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民俗介绍
舒城县的风俗作文

舒城县的风俗作文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俺们舒城县的风俗,那可真是像一锅大杂烩,啥味儿都有,还都特别香,特别有意思。
先说这过年吧,那阵仗可大了去了。
一进腊月,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活着各种年货。
灌香肠那是必不可少的,猪肉切成小块儿,加上各种调料一搅和,再把那肠衣套在漏斗上,一点点地把肉灌进去,一节一节的香肠就像小鞭炮似的,挂在房檐下,风一吹,晃悠晃悠的。
这时候小孩子可就眼馋了,老想着偷偷揪下一块来尝尝,可往往还没等靠近,就被大人一嗓子给吼回来了。
到了年三十儿,全家老小都得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那饭桌上啊,满满当当的都是好菜。
可有一道菜是必须得有的,就是鱼,而且这鱼还不能吃完,得留着一些,这叫“年年有余”。
就这简单的一道菜,包含着对来年满满的期望呢。
吃着饭的时候,长辈们还会给晚辈发红包,那时候小孩们就跟小财迷似的,脸上笑开了花,嘴上还得甜甜地说上一堆祝福的话。
还有过年放鞭炮,那可太带劲了。
小孩子们拿着香,小心翼翼地点燃鞭炮,然后捂着耳朵跑得老远。
那鞭炮噼里啪啦地响,感觉把旧年的烦恼都给炸没了。
不过啊,现在为了保护环境,放鞭炮没以前那么随意了,但这热闹的氛围还是在大家心里头呢。
再说说舒城的婚俗吧。
要是哪家有姑娘要出嫁了,那可真是忙得热火朝天。
姑娘出嫁前得有一个“哭嫁”的环节。
这可不是真伤心地哭啊,是一种习俗。
姑娘会一边哭一边唱着一些祝福的词儿,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啥的。
这时候旁边的亲戚朋友们就会打趣说:“这哭的可真好听,以后肯定幸福。
”然后迎亲的队伍来了,那新郎官得经过一道道“关卡”才能把新娘接走。
比如要给伴娘塞红包啊,回答一些关于新娘的小问题之类的。
等把新娘接到新郎家,那又是一顿热闹的酒席,大家都喜气洋洋的,整个村子都弥漫着喜庆的味道。
舒城县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过立夏。
立夏那天啊,家里会煮上一大锅立夏蛋。
这些蛋都是用茶叶、茴香之类的东西煮出来的,有着特别的香味。
煮好之后,小孩子们就会把蛋装在网兜里,挂在脖子上,然后到处去和小伙伴们“斗蛋”。
舒城的风俗作文450字优质范文

舒城的风俗作文450字优质范文
标题:舒城春日祭
春风拂过安徽的舒城,携带着桃花的芬芳与柳絮的轻柔。
在这个小城里,每年春季都会举行一场别具特色的庆祝活动——春日祭。
这并非是广为人知的节日,而是源自舒城本土的一种古老的风俗。
春日祭没有固定日期,当满园桃红柳绿之际,便是人们欢聚一堂的时刻。
舒城的居民们会自发地聚集在市中心的广场上,男女老少皆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他们手持彩绸,舞动着,随着悠扬的笛声和欢快的锣鼓声,跳起世代相传的舞蹈。
市场角落,糖人吹制、面塑艺人凭借巧手将平凡的食材变幻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孩童们围拢观看,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喜。
而家长们则在一旁耐心讲解这些传统手艺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承着对家乡文化的尊重与爱护。
美食也是春日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式各样的地方特色小吃摊位排列两旁,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豆腐脑、糯米糕、清蒸鱼……每一样都融入了舒城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淳朴情感。
