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文章教学案

合集下载

《三峡》教学方案(最新)

《三峡》教学方案(最新)

《三峡》教学方案郦道元《三峡》教案1《三峡》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水经注》的一些常识。

2、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3、朗读成诵,学习洗练的写景笔法,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收集有关三峡的图文资料,摘抄精彩的描写片断。

(如李白的《下江陵》、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电视片《话说长江》、《神女峰的传说》等等。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1导入,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让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谈谈自己对三峡的感受。

交流、讨论2简介作者和《水经注》,示范朗读,让学生画出难读或易错的字音。

听讲、做好批注3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朗读、互评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1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参看页下注释及工具书,试译课文,如有困难,提出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或教师帮助释疑。

协作翻译全文2指定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纠正、完善。

交流、完善3创设问题情境:课文写了三峡哪些景观?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课文按这样的顺序来写是否合理?说说自己的理由。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4组织学生试背自由背诵5创设问题情境:以洗练的笔法写景,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试以文中对某一季节景象的描绘为例,分析这一特色。

思考、讨论、交流第三块:语文活动:畅想“三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1组织学生展开研究活动:至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至175米。

请对照课文,推想一下,到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色有哪些变化?要求:要尽可能地通过上网或在相关图书里查找资料,学会收集、保存、归纳、分析、整理并应用文字或图片进行推想,整理成文。

以协作组的形式完成研究活动,整理成文。

2组织协作组之间交流研究成果。

交流、互评,选出最受欢迎的畅想家。

课后学习:1、学习本文后,你联想到李白的哪一首诗,还联想到哪些描写三峡的作品,将你所喜欢的文章内容选抄在摘抄本上。

《背影》导学案 4篇

《背影》导学案 4篇

《背影》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预学导学:教学过程:一、我会学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差()使簌簌()蹒跚()suǒ()屑书jí()参差()不齐擦拭()tuí()唐fù()闲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蹒跚: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惨淡:情郁于中:大去:祸不单行:3、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他是当代著名的家、、学者,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名篇《》,他的作品收在《》里,他清贫而有气节,例如的故事广为流传。

4、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在文中做一标记。

5、细读父亲给“我”买橘子的场景2—3遍,找出描写父亲的动词,并用四个字短语为它命个小标题。

二、我的疑问: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下来,课堂上交流。

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

三、文章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四、文章写作特色评点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五、预习小结我给自己的预习打分。

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课文需要()分钟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电子教案《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一总体感知与关键信息9

电子教案《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一总体感知与关键信息9

电子教案《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一总体感知与关键信息9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解与表达》第一课的内容。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关键信息获取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训练一主要包括总体感知和关键信息的获取。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学生需要从中获取总体感知和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话题和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 阅读文章:提供相关文章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快速浏览文章,获取总体感知。

3. 总体感知复述:要求学生口头复述文章的总体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 关键信息获取: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章,这次要求学生重点关注关键信息,如人物、地点、时间等。

5. 关键信息归纳:要求学生将所获取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写在纸上。

6. 小组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关键信息归纳,讨论和补充。

7.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关键信息归纳,全班共同讨论和完善。

8. 总结:对本课程的进行总结,强调总体感知和关键信息获取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包括速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口头回答:要求学生口头回答相关问题,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学生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将关键信息归纳写在纸上,检查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资源- 相关文章:提供一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章给学生阅读。

- 小组分享纸张:给每个小组分发纸张,供他们写下关键信息归纳。

六、教学延伸可以将本课程的训练一延伸到其他课程内容的阅读中,帮助学生提高整体阅读理解能力。

《永久的生命》导学案

《永久的生命》导学案

《永久的生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三个生命的特点及意义。

2、学习欣赏精彩语段,提高感悟能力。

3、获得生命的永恒的感悟。

学习重点:对三个生命特点的领悟,对精彩语段的欣赏。

学习难点:对三个生命特点的感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蔓延()凋零()醇()厚迁徙()绚()丽祈()祷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醇厚:迁徙:绚烂:祈祷:3、了解作者。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探究与练习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通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找出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思路。

分组讨论,概括文章的结构特点。

文章中有一句话与文题“永久的生命”相呼应,请找出这句话并写下来。

2、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阅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b. “永久的生命”在第一段中有什么体现?请用原文回答。

c.你如何理解第一段中的“这也许就是生命被人们草草描述为不朽的原因吧?”这句话?阅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第二段中“它小得在一般显微镜下也看不见”,其中的“它”指代什么?b. “它还能从一个微小的数量起到很大的数量。

”体会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在以后的文章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藤野先生》导学案导学案《藤野先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尊自强的民族气节和正视现实不避艰难的忧患意识。

2、理解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特征进行正面刻画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3、领会本文选材精当、结构严谨、对比鲜明、语言精炼准确、富有感情色彩及幽默效果好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藤野先生与“我”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电子教案《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二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10

电子教案《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二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10

电子教案《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二整
体感知与关键信息10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关键信息提取能力。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 课文:《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二《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10》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1.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2. 提问学生对整体感知和关键信息的理解,引导思考。

