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风俗文化

合集下载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接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恩施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独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底蕴深厚的恩施文化。

恩施是土家族的农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

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国统一禀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的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与贯.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和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即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舞凡刚烈、音乐铿气将有力后被更句为“昭武舞"、“宣武舞"。

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有,川东巴人后商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洞、花灯碉、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2号子、带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情,即古代巴人的酒。

此酒名贵,饮誉遐迩。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热,色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村,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巴人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禀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

史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征战,祭祀中文化艺术活动的纪实。

这些艺术活动传承至今,就形成了“无事不歌舞”的民族风俗文化。

被誉为“历史悠久成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现已成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恩施市民俗节诚意中的盛会,被中外来宾誉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恩施属山区巨陵地带,海拔1000—1500m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恩施市,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恩施市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年画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主题。

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这些年画,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通过这些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恩施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石鼓舞蹈石鼓舞是恩施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这种舞蹈以石鼓为乐器,演员们在石鼓的伴奏下跳舞,表演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石鼓舞蹈既富有节奏感,又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它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三、巴人布艺巴人布艺是恩施市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种布艺通常使用彩色的纱线编织而成,以花纹和图案为特色。

巴人布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布艺常常被用于家居装饰和服装设计,展示了恩施市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四、三峡民歌三峡民歌是恩施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民歌通常以自然景观、爱情故事和农田劳作为主题,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著称。

在恩施市农村地区,人们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唱起三峡民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情感。

五、妙笔山水画妙笔山水画是恩施市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画作通常以崇山峻岭、清溪流水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题。

艺术家用精湛的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山水景色绘制在纸上,形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作。

妙笔山水画展现了恩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综上所述,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木版年画、石鼓舞蹈、巴人布艺、三峡民歌和妙笔山水画都是恩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欣赏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恩施市的独特魅力。

湖北恩施城市旅游人文风俗推介PPT图文课件可修改文字

湖北恩施城市旅游人文风俗推介PPT图文课件可修改文字

大美恩施,醉美峡谷
大美恩施,醉美峡谷
恩施简介
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世界硒都”之称号。全州水 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万千瓦,可开发量达500万千瓦,风电资源蕴藏量达300万千瓦,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 洁能源基地。恩施州的鄂西铁矿是中国四大铁矿之一,已探明储量13亿吨;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500亿立方米。 恩施还拥有世界最大的独立硒矿床。恩施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政策,是单列的三个地级行政区享受相关政 策的地区之一。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 同天”;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 AAAA级旅游景区,距利川城区8公 里,景区位于清江上游的三渡峡,山清水秀,风光如画, 在这里天然溶洞群与地下暗河融为一体,土苗民俗风情 得到完整的展示。
景区由2千米的土苗洞穴游览区、5千米的地下伏河观览 区、3千米的土苗民俗体验区、8千米的清江漂游区四大 版块组成。大小景点共计85个之多,景区游览路线,以 水路为主线贯穿全程,分三次乘船游览,每次所乘船只 各不相同,风味各异,其乐无穷。
大美恩施,醉美峡谷
04 恩施文化
土家族服饰
大美恩施,醉美峡谷
土家族服饰,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服装,由于土家 族历史上汉化较早,传统土家族服饰已经基本消失。由 于表演的需要,现代的土家族服饰大多各自研制不同款 式,种类非常繁多。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 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 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 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 点。 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时 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 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湖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婚俗习惯。

对于土家族的人民来说,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因此他们对婚礼的筹备和庆祝非常用心。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

一、红头绳在恩施土家族的婚礼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红头绳。

新娘和新郎在婚礼上会系上一个红色的棉线绳,代表两人心心相印,永远不分离。

这个红头绳是由亲戚朋友在婚礼前为新人编织的,制作过程也非常有讲究。

编织者通常要选用红色的棉线,这个棉线不能从手机或者其他电器上切割,必须用手剪而成。

同时,编织者要按照特定的传统方式编织出准确的长度和大小。

二、三拜九礼在恩施土家族的婚礼上,新人通常要进行三拜九礼的仪式。

这个仪式是由家长主持的,新人需要向家长和长辈敬献礼品,以示尊重和感激。

礼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多要求,例如糯米、鸡、鸭、猪肉、白酒、水果等。

三拜九礼的过程非常繁琐,需要新人和家长多次沟通和商议,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

三、摆酒席恩施土家族的婚礼通常要请很多人,因此酒席的摆设也非常重要。

新人和家长通常要进行细致而周到的安排,包括场地、餐具、菜肴、饮料、音乐等方面。

在恩施地区,婚礼酒席非常丰盛,不仅有传统的农家菜肴,还有很多地方特色的美食,如银鱼、竹笋、腊肉等。

总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非常丰富多彩,无论是红头绳、三拜九礼还是摆酒席,都体现了土家族人们对婚姻和人生的重视和关爱。

虽然这些传统的婚俗可能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遗忘,但是对于土家族的人民来说,它们仍然是珍贵的文化传承,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和探索。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地与武陵山两大山脉之间,是世界唯一一块“硒”土。

