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精彩片断实录及点评-word文档资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篇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广东省罗定市罗平中学陈锦才设计简说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从课标与单元要求来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本文的反驳势如破竹,无可抵挡,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品味、分析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论述性语言。
教学实录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然而“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且看当时的背景(多媒体显示)。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师: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整体把握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认真读完并讨论着)师:大部分的同学已读完并互相交流着,哪两位同学分别说一说?(众生举手)生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课前准备:师:上课之前,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请看大屏幕,齐读一下(PPT出示:我自信,我是中华少年)。
生齐读,但音量不大。
师:老师觉得大家的底气有些不足啊!现在,就让我们从大声说话来展现我们的自信,来,同学们,大声一点,读出我们的自信!生齐读,声音响亮!师:接下来,我们就以这种自信的态度来展开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精彩的驳论文,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PPT出示目标:1、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2、领悟鲁迅语言魅力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咱们同学的预习情况!(PPT出示字词:慨叹、玄虚、诓骗、搽、脊梁)指名学生给划线字加拼音。
生前四个读对,最后一个读错,其他学生纠错,师再次强调,让学生齐读两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PPT出示:先生是在什么背景之下,针对什么错误言论做批驳,提出了自己的什么观点?)生大声读课文,师巡视。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先生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一生抢答:九一八事变后三周年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生:前面导学师:你可真会学习呀!其实导学部分除了给我们提示背景,还会给我们指出学习的方向。
以后大家预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前面导学。
师:那先生是针对什么错误言论做批驳呢?十几个学生一齐站起来抢答: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师板书:敌论点)师:大家找得很准确。
好,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一下。
(PPT出示:敌论点: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生齐读,声音很响亮。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句话能反映出说话人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生:悲观、失望师:那这种悲观的心理能用那种充满自信的语调来读吗?生笑:不能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那种悲观的心理吧!生读,没有读出感觉。
师:你可以试着在前面加一个语气词,表现一下那种悲观、沮丧的心理!想想,可以加上什么词呢?生:唉!师:对,加上一个唉字,来,试着读一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师:在我们中学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说明鲁迅的文章不太好学懂,尤其是他的杂文。
可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偏偏就是鲁迅先生的杂文。
首先,让我们来一起看看他写的一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幻灯片出示鲁迅头像和诗句,让学生齐读)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面露难色,窃窃私语讨论其含义)生:以前读过,但没仔细去想过它的含义。
师:那我们现在来一起分析一下它的含义。
“横眉”怎么理解?生:眉毛是横着的,就好像“一”一样。
师:你看看同桌的眉毛是横着的还是弯着的?(生同桌见相互观察)生:弯着的。
(生面带笑容齐声回答)师:为什么?生:因为我们很开心,在传递一种喜悦、愉快的心情给他人,所以我们的眉毛是弯着的。
师:因为喜悦,所以我们的眉毛是弯着的,那你现在尝试着让你的眉毛横起来,看看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怎么样才能做到让眉毛横起来呢?(生相互比划,尝试让眉毛横起来,出现各种怪异表情)生:生气的时候。
生:愤怒的时候。
师:既然是生气,愤怒的时候,那么他的表情一定是冷冰冰的了。
我们再看看“千夫指”的含义,哪些人被称为“千夫指”呢?生:“千夫指”就是千夫所指,说明他做错了某件事,大家都在指责他。
师:那么上半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生:对待坏人,或者敌人,鲁迅的态度是横眉冷对的。
师:那么对待好人呢?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那现在怎么理解这句诗?生:这句诗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说明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于那些值得敬仰的人,他愿意低下头颅,而对于那些社会的败类,蛀虫,鲁迅先生则是充满憎恶之感的。
师:是的,在他的文章中,时时刻刻都体现着这种精神。
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就和他的关系很大。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这句诗。
(生齐读,师板书,故意丢掉“吗”)生:老师,您的标题写错了不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而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师:哦,是吗?哦,是的。
也就是说我写在黑板上的这个标题是错误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精彩片断实录及点评-教学文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精彩片断实录及点评师: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文中与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言论完全相对的观点是什么?生:在第6段──“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作者集中在哪些段落阐述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学生明确是在文章第6~8自然段)读一读这些段落,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依靠哪些材料来论证的?是如何在论证(生阅读课文)生:两段文字分别从不同的时间段来举出证据,第7段是从古以来的证据,第8段是当下现在的证据。
师:哪些关键语句是作者举出的证据,请分别读出来。
生:第7段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第8段中“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师:作者说的都是哪些人呢?好像没有一个具体的例证。
你能从作者的话语中联想到实实在在的事例吗?举一个你感受或联想到的实例。