春日祭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像是一种家的温馨,一种乡愁,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在这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舒城的春意永远温暖如初。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城望母山与孝文化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城望母山与孝文化望母山位于舒城县山七镇梅方村,因杨三望母的传说而得名。
它南望柱突尖,北临万佛湖,距舒城县城40公里,105国道绕山而过,东接沪蓉高速和合九铁路,西去岳西、霍山,地理位置优越。
望母山地处大别山东部浅山区,山容山貌独具一格,文化底蕴丰厚,是孝子杨三救母望母传说的载体。
望母山古地名叫王姥山,其文化渊源久远。
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一书中,就有“庐州舒城县西南有王姥山”的记述。
民间传奇《小唐王游地府》与此有关。
传说,小唐王李世民一日午休,赴阴司途中,众小鬼向他索银,纠缠不休。
适逢一老妪自称王母,家住庐州舒城王姥山中,愿借银付小鬼,为其解围。
李世民十分感激,贞观年间派魏徵、尉迟敬德来庐州舒城王姥山还债,探知王母已西归,乃敇建王母庙,岁时奉祭,王姥山遂称王母山(见《舒城胜揽》)。
孝子杨三救母望母的故事,说的是,王母山中有个叫杨三的人,自幼丧父,孤儿寡母,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
杨三长大后,挖山种地,从早到黑,只留老母一人在家。
他常看到地头树上,老乌鸦觅食喂养小乌鸦,小乌鸦渐渐长大了,老乌鸦却瞎了眼睛。
从此,那只小乌鸦又觅食喂养老乌鸦。
杨三看到这些,很受感动。
他心想:“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更应不忘报父母养育之恩。
他想老母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现在老了,他该更加孝顺。
不巧这一天风雨大作,三儿记挂老母,急忙赶回家中。
哪知老母怕儿子淋雨生病,急着送簑衣斗笠上山。
儿子下山,老母上山,中间隔着一段陡崖,两人都怕对方危险,大声喊着往前赶。
不料一阵旋风刮来,怎奈母亲年老体弱,被脚下杨柳根绊倒,跌进崖下河里。
杨三赶到,急忙跳下河里救母。
眼看山洪暴涨,杨三搬起大石块堵水,见母亲身体漂忽了一下又不见了。
他以为人被泥沙淤住,就拼命地用手扒河,可是怎么也不见踪影。
杨三没有救起母亲,十分伤心地爬上山顶,搬起两块石头垫在脚下,望着滔滔东去的河水,盼再能见到母亲的身影。
他就这样不分昼夜地望着,天长日久,变成了岩石。
舒城的风俗作文

舒城的风俗作文一、衣俗在舒城,人们的衣着讲究比较简朴,男子们多穿牛皮晚装,再配上一顶狼毡帽,给人一种勇猛的感觉。
女子们多穿着绣花衣裳,尤其重视头饰,常常佩戴发饰、头箍和发簪,展现着一种娴静与美丽并存的风情。
婚俗舒城的婚礼上有着独特而庄重的仪式,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新娘出嫁时,要先祭拜祖宗,再由婚礼主持人主持婚礼仪式,让新人相对后,上交酒杯,一同饮酒为证。
再由洞房主持人把新娘交给新郎,新娘拜见丈夫和公婆,婚礼结束后,新郎要送新娘到父母家,再一同回到新房。
三、饮食文化舒城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让人回味无穷。
鲜嫩的莼菜、窝头馍馍、梅团生煎、土苏、地溪椒,还有当地特产的红枣、鲜枣糕等等,都是舒城人饮食文化的具体体现。
这里还有一道独特的家常菜“莼菜儿火腿”,肉香滑嫩,有一股浓郁的鲜味,是舒城人家常的风味菜。
戏曲艺术舒城戏曲是浙江苏剧的一个分支,该分支已有四百年历史。
该剧变得流传并多元化,其特点是悠扬、抒情、忧郁。
算命摊和说书人是舒城的特色之一。
算命摊占据着老城区的许多青石板路面,其中有矮胖的东北老挝、和脸带避邪图纹的毛夫子。
节日期间,它们更是布满大街,争着给大家算命。
不时传来闭着眼睛“神算一卦”的吆喝声。
每到大兴节日期间,游人们前来逛街,常常在摊前叨一摊,解解那紧绷的心情。