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世界硒源”之称。

恩施人民热情好客,有着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很多传统习俗:过端阳节、吃汤圆、唱春歌、耍龙灯、游方等,其中最独特的是过端阳节。

过端阳节的前一天,家家都要将糯米蒸熟后,用稻草裹成圆锥形的“筒粽”。

然后将其放进事先做好的“筒粽”筒里,再在其上插上一根竹叶或蒿草,再用一根长竹枝插在筒的中央作为“顶”。

然后将一根芦管从竹枝中穿过,并将其与芦苇管连接起来。

最后用一块红布将筒粽包好,扎紧口后,放进装有清水的大锅里煮上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

吃时还要用竹筒去蘸一下竹筒里的水吃。

这样煮出来的筒粽不仅有竹叶或蒿草的清香味,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糯米味。

过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要煮好一些糯米粑粑、肉丸子、豆腐干等供品,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 1 —1 —。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婚俗文化更是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恩施土家族的婚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文化。

恩施土家族的婚俗可以说是非常独特和丰富的,它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家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一个家族的大事,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仪式。

土家族的婚俗十分严谨,注重礼仪和风俗,在婚礼上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传统。

恩施土家族的婚姻一般是由父母之间商定,男女双方往往没有太大的话语权。

婚姻的过程通常由长辈们商议决定,男方父母会提出娶亲的请求,女方父母则会进行磋商,一旦双方家长商定,婚姻即成立。

这种婚姻方式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古老和僵化,但在当地土家族社会中却是一种传统和习俗。

在土家族的传统观念中,结婚并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是两家人的联姻。

土家族的婚礼通常会有着繁琐的程序和规矩。

在婚礼前,男方家长要率领亲友们到女方家中,进行“提親”仪式。

提亲仪式是土家族婚礼的重要环节,男方要带着贺礼、酒和烟酒拜访女方家庭,表达对女方的诚挚之意。

女方家庭则要接待男方来宾,并举行盛大的招待仪式,以示对男方的尊敬和好意。

而在婚礼当天,土家族的婚礼仪式也是非常繁复和隆重的,整个婚礼过程分为征娶、接亲、娶嫁三个部分。

征娶是指男方派出红纱幢、喜庆仪仗等队伍,到女方家中迎亲。

接亲则是女方家人接待男方队伍,隆重接纳女方成员成为自己的亲属。

娶嫁是指男方将新娘接到男方家中,进行交接儿媳的仪式。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习俗和传统仪式。

例如“拜堂”仪式,新娘在出嫁时要在祖宗牌位前跪拜,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顺从。

还有“献茶”仪式,新娘在新房中泡茶、摆放茶具,并向四面八方祈祷,以示对亲朋好友的谢意和祝福。

这些传统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更是对夫妻幸福美满的祈求,体现了土家族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幸福的美好向往。

关于恩施文旅知识

关于恩施文旅知识

恩施文旅知识一、恩施历史文化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恩施是巴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独特的土司文化,曾是土司制度统治的中心区域。

这里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之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恩施自然风光恩施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被誉为“天然的大氧吧”。

这里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如神农架、大洪山等,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

同时,恩施还拥有许多风景名胜区,如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等,景色秀丽,独具魅力。

三、恩施民俗文化恩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艺术形式多样。

当地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土家“赶年”、苗族“赶秋”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恩施也有许多独特的表演形式,如“土家山歌”、“南剧”等,展现了恩施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四、恩施地方特产恩施地方特产丰富多样,有特色的食品、工艺品等。

著名的特产有“土家熏肉”、“土家烧饼”、“利川山药”、“鹤峰葛根粉”等。

此外,恩施还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出产的“恩施玉露”、“利川红茶”等品质优良,享有盛誉。

五、恩施节庆活动恩施节庆活动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恩施女儿会”,是土家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

此外,还有“利川灯会”、“建始金秋梨花节”等民间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六、恩施美食文化恩施美食文化独具特色,融合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当地的特色菜肴有“合菜”、“腊肉炒饭”、“糯米包油条”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还有各种小吃摊点和夜市排挡,提供了丰富的美食选择。

七、恩施传统建筑恩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

当地的古建筑有“恩施古城墙”、“利川民居”、“鹤峰容美土司城”等,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民居建筑群,如“建始县官店民居群”、“巴东县清太坪民居群”等,展现了当地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中国的少数民族很多,而土家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它历史悠久,主要是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恩施土家族地区至今保留古老的习俗―――射虫,定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节头一天为射虫日,如今年农历正月二十五为惊蛰节(公历3月5日),正月二十四即射虫日。

射虫日这天晚上,在田地边用石灰画一把弓箭,意指射杀所有的害虫。

蛰是藏伏的意思,指动物在冬天藏伏起来。

虫类是种类最多的昆虫类动物,冬天藏伏起来,叫入蛰,春天天气变暖,开始苏醒,这时正是雷雨天气,古人认为是雷声惊醒了它们,因此定了惊蛰这个节气。

虫类苏醒,对农作物的危害大,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好的办法对付它们,幻想用神力和某种利器消灭之,故产生了画弓箭射虫的习俗,意欲把害虫消灭在萌动之中,不让它生殖繁衍,以免损害庄稼,贻误农事。

