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整体感知之我见

合集下载

散文整体感知的四条路径

散文整体感知的四条路径

文, 如《 往事依 依》 《 阿长 与( 山海经 ) 》 等, 都 可以 精神 , 由物及人 , 托物言志 , 抒 发对北方抗 日军 民
的热爱之情 。 前半部分记叙描写 , 铺陈烘托 , 抑扬 述的精气神 , 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 旨。 生姿 , 后 半部分议 论抒怀 , 激 情澎湃 , 揭示 中心 。
如果能像这样从行文谋篇布局上把 握 “ 写什 么”
之 中了。 三、 有的放矢 , 旬段精读 法
四、 旁敲侧击 , 知人论世 法 孟子 日 : “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 又尚 论 其世 也。 是 尚友也。 ” 孟子认 为要 与古人交朋友
“ 为什么写” 两个支撑点 , 文章 就尽在 读者的掌控 论占之人。 颂其诗 , 读其书 , 不知其人 , 可乎? 是 以 就要诵读他们的诗文 , 了解写诗著书 的人, 研究其
散文整体感知的四条路径
徐 燕
近年来 散文阅读一直是 中考的重难点 。 如何 扣住题 目大做文章 。 预设 中浅显 的问题会一 目了 在短时 间 内读懂 散文 ,这 固然 与考生 的阅读能 然 , 深层 次的想法 可能会 与文本有 些 出入 , 但学 力、 理解 能力 密不可分 , 但 也有一定 的方法可行 。 生会通过不断地 比较 、 修正 , 提炼关键信息 , 兴 味

二、 居 高临下 。 提 纲挈领 法

擒贼擒 王 , 标题预设 法
整体 阅读要求 著名 的 阅读理论 体 。《 全 日制义务 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就 明确规 叫“ 自上而下” 理论。这一学派认 为 , 人们 的阅读 定 : “ 语 文课程 还应考 虑汉语 言文字 的特点对识 是一种主动的 “ 猜测——证实” 过程 , 是一种心理 字写字 、 阅读 、 写作 、 口语 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3篇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3篇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3篇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一一.激发兴趣,明确目的。

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语文分数的优劣。

但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普通中学有不少学生谈“文”色变,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写文时,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

针对此现状,我在每接一个新班级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兴趣的培养。

首先是利用“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和神秘感,使学生找到榜样和信心。

例如我把自己长期收集整理的一些优美*和自己创作的一些文学作品印发给学生诵读,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从而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学生感兴趣的作为写作题材,巧妙命题。

例如学生入学伊始,我便以《假如我是语文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等为题,由于此时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与老师交流思想的愿望,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写的*大多真挚感人。

再者,在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表扬语,要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增进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第四、第五、在作文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最后老师再总结归纳。

还课堂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人。

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评价能力得到同步训练。

既提高了学生作文、改文、评文的兴趣,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要明确写作目的。

前文说过,作文水平的高低事关语文考试成绩的优劣,尤其是高考,作文分值甚重。

古人云“*千古事”。

所以,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心理上重视,态度上端正,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阅读,做好笔记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多为典范美文,文质兼美.只有加强阅读,才能读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闲;读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伤;读出雨中梧桐树下淡淡的哀愁,读出月夜草原冬不拉的喜悦。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散文是个性化的、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的文章以供大家学习。

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又是一种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

散文以纪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

在这个种根之上,又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

当阅读一篇散文作品的时候,首先使人感到触目动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而是一颗至诚至挚、至纯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启开时所透出的思想之光和感情浪花,让人获得深刻、新奇的思想与智慧的启示。

所以,认真搞好散文教学,注重散文的教学方法,让散文的教学更加具备作为"美"的特质。

体现语言文字的原汁原味。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和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之审美能力的培养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结构自由,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

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或浓笔重抹、一唱三叹,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

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作者:陈大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3期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作为一种富含情感和哲理的结合体,在教学中一直是需要重点研究的文体,本文在依据学情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流行的“深度语文”思想,对散文教学经行润色,意图通过文本的细读和深度解读来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