步骤二: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训练
1. 分发课文《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10》给学生。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用不超过5句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生相互交流总结的内容,并进行讨论。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关键信息在课文中的体现,并进行解读。

5.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相关练,巩固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的能力。

步骤三:阅读理解与表达
1.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类比或个人感悟。

步骤四:课堂总结
1. 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强调整体感知和关键信息的重要性。

2.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复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教学评价
1. 学生完成课堂练和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关键信息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 《理解与表达》教材第一课训练二《整体感知与关键信息10》。

电子教案《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一整体感知与重点信息9

电子教案《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一整体感知与重点信息9

电子教案《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一整
体感知与重点信息9
一、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提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 培养学生筛选和理解重点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 电子教案《理解与表达》第一课训练一整体感知与重点信息9。

- 多媒体设备。

- 学生课本。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教学主体(30分钟)
- 向学生介绍教学目标,解释整体感知和重点信息的概念。

-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文章,并提醒他们注意整体感
知和重点信息。

-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重点信息的理解。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文章。

3. 拓展练(20分钟)
- 分发练题,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练。

-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
-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整体感知和重点信息的重要性。

- 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研究收获和困难。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和筛选重点信息的训练,培
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练中积极参与,表现
出良好的研究态度。

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文章整体意思时仍存在
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提供更多实例和练,帮助学生提高整体感知和重点信息筛选的能力。

4《北京立交桥》教学案设计

4《北京立交桥》教学案设计

4 北京立交桥刘宗明【学习目标】1.了解通迅这种新闻体裁。

2.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疏通文意。

3.领会记叙、说明、描写在文中的综合运用。

4.了解改革开放后,北京立交桥的发展。

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的情感。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记叙、描写、说明性语言的区别。

【难点】记叙、描写、说明性语言的区别,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查找搜集有关作者及北京立交桥的信息。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2.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北京立交桥的图片等资料,对立交桥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感觉。

参考答案新授部分三、检查预习效果:1.(1)B kàn (2)A cháng (3)C yăn (4) A bâi2.C A.造型 B 凭栏 D 颤巍巍3.(1)很像(2)疏通水道。

(3)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削弱。

五、整体感知1.(1)立交桥的发展变化。

(2)立交桥的造型。

(3)立交桥的作用。

2.过渡(承上启下)3.为下文做铺垫,引出立交桥。

六、研习课文、1.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建筑。

2.叙述。

突出北京立交桥建筑速度快,发展迅速。

3.建国门立交桥是苜蓿叶式,宛如一片巨大的苜蓿叶。

西直门立交桥犹如满月,有人说它好似盘龙。

矗立在京都东大门的三元桥,又别具风格,开阔、舒展、豁亮。

玉蜓桥,更加壮美。

表达方式:描写说明。

4. 14段,“一座一座说不尽。

每座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观。

”运用排比和比喻修辞,形象的写出了北京立交桥的艺术美。

5. 不是,不多余,与下面写作用形成对比,更能突出立交桥的巨大作用。

6.(略)七、品味语言运用排比、比喻修辞和大量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

这种路口堵塞现象人们给起了个生动的名字:“动脉栓塞”。

立交桥改变了这一切。

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堵塞长蛇阵不见了,红绿灯偃旗息鼓了,人流、汽车流、自行车流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大道通天,各走一边”,纵情地行,痛快地跑,何等地顺畅、惬意!路—都市大动脉;立交桥—动脉栓塞通。

优秀大单元教学方案

优秀大单元教学方案

《灯光》板块一聚焦故事,整体把握1.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根据学习提示,自主阅读,了解主人公事迹。

课文主要讲的是郝副营长。

1947年的初秋,再一次攻打沙土集的战斗中,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冲了上去,但后续部队一时找不到突破口,郝副营长为了指引部队前进的方向,用火柴点燃了书本,暴露了自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结合资料,了解人物原型,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灯光》一文中,王愿坚笔下年仅22岁就壮烈牺牲的郝副营长的原型之一或为同样英年为国捐躯的抗日志士郝世英。

2. 目标驱动,梳理结构。

学习活动:题目为什么叫“灯光”?(1)自主阅读,批注发现。

根据任务提示,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看到天安门的璀璨灯光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想到郝副营长书上插图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在天安门璀璨灯光中,想念战友。

(2)组织交流,理清结构。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要突出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先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到课文主要是写郝副营长战斗前划火柴借着光亮看书,战斗中点燃手中书本为战士们找到突破口提供帮助,因此而英勇牺牲。

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叙述顺序,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题目叫“灯光”,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文章以灯光为线索,写了看到灯光——回忆灯光——在灯光下想念战友,理解全文都与题目有关联。

】板块二聚焦战斗,体会情感1.目标驱动,深入体会。

学习活动:默读课文第3-11自然段,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划出相关语句,简单批注。

(1)能表现郝副营长伟大精神品质的相关语句:他又划着了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文章(文段)内容学校:六套中学负责人:殷雨楼审核人:初三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整体感知文章(语段)的内容,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答整体感知类阅读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中心主旨、段落大意、题目含义、感情发展、写作目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要讲究归纳总结的方法。

