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整体感知专题

合集下载

考点01 整体感知(信息类文本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考点01 整体感知(信息类文本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考点01整体感知(信息类文本阅读)目录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2.考点梳理(基础知识、选材特点、课内梳理、方法指导)3.考点精讲(文体特征、借思维导图读文本)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1. 考点分布2021-2024新课标Ⅰ卷(含2023四省、2024九省命题)【命题规律】①形式上,有非连续文本和连续文本两种形式。

如:新课标Ⅰ卷2024年采用非连续文本形式,2023年采用连续性文本。

②文体上,有学术论著、论文、科普文等。

③题材上,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美学的不同表现形式、社会生活现象、历史地理学、生物科普等。

④题型上,客观题+主观简答题,采用3+2或者4+1的模式。

⑤新变化:重视教考衔接。

2023年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后真相时代》回扣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2023年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1与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相关联,其中第1题B项提到的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一文,正是第四单元的学习资源。

这些都是部编教材的新增内容。

【备考策略】1.重视教材研读以五册教材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指导学生提取文章有效信息,梳理文章思路与主要观点。

2.拓宽阅读视野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发展新动态。

加强具有学术性的、有深度的、有逻辑性的文章的阅读训练。

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并系统归纳文本类型,构建基础知识框架,以形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技巧培养信息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应有别于文学类文本,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工具性、方法性更为突出,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等形式,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

一、基础知识(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①论点二、选材类型信息类文本的选材分为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大类。

(一)论述类文本主要文类①政论文: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全攻略:整体感知篇(一)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全攻略:整体感知篇(一)

中考备考现代文阅读全攻略整体感知篇(一)[有言在先]传说有几个盲人摸一头大家,摸到象腿的说大象似一根柱子,摸到身子的说大家像一堵墙。

摸到尾巴的说大家如一条蛇,大家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我们的同学中,也会有不少类似的“盲人”。

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错把局部当成整体,因而闹出了不少笑话。

整体感知文章可以避免我们成为这样的“盲人”,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比较快捷地提取文章的信息,把握全文的主旨了。

提醒你,闯关开始啦![第一关]睡美人①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女A脚却“失踪”了。

②“嘭”,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朝回过头看的导演一耸肩:“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声响绷断了。

突然,他的手指向了坐在一边的女B角:“你上!”⑤女B角在追光中独舞。

多么雍容的舞步,多么潇洒翩翩的舞姿,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光融会在一整套芭蕾舞的语言里了……⑥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目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

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

这是最令人担心的,女B角和男A角是第一次同台演出。

奇怪,导演的眼前,女B角分明已被爱情簇拥而起,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手臂的舞姿犹如玫瑰花瓣的开放;她的双脚和着音乐在踩踏,犹如树叶飘然落地。

她和男A角的搭配真是天衣无缝!⑦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著、自信大于技巧?是由于我对女A角的偏爱所形成的偏见?还是……⑧女B角弯曲着双腿,柔软的身子在向地面上倾倒。

⑨哀怨、激昂的主题乐如泣如诉地轻叩观众的心扉。

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

女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有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道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接了一出“悲剧”。

唉!⑩醒了,奥罗拉醒了!安睡了一百年后,由于菲利浦纯真的爱情。

她,死而复生了!而女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11)“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就是着眼于全文,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经过反复研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地了解。

整体感知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可以是文章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

对于文章的感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感性认知,就是粗略地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不必理会没有弄懂的问题,只要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即可。

可采取以下方法:①了解背景,明确用意;②把握感情基调,体会精神面貌;③理清思路,掌握线索。

后一个阶段为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它要求对全文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地挖掘,它的内容往往要几经反复细加琢磨之后才能确定。

可采取以下步骤: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②把握文意,了解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1)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