五、特色民俗舒城的特色民俗有着浓厚的民间舞蹈气息,如篙风舞、长脸舞、龙灯舞等,这些都是当地特有的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
同时,舒城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节日,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会点起花灯游园,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舒城的风俗文化是这座小镇的魅力所在,说起来没有壮美的山水风光,也没有绚丽的华丽乡村,但这里的风俗文化却是古老而独特的,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乡愁和神秘的魔力。
舒城人以自己的传统风俗为豪,他们秉承着自己的古老乡风,传承着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为这座小镇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人文魅力。
在舒城,你可以感受到古老传统的韵味,可以品味到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
舒城民俗介绍

舒城民俗介绍08级文化产业管理胡金传舒城隶属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
东邻巢湖庐江,南界安庆桐城、潜山,西接六安岳西、霍山,北毗合肥肥西。
全县地貌西高东低,人口分布西稀东稠,经济状况西困东荣。
长期的聚居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舒城的民俗:一、婚嫁习俗婚姻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为主。
传统婚序为命字、访亲、相亲、聘媒、传庚贴、纳彩礼、下日子、择吉迎娶等一整套程序,现今也相对简化。
结婚当日,在门上贴喜联,窗户贴“双喜”,请亲友聚集庆贺喝喜酒。
用锅圈、草绳等套媒人,将男方接新(俗称“抬嫁妆”)人员的脸全部抹红,表示喜庆。
女方上轿前有“哭嫁”习惯,姑娘要“大哭”一场,内容主要是舍不得生养的父母、相伴的兄弟姐妹等,有“秀才落榜笑是哭,姑娘出嫁哭是笑”的民谚。
选准良辰吉时发轿,堂屋上方点一对蜡烛,拜祖,盖红盖头,由哥哥、弟弟背着上轿(现今多为轿车),新娘出门是不能落地的,不吉利。
还要撑大红伞。
嫁妆中藏有枣子、糕、花生等,寓意为“早生贵子”等。
至男方后,一般有男方家亲戚、邻居阻拦车队、关门等向新人要糖要烟,主要为营造热闹的气氛。
婚宴相当隆重,由长者或在当地有名望的人代新人在婚宴刚开始时讲话,多为客气话,表达对来宾的感谢,新人行礼表达谢意。
然后新人每桌敬酒。
婚宴每桌都有新人家里近亲陪客。
当晚有闹房等习俗,结婚3天无大小,不分长晚辈,老少均闹房。
结婚的第三天,女方所有亲友赴男方“看三”。
一个月后,新娘偕新郎回娘家,吃回门饭,娘家做“满月”,送麻篮、剪子、针线等女红用具。
二、丧葬习俗县内治丧礼仪比较繁杂,差异也相对较大。
我县西部地区处在大别山区,现今仍为土葬,丧葬习俗也相对传统,保存的比较完整。
一般忌讳叫“死人”而称为“老人”。
在人将要咽气的时候,烧纸箔,穿“老衣”,鸣放一串鞭炮,死时在场的亲友恸哭,便将尸体停放在堂屋门板上,接着便有邻舍亲友“瞧老”送终。
六年级舒城的一个习俗作文600字

六年级舒城的一个习俗作文600字《六年级舒城的一个习俗》
在我们舒城,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习俗,那就是春节舞龙灯。
每到过年的时候,大街小巷都热闹非凡。
大人们早早地就开始准备舞龙灯的道具,那龙灯可漂亮啦!长长的身子,五颜六色的,上面还画着精美的图案。
到了晚上,舞龙灯的队伍就出发啦。
前面有人敲锣打鼓,后面的人举着龙灯,跟着节奏欢快地舞动。
那龙灯一会儿高高跃起,一会儿左右摇摆,就像真的龙在天上飞一样。
我和小伙伴们总是跟在后面,兴奋地又跑又跳。
我记得有一次,我还亲手摸了摸那龙灯,感觉特别神奇。
大人们说,舞龙灯能带来好运,保佑我们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这个舞龙灯的习俗,真的是太有意思啦,我每年都盼着过年能看到呢!
