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仇恨犹太人的根源何在

合集下载

希特勒为何疯狂杀虐犹太人真相是这样!

希特勒为何疯狂杀虐犹太人真相是这样!

希特勒为何疯狂杀虐犹太人真相是这样!【导读】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呢?有太多的传闻,今天不懂就和大家罗列一下这些传闻。

希特勒是一个战争狂人,臭名昭著,而让他臭名昭著的很大原因是他对犹太民族的血洗,据统计,希特勒所杀的的犹太人竟有600万之多,简直是杀人恶魔。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呢?有太多的传闻,今天不懂就和大家罗列一下这些传闻。

传闻一:希特勒曾经喜欢一个犹太女孩,但是那个女孩根本就看不起他,导致希特勒很长一段时间情绪都很低落,之后就十分憎恨那个女孩。

传闻二:希特勒曾经有一个情人,十分喜欢,结果被一个犹太男人勾引走了,从此希特勒异常憎恨犹太人。

传闻三:希特勒的母亲是因为乳腺癌而死,而给他的母亲治病的就是犹太医生,希特勒也就对犹太人有了敌意。

传闻四:希特勒在考维也纳艺术学院时候的考官就是犹太人,考官连他的作品都没有看,根本就觉得他不行,希特勒对犹太人怀恨在心。

传闻五:希特勒的母亲利用其父亲出差在外的机会,与一个犹太钢琴老师厮混,赶巧被年幼的希特勒看到,希特勒从心底开始憎恨犹太人。

传闻六:希特勒参加个一战的人,深知商人重个人利益,不重国家利益,国家危机时,犹太商人屯积商品物资,不清除犹太富商控制的国家经济命脉,纳粹掌权也不无继续执政。

为了支持战争必须接管国家经济命脉,只好对犹太富商下手。

当然这些传闻也许并非空穴来风,但是真实度就有待商榷了,其实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是有当时德国的大环境原因的,犹太人在二战前还没有自己的国家,所以犹太人极度没有民族意识,实行民族虚无主义,而日耳曼民族自古就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两者之间本来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且战争开启后,日耳曼民族踊跃参军,很多家庭破碎,十分惨烈,而相反犹太人都不去参军,加上犹太人非常聪明,善于经商,日子反而过得富裕。

被日耳曼人十分唾弃和憎恨。

恰巧希特勒有着严重的种族主义歧视,也许还有一些传闻中希特勒与犹太人之间仇恨的因素,再加上德国的大环境,于是乎希特勒就大肆屠杀犹太人了。

希特勒为什么如此痛恨犹太人

希特勒为什么如此痛恨犹太人

希特勒为什么如此痛恨犹太人
希特勒痛恨犹太人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宗教信仰冲突,二是犹太民族与当时欧洲的利益冲突,三是德国战败后犹太商人发战争财牟取暴利,民族矛盾升级。

一、宗教冲突
欧洲民族大部分人信仰的是基督耶稣,而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为了30块银币出卖了耶稣。

加略人犹大的身份是犹太人,正是犹大的背叛才导致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这一事实造成了欧洲民众尤其是德国人民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在情感上很难接纳犹太人。

希特勒是地地道道的耶稣信众,在情感和宗教信仰上就对犹太民族没有好感。

二、利益冲突
犹太民族是一个内部团结、排斥外族的种族。

犹太教规定,不允许犹太人参与本民族利益无关的工作。

由于犹太教这种“奇葩”的教条,犹太人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思想方式。

当时犹太民族分布在欧洲各国,他们占据了欧洲国民本有的资源,本地民众对其种族无甚好感。

当时的希特勒为了达到凝聚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目的,需要整个社会都朝着极端民粹主义发展。

而极端民粹主义往往是需要一个外部敌人的,因此犹太人就成为了最合适的牺牲品。

三、战败后的民族矛盾冲突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导致犹太人不得不专注于经商以保障自身利益。

而犹太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观念对于遭受战争的德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种嘲讽。

犹太商人在战争时期大肆敛财却无视战争中的民众的悲惨境遇,这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将犹太民族推向深渊。

而希特勒是一战老兵,他对大发国难财的犹太商人反感到极致,因此等到时机成熟,犹太人的下场可想而知。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

希特勒为什么屠杀犹太人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的发动者之一希特勒,在二战期间疯狂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惨遭屠杀的犹太人多达600万!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如此仇视犹太人,他屠杀犹太人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犹太人指的是犹太教民,也就是笼统意义上所有犹太族人是族群体,既包括自古代沿传下来的以色列种族,也包括了后来在各时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犹太宗教的人群。

