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恩施市,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恩施市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年画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主题。

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这些年画,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通过这些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恩施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石鼓舞蹈石鼓舞是恩施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这种舞蹈以石鼓为乐器,演员们在石鼓的伴奏下跳舞,表演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石鼓舞蹈既富有节奏感,又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它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三、巴人布艺巴人布艺是恩施市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种布艺通常使用彩色的纱线编织而成,以花纹和图案为特色。

巴人布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布艺常常被用于家居装饰和服装设计,展示了恩施市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四、三峡民歌三峡民歌是恩施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民歌通常以自然景观、爱情故事和农田劳作为主题,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著称。

在恩施市农村地区,人们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唱起三峡民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情感。

五、妙笔山水画妙笔山水画是恩施市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画作通常以崇山峻岭、清溪流水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题。

艺术家用精湛的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山水景色绘制在纸上,形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作。

妙笔山水画展现了恩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综上所述,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木版年画、石鼓舞蹈、巴人布艺、三峡民歌和妙笔山水画都是恩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欣赏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恩施市的独特魅力。

恩施民俗

恩施民俗

恩施民俗傩戏傩戏,是主要流行于鹤峰全县及与之毗邻的恩施市红土、三岔一带,是当地群众藉以酬神还愿时演唱的戏,故称“傩愿戏”。

其流传历史较古老,距今已有7代传人300多年历史。

傩戏演出班子称坛,班主称掌堂师,因表现形式是以祭祀仪式为载体,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表演,故表现剧目多是与所谓“天地水火”神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

如《孟姜女寻夫》、《柳毅传书》等。

其中,以孟姜女的故事最多,有“孟姜女不到不勾愿”之说,孟姜女也即成了傩戏中美丽的神灵。

傩戏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有平调、怨调、神仙调等。

正腔类唱腔粗犷朴实,小调类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

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傩戏发展到近现代,用以酬神还愿的渐次稀少,而代之以傩戏剧团(业余)形式出现并参加舞台表演。

音乐伴奏上加进了胡琴,演员上也出现女演员登台,傩戏逐步步入舞台化,因而也为现代观众乐于接受和喜爱。

哭嫁女儿出嫁之前哭嫁,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因其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故称之为“哭嫁歌”。

土家女儿从开始懂事之时起,就跟随母亲和祖母学唱“哭嫁歌”,有时在闺房中由母亲教唱,有时在火炉旁由祖母带唱。

随着时光的流逝,女孩儿们渐渐长大,“哭嫁歌”越唱越多,少则会唱百余首,多则会唱数百首,聪明的女孩还会自编自唱。

为了在出嫁时“哭嫁歌”唱得多而且好听,女孩们平日里在山中砍柴、田间劳动、井里担水、溪边戏水、草场放牛时,都不断地练唱“哭嫁歌”,缠绵的歌声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声在山川中久久回荡,使人着迷。

女孩长大后,在出嫁前数日,半日甚至一月前开始哭嫁,或独自一人哭诉,或亲人围坐陪哭,有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的,有哭家乡、哭朋友的。

其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欢欣。

所唱“哭嫁歌”的歌词多是长短句,也有五言、七言句子的。

如:“一更里哟哭悲声,爹娘为儿操碎心,小来愁的长不大,长大又愁定终生。

二更里哟哭伤声,哥哥为妹费了神,孝敬父母抚弟妹,火把照路后人行。

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

 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

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的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民俗活动的地方。

这个地区的文化节庆活动以及民间传统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恩施市的文化节庆和民俗活动,探索这些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为人们带来的欢乐和思考。

一、文化节庆活动1. 恩施秋季文化节恩施秋季文化节是恩施市最为盛大的文化庆典之一。

每年的9月中旬,恩施市举办这一文化节庆活动。

活动期间,市区内举行各种文艺表演、民间乐器演奏、艺术展览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尤其是传统歌舞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深受欢迎。

这个庆典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恩施花灯节恩施花灯节是每年的春节期间恩施市的传统庆典。

这个节日以花灯为主题,各种形状各异的花灯亮相于恩施市的大街小巷。

花灯制作精美,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除了欣赏花灯,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等有趣的互动活动。

恩施花灯节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视觉盛宴,也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民俗活动1. 恩施木偶戏恩施木偶戏是恩施市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