《六年级舒城的一个习俗》
在我们舒城啊,有一个习俗特别让人期待,那就是端午节包粽子。
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飘出了粽叶的清香。
奶奶总是会提前准备好糯米、红枣、粽叶这些东西。
我最爱看奶奶包粽子啦。
她先把粽叶折成一个漏斗的形状,然后抓一把糯米放进去,再放上几颗红枣,接着再用糯米把漏斗填满,用绳子把粽子绑得紧紧的。
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啦!
我也试着包过,可总是包不好,不是糯米漏出来,就是绳子绑不紧。
但是奶奶一直鼓励我,慢慢地我也能包出像模像样的粽子了。
等到粽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剥开一个,咬上一口,甜甜的红枣和软糯的糯米,那味道,简直美极啦!
这个包粽子的习俗,不仅让我们能吃到美味的粽子,还让一家人在一起,特别温馨。
舒城民俗作文

舒城民俗作文舒城,这座位于安徽省中部的小城,承载着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舒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舒城,每逢春节,那热闹的氛围能让人从腊月一直兴奋到正月结束。
一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
首先就是腌腊货,这可是一项大工程。
男人们会起个大早,跑到集市上挑选上好的猪肉、鸡鸭鱼。
猪肉要肥瘦相间的,这样腌出来的腊肉才会香而不柴。
买回家后,女人们就开始大展身手了。
她们把肉切成大小均匀的长条,抹上盐、花椒、八角等调料,然后放进大缸里腌制。
每隔几天,还要翻一翻,确保每一块肉都能均匀入味。
腌制好的肉会被挂在屋檐下,接受阳光和风的洗礼。
那一排排的腊肉,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远远望去,就像一幅诱人的画卷。
除了腌腊货,蒸年糕也是必不可少的。
蒸年糕的那天,家里的长辈们会早早地准备好糯米粉、籼米粉和各种馅料。
我最爱吃的就是豆沙馅的年糕。
大人们把米粉放进蒸笼里,一层米粉一层馅料,铺得满满当当。
随着蒸笼里冒出的腾腾热气,年糕的香气也弥漫了整个屋子。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守在蒸笼旁,等着第一口热气腾腾的年糕出锅。
刚出锅的年糕软糯香甜,咬上一口,满满的幸福感。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这一天,奶奶会在灶台前摆上糖果、糕点等供品,恭恭敬敬地拜上几拜,嘴里还念念有词:“灶王爷,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据说,这样灶王爷就会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来年顺顺利利。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场面别提多温馨了。
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红烧肉,象征着红红火火;还有各种蔬菜,代表着清清白白。
大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孩子们则忙着吃美食、收红包,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吃过年夜饭,大家就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当零点的钟声响起,外面顿时鞭炮声震耳欲聋,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
这一刻,舒城仿佛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正月初一,天还没亮,我就被一阵鞭炮声吵醒。