犹太人遍布全世界,仅存不到一千三百万人。

在美国约有六百万,以色列有四百多万,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也各有分布。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分子主要对犹太人分迫害、驱赶和隔离、大屠杀三个阶段进行摧残。

其间,德国纳粹屠杀了接近六百万犹太人,使得欧洲犹太人骤然减少了二分之一,世界犹太人减少了三分之一。

大约有三十万的德国犹太人,二十二万人奥地利犹太人和人的波兰犹太人逃离成功,脱离了死神。

但这些逃出者的数目和后来整个德占区犹太人口的数量相比,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德国纳粹大屠杀前有一千八百万人犹太人,除大约五百万人生活在以色列外,其余八百多万散居在世界各地。

而遭屠杀后仅剩的犹太人不足五百万。

为什么希特勒会如此恨犹太人?为什么要对他要对犹太人赶尽杀绝?总的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1、悠来已久的历史原由。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巴勒斯坦土地上。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勒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统治者的起义,但都惨遭失败。

至公元135年犹太人的起义才稍平息。

在这一百多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把剩余的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使他们流散到西欧。

犹太人逃亡西欧后,当地封建主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因为当时土地被视为最珍贵的财富,所以只许他们经营商业。

就这样特殊的历史环境铸就了犹太人聪明、坚强的特性,并且逐渐富有起来。

可是到了近代,欧洲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的资产阶级与犹太人又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头上。

希特勒为什么杀犹太人的原因

希特勒为什么杀犹太人的原因

希特勒为什么杀犹太⼈的原因 希特勒利⽤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创设了⼴泛的社会基础,使这⼀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杀犹太⼈呢?⼩编为⼤家整理了希特勒杀犹太⼈的原因,希望可以帮助⼤家! 独特⽣活⽅式埋下祸根 犹太⼈世代相传下来的犹太教,使犹太⼈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

⼏百年来犹太⼈⼀直想复国,赚到的钱都保留下来。

在法国、德国、波兰等欧洲国家居住的犹太⼈,虽然住在别⼈的国家,但有⾃⼰的信仰,有⾃⼰的集聚区,有⾃⼰的领袖,也没有忘记告诉⾃⼰所居住国家的政府,要在他们的护照上印上⼀个 J 字,以⽰⾃⼰的⾝分,恰恰是这个 J 字让不少犹太⼈逃不过纳粹的⼤屠杀。

在1918年第⼀次世界⼤战时,犹太⼈⼤发战争财,产⽣犹太富商,垄断了欧洲的经济命脉,⼤企业、银⾏基本上都是犹太⼈在经营,这导致其他民族对犹太⼈更加反感。

1929年的世界经济⼤萧条,全球经济受到冲击,德国也是受害国,并承受着第⼀次世界⼤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不平等对待,当时的犹太⼈在德国是富裕的⼀群,却不愿拿出⾦钱来资助德国⼈,在通货膨胀⾼涨时,德国马克严重贬值,犹太⼈更未想过要拿出钱来帮助德国重整经济。

例如⽜奶供不应求时,犹太⼈宁愿倒在海中也不愿削价出售。

⼆战中,希特勒为什么要屠杀犹太⼈? 犹太⼈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原为古代闪族的⼀⽀,曾建⽴古以⾊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

由于不⽢被奴役,数⼗万犹太⼈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流浪。

在西⽅⽂化中,⾃古存在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投机商⼈、不洁的⼈。

在中世纪的西欧,⼟地被⼈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们鄙视的⾏业。

⽽犹太⼈由于没有⾃⼰的国家和⼟地,只能到处迁徙靠经商维持⽣计。

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宗教感情衍化成普遍⼼态 犹太⼈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

经典《圣经》之⼀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希特勒为何反对犹太人

希特勒为何反对犹太人

希特勒为何反对犹太人?华尔街借钱给德国购买华尔街控制的美国工业的军火和技术,得到的利润再投入德国军工业以扩大投资。

纳粹德国的复兴奇迹奥秘即在于此。

对于华尔街金融寡头,这样可以控制德国经济,赚取暴利。

但希特勒并不甘心于寄人篱下。

他说过,“一个国家并不靠货币的表面价值来维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产,而生产才能使货币获得价值。

生产才是货币的真正准备,银行保险箱中存满了黄金并无意义”。

依靠华尔街德国重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此时的希特勒意欲在这个基础之上打破英美主导的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建立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经济新秩序。