关键词:文本细读深度解读情境法人文内涵一、散文文本细读教学模式1.情境法导入,把握文本整体语境由于散文文体活泼,语言自由,想要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不容易,因此教学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奠定一定的感情基调,这种方法类似于“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或具体形象的场景,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让学生能够有兴趣,静下心来融入文本,然后将教学融入其中,这将会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高中苏教版必修一现当代散文《我心归去》时,上课伊始,播放《故乡的云》这首倍含思乡之情的歌曲,为本堂课学习《我心归去》这篇文章中的情感设下铺垫,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感氛围,将学生引入其中,更好的披文入情。

进而引出本次课文,看看作者韩少功是如何用自己的笔墨抒写出他的一片思乡之情的。

2.抓文题,把握文本主旨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能展现出整篇文章的主旨,它具有准确、概括、凝练的特点。

作为散文,有着“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因此,在基本感情基调奠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分析文题,来进一步把握散文的“神”所在。

例如,《我心归去》教学中,通过辨析文题“我心归去”,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说“我心归去”,那么组着现在身在何处,心又要归何方。

通过这样的文题解读,可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主旨:思乡。

3.抓结构,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是文章的组织法则,作者往往根据思路来结构文本,尤其对于“形散”的散文而言,把握文本的结构,就是要抓住作者的思路。

通过阅读首先了解文本结构,准确把握文本的思路,这有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精妙构思。

具体实例在对《我心归去》教学中,要求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总体分为哪几个部分,通过阅读不难得出,前四段主要写作者身处异乡的感受,五、六段写作者思念家乡,后三段是对文章的总结和主题的升华。

现代散文教学之我见

现代散文教学之我见

现代散文教学之我见现代散文,是现代文学中最精彩的文学样式,内容杂、技法醇、情趣雅、理趣妙、追求高境界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其中充满的人情况味,机理思考,生活感悟,人性美丑等,既是对学生向善向美的教育,又是引导学生品味人生、珍爱生活的航标。

如何教好现代散文鉴赏课将是现代文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根据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应注重下列几个方面。

一、通领文意,反复诵读弄通文意,是散文学习的第一步。

对照文本,正音正字,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对全文大意的疏通。

只有通领文意,把握住文章中基本的信息,诸如人物、事理、景物、感情等要素,才会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领略文章大意之后,就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

可以说,诵读是散文学习的第二步。

在多次的诵读中,按照不同的要求去品味、思索、感悟,去探索其精髓,摸索其隐含在文字之中的美感来。

这里尤其注意的是,要重视学生的单个的诵读感悟,尽力去挖掘学生对文章的感触、品味、欣赏,去激发他们对文本的感知感悟。

散文作品艺术景象的浮现,感情的唤起和诱发,并非由分析、归纳、演绎而来,而多是凭借反复诵读去熟参深悟,从一次次的诵读中层层推进理解,加深理解。

二、引导美读,体悟感情散文的感情,是隐藏在文字景致之中闪闪烁烁的花朵所发生的香味。

文字如花、感情如香;文字如形、感情如神。

这也是历来散文评论家所说“形散而神聚”“形神兼备”中的形、神之喻。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较为准确的把握散文的思想感情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导美读,从中体悟。

这也是开启散文学习最佳效果的第三步。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多次诵读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美读体验。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从文章的基调、色彩的明暗、感情的激缓、语调、重音、节奏、语速的变化等方面,真正让学生进入文字所表达的氛围之中,真正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之中,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同时,又将学生带入散文的情境和感情之中。

美读中应融汇着学生自己的“涵泳”和“妙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语言美、境界美、情感美,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与作者同命运、共呼吸、同感情、同体悟,达到较高的感知体悟的境界。

散文整体阅读之我见

散文整体阅读之我见

整体阅读方法探讨
1、抓住散文的特点来整体阅读散文 2、速览提要 把握思路 3、从解题入手 4、按类型阅读 ……
散文特点阅读法
形散---选材的广度、语言的丰富、结构的 张驰 材料(写作对象)可以是人、物、自然环 境、家乡、城市、事…… 神聚---主旨 包括情感、哲思、情绪、社会现象、担忧、 怀旧……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 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 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 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 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 吸、可供安枕的绿 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 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 成 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 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 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 桢……这些确保 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 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 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 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 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 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散文整体阅读之探讨
新沂市第一中学 王剑
做好几件事
1、明白文学即人学 2、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 3、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4、阅读方法的了解与运用
1、文学既人学
先要思考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 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 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 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 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对客观 世界的认识和重构。然后来指导我们的生 活。所以文学既人学。