舒城葬礼策划方案

舒城葬礼策划方案1. 背景介绍舒城是一个位于安徽省的历史悠久的县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
葬礼在舒城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展示家族尊严和对逝者的敬意的重要仪式。
为了确保舒城葬礼的顺利进行,并满足家族成员和社区的需求,制定一个全面的葬礼策划方案是必要的。
2. 目标和目的本葬礼策划方案的目标是为舒城葬礼提供全面的服务,确保葬礼仪式的顺利进行,并向家族成员和社区传达逝者的尊严和敬意。
具体目的包括:•提供专业的葬礼策划和组织服务,包括安排葬礼仪式的细节、调解家族内部矛盾等。
•整合各种资源,如传统家族习俗、地方文化等,以定制化的方式满足家族和社区的需求。
•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和仪式,展示逝者的尊严和敬意,传递安抚和慰籍的信息。
3. 策划流程葬礼策划的流程如下:3.1 确定需求和预算与家族成员和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葬礼的需求和期望,同时确定可用的预算。
3.2 确定葬礼仪式的细节根据家族的传统习俗和舒城的文化背景,确定葬礼仪式的细节,包括安排守夜、告别仪式、出殡以及后续追思活动等。
3.3 组织和安排根据葬礼仪式的细节,组织和安排相关事项,如联系宗教人士、租借丧葬用品、安排交通、通知亲友等。
3.4 督导和协调在葬礼仪式进行期间,督导和协调相关事项,让整个葬礼顺利进行。
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调解家族内部矛盾,确保葬礼的安宁和尊严。
4. 服务内容本葬礼策划方案提供以下服务:4.1 葬礼仪式的细节安排包括守夜的地点和时间、告别仪式的时间和地点、出殡的路线和交通安排等。
4.2 现场协调和组织在葬礼仪式进行期间,提供现场协调和组织的服务,确保葬礼顺利进行,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4.3 家族矛盾的调解如果在葬礼仪式期间,家族内部出现矛盾和争议,提供专业的调解服务,为家族成员提供心理支持和协调解决方案。
4.4 后续追思活动根据家族需求,提供后续追思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服务,如寄托和纪念仪式、追思宴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城民俗介绍
08级文化产业管理胡金传舒城隶属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
湖之滨,江淮之间。
东邻巢湖庐江,南界安庆桐城、潜山,西接
六安岳西、霍山,北毗合肥肥西。
全县地貌西高东低,人口分布
西稀东稠,经济状况西困东荣。
长期的聚居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
风俗习惯。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舒城的民俗:
一、婚嫁习俗
婚姻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为主。
传统婚序为命字、访亲、
相亲、聘媒、传庚贴、纳彩礼、下日子、择吉迎娶等一整套程序,现今也相对简化。
结婚当日,在门上贴喜联,窗户贴“双喜”,
请亲友聚集庆贺喝喜酒。
用锅圈、草绳等套媒人,将男方接新(俗
称“抬嫁妆”)人员的脸全部抹红,表示喜庆。
女方上轿前有“哭嫁”习惯,姑娘要“大哭”一场,内容主要是舍不得生养的父母、相伴的兄弟姐妹等,有“秀才落榜笑是哭,姑娘出嫁哭是笑”的
民谚。
选准良辰吉时发轿,堂屋上方点一对蜡烛,拜祖,盖红盖头,由哥哥、弟弟背着上轿(现今多为轿车),新娘出门是不能
落地的,不吉利。
还要撑大红伞。
嫁妆中藏有枣子、糕、花生等,寓意为“早生贵子”等。
至男方后,一般有男方家亲戚、邻居阻
拦车队、关门等向新人要糖要烟,主要为营造热闹的气氛。
