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合集下载

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研究

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研究

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研究石柱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分布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丧葬仪式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家族的丧葬仪式中,有一种被称为“坐堂锣鼓”的表演形式,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入手,探索其在土家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土家族丧葬仪式概述土家族是一个重视宗族和家族的大家庭型社会,丧葬仪式在土家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土家族的丧葬仪式通常由家族长辈负责组织,参与者包括亲朋好友和村里的村民。

丧葬仪式按照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进行,包括出殡、守灵、下葬等环节,其中很多环节都伴随着特定的音乐、舞蹈和表演。

在土家族的丧葬仪式中,有一种被称为“坐堂锣鼓”的表演形式,是丧葬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坐堂锣鼓的表演形式“坐堂锣鼓”表演是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通常在守灵和送葬的过程中进行。

表演者穿着传统的土家族服饰,手持锣鼓,在守灵室或者灵堂内摆设的一张特制的长桌上进行表演。

表演者通过击打锣鼓、舞动身体,配合特定的音乐和歌曲,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

坐堂锣鼓的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

表演者通常由家族中的青年男女担任,他们需要在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和节奏感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的排练和学习,才能够胜任这一重要的任务。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逝者的身份地位进行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表演,以表达家族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思。

三、坐堂锣鼓在土家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坐堂锣鼓作为土家族丧葬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坐堂锣鼓表演是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一项重要传统,它承载着土家族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之情,是家族亲朋好友们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

在土家族的传统观念中,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可以为逝者超度亡灵、安抚家族情感、化悲为乐。

坐堂锣鼓表演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丧葬仪式的独特魅力,而且承载着土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土家族独特丧葬仪式——'生斋'

土家族独特丧葬仪式——'生斋'

为父母祈福,“生道场”仪式其实质也是让“道士先生”为接受
仪式的老人祈福送终,撇开与宗教相关的部分,我们能够很明 白的看到其中包含的人文关怀,尤其是“生道场”这一仪式更 是能让人感受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内涵。 尽管“生斋”文化已经渐渐没落,其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却 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孝容穆林《罕见的土家生斋》刊于《旅游》2007午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镇的采访过程中发现,就算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土家族人真正
了解“生斋”的也是很少的,年轻~代中更是很多人都没有听 说过,对此一无所知。据道士先生向师傅说,在他从业近二十 年的道士生涯中,只做过两场“生斋”。由此可见,“生斋”作为
土家族丧葬文化最为特别的部分,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另外,
由于地区差异和其他文化的影响,沙道沟镇的“生斋”仪式也 与一般传统的仪式有所不同。
对州
神州文化
土家族独特丧葬仪式
胡程恩史廷婧叶豫锦向阳
“生斋”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就像人们所了解的那样,葬礼是为了纪念已经故去的人 而进行的一系列丧葬活动。然而,在土家族的聚居地区,存在 着一种罕见而又独特的丧葬活动,那就是给活人做葬礼。这 种给活人做的葬礼被称作“生斋”,是一种特殊的祝寿仪式,而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一带又有一种另类的 在“生斋”的仪式中,首先需要”道士先生”迎请天真地圣、水哲 阳贤降临法坛,辅佐行持,剿灭邪污、祛除外道,埋葬火烛,传 停风雨,大放晴明。然后开坛,仰烦雷威,下赴法坛,大阐灵 威,涤内外之妖气,荡五分之煞暴,结就法界,降伏众魔,俾善
“生道场”,和我们查阅资料所得的“生斋”有所不同,尽管二者 都是给活人做葬礼,湖北宣恩的“生道场”却是专指为那些没 有子女后代的老人进行的一种特殊仪式,将老人生前的金钱

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为例

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为例

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为例胡程恩李素秋史廷婧叶豫锦向阳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要:土家族丧葬文化,是土家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本文献综述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为例,从多角度探讨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丧葬;传承;变化前言土家族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习俗,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探索土家传统丧葬文化内涵与发展变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家族丧葬发展基本情况简介土家族,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民族。

“古老”是因为“土家人”是古代“賨人”的后裔,“新兴”是因为“土家人”虽然存在千百年,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获得了正式称谓。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土家族已形成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丧葬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保留了先民悼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现存的许多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最好记录。

“绕棺”和“跳丧”就是土家族至今依然保存的古老葬俗。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家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对外界开放给土家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土家丧葬文化在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断传承发展。