散文教学之我见

散文教学之我见

散文教学之我见城关区青石小学时小花在我重要的学习阶段,散文就像一枚枚撒落在海边的贝壳,小巧而精致,总忍不住拿在手中细细把玩,又像月夜下的一朵雪莲,如此娇美,却总也看不清晰。

是的,每每途经荷塘,总忍不住停下脚步,感受心情颇不宁静的叹息;秋风萧瑟,总想说上一句“让我也饱尝一尝这秋的滋味吧!”;当离别的火车驶向远方,脑海总浮现一位父亲的背影;当生活的痛苦让我倍感压抑,心头总能开出朵朵百合,闻着花香,又不知不觉看到了一大片紫藤萝瀑布……我是爱散文的。

那时,是对散文单纯的喜欢,喜欢那优美的文字,喜欢那悠悠的韵律,喜欢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意。

现在,作为老师,要去教散文,顿时觉得不知从何入手,结合才学的一点知识和微劣的教学经验,就班门弄斧,简单谈谈我的看法吧!一、何为散文当发现一些议论文也选入《世界散文精品选》之中时,引起我深长的思考,散文的范围也许远不止我之前的理解。

《辞海》说:“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

为区别于韵文、骈文,曾将中国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或三者兼有。

散文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

《文学词典》也把报告文学和杂文划归一类,但事实是,报告文学和杂文已经突破了散文的一些特点,如杂文的政论性质和社会评论性质,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质,已经压倒了散文的“片断性”、“灵动性”及“形散神聚”等特点而居于主要特征的地位。

再如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教材,把散文分类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四种;《文学词典》按表现手段把散文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种;《辞海》又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等;全国职业高中“八五”规划教材中,则把散文(内有《绿》《荷塘月色》)与议论文(内有《拿来主义》)、文言文(内有《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采草药》《雁荡山》)、记叙文(内有《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及说明文并列起来。

散文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散文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扬鸟抑人,由鸟及人,由实入虚——人与
自然和谐,反省意识„„ 主旨: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 善待生灵。
㈡感知整体、把握散文主旨的几种方法 1、抓文题法:明对象、手法、情感
2、抓“文眼”法:明意图、情感 3、抓关键词、句、段法: 明内容、线索、结构、 思想情感。 4、以“形”探“旨”法:由表及里,明主旨 5、手法分析法:明意图、明主旨 6、作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分析法:明意图、情感 ㈢主旨概括的格式:
①记叙散文 ⑴按表达方式分 ②抒情散文 ③议论散文 1.叙事性散文——以小见大 2.哲理性散文——人人心中所有, 人人笔下所无 调动生活积累, ⑵按内容分 感悟人生 3.写景咏物散文——抓景、物特征, 明深远含意 4.抒情性散文——直抒胸臆,朴实自然 5.文化散文——文化意象,文化韵味
3、散文的特点
⑦从写作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发
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 诗人,笔名:云中鹤
假如这时候窗子外有雪——街上,城墙上,屋 脊上,都是雪,胡同口一家屋檐下偎着一个戴 黑兜帽的巡警,半拢着睡眼,看棉团似的雪花 在半空中跳着玩……假如这夜是一个深极了的 啊,不是壁上挂钟的时针指示给我们看的深夜, 这深就比是一个山洞的深,一个往下钻螺旋形 的山洞的深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茅竹。 从远处看,一片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到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 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一支奇兵;有 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袁鹰《青山翠竹》)
“形” 的刻画:生动地勾勒出苍山竹海的蓊郁气势。 “神”的寄寓:井冈山人民战斗风貌的剪影。 效果:笔笔写“竹”而又笔笔见“人”
以时间、地点、为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整体感知之我见
江苏省扬州中学谢实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应该将什么作为重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实际教学中教学重点的安排和课堂教学教法的具体设计。