这种表演通过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向观众讲述各种故事和传统神话。

恩施木偶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形象生动,台词幽默,给人带来了欢笑和思考。

这种传统表演形式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之久,它不仅是恩施市民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2. 汉江船娘汉江船娘是恩施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她们身着华丽的汉服,坐在汉江畔的小船上,卖唱唱木偶戏或背古诗。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也成为了恩施市的一张名片。

汉江船娘以其婉约动人的形象和优美的歌声,让人们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地域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的意义文化节庆活动和民俗活动在恩施市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展示了恩施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湖北恩施民俗]土家族祭祖礼仪土家族是神秘巴人的后裔。

土家族的源流,可上溯到遥远的人类起源史。

200多万年以前的“建始直立人”,是巴人的远祖,也是中华及亚洲地区人类的远祖之一。

宋末元初,聚居在湘鄂渝黔毗邻山区的“西南蛮”统称土家人,登上土司制度下的社会舞台。

土汉有别,遂有土家、土司、土官、土民之名。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土家族具有悠久的神话史和灿烂的文化史,经历了由巴而蛮、由蛮而土、由土而土家的发展变化,长歌如祭,情侔天地,道贯古今。

“嗟我始祖,廪君巴王,族脉相绪,人脉大昌。

卒俱漠野,得营农桑。

薪火相传,氏族发祥。

谧为廪君,廪者贮粮。

”廪君,即土家族对始祖巴务相的尊称。

土家人把廪君奉为赐福之神、镇妖之神、驱灾之神等。

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廪君助善除恶、佑我众生的故事,土家人又将廪君神化为“向王天子”。

土家歌谣云:“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

声音高,河水涨;声音低,河水落。

牛角弯,弯牛角,吹出一条弯弯拐拐的清江河。

”[ 转自铁血社区 ]廪君作为土家人心中的“生命之神”,作为开发清江的始祖,穿越时空,神话的灵光可见一斑。

“始祖创业,慨当以慷。

”在悠远的洪荒年代,廪君巴务相以他超人的勇锐和智慧,铁剑定元昆,土船排巨浪,被推选为首领,上溯夷水(今清江),君乎夷城(今恩施),建立了巴子国,为土家后世标立了拓荒、圈地、立家、围城、建政、设制、协作、生存的人文思想,功业皇皇。

魂化白虎,呜呼高岗,为世代巴人所崇拜。

这个以白虎为图腾,以勤劳、勇敢、团结、开拓为生命之本的民族就是我们现在的土家族,用土家语言称比兹卡或贝锦卡。

祖德长昭,千秋共仰,情意绵长。

长期以来,祭祖作为一种社会礼仪和宗族教化方式,体现了后世“谦、仁、礼、孝、亲、和”的生命观。

土家祭祖既具有祭祀的一般共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民族宗教信仰及历史特征紧密相连,经历了“人祭”、“血祭”、“牲祭”、“公祭”等礼仪形式。

传说“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恩施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

湖北恩施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恩施人民具有剽悍顽强的心理素质,所以在繁琐的礼仪中还保持着“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娶妇之家三日应举乐”等古老遗风。

一般有讨口气、讨红庚、择大香、送期单、上红、过礼、陪十弟兄、陪十姊妹、迎亲、拦门、发亲、拗礼、拦车马、铺床、迎上亲、结蜡、圆亲、闹房、新人跪拜、接风、拜茶、面花、回门等礼俗。