二、土家族丧葬文化在传承中的特色及其变化(一)特色土司时期由老土司主持葬礼,一般土司会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司哭丧,老土司唱丧歌,吹牛角,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近代以来,以宣恩县为例,丧葬活动由“道士先生”主持,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打绕棺也叫度亡,它是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主体。

包括度亡、绕棺、绕佛、破界、散花、出权、送棍、入葬等过程。

绕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复杂,从形式上讲可分为一日绕、三日绕、七日绕;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大绕、中绕、小绕。

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在进行具体法事活动时必须根据丧家的意愿和财力物力来决定。

富有者可举行三日或七日绕,这就是打大绕棺,做道场法事,这是十分隆重的。

但如果丧家贫寒缺少钱财,那就只好实行一日绕。

在土家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无力承受得起如此耗资,一般都实行小绕法事,这样既简单又节省,同样可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之情。

为使读者对土家族丧葬文化有所了解,领略土家族奇特而又风趣的丧葬习俗,现将绕棺习俗的几个情节简介如下。

度亡土家人认为,人初死时,处于一片迷蒙阶段,不知所向,要入阴曹地府,不知从何处入。

因此,需要道师做法事,把亡灵引到正确进入阴曹地府的路径上去。

这种法事活动叫度亡。

在土家族地区,请道师为死人超度亡灵,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度亡的法事主要以佛事活动为主体,道师请主人详细告诉死者的生年八字和死年的日子时辰。

然后道师根据亡者家属告知的情况,赶写一篇祭文,为亡者安排一个灵位,以安定亡者的亡灵,不致使他东游西走。

灵位安排停当以后,道师就开始做一道简单的佛事活动,为亡者入阴界开脱罪衍,指明迷津,使亡者得以顺利入界。

导桥按照土家族丧葬文化史观,人死后要过很多险要的关隘,才能顺利地到达阴曹地府。

过险关就必须道师引导,为其打通关节,方能畅通无阻,顺利过关。

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就是“奈何桥”。

奈何桥是进入阴曹地府至关重要的一道关口,因为桥头桥尾都有牛头马面把守。

按照土家族生死观俗,人在世时作恶多端,罪恶累累,死后在过奈何桥时,牛头马面是善恶的执法者,它们能辨善恶。

如果恶人过桥时,牛头马面这对铁面无情的执法者,就会将恶人用铁叉叉下万丈深坑内,深坑内有许多毒蛇猛兽,一旦被叉下坑后,就会被毒蛇猛兽撕咬,使你受到最痛楚的皮肉之苦,死者也就永远陷入无边的苦难深而永世不得超生。

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研究

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研究

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研究石柱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的重要支系之一,其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是一项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传统仪式。

本文将对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一、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概述石柱土家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丧葬仪式在土家族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土家族人民相信死后有来世转世的信念,因而对丧葬仪式非常重视。

丧葬仪式通常分为“送灵”、“入殓”、“奠灵”、“告别”、“出殡”和“安葬”六个环节,其中“告别”环节是整个丧葬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告别”环节中,石柱土家族特有的“坐堂锣鼓”仪式便是其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仪式以其庄严、神秘和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为土家族丧葬仪式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石柱土家族“坐堂锣鼓”仪式的起源与发展石柱土家族“坐堂锣鼓”仪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土家族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

土家族人民有着十分虔诚的宗教信仰,他们相信在丧葬仪式中表演“坐堂锣鼓”可以帮助亡灵顺利转生,获得来世安宁。

这种信仰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并在文化传承中得到了发展与弘扬。

在石柱土家族社会中,“坐堂锣鼓”仪式最初是由专门的“锣鼓队”表演,其队员均为村落中的年轻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仪式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表演形式,成为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一大看点。

“坐堂锣鼓”仪式的舞蹈动作以模拟人们挽歌的方式为主,表达出对逝者的思念和祭奠。

锣鼓声和舞蹈动作通过特定的编排和配合,给人以美感和震撼力,极大地丰富了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

石柱土家族“坐堂锣鼓”仪式在土家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丧葬仪式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更是土家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凝聚了土家族人民对祖先的尊敬和对逝者的哀思,是土家族文化的活态表现。

“坐堂锣鼓”仪式可以增进族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仪式表演中,村民们以锣鼓为伴以及歌舞的形式来追思逝者,共同挽歌,祭奠先人,从而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和族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土家跳丧