婚宴
相当隆重,由长者或在当地有名望的人代新人在婚宴刚开始时讲
话,多为客气话,表达对来宾的感谢,新人行礼表达谢意。
然后新人每桌敬酒。
婚宴每桌都有新人家里近亲陪客。
当晚有闹房等习俗,结婚3天无大小,不分长晚辈,老少均闹房。
结婚的第三天,女方所有亲友赴男方“看三”。
一个月后,新娘偕新郎回娘家,吃回门饭,娘家做“满月”,送麻篮、剪子、针线等女红用具。
二、丧葬习俗
县内治丧礼仪比较繁杂,差异也相对较大。
我县西部地区处在大别山区,现今仍为土葬,丧葬习俗也相对传统,保存的比较完整。
一般忌讳叫“死人”而称为“老人”。
在人将要咽气的时候,烧纸箔,穿“老衣”,鸣放一串鞭炮,死时在场的亲友恸哭,便将尸体停放在堂屋门板上,接着便有邻舍亲友“瞧老”送终。
死者入棺后设灵堂,发讣告,通知亲友称为“送信”,后辈披麻戴孝(头裹白布、腰系草绳)。
灵柩停家3、5、7天。
有客到时逝者的女儿、媳妇要哭,儿孙要下跪行礼。
晚上有后辈守灵。
出殡多在早上。
出丧时放鞭炮,孝子扶柩,亲友送葬,沿途撒“路线”(纸钱)。
灵柩过桥,孝子跪桥头迎接,到达坟地,安葬入土。
岁数较大的逝者治丧称“白喜事”,丧事期间,有酬客的宴席,宴席后,还可悄悄带走碗、盏,名曰“偷寿”,意味着自己将来也能长寿。
三、岁时习俗
县内流行时节惯以农历,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
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腊月二十三)、小年(腊月廿四)、除夕等。
以春节最为隆重,从腊月廿三送灶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掸尘,蒸粑粑(年糕),做糖(山芋熬制的糖稀),炸元子(糯米丸子)。
最看重的莫过于吃年饭。
大年三十,家家打扫一新,在所有的门上贴春联,读书人家写对联,穷人买红纸,请有文化的人代写对联。
家里有人当年过世的不贴春联或贴紫色春联,写上缅怀的词语。
三十上午炖汤(鸡、肉),大人孩子吃肉、喝汤,一解馋瘾。
全家欢聚一堂,年夜饭前进行祭祖活动,意为让家里祖先回家吃年饭。
然后把饭菜撤下再上,年夜饭就开始了。
满桌菜肴丰盛,桌上必须有鱼,但不能动筷子,象征“年年有余”。
年饭后,长辈给孩子包压岁钱,晚上要守夜,点长明灯,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
过年3天不扫地,不倒垃圾,说是留住财气。
正月初一清晨开门鸣放“开门炮”(凌晨零点)。
人人穿戴一新,三五成群出门给长辈拜年,给亲友贺年。
山区正月初二一般是不能走亲串友,除非前年有人去世,初二去拜访叫做“拜新位”。
而境内平原地区刚刚相反,初二是极好的日子,女婿到岳父母家,外甥至舅父家,内侄至姑父家拜年。
过年期间,人们喜气洋洋,见面问候,亲朋好友相互拜年。
“上七日”(正月初七)驱邪,放鞭炮,是仅次于除夕、元宵节最重要的日子,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初十往家回”的民谚。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有“十
五大似年”之说。
早餐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晚上闹花灯,有龙灯、虾子灯、狮子灯、闹旱船、花鼓唱等多种形式,特别是旱船和花鼓唱,即兴编词,见景唱景,一人先唱,两个“兰花妹子”帮唱,观众和唱,有时,两方互相竞赛,万人空巷。
黄屯的龙灯、盛桥的虾子灯、庐南的花鼓唱、矾山的狮子灯,都比较有名气,每玩到一户人家,都要先亮灯、接灯,放鞭炮、送礼物(糕、烟、钱等),有时大户人家将贵重礼物放在屋梁上,让狮子灯过“八仙桌”,龙灯玩“盘龙柱”,没有几分功夫,拿不到礼,玩到精彩处掌声、喝彩声一片。
元宵节后,群众娱乐、走亲访友等活动渐少,民谚有“吃了月半饭,大家把事干”和“正月好过年,二月好做田”之说。
在时(农历二月二)有一种蒿子粑粑的(一种野菜做的)民间传说用蒿子巴巴粘魂魄不离开身体。