讨口气就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

女家允婚叫“放话”。

男方看中后,请媒人到女方提亲。

如女方同意,就约定日子“过门”。

男方即各好衣物、酒、肉、茶点等,由父或母带着儿子请媒人陪同至女家燃放鞭炮。

双方父母互称“亲家”。

从此常来常往,叫做“不开亲是两家,开了亲是一家”。

男到女家后,女方再择吉日由哥嫂或弟妹与媒人同去男方家“看廊场”(看家庭条件),有的事前通告男方,有的不通知男方,由女方秘查暗访。

事后如女方认为满意,同意婚事,才进行下一步,否则到此终断。

这是青年男女订亲的初期程序。

讨红庚有的地方也叫择稳香,择稳香后男方再各些礼物专程去女方家讨“红庚”,要求女方父母“发女方八字”。

即女方允婚后,由男家择期各衣物、糕点、酒、肉,置于台盒中,并预各“庚书”,笔墨、香、蜡烛、纸钱于台盒内,请媒人随礼物到女方正式订婚。

讨红庚也叫“讨八字”。

女方请来家族,将所配之女的出生年、月、日、时,用甲子填于“庚书”里的固定格式内,发回男方家叫“发八字”。

有的女方在男方家来的台盒内放上文房四宝,部分诗书和女儿给男方亲手做的鞋子、饰物,称为回盒。

在未正式成婚期间,逢年过节时,男方都要到女方家拜年。

择大香是指男方到了结婚年龄,应该认满门亲后提出结婚的礼习。

一般男女青年到十八、九岁时,男方就各好几套好衣料和方肘、酒、肉、面条等厚礼,同样由媒人、家长带着儿子同到女方家,再和女方父母一起到女方的爷爷、伯伯、叔叔、姑父、舅舅、姨父等亲戚家满门送礼、认亲,表示要完婚纳彩。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的民俗风情、民风民情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

现在,我就带你们去恩施的风俗风情吧!
在恩施,有许多古老的文化:有土家吊脚楼、土司官寨、土司文化等。

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土司文化”了。

在土司时期,土家族人的主要职业是农耕。

由于土司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他们只能种一些比较好卖的作物。

而在这里,有一种植物却是非常的抢手,那就是茶叶。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种一些茶树。

而茶园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种茶的地方;另一个是专门炒茶的地方。

每年采茶的时候,土家族人都会去炒茶。

他们先把茶叶泡在水里,等茶叶变得又黄又绿后再把它捞起来。

他们会把茶叶放在手上揉啊揉,直到茶变成金黄色后才能给客人品尝。

人们把这种茶叫做“恩施红”。

恩施地区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赶场节。

赶场节是土家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土家族人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到街上去赶赶“赶场”。

在街上,人们有的买东西、有的挑东西……那热闹劲儿,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 1 —1 —。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地与武陵山两大山脉之间,是世界唯一一块“硒”土。

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世界硒源”之称。

恩施人民热情好客,有着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很多传统习俗:过端阳节、吃汤圆、唱春歌、耍龙灯、游方等,其中最独特的是过端阳节。

过端阳节的前一天,家家都要将糯米蒸熟后,用稻草裹成圆锥形的“筒粽”。

然后将其放进事先做好的“筒粽”筒里,再在其上插上一根竹叶或蒿草,再用一根长竹枝插在筒的中央作为“顶”。

然后将一根芦管从竹枝中穿过,并将其与芦苇管连接起来。

最后用一块红布将筒粽包好,扎紧口后,放进装有清水的大锅里煮上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

吃时还要用竹筒去蘸一下竹筒里的水吃。

这样煮出来的筒粽不仅有竹叶或蒿草的清香味,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糯米味。

过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要煮好一些糯米粑粑、肉丸子、豆腐干等供品,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 1 —1 —。

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风情一、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3、端午节:土家人过端午节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划龙舟等多种习俗。

4、送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

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

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5、哭嫁: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

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

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

(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6、跳丧四、土家饮食文化1、腊肉: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

2、合渣:最为著名的为宣恩县关一带的肉末合渣。

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色橙黄鲜艳,特别可口。

3、酢辣椒:土家人的一种咸菜品种,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并混炒,油厚而不腻。

4、油茶汤———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

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油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

5、利川柏——豆腐干6、――地牯牛五、土家民族舞蹈1、陪十姊妹新娘出嫁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

然后,由上下方四个陪女以诗或歌开台,两旁的陪女依次各唱一首。

唱的容丰富多彩,开头以劝新人在婆家尽孝、勤俭、讲礼节、对人客气等为容,而后用彩彩高,盘古论今,相互考查,各显所能,互不相让,热闹非常,一直持续到天亮2、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土家语称“舍巴”,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跳摆手舞时土家人聚集在摆手堂前,在“梯玛”(土家语,即土老师)主持祭祀仪式后,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都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围圈而跳。