这种习俗还可能与土家族的祖先巴人的历史有关。

南朝范晔著《后汉书西南蛮夷列传》,说到巴人首领廪君务相率部落沿夷水(清江)西迁时,有这样的记述: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恩施市有盐水溪,历史上曾设盐水县)有女神,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有学者论证在今恩施境内)。

虽然此虫非彼虫,但由此可见恩施土家族祖先早有射虫的经历,其间应有一定因果关系。

拓展:1、土家族的饮食习俗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风俗文化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接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恩施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独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底蕴深厚的恩施文化。

恩施是土家族的农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

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国统一禀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的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与贯。

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和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即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舞凡刚烈、音乐铿气将有力后被更句为“昭武舞”、“宣武舞”。

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有,川东巴人后商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洞、花灯碉、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2号子、带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情,即古代巴人的酒。

此酒名贵,饮誉遐迩。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热,色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村,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巴人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禀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

史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征战,祭祀中文化艺术活动的纪实。

这些艺术活动传承至今,就形成了“无事不歌舞”的民族风俗文化。

被誉为“历史悠久成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现已成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恩施市民俗节诚意中的盛会,被中外来宾誉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恩施属山区巨陵地带,海拔1000-1500m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

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农人选物和果木的生长,药材十分丰富。

恩施地区有神奇的山水风光,如利川腾龙洞、沐抚大峡谷、梭布垭石林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此外,土家族地区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值得赞赏,如咸丰唐崖土司城、恩施连珠塔等。

土家族地区成物产资源和山水风光乃是土家族民族心性潜移默化的基因,这些秀丽的山川自然造就了土家人民心灵的美丽和性格的坚忍顽强。

土家族自称“华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以白虎为图腾,认为自己与白虎血脉相承,是白虎的子孙,世世代代崇拜白虎。

土家族关于白虎图腾的神话主要有两部分,一个是廪君神话,一个是白帝天王的传达室说,按照土家语,廪君可以说是住在岩洞里的虎君。

廪君的种族繁衍生息,成为今日的土家族。

“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土家族祭祀先祖虎君,由本族巫师主持,跳摆手舞。

方廪君神话解说了土家族的族源和图腾崇拜,而白帝天王的传说解释了土家族的家教信仰。

白虎神话是土家族的精神钙片,它培育土家具有猛虎一样的刚劲勇锐,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心理品质,土家族生活之地,沟壑纵横、山多地少、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这培养了土家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美德。

另外,惩恶扬善,扶危济贫,见义勇为,也是在土家族的神话的光芒辐射下催生的质朴个性和优秀品格。

民族服饰既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外化。

民族服饰以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工艺美术的完美好结合,构成有形有感的物质文化载体。

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变迁正是土家社会历史文化的生活写照,它承载着历代民族政策演变过程,各朝代的民族政策演变制约着土家族服饰变迁规律。

“羁縻政策”是自秦汉以降,中央王朝就开始在土家族地区施行,这种政策的实施,延缓了土家族地区社会形态的发展变更。

土家族在唐宋羁縻时期,长期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少,其生活水平远远地落后于周围汉族地区。

土家地区自纺自织的土布历史悠久。

土家农家妇多会纺线、织布以供一家人穿衣之需。

织成的土布俗称“家机布”,这种布是采山里之葛,缫染成黄丝绩而成。

这一阶段是土家族服饰的草创阶段,服饰极其简陋。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开始受到中原文化特别是封建经济生活的影响,物质条件在新的选制度影响下开始改善,土家族服饰的品类开始丰富,发展起来,出现了衣裙、裤子、头饰,但男女服饰不分,皆显一式,男女均穿斓花衣和八幅罗裙。

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彻底革除了统治土家族地区几百年的土
司制度,在强权的推行下以及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土家族服饰首先在款式上,从男女到男女有别,逐步被汉族服饰所融合。

从此,男女之间的服饰差异越来越大。

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穿着与汉族无异。

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

土家族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

诞生礼,是人生开端礼,土家族是将其一并举行的,并且最为隆重。

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天举行,举行了冠礼,就表示男女已进入了成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地创家立业了。

寿礼是土家族的重大礼仪之一。

土家族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称“祝寿”。

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

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举行葬礼时,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动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

恩施,是歌的故乡,舞的海洋,在历史所留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又以民族民间歌曲最为突出最为耀眼。

在演唱上,民歌不受场地和条件的制约;在形式上,既有独唱、对唱还有盘歌和合唱;在内容上,有见景生情的,咏物感感受的,有歌颂英雄人物的,有打趣逗乐的,有向往歌颂爱情的,有咏唱历史的,有抒发心灵独白的,还有劝世哲理的;种类上,有激越奔放的号子,有温情脉脉的,娓娓动听的小调,也有活泼而富有童趣的儿歌。

恩施文化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正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优质发展的目标。

文化的作用日益受到更大关注。

因此,深入研究恩施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