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四)Word版

合集下载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6至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统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6至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统考语文试卷

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统考高二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审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定时训练语文试题(五)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定时训练语文试题(五)

舒城中学2017届实验班定时训练(五)语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百越之中的“於越”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那儿的先民与“乌鸟”结缘。

《说文解字》说“於”即“乌”,“於越”就是“乌鸟佑护越人”的意思。

《博物志》曰:“越地深山有鸟,如鸠,青色,名曰冶鸟。

此鸟白日见其形,鸟也;夜听其鸣,人也。

时闻乐便作人悲喜,形长三尺,涧中取石蟹就人间火炙之,不可犯也。

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

”鸟为越族部落的原始图腾即护身符,古藉记载越族中早有鸟书与鸟语,人们穿鸟纹服,用鸟形器,还遵行鸟居,耕作鸟田……温州有“瓯越”民族瓯”即“鸥”,鸥鸟是他们的保护神。

广西有“骆越”民族,“骆”即“雒”,就是越语中的“鸟田”。

看来,百越的“崇鸟”是一脉相承的。

“乌”,又名孝鸟。

因为乌鸦有反哺之孝德,而为世人所效仿。

成公绥《乌赋》有孝鸟集余之庐,乃喟尔而叹曰:余无仁惠之德,祥禽曷为而至哉?”舜帝是中华孝德文化的鼻祖,民间的说法是“乌乃舜之影”;孔于说“孝乃德之本”。

崇乌便是崇舜崇孝崇德。

“乌”,还名曰玄鸟。

“越为禹之后。

”传说中的禹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化为黑熊与水怪进行搏斗,终于制服了滔天洪水。

又黑又瘦的大禹成为天下行义的第一人,史称“禹墨精神”。

黑,便成为坚毅、刚正,以及大公无私、甘愿牺牲的可贲品格的象征。

玄是黑色,便也象征着“义”的精神。

越族“尚乌”,其源头应在大禹的义道。

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即是黑色。

黑色纳“五色”于一体,是“五色”的还原与复归。

《史记•夏本纪》说帝锡禹玄圭,以告功于天下。

”玄圭,即黑色的玉圭。

帝舜为表彰禹治理水土的功绩,赐其黑色的玉圭,将黑色的特定意义与水之玄色联系在一起。

按五行黑色从水,越人生活在山海环境中,水是他们最为亲近的对象,加上祖先大禹崇拜,这些独特的信仰又使尚黑之风世代不衰。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绍兴的尚黑习俗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

河姆渡遗址的陶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夹炭黑珣。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卷

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统考高三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 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39653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39653

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高一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篇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统考语文试卷 Word版缺答案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统考语文试卷 Word版缺答案

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统考高三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审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

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

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

但事实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

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

如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

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

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

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贵。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五)缺答案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五)缺答案

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五)一、现代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栗,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时“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热。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孳乳:繁殖、派生。

)而寝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字”所包台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

“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遥渐“象形化"“文字化”。

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

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

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

舒城中学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一)

舒城中学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一)

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18 分,每小题3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①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

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

”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

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文学创作)不能只讲真话。

②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

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

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③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

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就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

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要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④真话和真理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

真话指的是真心话,而真理则是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道理。

真话并不等于真理,真话未必全是真理.但既然写作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真话,也应当用来表达真理;既然写作是一种社会责任,作者就应当具有追求真理、阐释真理、传播真理的责任感。

⑤虽然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写的句句都是真理,但在写作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舒城中学高三年级模拟测试(四).docx

舒城中学高三年级模拟测试(四).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舒城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模拟测试(四)理综物理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H-1 C-12 N-14 O-16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6分,共48分。

其中14-18小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9-21小题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错选的得0分)14.甲、乙两汽车同时同地沿同一方向运动,甲车做匀速运动,乙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0 s时,甲车追上乙车B.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2C.t=5 s时,两车速度相同D.t=5 s时,两车在相遇前相距最远15.如图所示,三个形状不规则的石块a、b、c在水平桌面上成功地叠放在一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块b对a的支持力一定竖直向上B.石块b对a的支持力一定等于a受到的重力C.石块c受到水平桌面向左的摩擦力D.石块c对b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上16.如图所示,A、B、C、D、E、F是匀强电场中一个边长为2cm的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该六边形所在平面与电场线(图中没有画出)平行。

如果已知A、C、E三点的电势分别为-2V、0V、2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CD和AF的直线应为电场中的两条等势线B.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200V/mC.匀强电场的场强方向为由D指向BD.将一个电子由D点移到A点,其电势能将减少6.4×10-19J17.已知一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北极与赤道对地面的压力差为ΔN,假设地球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半径为R。