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

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

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

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A、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B、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4)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本阅读整体感知》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本阅读整体感知》课件
2)组内形成答案,小组发言人组织好语言准 备展示。
时间:15分钟。
快速阅读的方法: 第一遍阅读,泛读,花时3分钟。主要是熟 悉文章,拉近和文章的距离,明确文章的 写作背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解决 “写了什么”的问题。 第二遍阅读,精读,花时5分钟。主要是分 析文章,体悟作者的文脉思路,把握文章 的主旨观点,看清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 达意时所用的手法,即解决“怎样写、为 什么写”的问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
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添改讲义
“可以抄一点。”
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品质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
一轮复习专题课
——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
目录
CONTENTS
01 活动一 课内寻根 忆读课文 体悟“整体感知”
02 活动二 考点探究 明确题型 解密“整体感知”
03 活动三 以文析法 立足真题 掌握“整体感知” 活动四 小试牛刀 举一反三
04 内化“整体感知”
构建动场
出示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
学生畅所欲言, 同桌交流自己的 看法
活动一:课内寻根 忆读课文 体悟“整体感知”
阅读:鲁迅《藤野先生》(八下) 完成下列问题: 《藤野先生》一文具体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 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精神品 格?作者对藤野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尝试回答问题。 1)先自我思考,再合作交流,聆听的同时

王丽老师 记叙文阅读-整体感知

王丽老师 记叙文阅读-整体感知

(二)2014年考题及考试说明样题
(2014)1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 早年在麦收时节的一些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包括: “我”搓麦粒、 ① 、和家人一起割麦子、 ② 、 ③ 。
2014年的中考试题,只侧重考查对 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在字数上和格 式上都没有任何限制。
• 《机器人罗比》 阅读本文,根据事件的发展,将下面的故 事情节补充完整。 • 威斯顿夫妇围绕罗比发生争 论 格洛莉父母参观机器人工厂时发现了 罗比 威斯顿太太同意罗 比留在家中
感 激 感 动
捐赠 ⑧2002年11月,我又约好去看望多年未曾见面的季 珍藏 老。先生眉鬓霜染,清癯③如鹤,举步蹒跚。我们 —— 谈到他将一生珍藏的孤本、善本等书籍和珍贵字 无私 画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事,先生说:“我做了一 感 奉献 辈子学问,读了一辈子书,身旁仅有的就这些东 西,捐赠出来大家用、大家看,我就放心了。”
年轻人的感受 ① ③ ④
述说从事修鞋的缘由并启发年 轻人
2013 《洞茶》 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 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 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
① →② →寻找砖茶,失望困惑→ ③
时间 2010
标题
试题
《 忆 冼 星 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 海》 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 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考题更加贴近日常阅读的要求,更加 注重灵活地考查学生的概括、表述能力。
除非有明确的语言表述规定,否则 不一定非要追求和题目所给示例的语法 一模一样。
三、复习建议
(一)进行记叙文相关知识总结。
• • • • • • • • (1)记叙文的分类 (2)记叙文六要素 (3) 记叙的顺序 (4)记叙文的线索 (5)记叙的人称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7)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8)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

阅读教学“整体感知”五途径

阅读教学“整体感知”五途径
读这篇文章 ,体会它那恢 弘的气 势 ,跟上它那铿锵 的节奏 , 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 ”通过 朗读 ,学生不仅 初识 了气
“ 题 目”这个 眼睛 ,我们就 能透视文章 的深处 。有 时 ,抓住
“ 题 目”这一 教学 资源 ,要 学生变换 角度重新拟题 ,并 说说 前后 拟题的优 劣 ,能最大 限度地激发 学生的 兴趣 ,调 动学
整体上欣 赏 、领悟到 文章的灵动与鲜 活 。长此 以往 ,学生 对语文 的学习兴趣就会 淡化 .不利于语 文能力 和综合 素养 的提高 。因此 ,要提高语 文课 堂 的教 学效率 ,就应在 注重 文本局部 品味的 同时 ,加 强对文本 的整体感知 。那 么 ,在 阅读教学 中 ,如何引 导学 生快速 、高效 地整体感 知文章 的
古人 云 : “ 书读百遍 ,其义 自见。 ”朱熹也说 : “ 读得
熟 .则 不解说 自晓其义也 。 ”确实 ,朗读很重要 ,通过反 复 地朗读 ,能使 学生领会文 中词 句的含义 与作用 ,理解课 文
的思想 内容 ,理 清作者的 写作思路 。 因此 ,语文教 师要根 据 文章 的特点 .让学 生采用 多种形 式去充 分地 朗读 课文 , 引导学生沉浸 到文本之 中,在 读中感受文 字的精 当 ,语 句
此以往 ,学生对语 文的学习兴趣就会淡化 ,不利于语文能力和综合 素养 的提高。本文结合 一些教 学案例 , 探 究、总结 了快速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 的有效途径 :反复 “ 朗读”为抓手 、 “ 复述 ”课 文巧穿掇 、 “ 换题” 训 练促感悟 、 “ 猜想”验证相 比较和 “ 活动”体验 现情境 ,以期对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内容呢?

