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整体感知(部编本)
部编语文八下第1课《社戏》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社戏》是部编本八下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中注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命意。
利用“思考探究”一、三,理清作品的情节线索,理解作者的命意——通过写外祖母家乡“社戏”的故事,表现旧时乡村的淳朴民风,表达“我”对早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依托“思考探究”二引导学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教学中还要把握好问题教学的导向,不能用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小伙伴们的“偷豆”事件,要理解作者是以美化和赞许的态度,来反映当时乡村社会的风俗习惯,以及当时当地人们的道德观念。
这篇充满诗意的小说,无论是情节安排,人物分析,环境描写,还是感情揣摩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好范本。
教学目标:1.抓文眼,梳理情节。
(重点)2.融表达,分析作用。
(重点)3.析人物,理解主题。
(难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标题,找“文眼”,梳理情节。
1.看标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事件。
伙伴们陪“我”去看社戏看社戏看戏 2.文章虽名为《社戏》,但直接描写社戏的内容很少,描写其他事件比较多,可见社戏只是个由头,看社戏的前后过程真可谓“好戏”连台。
请同学们找出含“好戏”的语句并齐读。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好戏”是全文的文眼。
3.以“好戏”为核心事件,聚焦“时间”点概括情节:概括要求:故事总是有时间的,按时间顺序来概括。
看戏前→去看戏→看戏后 4.聚焦“转折”点概括情节:概括要求:本文几乎每一个段都有“转折”的意思,所概括的内容里必须有“转折”的意味。
预设:1段:平桥虽小是乐土2段:玩伴优待不犯上3段:朋友嘲笑尴尬事4-7段:虽遇波折有包票8-13段:月下行船总觉慢14-21段:乘兴去来扫兴还22-30段:停船偷豆趣无穷31-40段:戏豆普通怀念深5.聚焦“因果”点概括情节:概括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八件事,力求每件事之间具备因果关系。
如:“平桥乐土”是第一件事,那么之所以说“平桥是乐土,是因为什么呢?所以第二件事应该怎么概括呢?请大开脑洞,依此类推,准确概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1社戏

《社戏》教学反思《社戏》是鲁迅的经典短篇小说,把握住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教学的关键。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概括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人物形象特点,感受景物描写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真挚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这篇课文,从内容到形式、到语言都有很多可讲之处。
然而,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很可能让学生身心俱疲、丧失兴趣。
因此,我决定长文短教,让学生在对文本最有新鲜感的时候得到最大的收获。
要想长文短教,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社戏》的最后一段是全篇点睛之笔,又是矛盾的集中点。
于是我用“那夜的戏真的好吗?”这一问题把课堂串联起来,在这一主问题的辐射下,从体验一份感受,到品味一段过程,再到理解一份心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走进诗意的水乡,走进了那个时代。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默读、朗读、思考、交流、展示中不断加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析人物形象特点,感受景物描写的特点。
为了突出该重点,在师生品析出社戏本身的乏味后,我抛出了“文中真正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是什么?”这一意味深长的问题。
课堂上师生围绕这个问题在读中品、在品中悟,课堂上时时响起师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双喜的聪明自信、善解人意,阿发的纯真善良,六一公公的淳朴、热情、好客,小伙伴们的聪明能干,江南水乡的诗意美好,人物的情感……都在多样化的品读中感悟出来了,本节课的重点目标由此得以实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憾。
比如,在调动课堂气氛方面稍显乏力,学生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中,使得这节课不够轻松和愉快;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当学生的感知与课前的预设出现较大差距时,应对有点生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含教学反思)

1.社戏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活动——“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2.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学习描写方法。
3.体会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
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走进鲁迅笔下“我”的童年生活。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ao)撺掇..(yùn zǎo)..(c uān d uō)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家眷.(j uàn)皎.洁(jiǎo)漂渺..(piāo miǎo)纠葛..(jiūgé)(2)了解【作家作品】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层次结构明确文章主要叙写“我”儿时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驾船去赵庄看戏的事。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小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三、局部探究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明确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明确(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
鲁迅的《社戏》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
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抒情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陕北民歌形式表现新时代的内容。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尤其值得学习。
吴伯箫的《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习这些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学习仿写”,旨在带领学生通过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并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应对”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社戏 3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2.分析品鉴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3.体会课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2.回延安23.安塞腰鼓24.灯笼1写作学习仿写 2口语交际应对 1语感。
养成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能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科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科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社戏》课后题参考答案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月夜行船→→→→点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以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还可以有其他的层次划分和短语表述。
)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点拨: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参考答案:全文有几处出现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语段,如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述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
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又如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受。
XXX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
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的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愉快。
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三、豆是很通俗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了解的?点拨:学会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深层情感。
参考答案:“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
一方面,平桥村有美丽的风光、自在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知识问答

酷问酷答之《社戏》【课文整体感知】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一共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明确:结合题目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全文共写了以下七个故事情节: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在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其中详写的情节是③④⑤⑥四件事,略写的是①②⑦三件事。
因为课文主要是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就详写,关系不大的就略写。
2.从文题“社戏”看,本文应该重点写“戏”的情节,而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写戏外的生活,为什么?明确:这是由小说的主题决定的。
因为小说的主题是要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美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而戏的内容与此无关。
“社戏”只是一条叙事索。
所以,要略写“戏”的情节,而详写“我”与小伙伴们的交往游玩和六一公公送豆的事。
3.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通常起着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作用。
试以第11-13段为例,说说本文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的。
明确: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对自然环境进行描写。
从视觉方面,写了两岸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海火;从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触觉上,感到清香夹在水汽中扑面吹来;从听觉上,写了宛转、悠扬的歌吹。
“扑”字还暗写了船行之快,切合上一段的“飞一般”。
“朦胧”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不说“水气使得月色朦胧”,而说“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仿佛月也是有情的,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神秘、静谧的情境。
“淡黑的”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起伏”写出山连着山且高低不平的形态;“踊跃”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运用比拟和通感的修辞方法,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写出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境;“铁”的比喻切合“淡黑”,“兽脊”的比喻切合“起伏”;“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写船行而写山跑,符合在船上的视觉情形,“远远地”和“跑”反衬了船行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一转,写出了“我”的迫切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本文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从“时间”角度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从“原因”角度概括:怀念童年乐土—美景—趣事—伙伴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明确:(1)六件事:A .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明确: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