则地球的自转周期为 ( )A .2mRTNπ=∆B .2NTmRπ∆=C.RNmT∆=π2D.NmRT∆=π218.如图所示中一个带电粒子,沿垂直于磁场方向射入一匀强磁场,粒子的一段迹如图,径迹上的每一小段都可近似看成圆弧,由于带电粒子使沿途的空气电离,粒子的能量逐渐减小(带电量不变),从图中情况可以确定( )A.粒子从a到b,带正电B.粒子从b到a,带正电C.粒子从a到b,带负电D.粒子从b到a,带负电19.如图所示,E为电源,其内阻不可忽略,R T为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L为指示灯泡,C为平行板电容器,G为灵敏电流计.闭合开关S,当环境温度明显升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变亮B.R T两端电压变大C.C所带的电荷量减少D.G中出现由b到a的电流20.如图所示两半径为r的圆弧形光滑金属导轨置于沿圆弧径向的磁场中,磁场所在的平面与轨道平面垂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语文试题(四)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 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

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人才。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世界也许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88分,这事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8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

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

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

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

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3分)()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有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将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艺术中的崇高①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

例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是多么的悲愤、激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人们诵读这些诗句时,总是感到发自肺腑而感同身受。

他那诗句的高昂和悯惜人们困苦的感情,犹如生命的迸发。

他同情人们的胸怀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的崇高。

②在旧社会中,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有时也给人以崇高的印象。

如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讲述了一个人力车夫,在北风的严寒下,拉着车飞快地跑,忽然碰倒了一位头发花白、衣服都很破烂的女人,老人是慢慢地倒下的,肯定没有碰伤,可以拉着车一走了事。

可是车夫却不然,停住车,把伊扶起,问声:“你怎么啦?”“我摔坏了。

”便搀着伊的臂膊一步一步地向巡警分驻所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可见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在那人压迫人的旧社会里表现愈分明,愈觉得难能可贵,愈觉得变成一种威压自己的崇高。

③世界上一切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民实践所掌握、所创作出来的。

我们认为崇高的根源是实践,是客观的,不仅因为它是现实的现象,而且因为它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系。

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在探索崇高的根源时,仅仅从主观上去寻找,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主观的精神、情感或理性;由于其内在活动产生了整个外在世界及崇高的对象,因此成了主观的。

我们认为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绝不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是主观的,是来自空虚的心灵的。

宗教唯心主义者把“神”的伟大说成是远远超过了人。

在他们看来,神是全知全能的,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

恩格斯彻底地驳斥了这一点,他说:“人所固有的舒中高三语文第2页(共10页)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得多,高尚得多,因为‘神’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

”这就是说,人不是“神”的创造物,恰恰相反,“神”倒是人的创造物,“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相当模糊和歪曲的反映。

所以,应把伟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归还于人。

这说明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

当然,并不是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是崇高的,只有那种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才是崇高的。

④有的美学家还千方百计地企图证明,恐惧是崇高情感的基础,这也是根本不对的。

事实证明,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

真正的崇高感情是敬佩和自豪。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指出先进人物的崇高理想时,总是与伦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说善是熔化在、沉淀在美感的愉悦之中,是潜藏着的;那么善在崇高感中则较强烈地表现出来。

如长城以它气势雄伟的形式,引起我们的崇高感,但它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象征,在它引起崇高感之中,总是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密不可分的。

所以,崇高感总是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

有的美学家则极力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从美的形态中阉割掉它的一切道德内容,剥掉它的一切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

我们认为,没有高度伦理学的基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崇高。

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选自《美学原理》,作者杨辛、甘霖,有删节)4.对“艺术作品的‘崇高’”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屈原诗句中那高昂的激情和犹如生命一样爆发出来的悯惜人民困苦的悲愤的情感,让人感受到屈原的胸怀之美和崇高之美。

B.身份卑微的人力车夫,也能凭借其扶起妇人的行动中流露出的质朴、憨厚和善良,让身穿皮袍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一种威压的崇高。

C.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来自人的实践。

那些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是崇高的。

D.高度伦理学是崇高美的基础,对艺术作品能具有真正美学意义的崇高而言,高度伦理学是不可或缺的。

5.下列对“崇高”的错误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认为崇高仅来源于主观的精神、情感或理性,或曰空虚的心灵。

B.宗教唯心主义者认为神是全知全能的,“神”比人崇高得多,人是神的创造物。

C.部分美学家认为恐惧是崇高情感的基础,极力否认崇高感与道德感之间的联系。

D.笔者相信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之所以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情感的理性的,是因为他们缺乏客观认识崇高的态度。

B.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如抗日先烈们的教育意义。

C.“善”在崇高感和美感中的表现特点是不同的:前者是潜藏着的,熔化在、沉淀在愉悦之中;后者则表现得较强烈。

D.无论是屈原诗中的激情、悲愤,还是人力车夫的质朴、憨厚和善良,它们都因在当时的环境里显得愈加突出而愈发显得崇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风语胡炎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密匝匝的枝叶间。

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

抬头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

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自顾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

”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

这是他唯一的儿。

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

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地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

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砖,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疤哥,您说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