希特勒所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华尔街控制的德国金融体系转移到政府手中。

很快,政府便完全控制了德国国家银行,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1934年12月5日的德国信贷法使政府可以监督银行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政府不仅能要求知道银行各项办事手续的全部细节,而且能对银行放给私人的贷款实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它们的目的完全符合政府的全盘计划。

政?还严格控制金融市场来适应国家的长期目标。

比如,新股票在发行前需要通过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审查其是否可能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

纳粹政府严格控制外币使用,管制进口,管制外国人使用德国银行的贷款,管制德国人向外国人出售马克。

比如,德国贷款马克给巴西,但这些钱只能用于购买德国货,而不能到德国银行兑换成黄金。

严格管制的措施会降低进出口贸易量。

沙赫特又和各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的汇划结算协议。

所谓汇划结算协议,就是德国进口商向德国央行账户支付马克,至于出口商是立即得?当地货币付款还是等待一些时日,则取决于德国政府的出口政策。

有些商品,外国央行接过限制使用范围的马克后立即向出口商支付当地货币,这将使出口国家国民收入没有变化,不仅是来自德国的进口品不能增加国民收入,而且整个进口品都不能增加国民收入,此即支付原则。

还有些商品,德国央行先让出口商等待,一旦德国的某一个进口商能够从德国购买商品之时,该进口商才能用当地货币购买马克,而央行则用这笔当地货币来支付原来的那位出口商。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原因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原因

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

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

”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

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透视:1、历史的原由。

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持有成见。

为了阐明问题,有必要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机关的回顾。

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马勒斯坦土地上。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基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

到公元135年的犹太人起义再义惨遭失败为止,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把还把余者全部赶出马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到西欧完全处于落后的小生产的农牧社会,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

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

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

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

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

不幸的是,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

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结。

基督教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们普遍信仰基督耶稣。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的4个重要原因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的4个重要原因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的4个重要原因
希特勒说过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种族,雅利安人是优秀种族。

在二战爆发之前,欧洲约有920万犹太人,而战后仅剩下310多万,600多万犹太人被纳粹屠杀。

希特勒并没有花多大气力去对付斯拉夫人,而是大肆屠杀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

主要有4个原因:
1.在一战期间,德军在前线战斗时,德国的犹太人上街集会游行反对德国参加战争,并且与马克思主义者联合,希特勒认为这是造成德国一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2.犹太人在德国属于少数、富裕阶层,掌握大量财富。

而发动战争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号召社会底层民众起来,打倒消灭这些富有阶层,希特勒正是充分利用了底层民众的仇富心态。

3.犹太民族很团结,种族意识根深蒂固,精心打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较难融入其他民族,造成了日耳曼人认为犹太人狭隘自私和只为自身利益考虑的一种印象和影响,加大了日耳曼民族与犹太民族的隔阂和对抗。

4.正因为犹太人在德国掌握大量财富资源,希特勒通过消灭犹太人,可以直接攫取这些经济财富,为二战提供强大经济支撑。

希特勒残暴的原因浅析

希特勒残暴的原因浅析

希特勒行为残暴的原因浅析旅游管理学院刘思雯2014220806引言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历史舞台上,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位显赫的风云人物。

可以说,他改变了世界;也可以说,世界为他而改变。

迫害和屠杀六百万的犹太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种种行为好像只能用“残暴”来形容。

现在,有关希特勒的著作已经高达12万种,但大多数都是对于希特勒暴行的指责与愤恨。

然而促使他犯下种种暴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家庭因素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奥匈帝国海关职员的第3次婚姻中所生的第3个孩子,有三个兄弟,幼年夭折和两个姐妹。

阿道夫的母亲是其叔父的外孙女。

其父母结婚时,父亲已经48岁,而母亲刚25岁,且二人属于近亲结婚。

也可能是这种在世人看来极为奇特的身世来历和血缘关系,造就了希特勒的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1希特勒经常被父亲酗酒后虐待,希特勒的母亲因保护儿子也经常遭受毒打:“在恐惧中,看见父亲越来越怒不可遏,她决定阻止对儿子的暴打。

她冲上阁楼,把阿道夫护在自己身下。

但无法逃避父亲的下一次痛打。

她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2史学家拜埃尔就此写道:“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绝对机能失常家庭的画面,是社会大众前所未见的。

”按照他的话说,“第三帝国的惨祸就是从希特勒自己家里滋长起来的。

”由于希特勒父亲的暴虐,给其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在他内心中对于父亲的“男子气概”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羡慕、钦佩并且模仿,对于母亲柔弱的表现表示轻蔑与不满。

