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介绍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 盘歌等。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 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 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覆的乐句式 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律多为 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也是土家族最隆重的 风俗活动。在舞蹈仪式上,唱起摆手歌,跳起包括狩猎、军事、 农事、宴会等方面的七十多个动作,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 系。薅草锣鼓也很有特色,鸣锣击鼓间以歌唱,从而指挥劳动 提高工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 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 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 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土家族的民族服饰
如今的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 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 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 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 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 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 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 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占不了太显眼 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 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 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 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 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 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 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 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 的浓厚特色。
土家族的土家民居
土家族

5.特色文化 5.特色文化
5.特色文化 5.特色文化
<3>民居 <3>民居 :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 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 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现在的 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 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 前朱雀,后玄武”。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 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 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 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 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 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 骑、5 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 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 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 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Leabharlann 2.历史由来 2.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 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 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 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 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 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 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 工匠的后裔, 工匠的后裔,还有人为是汉人戍 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史 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 “土人”、“土民”等,清末 土人” 土民” 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 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 .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 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 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 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 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 五溪蛮” 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 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 “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 土民” 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 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一、语言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二、文学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三、艺术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
“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
一般三天、五天、七天。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
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风俗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有“哭嫁”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
开始是轻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直到哭得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
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女性服饰特点:
头包1.5米-2米青布帕,戴金银耳环,挂银 圈、银牌、银铃、玉珠等,行走时发出叮叮响声。 (1)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 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不镶花边。
(2)银钓,此衣为矮领,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袖口镶青边,
袖口青边后再扣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 则用打线绣花。
3、饮食文化 a.特色饮食——土家十大碗
其中骂媒人颇有趣: 背时媒人是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 娘家来吹女婿好,婆家去夸嫁妆多 树上麻雀哄得来,岩上猴子骗得走 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烂嘴角 铁树开花八寸长,媒人吃了烂大肠
哭嫁
新娘的姑嫂姐妹都要在婚前一个月,聚居 在闺房里陪新娘哭嫁,唱“哭嫁歌”。外人 对此不可理解的是:结婚是喜事,为何要哭 呢?其实不然,听其音是哭,究其谱是唱,琢 其义是劝教,是一种较文明有意义的活动。
织锦
竹编
剪纸
五.土家族的特色景点
世外桃源的土家酉阳 沿河滩古镇 · 湘西州凤凰古城 利川腾龙洞 小南海地质公园 · 猛洞河风景区 · 武陵奇观--红石林 · 吊脚楼群——彭家寨 ·
凤凰古城
梵净山 宣恩风光
第一碗:农家贺菜 第二碗:千张贺菜 第三碗:木耳土鸡 第四碗:海带炖猪脚 第五碗:粉蒸肉 第六碗:土家扣肉 第七碗:米辣子扣小河鱼 第八碗:黄豆炖老鸭 第九碗:四季长青 第十碗:土家和欢
b.茶俗品茗
土家族因地理位臵盛产茶叶,品种多 样有土家山寨罐罐茶、恩施玉露、土家 族“阴米茶” 、恩施藤茶、梵净山翠 峰茶、土家神茶、杜仲茶等等而且有着 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4、婚俗
①
婚嫁习俗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 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 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 土家族婚俗,一般与汉族大同 小异其中“取骨种”(姑家女必嫁 给舅家子)和“填房”(兄亡弟娶 嫂),最为特殊。 此外,在结婚时,新娘的“哭 嫁” 别有情趣。新娘的姑嫂姐妹 都要在婚前一个月,聚居在闺房里 陪新娘哭嫁,唱“哭嫁歌"。
土家婚俗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详细介绍[导读]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下面就请跟着小久久一起详细的了解下吧。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就是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的相关一些内容,想知道吗?那就跟着久久一起来看看吧。
土家族结婚习俗土家族简介:土家族作为中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主要聚集地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的龙山、保靖、永顺、桑植、古丈、泸溪、吉首及张家界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铜仁市。
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
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一、求肯(即求亲)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
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
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
“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二、定亲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
民族探源之土家族文化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女士
阿朵
邓超予
头饰很华丽
姑娘很水灵
采茶的山妹子笑盈盈
五、土家族的器物
祖先用过的物品——蓑衣、斗笠
土家族歌舞
土家族的服饰
六、土家族歌谣
