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

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计70分.)

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

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解答】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

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A项正确;

材料中的“公”是爵位,而“三公九卿制”中的“公”是官职,B项错误;

“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都与材料中公、侯、伯、子所体现的“封邦建国”的本义相悖,C、D两项错误。

故选A。

2.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

D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解答】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

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故选D。

3.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

B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题干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是宗法制。宗法制度除了血缘关系的特征外,还有政治等级的

核心特征,在分析选项时要把这两点考虑进去。

【解答】

A.中的习俗与两处特点没有关系。

B.中的“嫡”反映了血缘关系,“长”反映了等级关系。

C.没有体现等级关系。

D.只强调了身份、地位、门第的对等,不能完全反映政治等级关系。

4. 西周发迹于富庶的渭河谷地,定都岐山脚下的镐京。如何控制新增的广大东部地区?周公决定继承武王的规划,在洛邑新建一个都城,称为成周,镐京则称为宗周。镐京

为“宗周”,意在强调()

A.周为天下之大宗

B.周公是天下共主

C.镐京是周的发迹之地

D.镐京是周的都城所在

【答案】

A

【考点】

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社会环

境特征来分析。

【解答】

A.宗周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来称呼命名的,意思是强调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B.周公不是天下共主,周王才是天下共主。

C.宗周是依据宗法血缘关系来称呼的,西周的发源地体现不出血缘关系的特点。D.材料的意思明显不是强调都城的意思。

5. 据《礼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

一以定和……所以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由此可知,西周“乐”制的设计,旨在

()

A.巩固宗法制的统治

B.确立贵族等级秩序

C.维系社会秩序稳定

D.弥补分封制度缺陷

【答案】

C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关键词是关键词“莫不和敬”“莫不和顺”“莫不和亲”“合父子君臣”,结合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莫不和敬”“莫不和顺”“莫不和亲”“合父子君臣”可知“乐”制旨在缓

和等级矛盾、维系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

“乐”制在于维护宗法制和等级次序,非“建立”和“确立”,可排除A、B项;

“乐”制与分封制是文化和政治两个不同领域的制度,“乐”制是为了维护分封制,非弥补分封制度缺陷,可排除D项。

故选C。

6.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

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

D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

根据所学,宗法和分封制度,对维护周的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利大于弊,故A项

错误;

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了西周的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制度以及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B、C

项错误;

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

‘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D项正确。

故选D。

7.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

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这里引起“百姓”词义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出现,宗法制遭到破坏

B.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推行,导致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C.两宋时期城市商业迅速发展,市民队伍迅速扩大

D.近代“西学东渐”,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

A

【考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宗法制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

【解答】

在宗法制下,只有贵族阶层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有名无姓。而随着春秋战国社会的经

济大变革,宗法贵族的特权逐渐被消除,平民也有了自己的姓氏,而贵族的地位日渐

下降,“百姓”不再是特权了,故A正确。

B项“隋唐时期”错误,排除。

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扩大”与“百姓”词义变化不符,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