舞蹈时,由一人击鼓兼鸣锣,众人随鼓点进退而舞。

舞者手与脚成顺向同时动作,两人相对,踢踏摆手,扭腰旋转,刚健有力。

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大摆”和“小摆”之分,多表现土家人劳动生活形态。

来凤县舍米湖的摆手舞最为地道。

3、撒尔嗬(跳丧)即“跳丧鼓”。

是土家族古老祭祀形式。

每有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前,亲属邻里前往吊唁。

入夜,众人“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解寂,慰亲属节哀。

跳丧的特点是手脚同边,舞姿豪放,动作平稳、舒缓,唱词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其对子女的抚育以及死者生产劳动方面的容为主。

撒尔嗬又名“跳丧”,是州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

早在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

这种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跳丧舞。

当地老人逝世后,附近乡亲皆来跳丧,悼念死者,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有“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惨而不悲、伤而不痛”之说。

土家族丧事喜办的习俗,体现了团结的民族精神和豁达先进的生死态度。

跳丧舞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

以巴东县为代表的跳丧舞,两人或四人对舞于灵前,由掌鼓者指挥和领唱,舞者闻声起舞,围观者跟着合唱。

舞蹈动作有“四大步”、“滚身子”、“叶儿嗬”、“燕儿衔泥”等20多个类型。

舞者大八字步蹬着,双膝不断上下颤动,胯部左右摇摆,粗犷而豪放,流畅而柔缓,极富表现力和观赏性,不失为土家族的艺术珍品。

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舞蹈。

4、肉莲湘“肉莲湘”是不持铜钱竹竿的“莲湘舞”。

表演者徒手赤背,两手有节奏地拍打大腿、手、肩、背、胸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

充分显示了土家人的粗犷野趣性格。

传说,肉莲湘的起源与城隍菩萨有关,5月23日是城隍菩萨巡视民情的日子。

这一天,山民画上花脸,扮成小鬼打扫街道,并沿门挨家欢喜跳跃,以手击于周身有节奏地拍打助兴,后得以流传。

(注:莲湘舞,表演者手握一根三尺长短并安有铜钱的竹杆。

用竹杆两头,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手、肩、等部位,是广为流行的娱乐性群众性舞蹈。

)5、傩(nuo)戏傩戏,是戏曲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市及鹤峰县一带,是当地群众藉以酬神还愿时演唱的戏,故称“傩愿戏”。

傩戏演出班子称坛,班主称掌坛师,表现形式是以祭祀仪式为载体,以酬神还愿为目的,表现剧目多是与所谓“天地水火”神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

傩戏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有平调、怨调、神仙调等。

正腔粗犷朴实,小调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

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傩戏发展到近现代,其容和形式逐步舞台表演化,因而也为现代观众广为接受和喜爱6、茅古斯舞土家人的民间歌舞,还被中外的戏剧界称为是人类戏剧文化的“活化石”,这就是“茅古斯舞”,茅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传授狩猎技艺的民间武术,体现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

由于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茅古斯主要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于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进行。

表演过程中,由—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

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根用草扎成的“粗鲁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遗风。

7、八宝铜铃舞又名“解钱”,是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在宣恩一带最为流行。

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之时,便请来土老司跳神“解钱”。

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远庇佑后世的“神灵”。

因此,八宝铜铃舞有的只是喜庆欢乐的气氛,没有其他祭祀活动中阴沉森冷的感觉。

8、薅草锣鼓人谓水稻中耕为菇秧,玉米中耕为薅草。

这两项农事,均值盛夏,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身心,便在劳作时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

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六、土家服饰文化1、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2、西兰卡普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为土家族人的花铺盖,是流传在武陵山区土家族山寨一种古老传统的土家工艺织锦。

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被誉为土家族工艺美术奇葩。

西兰卡普,在北宋时期就名噪一时,这种用棉纱彩织的布,当时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种贡品。

图案采用夸饰的手法,通经断纬,编织细腻,通常把土家族的白虎图腾、喜鹊闹春以及花鸟虫鱼和各种几何图表等图案,织工精细,色彩绚丽、样式古朴典雅,质地精良,土家人也用来美化自已服饰。

西兰卡普一般每幅宽约50厘米,3幅连缀可做被面,单幅可做壁挂、枕巾、围裙、桌垫等。

七、土家的居住文化吊脚楼台:吊脚楼,土家语称“咧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为木质结构,为干栏式建筑,—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四骑或五柱四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