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春节习俗
恩施土家年俗

作为土家族聚居地的恩施地区,自“改土归流”以来,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其风俗与汉俗交汇,形成一种奇特的年俗文化。
杀年猪制腊肉杀年猪是恩施土家人一年值得庆贺的事,杀了猪不仅可以过个好年,也是平时待人接客和全家人一年油水的保障。
恩施土家人杀年猪,先要看日子,然后请屠夫。
屠夫将猪杀死后,要在猪鼻子上划一刀再刨洗,意为我破了你的猪相,投生再不会变成猪遭杀戮了。
过去有的地方将猪杀死后,要拖到堂屋门背后盖上蓑衣藏起来,一些人扮成抢猪的样子,查找闹腾一阵子后,主家与屠夫再把猪拖出来刨洗。
其原因据说是祖上很穷,交不起富家的租粮,每年年猪被富家抢走抵了租。
有一年刚杀猪,抢猪的人就来了,便把猪藏起来,才有猪肉过年。
土家人将有无年猪杀,杀几头或多少斤肉作为贫富的象征。
猪刨洗干净后,屠夫将其分割成块。
若家里有成了亲或定了亲的儿子,要“打”肘子,一般用后腿,儿子多的人家前后腿都用。
家景好的人家打条肘,即带脊背打下来,份量重一些。
家景差的打圆肘,不带脊背,份量自然轻一些。
这些肘子是为儿子给丈人拜年准备的礼物。
有肘子吃,是土家族有女儿人家的一大骄傲,说谁家吃了肘子,便知道谁家的女儿放了人家。
杀了猪,主家要招待屠夫和亲朋好友吃一餐,一般不用猪的正身肉,只用不好收拾的“项圈”肉(猪脖子)和打肘子剩下的边用肉。
吃这一餐有个名称,叫吃“刨汤”。
屠夫和亲朋好友走后,主家开始腌制腊肉。
腌前要打红锅,即将铁锅烧红,将猪肉有皮的一面在红锅上烙,这样一是整干净肉皮中的毛脚子,二是以后再食用时,用热水一泡一刮就干净了,煮起来也容易熟。
对肉的腌制很有讲究,将生盐炒熟,拌上花椒粉,在盆或缸中放一层肉,抹一层花椒粉盐。
腌制七天左右,再起缸挂在灶前或火塘上熏炕。
讲究的人家要专打柏树枝或用花生、葵花、核桃壳烧火熏炕。
这样炕出来的腊肉味道格外香美。
打粑粑拍醪糟到了腊月末,恩施土家族人忙着打粑粑、拍醪糟,准备过年。
粑粑有三种,一是糍粑,二是印子壳,三是冻粑。
糍粑是将糯米蒸熟,或用碓舂,或用杵、槌砸打,或用削尖的竹条把子戳揉,把糯米饭整成泥状,再分捏成团,挤压成饼或在专用木模中压制成形,便是糍粑了。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恩施市,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恩施市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年画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主题。
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这些年画,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通过这些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恩施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石鼓舞蹈石鼓舞是恩施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这种舞蹈以石鼓为乐器,演员们在石鼓的伴奏下跳舞,表演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石鼓舞蹈既富有节奏感,又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它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三、巴人布艺巴人布艺是恩施市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种布艺通常使用彩色的纱线编织而成,以花纹和图案为特色。
巴人布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布艺常常被用于家居装饰和服装设计,展示了恩施市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四、三峡民歌三峡民歌是恩施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民歌通常以自然景观、爱情故事和农田劳作为主题,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著称。
在恩施市农村地区,人们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唱起三峡民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情感。
五、妙笔山水画妙笔山水画是恩施市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画作通常以崇山峻岭、清溪流水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题。
艺术家用精湛的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山水景色绘制在纸上,形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作。
妙笔山水画展现了恩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综上所述,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木版年画、石鼓舞蹈、巴人布艺、三峡民歌和妙笔山水画都是恩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欣赏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恩施市的独特魅力。
恩施过春节的风俗

