、桑树都已不是原物,但经过精心的恢复和保养,依然将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特别是这边一段有着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仍然是当年的原物,在这里,我们可以寻找到童年鲁迅的身影。
童年的鲁迅经常在这里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拔何首乌藤,因为有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于是,他常常拔它起来,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像人形的。
在导游小姐的细心指点下,我们也兴
趣盎然地蹲下身,在矮泥墙边找寻起来。
费了好大的劲,我们终于找到了纤弱的何首乌,根上带刺的覆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