修辞 ) ,表现 出什 么 ( 情 感 、效果)等方面进 行考虑。

初中阅读理解复习专题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方法技巧与思路

初中阅读理解复习专题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方法技巧与思路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现代文语段阅读专题一
✮常考题型: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或某段)的主要内容。 • 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或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 3.阅读全文,概括……(景物或人物)的特点。 • 4.仔细阅读文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把下面的表格(空格)补充完
整 • 5.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情节补充完整。
✮真题演练:(一)《晒 书》贺宽叶
•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2 分)
•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 世,考答案: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二)赵三贴 刘剑飞
• 1.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 参考答案: • 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 • 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 • 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 •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例题解析:《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人物: 腿有残疾的弟弟; • 地点:广场上; • 事件: 把弹吉他的钱分给周围的乞丐; • 由此得知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 腿有残疾的弟弟每天到广场上弹吉他,并把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
✮答题模板:
• 谁(事物) 何时在何地十什么情况下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 ✮思路指引: • 浏览标题,通读全文,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抓住重
点进行准确完整概括。 • 具体方法: • 1.抓住时间标志词;2.抓住地点转移标志词;3.抓住情节转换标志;4.
抓住叙述角度、顺序变化;5、抓住心理、情感变化。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教育文档资料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教育文档资料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整体感知”的理解不够准确,表现为:(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感知而感知有些教师认为初读感知就是书声琅琅,不在乎学生是否“有口无心”,为了“感知”而“感知”。

(二)注重课文内容,阅读形式单一有些教师认为整体感知“没戏可唱”,只关注课文主要内容,形式单一。

(三)注重过细分析,淡化了整体把握有些教师只注重“精读课文”时的“过细分析”,削弱了课文的整体美感。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有所忽视,有所淡化。

二、小学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一)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在以讲读课为主的阅读教学中,“初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了解,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通过初读,学生能够明确文章写了什么,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1.反复读文,给予充足的时间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个环节中,初读检查的设计尤为重要。

指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合纠谬正误,目的是要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

但若课课如此,就成下策。

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或让学生“自由组阁”:“你喜欢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等等,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2.读准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初读环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就是读准生字词,不添字,不漏字,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在初读环节中应达到的要求。

在这一环节,我的做法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本次初读的目标,初读目标与要求的设计要有层次,要能切合学生的实际。

如《自然之道》初读环节的设计:(1)轻声读课文两遍以上,读后标出段落号;(2)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段多读几遍;(3)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导游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概括大意一、常见的考题形式: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仿照示例补充情节内容。

3、通计全文,概括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

4、根据内容,完成下表(情节、内容等方面)二、感知文章内容应注意:1、先读题目,分析题目可帮助我们推测文章主要内容。

2、可摘录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

3、迅速抓住各段大意,摘录其中关键词语连缀成句,概括主要内容。

4、自己概括,注意全面、准确、简洁。

三、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1)写人叙事类: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2)写景状物类:景物(事物)+特征(3)抒情类:人物+感情四、实战演练(一)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1)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

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

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

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

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2)我愣住了。

(3)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

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4)“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5)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

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

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6)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

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

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

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

(A)(7)“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

”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8)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