恩施过春节的风俗
1. 贴春联:
恩施在春节期间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其中之一便是贴春联,年复一年,在每座大门门楣头上贴上春联,向外宣洩着“龙马精神”,深入每个人的心灵,表达着对新年新朝满怀福气之意。
2. 初一起大早:
初一起大早是恩施地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每逢初一,家里就热热闹闹的,鸡鸣犬吠,像从前老百姓每年从上手至下头都要好好的列一番家计,才能迎来好年。
3. 装灯笼:
装灯笼是恩施地区过春节的传统民俗。
在除夕,每家每户都会把家里的灯拆出来,加上新的灯线,把家家户户的灯笼编织成一条长长的彩虹,照亮了整片大地。
4.太极舞:
另外,在恩施过春节期间,还有着全民一起喜欢玩耍的太极舞传统民俗。
太极舞一般历来男子演出,以姿态优雅,柔软舒缓的动作形式把端庄、大气、古雅、庄重的礼仪表演出来,意在通过动作的表演来传达恩施人民坚定的新年新气象,迎接新的年头。
5.斗糖果:
斗糖果不仅是恩施本地的春节传统民俗,在恩施过春节期间,也有大批游客走过来,来恩施斗糖果作为纪念,原住民请客和亲友们一起来斗糖果,一方面以斗糖果来表达自己内心愿望,另一方面也表达着祝福他人福气。
恩施州家乡风俗作文

恩施州家乡风俗作文篇一《恩施的年俗》在恩施州,过年那可是有一套独特又有趣的风俗。
每到年关,家里的长辈们就开始忙得热火朝天。
杀年猪可是个大事儿。
那猪被几个人从猪圈里拽出来的时候,叫得那叫一个响亮,感觉整个村子都能听见它的抗议声。
然后,屠夫拿着光亮亮的杀猪刀,瞅准时机,一下子就刺进去,猪血就汩汩地流到准备好的大盆里。
这猪血可不能浪费,得做成美味的血粑粑呢。
再说扫尘,可真是全家出动。
老妈会给我个鸡毛掸子,让我把那些个柜子上的灰尘扫一扫,我就像个大侠挥舞着宝剑一样,把灰尘弄得四处飘散,结果被老妈好一通数落,让我轻点。
我爸则拿着大扫帚在屋梁上扫蜘蛛网,那蜘蛛网积了一年,厚得很,扫下来就像一朵朵灰色的雪花。
等到大年三十儿,贴春联就成了我的活儿。
那春联可不好贴,我得搬着凳子,拿着浆糊,一会儿左边高了,一会儿右边歪了,急得老爸直跺脚。
还得时刻小心身后那些调皮的小孩,冷不丁就把凳子给挪走,我一屁股坐空倒在地上,他们就哄笑起来。
年夜饭就更丰盛了,满桌子都是好吃的。
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还时不时地开个玩笑。
爷爷总会说他小时候过年的事儿,什么只有几块糖就能乐一整年啦,哪像现在整桌子都是肉。
一家人就在这欢声笑语中迎来新的一年。
恩施的年俗,就像一部古老又有趣的家庭电影,年年都在上演。
篇二《恩施土家女儿会》恩施的土家女儿会那可是相当有意思。
女儿会一来,姑娘们都打扮得格外漂亮。
头上戴着漂亮的银饰,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
小伙子们呢,也都穿戴整齐,就盼着在会上能相中一个心仪的姑娘。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女儿会,那场面就像个超级大集市。
到处都是人挤人,我被裹挟在人群里,就像一片小树叶被卷进了洪流。
先说说那些摆摊儿的。
摆着各种特色的小物件,有手工编织的香囊,色彩斑斓的,绣着各种图案,什么花草啊,蝴蝶啊。
我就好奇地拿起来看,摊主是个老奶奶,她就笑着说这个香囊能辟邪呢。
还告诉我这香囊的针法可有讲究了,是她花了好长时间才绣好的。
还有那些个卖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那图案实在太美了,有双凤朝阳,有蝴蝶戏花。
土家族山寨,春节名曰赶年,而赶年...