以至于希特勒在之后的暴虐行径有一大部分因素是对父亲的模仿。

在模仿的同时,希特勒也选择了反向攻击、复仇的心理。

他希望能够通过报复来保护自己,从而弥补自己内心的自卑。

所以他在日后对于曾经给予他伤害或者与他作对之人做出了一系列残暴的行径。

报复的意义在于事实上愤恨是希特勒事业的主因,所以永远不可能希望得到他的任何仁慈或善待,他的仇恨只有以消灭其无数的敌人来消弭。

3在父亲暴虐、母亲溺爱的扭曲的家庭形态下,为希特勒日残暴留下了祸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风云人物校区:江北校区学号:2011041364姓名:吴锋锋院系:管理学院人专业:力资源管理专业1、希特勒仇恨犹太人的根源何在?希特勒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经历了那几个过程?答:①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原因是,为未来无限繁衍的德意志民族寻求无限扩大的“生存空间”,而犹太人就是实施种族灭绝计划所选定的第一个猎物。

在希特勒看来,为了巩固对欧洲的占领,独霸世界,必须利用和激化民族,种族间的隔阂,驱使本民族投入一场消灭孤立无助而又广泛分布,最不得人心而又封闭保守的犹太民族的战斗。

反对共产主义,镇压共产党和一切进步运动,强化政治和文化专制。

希特勒借口马克思是犹太人,胡说布尔什维主义是犹太国际集团阴谋的产物,正是十月革命迫使一战结束,并导致了德国的投降。

他们应为凡尔赛条约给德国带来的屈辱及战后德国的危机和和混乱承担罪责。

掠夺犹太人财富,充实纳粹国库。

在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犹太人拥有举足轻重的实力,特别是在贸易和金融信贷领域,德国也不例外。

为加强法西斯的经济基础,纳粹一各种方式剥夺犹太人。

②希特勒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到1938年11月9日上演“砸玻璃之夜”丑剧的前夕为止。

这一阶段,纳粹德国反犹的核心是从限制到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从形式上讲,基本上保持着“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温和”状态,实质却是为他们为最终消灭犹太人扫清经济上和政治上。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此后,就开始了他疯狂迫害犹太人的行动,从此,灾难就降临到犹太人头上。

最初,纳粹德国采取抑制犹太人的措施。

主要是禁止犹太人当公务员、法官、律师、医生等;不许犹太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不向犹太人商店购买商品。

这一政策的实施,限制了犹太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权利,使德籍犹太人的社会地位降为“次等公民”。

第二阶段:自1938年11月9日的“砸玻璃之夜”至1942年1月20日的“旺湖会议”为止。

这一阶段,纳粹德国反犹的核心是从基本人权上剥夺犹太人作为人的生存权利,形式上完成了对犹太人从财到命、从灵到肉的浩劫的一切准备,即守成了由“文”到“武”的浩劫的过渡,最后剩下的只是最终从肉到体上消灭犹太人了。

1938年11月9日,经过希特勒及戈培尔等人的精心策划,由纳粹领导集团的导演和怂恿,爆发了史称“砸玻璃之夜”(又译“水晶之夜”)的反犹惨案。

这天晚上,德国各地以及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走上街头,挥舞棍棒,对犹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进行疯狂地打、砸、抢、烧,公然迫害和凌辱犹太人。

在这一惨案中,据统计有36名犹太人被杀害,36名重伤,267座教堂被焚毁,7500余家犹太人商店被捣,3万余名犹太男子在家中被捕,押往达豪、布痕瓦尔德和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嗣后均被害或折磨致死。

经济损失仅砸玻璃一项就高达600万马克之巨。

第三阶段:自1942年1月20日,臭名昭著的“旺湖会议”开始至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使纳粹德国的覆灭为止。

这个阶段,纳粹德国反犹的核心是“最终解决”犹太人,形式是彻底的残暴、骇人听闻的残杀,实质就是最终实现灭绝犹太人。

“旺湖会议”后,纳粹德国全面实施了大规模灭绝犹太人的措施。

根据当时负责搜捕和消灭犹太人的党卫队一级突击队长艾希曼1944年8月的一次谈话证实,那时死于灭绝营的人数有400多万,被用其他方式杀死的人数有200万。

其中除了极少数其他民族的反法西斯人士外,绝大多数是犹太人。

结果。

德国全面溃败。

输得一塌糊涂。

2、罗斯福对联合国未来蓝图的设想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个蓝图的设想对罗斯福总统进行一下总体评价?答:①罗斯福对联合国的未来规划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倡导建立“国际联盟”问题上的教训,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经过长时间的谋划,提出了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设想。