生: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生:林则徐在西方列强用鸦片毒害我国之际,坚决主张禁烟,并在虎门集中销毁鸦片,而且巩固国防,率领人民抵抗列强入侵,即使是在被贬边疆之际,还带领当地人们修水利造福后代。
他就是“拼命硬干的人”的代表。
生:唐朝时玄奘法师历经17年千辛万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天竺求取真经,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他就是一位舍身求法的人。
生:人称“包青天”的清官包拯昼断阳,夜断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为了百姓的利益甘于和皇亲国戚斗争,甚至连当朝皇帝都敢责罚,他就是一位为民请命的人。
生:还有明代的海瑞也是一位和包拯一样的清官,他清正廉洁,和奸臣严嵩等人斗争,保护老百姓和国家社稷,也是一位为民请命的人。
生:清朝宰相刘罗锅也是一位为民请命的人。
(众笑)师:刘罗锅姓什名谁啊?(生齐答:刘墉)大家看电视连续剧了吧,《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的确是一位为民请命的好官,但这是经过了文学加工,甚至有很大“戏说”的成分,就跟刚才那位同学说到包拯“昼断阳,夜断阴”,这些人物在历史事实上的事迹究竟是怎样的,大家下课后查一查,我们在用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的时候,应该按照历史事实,千万不能用“戏说”来说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及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课实录今天上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如何看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现状”,我很惊讶于学生们的作文中几乎都写到了自信力不足的问题。
他们认为,近年来各种不良现象频发,社会风气败坏,以及与国外的比较都让人们失去了一定的自信心,它们都表现在我们日常的言行中。
这些让我不禁对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产生了很多的思考:中国人失掉了民族自信力吗?我们的话语权和话语能力已经被削弱了吗?当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们,他们认为我们失掉自信力的原因是什么时,他们觉得是媒体宣传的不良现象太多,以及我们需要更多的学识来适应这个社会,并且我们需要理解和拥抱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但我不认为这些原因已经足够完全解释我们失掉自信的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我们的教育和文化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自信心?我们的价值观和看待事物的态度是否也有影响?教学反思在我看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它牵扯到了我们的价值观、思想文化和教育等方面。
它需要我们从自身出发,进行反思和审视。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包含了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也是我们自信的重要来源。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这样我们才能在大背景下以更加自信的态度面对挑战。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教育的力度。
教育是培养社会各个方面的精英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需要以积极的方式加强我们的教育体系,并培养自信、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全能型人才。
我们的学校需要注重学科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
最后,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看待问题,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挑战,并从中寻找机会以及成长的空间。
我们需要坚定我们的信仰,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所有困难,达成自己的理想。
总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行业或领域,它是我们在文化、教育和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鲁迅,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很多文章,请个同学完成填空。
生: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者的顺序不能颠倒,这是按照他贡献的大小来排列的。
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生: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师:我们学过其中的?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集《呐喊》《彷徨》。
师:我们初中阶段的小说都选自《呐喊》。
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生:《故乡》、《社戏》。
师: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关注注释①《且介亭杂文》《坟》。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属于杂文。
出示杂文的PPT,指明一生朗读。
所以,杂文也属于议论文。
但是它的篇幅比较短小,语言幽默风趣,冷嘲热讽,说理生动。
接下来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和我们之前学的议论文有什么不同?生:这篇文章是反驳师:我们之前学的是?反驳肯定是反驳错误的说法,我们之前学的议论文有给出错误观点的吗?生:没有师:这就是议论文中的驳论文。
议论的方式有立论和驳论。
立论就是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驳论就是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它的一般结构形式就是树靶子、打靶子、摆观点。
驳论的方法:驳论据、驳论点、驳论证。
学完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驳论方法。
第三个要了解一下的的就是批驳的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这篇文章是?生:先破后立。
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从写作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错误的论调是?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接下去齐读课文,读完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敌方论据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直接反驳敌方论点的?3、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从正面提出了什么论点?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4、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师:错误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是?生:错误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安徽黄维陆老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获全国一等奖)

安徽黄维陆老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获全国一等奖)师:上课,同学们好。
首先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学生记)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说一遍。
生:(声音洪亮)“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师:从你们洪亮的声音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自信与激情。