土家族山寨,春节名曰赶年,而赶年...土家年肉在鄂西恩施土家族山寨,春节名曰“赶年”,必须比其他民族提前一到两天来过。
其实,土家族一年中要过三次年,除了春节的“赶年”以外,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和十月初一,土家人还分别要过“六月年”和“十月年”。
如果在这些年节期间造访鄂西土家族,好客的土家人一定会请你吃一种鲜美至极的年肉。
年肉也叫刀头肉或大肉,长方形,每块重约1斤。
其制作过程是,将猪肉切成长条,从有皮的一面中部切数刀,但下部的瘦肉却要相连,这种欲断不断的连肉大多是在过年的时才享用,取其谐音,就叫年肉了。
做年肉,先要拌上盐、花椒、蒜泥、香葱、味精等佐料,与糯米一起装入蒸笼,用大火蒸得烂熟,就可以盛入大盘食用了,蒸好的年肉晶莹滑软,味道鲜美。
也有用腊肉做年肉的,一般在冬至之后杀猪,将肉切成长条,均匀地抹上加了花椒炒热的盐,腌制十天,再用筲箕滤干水分,然后用铁钩挂起来,用柏树枝烟熏烘烤多日,一直到呈棕红色后,才挂于屋檐下任由穿堂风风干。
到了春节时,取下来配上糯米蒸熟,对于外地人来说,这种腌制过的年肉比新鲜的年肉好吃多了,肉比较紧实,既有浓郁的腊香,又有糯米的清香,与鲜肉制作的年肉一样,都是土家人春节期间的一道主菜。
土家人性情豪爽,热情好客,用年肉来招待客人可以说是极高的礼遇,这对外地不爱吃肥肉的人来说,却是既头疼又必须过的一道关。
试想:一般人家做肉菜,习惯将肉切得细小,只有扣肉和蒸肉的条块才稍微大些,但绝对没有土家人的年肉这般硕大,而且瘦少肥多,吃起来确实有些腻人。
可土家人却常常以能吃年肉为荣,就像当地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样:“只有吃得了年肉的人,才是土家族的好儿孙。
”所以,当主人礼节性地往客人碗中夹大块的年肉时,一定要心无旁骛大快朵颐,千万不要辜负了土家人的一番美意。
至于土家人为何偏爱食年肉,当地也流传着好几种说法呢。
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这里并不是土家族人的聚居地,他们的祖先当年因家乡闹水灾而逃难来到此地定居时,除了一块很大的猪肉,什么也没带,所以将其视为养身立命之物,格外珍惜。
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

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的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民俗活动的地方。
这个地区的文化节庆活动以及民间传统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恩施市的文化节庆和民俗活动,探索这些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为人们带来的欢乐和思考。
一、文化节庆活动1. 恩施秋季文化节恩施秋季文化节是恩施市最为盛大的文化庆典之一。
每年的9月中旬,恩施市举办这一文化节庆活动。
活动期间,市区内举行各种文艺表演、民间乐器演奏、艺术展览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尤其是传统歌舞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深受欢迎。
这个庆典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恩施花灯节恩施花灯节是每年的春节期间恩施市的传统庆典。
这个节日以花灯为主题,各种形状各异的花灯亮相于恩施市的大街小巷。
花灯制作精美,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除了欣赏花灯,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等有趣的互动活动。
恩施花灯节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视觉盛宴,也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民俗活动1. 恩施木偶戏恩施木偶戏是恩施市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
这种表演通过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向观众讲述各种故事和传统神话。
恩施木偶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形象生动,台词幽默,给人带来了欢笑和思考。
这种传统表演形式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之久,它不仅是恩施市民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2. 汉江船娘汉江船娘是恩施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她们身着华丽的汉服,坐在汉江畔的小船上,卖唱唱木偶戏或背古诗。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也成为了恩施市的一张名片。
汉江船娘以其婉约动人的形象和优美的歌声,让人们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地域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的意义文化节庆活动和民俗活动在恩施市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展示了恩施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恩施节日风俗作文450字

恩施节日风俗作文450字
得嘞,咱们来聊聊恩施那儿的节日风俗吧。
恩施,这地儿民俗风情浓郁,节日习俗更是多姿多彩。
就说那春节吧,家家户户得贴对联、挂灯笼,红红火火地迎接新年。
除夕夜,全家人得围坐一桌,吃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饭后,老人得给小孩发红包,也就是压岁钱,希望他们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到了元宵节,那就更热闹了。
得吃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
晚上,街上挂满了五彩斑斓的花灯,大人小孩都得出门赏灯,猜灯谜,乐在其中。
再来说说土家族的赶年节。
这可是他们的大日子,得穿上新衣,备上美酒佳肴,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欢聚。
还得跳起摆手舞,唱起山歌,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还有端午节,家家户户得包粽子、赛龙舟。
粽子口味多样,有肉的、有蛋黄的、还有红枣的,各有特色。
赛龙舟更是热闹非凡,各支队伍在江上奋力拼搏,观众们则在一旁加油助威,好不热闹。
总之啊,恩施的节日风俗真是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地方的特色。
你要是去了那儿,可得好好体验一番,感受那浓浓的民俗风情。
湖北恩施过年的风俗