在1943 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组织的较为具体的计划。

罗斯福强调,新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区性的。

罗斯福的建议得到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同意。

12月24日,罗斯福再次郑重强调:“英国、苏联、中国、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四警察”思想,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确定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基础。

罗斯福认为,未来的联合国组织应由三个层次的机构组成:最低一级为全体大会,由当时大约35个反法西斯国家成员国组成。

这个机构定期在不同的地方开会,每个国家都有权平等地发表意见,并向一个较小的机构提出建议。

中间一个层次是执行委员会,参加者为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再加上两个欧洲国家、一个南美洲国家、一个近东国家、一个远东国家和一个英帝国(后改为英联邦)自治领,总共10到11个国家。

这个机构有权处理一切军事以外的问题,它所作出的决议对各有关国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最高一级为“四警察”机构,由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组成,这个机构将有权快速处理任何对和平构成威胁的事件和突发事变。

1945年6月26日,旧金山制宪会议圆满结束,《联合国宪章》正式签署。

宪章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

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从此被正式确立。

宪章同时也规定了“大国一致”原则:即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一个大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

这被称为“否决权”,对于保持大国一致行动,集中力量反对地区危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体现了人类千百年来希望建立一种国际安全机制,以消除发生世界大战的危险,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

冷战开始后,美苏在全球各地角逐,为了破坏对方的行动计划,两国频繁动用否决权而使“大国一致”原则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随着冷战的结束,“大国一致”原则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有效性。

它对于防范地区冲突,遏制某些大国谋求地区霸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是《联合国宪章》中稳定和行之有效的原则。

②对罗斯福总统的评价: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建立了福利国家模式。

是他,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是他,把孤立主义美国变成世界大联盟的领导者,并由于他的提倡和支持,世界上才有了联合国——其夫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成了那个机构里惟一的女外交家。

后来人几乎难以理解他在半个世纪以前所激发起的热情。

美国人心甘情愿地让他支配自己的生活,左右自己的情绪,并喜欢参照他的形象来评价所有总统,喜欢根据他的新政来衡量历届政府。

那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与血腥恐怖的年代,全球性经济大崩溃,法西斯主义迅猛崛起,轴心帝国集团建立,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那也是一个英雄与枭雄并出的年代,是个需要专政、独裁与个人崇拜的年代。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疯狂的20年代”暗藏危机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

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

在二战中,决定美国参战时间,先大发战争财,卖武器给各国,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等到时机成熟再参战,一举成为最强势的国家,在战后瓜分利益的时候占据了主导地位。

还有就是决定研制原子弹,在爱因斯坦和几千名科学家的建议下,认识到原子弹的重要性,花了大把的金钱,人力,物力,又给德国捣乱,不让他们的研制工作顺利展开。

3、美国为什么在二战爆发前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行径推行苟且偷安的绥靖政策?答:①开国总统华盛顿的治国方针,同时被编入独立宣言中,被之后总统奉为治国策略。

既战争,瘟疫,他国政治外交政策没有危害美国本土利益或者安全协定,则美国本国实行坚定的中立政策②孤立主义,美国地理位置特殊,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因为历史地理等诸方面的因素,美国国内一直流行一种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情绪。

特别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后,由于国际形势日趋险恶,孤立主义占据了主流民意,他们认为美国不应干预美洲大陆以外的事务,不要参与欧洲纠纷,更不能卷入未来的欧洲战争。

整个30年代,这种孤立主义思潮遍及美国。

美国参议院中的部分议员是孤立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他们经常制造各种舆论,影响民情,对总统施加压力。

在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势力的影响下,总统罗斯福在他的第一届任期内,不得不处处依从孤立主义,1934年国会通过了规定不付战债的国家不得在美国举债的“约翰逊法”,接着又否决了美国参加国际法庭的议案,1935年8月31日又通过了中立法案,中立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孤立主义大获全胜。

1937年,罗斯福第二次就任美国总统之后,国际局势有了很大的变化,美国在各地的利益受到危害,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日益增加。

在这种局势面前,美国内孤立主义势力仍认为美国的安全和利益不会受到世界动乱的影响,主张美国必须保持中立。

而罗斯福总统因为国会,议员的孤立主义所影响,一直无法达成对欧洲的军事援助计划。

4、简述“开罗会议”及其对二战后我国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影响?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

1943年12月中、美、英《开罗宣言》规定,三国的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

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的其他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 1946年1月29日,《联合国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6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版图的范围,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是明确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

因此,开罗会议是我国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法律依据,也是日本非法占有我钓鱼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