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都能充满自信的投入到学习中,演绎属于我们的精彩。
师:接下来,请看一则背景材料。
(一女生饱含深情地读)师:你读的很有感情。
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则材料,有什么感受?生:我很气愤,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说的真好!鲁迅先生在当时也狠狠地批驳了这一谬论。
在先生53岁寿辰之际,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战斗檄文,就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板书题目,故意少写了一个“吗”字)师:我们来看题目。
(此时,有部分学生举手质疑)师:怎么了?生:老师,你把课题写错了。
师:(故作惊讶状)我把题目写错了?(回头再看题目)哦,原来老师少写了一个“吗”字。
谢谢你帮老师指出错误。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写错的题目吧。
师:你们同意这说法吗?生:不同意。
师:我也不同意。
现在,一起来读读这个写错的题目。
(学生齐读)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生:悲观的、失望的。
师:请你用声音把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展现出来。
(该生读完,掌声起。
)师:从刚才的掌声中,说明你读的非常好。
同学们,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谁的观点?生:是国民党反动派的。
师:国民党反动派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二两个段落,找出敌方的依据。
(学生速读课文)(一分钟后,全体学生读完。
)师: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是什么?生:依据是: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只相信“国联”,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师:你回答地很全面。
师:乍一看,的确如此,最后,不信自己的地大物博,也不信国联了,改为一味的求神拜佛,这样看来,是失掉了自信力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word文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音乐铃响起,学生一齐背诵古诗《卜算子·咏梅》,有学生将“更著风和雨”句中的“著”背成zhù。
师:刚才课代表领着大家背诗,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背诗的时候要把标题和作者也说出来,二是大家背错了一句话,是“更 zhù 风和雨”吗?生:是更 zhuó 风和雨。
师:对,是更 zhuó 风和雨。
“著”是什么意思? 生:遭受,通“着”。
师:很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生:遭受,通“着”。
师:现在大家把这首词再背一遍,好吗?生齐背。
师:好了,今天我们讲新课。
请看大屏幕!师:这是一条来自辽沈晚报的消息,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为教育人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今年9月18日,也就是今天晚上9时18分,辽宁省14个市将首次统一鸣响“国耻日”警报3分钟。
沈阳市国防教育办主任林跃进说,“以前依照惯例,沈阳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鸣响警报,省内其他一些城市如抚顺等也有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但是时间、方式并不统一,今年是全省第一次统一在当天晚上9时18分鸣响警报。
”师: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今天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正好要学习这篇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想,历史的巧合更加激励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东北三省的地图,这是大连,这是沈阳。
谁能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的情况?生沉默。
师:忘了?大家想一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发生什么事件了?生欲言又止。
师:想不起来,不敢说?哪一年?生:19……师:前面已经说过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那么算一下?生:1931年。
师: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断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向沈阳北大营和沈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精彩片断实录及
点评
师: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文中与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言论完全相对的观点是什么?
生:在第6段──“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作者集中在哪些段落阐述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学生明确是在文章第6~8自然段)读一读这些段落,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依靠哪些材料来论证的?是如何在论证(生阅读课文)
生:两段文字分别从不同的时间段来举出证据,第7段是从古以来的证据,第8段是当下现在的证据。
师:哪些关键语句是作者举出的证据,请分别读出来。
生:第7段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第8段中“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
师:作者说的都是哪些人呢?好像没有一个具体的例证。
你能从作者的话语中联想到实实在在的事例吗?举一个你感
受或联想到的实例。
生: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生:林则徐在西方列强用鸦片毒害我国之际,坚决主张禁烟,
并在虎门集中销毁鸦片,而且巩固国防,率领人民抵抗列强入侵,即使是在被贬边疆之际,还带领当地人们修水利造福后代。
他就是“拼命硬干的人”的代表。
生:唐朝时玄奘法师历经17年千辛万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天竺求取真经,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他就是一位舍身求法的人。
生:人称“包青天”的清官包拯昼断阳,夜断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为了百姓的利益甘于和皇亲国戚斗争,甚至连当朝皇帝都敢责罚,他就是一位为民请命的人。
生:还有明代的海瑞也是一位和包拯一样的清官,他清正廉洁,和奸臣严嵩等人斗争,保护老百姓和国家社稷,也是一位为民请命的人。
生:清朝宰相刘罗锅也是一位为民请命的人。
(众笑)
师:刘罗锅姓什名谁啊?(生齐答:刘墉)大家看电视连续剧了吧,《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的确是一位为民请命的好官,但这是经过了文学加工,甚至有很大“戏说”的成分,就跟刚才那位同学说到包拯“昼断阳,夜断阴”,这些人物在历史事实上的事迹究竟是怎样的,大家下课后查一查,我们在用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的时候,应该按照历史事实,千万不能用“戏说”来说事。
(点评:议论的论据应该尽量是确凿的事实,学生往往受文学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影响,把艺术加工甚至戏说之事也拿来
当成论据,这样就造成议论缺乏令人信服的力量。
针对学生在此学习阶段的常见问题,自然地向学生辨析出事实与虚构,渗透议论摆事实须确凿实在,言而有据的道理。
)
师:大家从第7段的话语中联想到很多具体的事例,看来对从古以来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可算是如数家珍啊;第8段说到的当下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有何联想呢?