湖北恩施过年的风俗
湖北恩施过年的风俗主要有:
1、守岁:守岁是恩施过年最重要的习俗,家家户户在除夕夜
守岁,相互祝福,期盼新的一年能有更好的生活。
2、灯笼:每家每户都会挂上彩灯笼,灯笼的形状各异,有的
像鱼、蝴蝶、苍蝇等,也有的像山水、花草等,灯笼的颜色也各不相同,彩灯笼缤纷夺目,照亮了恩施的大街小巷。
3、烟花:恩施人过节热衷于放烟花,烟花的颜色缤纷,烟花
的烟火更是绚丽多彩,像极了春节的盛大气氛。
4、拜年:恩施人过年期间,亲戚朋友会互相拜年,互相祝福,把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传递给每一个人。
5、吃团圆饭:恩施人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团圆饭,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起吃团圆饭,共同庆祝新的一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春节习俗篇一:恩施春节民俗调查.doc恩施春节民俗调查1002杨宝摘要:恩施是土家族、苗族集中地区,民俗很多,但仍以传统春节最为隆重。
在这民族地区,其春节自然有许多特殊习俗,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如过赶年、杀年猪、吃刨汤、煮甜酒、打糍粑、吃大肉、打年货等等。
春节尾巴上是我们土家人注重的另一喜庆节日——元宵节。
此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舞狮子、玩龙灯、演板凳戏、猜灯谜、吃汤圆等等,热闹非凡!关键词:恩施民族地区春节民俗元宵我的家乡在恩施,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这里素有“华中植物园”、“鄂西林海”之称;这里被誉为“茶叶王国”、“水能王国”、“华中药库”和“世界硒都”;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董必武、贺龙、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展过革命工作;这里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是土家文化的摇篮,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肉连响、《龙船调》、《黄四姐》;这里还是一个山清水秀、石美洞奇,有着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生态旅游境地。
因此,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度过的是一个祥和的兔年春节!下面是我对恩施的春节民俗调查。
一、春节简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二、春节的历史与传说:(一)历史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
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
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
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
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二)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后来才演变为春联的。
三、春节过程:湖北年歌:“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
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些歌谣都简明地说出了春节的过程,但恩施不重视腊八,春节一般是从小年到元宵。
下面让我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恩施的这个兔年春节过程。
(一)腊月二十四——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我们祭灶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1.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女人是不祭灶的。
2.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我们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恩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我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二)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准备年货:这四天是我们准备年货阶段。
1.二十五——杀年猪、吃泡汤。
土家人善养猪,家家户户都喂养着大肥猪,二十五这天杀了年猪后邀请亲朋好友来吃年肉,叫“吃泡汤”,一起分享自己一年的劳动果实,体现了我们土家人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特点。
其中杀猪的时候有很多讲究,如女性不能观看,通过猪血的颜色来预测来年的财运,如果刀上沾满血、血色鲜艳、多而嫩,那么表明来年财运好!同时,屠夫要说上几句吉利的祝福话,叫“封增”。
然后,会给新鲜肉洒些许盐,用松枝熏,制腊肉。
2.二十六——赶场打年货。
我们土家人逢三、六、九赶场,购买年货,主要是自己家不能制作的物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糖果、啤酒、白酒(特产包谷酒)、酒曲(制作醪糟,也即甜酒)、白糖、调料等等。
3.二十七——制作年货。
这一天非常忙,要推豆腐、磨豆皮、生豆芽、推合渣、制鲊广椒、打糍粑、发米粑粑或包谷粑粑、制麻糖、煮甜酒(米酒、醪糟)等等。
当然这一天不是非得把这所有的事做完,只是以制作年货为主罢了,其他时候也可以做。
(1)合渣恩施民间常用便菜。
它的制作很简单,只要将黄豆浸泡发胀,用石磨磨成细浆,用水煮沸、拌菜屑、盐即可,稀稠自便,具有不损黄豆全部营养之优点。
恩施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
(2)鲊辣椒又称鲊辣椒,它是恩施城乡居民的风味菜。
由于恩施人特别喜爱酸辣,所以有“三天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儿抓”的民谚。
它是用鲜红辣椒屑和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每年白露后制作,储存于坛中密封,半月后即可食用。
4.二十八——写春联、贴春联。
过去的春联都是请人写的,现在有细微变化,部分人倾向于买春联,因为简单又好看。
但还是有很多人继承着传统习俗,找一位老先生写,这其中的讲究可多了。
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三)二十九、三十——过年:1.二十九——过赶年。
恩施土、苗人比汉族人提前一天过年,叫“过赶年”。
如果农历腊月大就是二十九过年,腊月小就是二十八过年,有“春来忙田,腊来忙年”的规矩。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一大早,女人就开始忙年饭,男人就开始忙放鞭炮以辞旧,欢庆这一年的收获与圆满或者排除这一年心中的悲伤,总之,让一切随着轰轰的炮竹声远去。
放完炮竹后,男人就端着女人煮好的猪头祭祀神灵,包括天地、家神、灶神、火神、财神、门神等等。
一般团年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我们却是在二十九的中午,整个家族都聚在一起,吃团年饭。
团年饭非常丰盛,以土家人酷爱的火锅为主,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配以土家特色菜,喝土家特产酒,男人喝包谷酒,女人喝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