在很长时间内,教师们在写作技巧、结构特点方面费尽心思,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术语、概念。

我们不能否认语言鉴赏、技法揣摩确实是赏鉴散文的重要方面。

但最接近学生认知实际和对学生阅读写作有最实效的赏鉴点应该还是首先放在散文的整体感知方面。

过去,我们喜欢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将材料丰富说成是“形散”,把中心明确称为“神不散”,但对材料间的联系理得不够,对文字背后的精神元素挖掘不够,为什么“形散”却能“神不散”,“散”不是随便散,是在文章内蕴浑然一体的前提下的任意挥洒,你看它“散”,其实一点都不散,“散”是自由灵活、腾挪多姿,“散”不是松散支离。

因此拿到任何一篇散文作品,学生首先找到将整个文章各部分联系到一起的阅读途径,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整体感知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兹归纳如下:
方法一:从解题入手
如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抓住题目中的“想”,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1)为什么“想”;(2)想她的什么。

抓住第一问,明白“想”是因为“爱”,因为“真爱”,因为爱得“说不出来”,抓住第二问,可以发现作者想她的“闹中取静”,想她的“在人为中显出自然”想他的接近自然,有“诗一般的美丽”。

然后再继续探究下去,文章在手法运用方面的特点(类比与对比)以及语言真挚朴素的特点都不是难理解的事,本单元的《我心归去》、《前方》等课文的题目都很有特色,解题法是可以考虑的途径。

方法二:传统的分析层次法
分段、分层是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的文章分析法,这个方法可以继续采用,它容易上手,不存在过时的问题,仍然是实际阅读中较适用的方法,但是在高中阶段,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更注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一些有助于提示
意思转折、递进的重要关联词,因为关联词是最能体现逻辑关系的,还以《想北平》为例,段落、章句间有“如果、可是、不过、虽说、但”重要的关联词对学
理清文意,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有非常直接的作用。

有些文章直接用序数词标志层次变化,如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或以口语化的语言标志;如“说起”、“一提到”,如《江南的冬景》;在分析时也要细心留意。

方法三:对抒情性较强的散文直接抓体现作者感情发展的语词
我们仍以《想北平》为例,文中有“真爱”、“所爱”、“浸在心血”、“啼出俊伟”“就够了”“还不愧杀”“要落泪了”“真想念”,抓住这些语词,很快就能理出“说不出”到“比较着说”,再到“不再说”的整体思路。

而《我心归去》则“不知道该干什么”“让人发疯”“特别害怕孤寂”“这才明白”“当然知道”“突然涌出”等词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变化,这些词对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作者由“我要归去”到“心在归途”再到“归向灵府”的心路历程有非常明显的提示作用。

方法四:依靠关键词的引领
中国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模糊性,也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在一定的语境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修饰语,往往对理解具有非常关键的引领作用,这些关键词并不一定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句首、段首,我们在浏览课文时应该有悟性对这些词语心领神会,如果缺乏这样的语言敏感度,往往会阻碍我们对文章作更深入和更全面的探究,这样的整体感知往往存在漏洞甚至发生重大偏差。

举几个例子,》如《想北平》中“我的北平”中的“我的”,《我心归去》中的“带泪的笑”,《乡土情结》中的“一辈子附在身上”地方,《前方》中的“苦旅”“无家”“一派苍凉”等都是绝不可一带而过的地方。

方法五:借鉴诗词揣摩散文的内蕴
本单元的《我心归去》看起来是海外华人思乡的一般性文章,但文章却很有更为丰富的意蕴,似浅实深,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由思乡到因思乡产生的审美误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心”要归往的不只是物质形式的家乡,笔者在每一个层次帮助学生借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日暮相关何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等古代诗词名句来揣摩作者内心情感波澜,体会文章主题逐步深化的特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古代诗词基本功的要求是很高的,如
果不注意平时的语言积累,操作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以上是本人针对散文整体感知的一点不成熟意见,希望对各位同仁的实际教学有一点启发帮助,不当之处敬请涵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