生: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领导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但是却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围剿、搜捕,甚至因此而牺牲,他们就是“在前仆后继的战斗”,“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的人,他们也是“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生: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在东北带领抗日联军和敌人斗争,当时东北三省都已经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他们在敌人强大的势力包围中和敌人周旋,直到牺牲自己的生命,杨靖宇死后,日本人将他的腹部剖开,发现腹内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和树皮。
师:我给大家补充两个历史史实──在作者写作本文之前两年,在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一二八”事变中,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就曾奋起抵抗,重创敌人;在作者写作本文之前一年,二十九军又血战喜峰口,以大刀和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震惊中外。
这些国民党军队坚决抗敌的英雄事迹,无疑是“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具体表现,他
们同样是“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点评:由理性的提炼概括合理适度地联想感性的知识积累,是解读议论文的有效方法。
一是可以以课文为引子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积累更为广泛的文化素养;二是可以借助课外的信息和资源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提升文本阅读的质量;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合理发散的良好思维习惯。
)师:不错,大家刚才凭借自己丰富的积累向我们举出了许多的实例,这些例证实实在在地向我们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但是,作者为什么不就像这样举一些实例来证明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举一二个例子太单薄了,缺少证明的力量,举得太多有太罗嗦。
师:同意你的见解,的确实“大有人在”,不仅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而且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撑起民族的自信力。
在作者的语言表达中就有这样的暗示,你能读出来吗?(生阅读浏览
生:在第7段,作者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个句子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列举了我们民族中种种杰出人士的表现。
排比的写法给人的感觉已经很多了,句子后面还用了一个“……”,表示还有更多类型的人,显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确是大有人在。
生:第8段中写道──“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在当时的人们了解的事实中,人们从作者的语言一定能够想到很多实在的人和事,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可是这些在作者看来,是“为大家所知道”的,除此以外,还有“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的无名英雄们,可见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确是大有人在。
师:照这样看来,作者在这里的论述和那种举出实例的论述方式是一样的吗?哪一种更好些呢?好在哪里?
生:论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摆事实。
生:课文所摆的事实,看上去不实在不具体,但是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更有说服力。
生:课文不写单个的实例,而是综合各种事实来写,还采用了排比的手法,语言更为精炼,更加有力。
(点评:通过比较既能看出共同之处,又能辨析出优劣高下。
)
师:是啊,作者语言简练但表意却十分丰富,向我们展示了古往今来种种“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这些人,鲁迅先生在课文中敬献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
叫──?生:中国的脊梁。
生:脊梁和筋骨。
师:无论是中国的“脊梁”,还是中国的“筋骨”,他们表
达的含义和情感都是一样的。
你感受到这两个词语的内涵了吗?
生:脊梁和筋骨都是支撑人的重要组织,它们形象地写出了这些杰出人物对中华民族的支撑作用和贡献。
生:脊梁是挺直的,筋骨是有力的,这说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中国人就不会输给任何人,也不会丧失自信。
生:脊梁和筋骨是埋藏在人体内的,表面看上去看不到,但并不代表着它们不存在,在支撑人的身体的时候比表面的任何东西都能起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可能有很多人自暴自弃、丧失自信,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中国人整体的自强自信,因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看的不是这些表面上自暴自弃的人,而是充满自信力的“脊梁”和”筋骨”们。
(点评:语文学习要理解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实现理解文本的木的。
这个环节中,无论是对作者在第7、8段中摆事实语言的揣摩,还是对“脊梁”“筋骨”这两个语的深入理解,都是围绕着理解作者立论,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解读了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