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 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 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 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 “之 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 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 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 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 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 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 风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摆手歌等。
民族探源
土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重庆市的 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 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 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 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 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 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 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 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 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介绍发言稿范文

土家族介绍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勤劳耕作,善于歌舞,热爱生活。
土家族的服饰和建筑也别具特色,他们喜欢在房屋上装饰木雕、石雕、青瓦,也非常擅长织布和绣花。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最有名的要数土家族的“吃新节”和“拜花节”,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跳土家舞、歌颂土家文化,尽情享受生活。
土家族的饮食也非常有特色,他们喜欢喝酒,尤其是在喜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端出美酒来招待客人,这也是他们表达热情好客的一种方式。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们的民歌、舞蹈、传统手工艺等都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土家族的文化,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谢谢大家!。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 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 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 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 “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 之一。
文 化 礼 仪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2010年10月18 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舞蹈有“摆手 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 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
民 族 简 介
民居特色
•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 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 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 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 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 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 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 、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 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 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
对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皇 帝惊恐万状,只好封他三兄弟为白帝大 王,并立庙祭祀,三只白虎才离开。人 死后变虎,虎也可变人。敬祭白虎,各 地都有白虎庙,有的家里神宪上供有白 虎神位,以求保佑平安。 彭氏入主湘 西以后,联合当时强大的田氏和向氏首 领,将彭公爵主、奉为神明,以宣称为 天子,巩固其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开始了解:
习俗 饮食 服饰 建筑
土家族特色婚嫁——哭嫁
哭嫁歌: 《哭爹娘》
“哎呀我的爹耶” “哎呀我的娘呀” “慈母怀里我长大” “养育之恩儿难忘啊 ” “离别之心如刀割” “父母保重永安康啊”
土家族特色舞蹈之一——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 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 随歌得名。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 ,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 奏鲜明生动。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 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 唱摆手歌。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 史诗。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 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 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 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 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梯玛唱 的歌也叫梯玛神歌,舞蹈以讲述人类起 源、民族迁徒、英雄事迹为内容。
鲊广椒
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 地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 原料加工而成。具体制作是:将鲜红辣 椒去蒂洗净,沥干水分,用铡刀剁成细 沫,加入食盐拌匀,再加入苞谷面拌匀 (也有的还拌入花椒、桔皮等调料的) 。盛入干净的坛子里,上面盖上菜叶, 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盆中, 加入水(称为倒腹水)。优点是重力压 住坛口,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为无 氧发酵提供了保障,使成品口味更醇更 香。制作少量的鲊广椒也可用正腹水坛 子,即有沿可放水的,正放,在沿内槽 中放水,盖上盖,但这种坛子制作的鲊 广椒不可存放太久,因为坛子内气压有 可能将坛盖冲开进入空气,也可能吸水 过多变稀走味。拌好的鲊广椒装坛后让 其充分发酵,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 。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一起 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泽微红 ,酸辣味十分特别。还有用鲊广椒做蒸 肉、扣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 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 它与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喝的,叫鲊广椒 糊。
土家腊肉
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 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 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
土家族特色文化——织锦
织锦
土家族的族徽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 ”土家族的族徽,是以该 民族的图腾神和家族保护 神“白虎”为原型设计。 白虎呈一对出现,上下对 称,庄重大方。族徽以“ 白虎图腾”崇拜而设计, 既反映了土家族人白虎神 崇拜的精神信仰,也体现 了勤劳、朴实、英勇、顽 强的精神风貌。
土家特色饮食碾成包谷面制作而成,包谷 最原始的吃法就是把嫩包谷掰下来,连同 壳叶一起瓮在火中烧,壳叶烧毁,包谷也 就熟了,从柴火灰里刨出来,吃起来津津 有味。金秋十月,包谷成熟了,籽粒硬了 ,就掰下来背回家撕开,连上壳叶一串串 吊在屋檐下自然风干。爷爷说,还有最好 的吃法是,把包谷坨烤熟后扭下来,吃时 掺上几颗核桃米,嚼着品着别有一番风味 。再后来,不知谁发明了石磨,用两块大 青石凿成圆形,上面那块中间打成漏斗形 ,可装两升包谷,上下两块石头相接触的 一面凿上齿,做个丁字形磨担子,把上面 装上干包谷米后,逆向转动,包谷被磨成 面后从磨缝中洒下来,用筛子一筛,去掉 皮壳,把细面做成耙耙,打成糊糊,或者 用木甑子蒸熟了吃。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土家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因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 ”的特点。如果要进行归纳的话,大体为以下四点:
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 足于温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 碗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 、煮、卤、拌,均要放辣椒。二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 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 赋。”而对土家人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三 是喜饮茶。土家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唐·陆羽《茶经》这样记载:“茶 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 八年(749)归入土家地区。土家地区的“宜红功夫茶”蜚声中外。而在土家 人眼里,“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 诀之一。四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 黄豆、绿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红薯为主
大山的儿女
土家族
小组成员:丁楠,孙琴令,张皓程,符江鹏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
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 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 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 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区),目前 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他们是湖南省湘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吉首市、 凤凰县、泸溪县;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常德市的石门县 、桃源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来凤县;宜昌市的长阳 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兴山县、宜昌县、秭归县、枝城市等县市 。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 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县、涪陵 等县市;贵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德江、江口 、石阡、思南县、铜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