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里。

”(9)“那你们过来坐吧。

”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

(10)“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11)这就太过分了。

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

(12)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

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

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

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

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

(13)“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

(14)我想起一个词:教养。

(15)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

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

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

(16)可是,没有用。

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

(17)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

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

(18)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

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

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19)小女孩终会长大。

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

(20)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

(二)秦琼卖马(1)进江州城的人,有一处必去,就是书场。

(2)一溜儿五间不大的屋子,几根粗木柱立着,全是串通的,宽敞明亮。

屋子里的正北方,用砖石切成八仙桌大小的台子,高尺许。

台上立一桌,小,宽,不过七八寸,长约三尺。

四只桌腿像初生牛犊的小腿细,摇摇欲坠,随时会散架到下的样子。

这便是说书人的舞台了。

屋外立一对联: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子牙知味停车。

上无横批,只悬着匾额,三个字:铁嘴刘。

(3)铁嘴刘正是屋子的主人,江州城妇孺皆知的大名人。

其实。

“铁嘴刘”这名号已传下来三代人了。

铁嘴刘说书有规矩,白天休息加学习,晚上才登场。

铁嘴刘刚过不惑之年,因其喜好蓄须,倒是有了些仙风道骨。

(4)近日,正说《秦琼卖马》①,那情节人物大家伙儿早烂熟于心。

但仍然喜欢来听,听过三四遍的,不下百人,但仍然来捧场。

快八十的张老太爷说,又听一回,就像吃一道新菜,味道大不同呢。

(5)这日铁嘴刘正开讲,抚尺一拍,全场静息。

长须一捋,大声道:“且说秦琼秦叔宝解配军至潞州天堂县投文,只困知县不发回文,困居客店……“(6)他口里在说,目光一移,瞟至最东座椅上端坐的一人,五十上下,青衣小帽,口微张,耳微侧,入迷一般。

铁嘴刘更是卖力,字字如珠玑,诗文对句,句句相连。

(7)“要知秦叔宝黄骠马命运,且听明日分解。

”铁嘴刘按住抚尺。

子夜散场,听客散去,他与夫人正收拾屋子,抬眼,青衣小帽者还在,似有难言之隐。

(8)“欢迎客官光临……”铁嘴刘客套说。

(9)来人欠了欠身,轻声说:“久闻大名,今日果然。

但明日为老母寿辰,在下得回楚州探母,三日后再来相扰,只怕听不到黄骠马之结局也。

”说完,一步一回头,消失在黑夜中。

(10)白日无话,第一晚照样满场,不想,才听到开场几句,听客顿觉大不同。

说的还是秦叔宝,事儿却新鲜了,店主索房饭钱,秦叔宝与之周旋,足足说了一晚,将人情世故,穿插在情节之中。

(11)暮色又合,第二晚。

听客们听说了《秦琼卖马》中的新鲜事,都来了,铁嘴刘开口便说黄骠马膘肥体壮,乃是匹宝马。

……再说秦琼痛哭黄骠马。

这黄骠马,说了一晚上。

(12)第三晚,铁嘴牛拍拍抚尺:“前面说要知黄骠马命运,且听今日分解,我继续卖嘴啦……”(13)众人一惊,知道这是接上了大前天晚上的故事。

那昨晚“黄骠马”和前天晚上的“人情世故”不都是在原地儿转么?在看最东边的座椅,端坐的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

(14)铁嘴刘的声音更响:“店主带过黄骠马,秦叔宝不由得两泪如麻。

为还店饭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摆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15)子夜散场,听客散去,青衣小帽人对着铁嘴刘深鞠一躬,铁嘴刘回躬相敬。

没有言语,青衣小帽人骑马疾驰而去。

(16)第二日,江州城传出消息,青衣小帽者为荆州知府蒋大人,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

(17)铁嘴刘每晚照样说书,《秦琼卖马》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

倒是有一回,夫人轻轻问了一句:“铁嘴啊,你当初咋就知道是荆州知府蒋大人?”(18)铁嘴刘轻轻捋了捋长须:“天下清廉知府,谁人不知蒋大人?天下孝心知府,谁人不晓蒋大人?天下爱听评书知府,当然首推蒋大人,青衣小帽,且无随从,乃至行事风格……”(19)夫人也轻轻一笑:“难得你这么用心,等着蒋大人的那两晚,编了那么多的情节。

”仿照例句概括有关段落内容。

(6分)1—6段:蒋大人听书人了迷,铁嘴刘说得更是卖力7—11段:。

12—14段:。

15段:。

(三)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

”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

”我瞪儿子一眼。

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

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

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

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4分)(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波澜顿起。

(2)。

(3)。

(四)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李良旭夜色渐浓。

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试卷。

肖老师边批改,脸上边露出满意的笑容。

她为学生聪明、认真而感到高兴。

当她批改到王小朋的试卷时,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只见她在试卷上用力打了个叉,由于用力过大,试卷都被戳穿了,殷红的墨水渗透了试卷的背面。

肖老师嘀咕道:“这王小朋也太笨了,这道题我都讲了三、四遍了,他怎么还做错?”肖老师情不自禁在试卷的下方写上了一行字:小朋啊,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你还准备做多少次才能做对?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拿着试卷聚精会神看了起来,许多同学还互相对比着试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