土家跳丧

人有生老病死。

从古到今,人最恐惧的怕就是死亡了。

可是你听说过把丧事当成喜事办、赞美死亡的民族吗?这个民族就是土家族。

为此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悼念亡人的民间舞蹈。

这种舞蹈就叫“跳丧”,也叫“跳丧舞”或“跳撒尔嗬”。

土家族有句俗语,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

村上死了老人,一般装殓入棺后要在堂屋里停放1至3天,晚上则由亲朋好友前来跳丧陪伴亡人。

跳丧舞为一人击牛皮鼓叫歌,众人围着棺材接歌起舞。

脚跟鼓点鼓跟脚,无弦乐伴奏。

击鼓者领唱,对舞者和,均为高腔俚调,边唱边舞。

舞者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一齐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唱着古老、粗犷、格调明快而独具民族特色和浓郁山乡气息的曲调,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跳的人一般为4至8人不等,最多可达数十人,甚至上百人。

跳丧舞的音乐、舞蹈和歌词均无悲沉之感,音乐高亢欢快,舞步健美勇武。

歌词内容十分广泛,死者的生平事迹、前唐后汉的历史传奇、真挚的爱情故事、日常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题材。

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四三式,上下句,也有“五句子”,保持着古代巴歌“竹枝”、“杨柳”等曲牌格律形式,内容古朴。

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跳撒尔嗬喂”,或“解忧愁噢”,表示为死者家里散忧愁。

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6/8拍较普遍。

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

当唱到感情交融时,掌鼓者还会绕开鼓座加入舞者行列,时而用鼓槌在鼓上敲击节拍。

跳丧舞的种类很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杨柳”等二十多个类型。

按模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狗连裆”、“燕儿含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滚身子”等。

跳丧舞与土家先民巴人的图腾信仰有着渊源关系。

跳丧舞的动作主要是模拟虎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形象,这无疑是土家先民们狩猎劳动形态的重复和再现,可以说跳丧舞的原始形态就是“狩猎舞”。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因地域有异,各具特色。

土家族对亡者一般都棺木土葬,寿终正寝的称“白喜事”。

与大众认知的传统丧葬不同的是,土家族的丧葬活动并不带过多的悲情色彩,土家族面对死亡是以“喜”为主,欢送亡人,土家族人认为灵魂不死,冥界也如人间一样的陈设,并且现实世界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世的立马投生,但要经过一套复杂流程,需请法师来帮助。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让逝者高高兴兴地归去,要走“顺头路”,所以丧葬气氛反而热闹非凡。

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丧葬流程,大致如下:哭丧:老人闭上眼睛,停止呼吸后,家人立刻放声大哭,以表示对老人感情之深。

烧落气纸:老人最后一口气出,再没进气时立刻烧的纸,并同时点燃香烛,土家民俗认为落气纸一烧,亡人下到冥间就能立马用,而烧后的纸灰也会在之后下葬时放到棺材底,否则钱就不属于亡人。

烧水:与烧落气纸同时进行,提前从河边水塘打来的清水,用烧落气纸的火来烧,在大铁锅里放一个小铁三角架,再把装满水的陶罐子放在三脚架上,然后把纸放三脚架下烧,这样烧的钱才能送到亡人手中。

报丧:又称“把信”,一边放鞭炮一边通知亲朋好友来参加葬礼。

沐浴:又叫“揩三神”、“三拂子”,用陶罐烧好的水给老人擦澡。

装老:给老人穿寿衣停丧:又叫“下床”,把老人抬到门板或硬木板上,这个过程直至下葬。

盖纸:停丧后用黄钱纸盖住老人面部,也有地区用黑布。

守孝:去世当天安排人守夜进材:即将老人抬进棺材,土家族人把棺材叫做“方子”或简称为“材”,一般是孝子抬头,孝婿抬腿。

发丧:放鞭炮,送灵队伍将棺材抬进山。

上山下井:抬棺材进入墓地,放到提前挖好的土坑里。

垒坟:掩坟,又叫“培坟”,用石块垒在将坟周围固土,垒好的坟也叫“堆金葬”复三:入土三天后家人去祭拜,放鞭炮,敬茶酒饭,化纸钱,烧香烛。

亲人去世,邻里齐聚,唱丧歌,打丧鼓,追祀亡灵,歌舞以祭,人们习称之为跳“撒尔嗬”,这是以丧歌中的“撒尔嗬”衬词而得名。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

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留下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下面小编推荐土家人的丧葬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3)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4)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5)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

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

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

“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

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

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

“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

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

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

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

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

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

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

“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

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

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