(2)难点: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概括起来。

教学方法:自学讲授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解答整体感知类阅读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中心主旨、段落大意、题目含义、感情发展、写作目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要讲究归纳总结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而言之,有以下两点:①答案来源,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第二条是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合并浓缩。

第三条是归并,就是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合并到一起来,全面而不会漏失。

②)答案形成:要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多余的不必要的次要文字,留下达意能力强的重点词句化繁为简,尤其是有字数限制的答案,更要这样做。

样板题解析看看以前怎么考的[考题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着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它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这道题旨在考查没有中心句的段意的概括。

这要仔细体会每段所写的内容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几个意思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首段先写要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接着写伙伴们动身出发及行船的情形,然后再写行进中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物等。

接下来的每一段,都写到了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所见所闻和“我”的心理活动。

把这几段意思归纳起来,就是写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因此,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一项是d。

2、整体感知文章文段的内容除了上述方法外,还要讲求阅读速度。

那么,如何快速感知文章文段内容呢?(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多半能揭示全文内容的重点,有时暗示文旨(议论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题目常常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

(2)辨识文体,分析重点文意:文体各自要素不同,阅读程度也不相同:记叙文是“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说明文是“确定对象”——“辨识方法”——“归纳内容”;议论文是“看清论据”——“分析论证”——“把握论点”。

(3)理清结构,了解行文思路:要想对文章的具体内容有某些程度的粗知,得认真通读全文,如果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能大体辨明,就能对文章大意有初步印象。

(4)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人们常常称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起笔特色,亦欣赏“卒章显志”、“结尾点题”的收笔技巧,一般讲,文章的首尾段往往能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因而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揣摩首尾,体味题旨,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大意。

[考题2]至次日升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

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

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

远远地充发了才罢。

文段写了贾雨村哪三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解析]本题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对主要事件的概括:一是以事件为依据,从整体上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较复杂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往往是由较多事件组成一体,不同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要想弄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件主体,准确概括事件的内容。

文段所写的三件事分别是:贾雨村徇情枉法;贾雨村向贾、王修书;贾雨村充发门子。

如何从整体上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呢?选文是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第一件事为什么这么做?无非是想巴结上司;第二件事主要目的是邀功请赏;第三件事充发门子,目的是根除后患。

由此可见,贾雨村不仅趋炎附势、利欲熏心。

而且阴险狡猾、心狠手毒。

3、能力题型设计[预测1] 生日①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②妻子边找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

”桌子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③屋里的电灯灭了,烛火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

(a)我的眼睛湿润了。

④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

过不过?”⑤(b)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

母子异地生活多年,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⑥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

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⑦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不讲究就算了。

”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⑧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

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

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岁月。

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

”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掌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

⑨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

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竞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⑩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11)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12)(c)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

来,牧牧吹蜡烛。

”(13)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14)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

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15)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

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第①、②段中有三处暗示了此次生日的特殊,这三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①_______ ___;②_______ ___。

(3)第⑦段中说“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第(9)段中说“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互换?简要说明理由。

(4)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横线(a)、(b)、(c)三处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a)_________________ ___。

(b)_____________ 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__。

(5)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从人性角度分析,都是美的。

请各用一个词(两个字)概括母亲、“我”、妻子三人的性格特点。

母亲:__ ________,“我”____ ______,妻子:_____ _____。

(6)读罢上文,忽然想起前不久,某校一名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

此举让家长、学生感慨良多。

为了避免出现文中的遗憾,我们应该在平时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请想一想,列出几点你应该做的事。

(7)上文中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自选一处,写几句赏析的话。

[预测2】轻体育——世界体育新潮①大家知道,轻音乐能解除疲劳,愉悦心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那么运动锻炼,可否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像轻音乐那样愉悦心情,调节心理、培养乐观精神呢?完全可以。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兴起“轻体育”,这是大众体育不断适应人们需求和不断科学化的必然趋势。

②“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它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

轻体育有自己的特点,除了运动规则和运动技术简单外,其主要特点是使运动锻炼轻松化。

运动锻炼者能以愉悦的心情参加自己所喜爱的运动。

比如跑步,可以慢跑,也可以边跑边说笑;可以单人跑,也可以全家老少一起跑,还可以在音乐伴奏下跑步。

轻体育重视的是让参加者心情舒畅,力所能及,因此,轻体育往往多与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相结合,老年人早晨跳交谊舞就是轻体育的一种形式。

③轻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是轻体育的又一特点。

传统体育观念,往往注意运动负荷,认为(a)每周要锻炼5次至7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锻炼时要倾注全力,要让身体感到疲劳。

(b)体育界还有个口号:“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在发达国家,70年代兴起跑步热,成千上万人跑马拉松。

美国的詹姆斯·菲克斯是马拉松运动员,曾获万米跑冠军,然而竞猝死在跑步途中。

尽管他因潜在性心脏病发作而死亡,同跑步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毕竟跑步量过大是个诱因。

④体育学者的研究证实,为了增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低负荷的锻炼同样可以取得良好效益;相反,(),往往是造成身体损害的原因。

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医学家认为:精神紧张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年龄在52岁到70岁的30名中老年人分成两组,这些人都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暴躁等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