清明节有祭祀祖先的活动,缅怀先人。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多成为“五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流行吃绿豆糕、裹粽子的习惯,尝“三鲜”(桃、杏、桑椹),家家户户在门庭上插艾草避邪,午时烧苍术薰蚊子、害虫,午饮雄黄酒,吃雄黄炒蚕豆,给孩子挂“端午锦”(内有大蒜、樟脑等),套“长命锁”,大人小孩不出门,避免阳光直射。
家家接姑娘回娘家,送馓子、草帽、毛巾和扇子,女儿为母亲做大白褂子。
六月六农村喜爱在六月六划龙船,尤其是南乡靠长江边
的圩区盛行此风。
农事稍闲,丰收在望,村与村之间进行划龙船比赛,从五月十三日开始,六月初六为正式比赛日。
同时,家家晒棉衣,俗话“晒霉”。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农民喜庆丰收,亲友互赠月饼,互相问候,中餐习惯以板栗烧鸡和鱼虾为佳肴,饮酒作乐,晚间赏月,品尝月饼、石榴、花生、板栗等,阖家团聚,气氛和谐。
冬至,晚餐多吃炸的东西,炸圆子、炸干子等等。
农历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
送灶神老爷上天,俗叫送灶。
是日,开始掸尘,写门对,准备过年。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五、其他风俗
女儿临产前,娘家送“催生茶”或请吃“催生饭”。
产后,以“喜蛋”到岳父母及亲友家报喜。
婴儿出世第九天洗“九朝”,娘家送鸡、蛋、糖、米面之类和婴儿衣服,亲友前来祝贺;用干艾薰水为孩子洗澡,澡盆中投下许多钱(硬币),孩子洗洁后用熟鸡蛋“滚头”,拜“四方”,用小葱拍打脑袋,象征小孩子聪明、长寿。
1周岁时,行“抓周”礼,在桌上放上笔、墨、糖果、胭脂、玩具等,让孩子任抓一样,预示未来前途。
舒城有做寿的习惯,每年家人生辰,一般庆贺一番,一般有亲朋好友聚餐庆祝长寿,59岁时,举行隆重活动,庆贺60大寿,俗称“做九不做十”。
岁数越长的庆祝越隆重。
上梁,盖新屋落成前的一种仪式。
上梁前,亲友都来祝贺,赠送礼品。
上梁之日,大梁上张贴“吉星高照”的横批,两旁中
柱贴对联:“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薇星。
”上梁时辰一到,木匠将大梁架好后,随即放爆竹,木匠撒“欢团”、糖果和万字糕,任人抢取。
当晚,宴请工匠和亲友吃“上梁酒”,宴请后散喜糕。
吃饭的习俗,菜碗宜双数不宜单数。
为客人盛饭、倒茶双手捧送,以示恭敬。
境内民众素来好客,有央饭、奉菜的习惯。
餐桌多为方桌,坐位子的习惯颇有讲究。
长者和地位高的坐上沿(亦称上横),贵客、稀客坐一席(一座,左边)、二席(二座,右边),晚辈、年轻人和主人坐下沿,儿童一般不上桌入席。
以桌缝定席位,以中堂分上下沿。
桌缝忌横(一般丧席为横缝)。
方桌6人吃饭,单双对坐,忌讳1对1,2对2坐,以防形成“乌龟席”。
吃饭时不能敲餐具,不能剩碗底。
一般不提前下席,若提前下席,应礼貌的打招呼“慢慢吃”,“不奉陪”等。
主人一般不会提前下席,会陪客人吃完。
出行习惯,忌讳农历正月初一、初七、十三出远门。
一般下午不去拜访别人尤其是长者、地位高的人及病人等。
另外,在舒城风俗中还有些忌讳,这些陈规旧习虽然外人看来愚昧可笑,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成为龙舒民俗史的一部分。
文章最后列举一些如下:
1、小孩手指月亮,月亮会割孩子的耳朵。
2、小孩玩火,夜间就会尿床。
3、女儿在娘家分娩生产不吉利。
4、大粪泼身不吉利,需化七口水井中水清洗身体。
5、夜晚吹口哨惹鬼,遇到鬼影要吐口水若干。
6、杀年猪不见猪血不吉利。
7、小孩下口落牙甩上房屋顶,上口落牙甩到床下。
8、拜年无糕不吉利。
9、家里进蛇不吉利。
10、红白喜事过年过节,放鞭炮不响或断线不吉利。
11、做喜事打破器物叫打发。
12、非正常死亡的人进屋不吉利。
13、死人抬棺跌跤不吉利。
14、看病必须上午,下午探病人,病人不吉利。
15、拜年上午拜,下午拜年于主人不吉利。
16、见到黄鼠狼,要恭敬地喊“黄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