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丧葬习俗范文

合集下载

大同农村丧葬习俗的作文

大同农村丧葬习俗的作文

大同农村丧葬习俗的作文《大同农村丧葬习俗之我见》在大同农村,丧葬习俗那可是相当有讲究的事儿,就像一本古老又神秘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统的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村里的李大爷去世了。

这消息就像一阵风,把整个村子都吹动了。

很快,丧葬的流程就开始了。

首先要报丧,一般是逝者的儿子们,穿着素白的衣服,挨家挨户地去告诉亲戚朋友们这个悲痛的消息。

他们脸上带着悲戚,每到一家,未开口眼泪就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声音也哑哑的,说一句“我爹走了”,那屋子里的气氛瞬间就凝重起来。

然后就是布置灵堂。

在李大爷家的正屋中间,摆上了那口冰冷的棺材。

说是棺材,可一点都不简单。

棺木是早早准备好的,厚实而沉重,看起来就很庄严。

灵堂四周挂满了白色的布幔,在风中晃荡着,就像一种无声的哀伤诉说。

棺材的前面摆放着香烛,火苗一闪一闪的,像是在为死者的灵魂照亮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

李大爷的遗像就静静地放在那里,目光静静地望着前方,仿佛还在守护着这个家。

之后连续好几天,家里人早上晚上都要哭灵。

妇女们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啊。

我就看见李大爷的儿媳妇,坐在灵堂前的草垫子上,哭得满脸都是泪水鼻涕。

她一边哭一边诉说着李大爷生前的好,从他怎么辛苦劳作养活一家子,到他对孙子孙女的疼爱,那真是点点滴滴都记得清清楚楚。

什么“爹呀,你上次还给娃塞了零花钱,你怎么就走了呢”,哭得周围的人也跟着落泪。

到了出殡那天,那阵仗可大了。

一群人抬着棺材缓缓地走在村子的小道上。

前面有吹唢呐的,那唢呐声呜呜咽咽的,就像在抽抽搭搭地哭。

还有人一路撒着纸钱,那白纸片在空中飘飘洒洒,落在地上像是给李大爷铺的路。

队伍里的亲戚们都穿着白色的丧服,低着头默默地走着。

人们抬着棺材,深一脚浅一脚的,因为棺材重,大家的表情都紧紧绷着,可又透着一种肃穆的坚决,就好像完成一项无比神圣的使命。

当棺材最终入土的时候,大家仿佛都松了一口气,又像是有什么东西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下面。

这就是大同农村的丧葬习俗,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生者的思念。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丧葬习俗是指人们在亲友去世后所遵循的一系列礼仪和风俗。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哀思、缅怀逝者,同时也是人类对死亡的一种尊重和敬畏。

下面是一篇关于丧葬习俗和流程的范文。

丧葬是人生中最为庄重的仪式之一,它是对逝者的告别,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在世俗社会和宗教观念的影响下,丧葬习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程。

接下来是停灵。

停灵是指在去世后,将逝者的遗体放置在丧室或者家中供人们吊唁和瞻仰。

家人会将逝者的遗体装入棺木,并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家人和亲友们会在此期间到丧室或家中祭祀、烧香,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

随后是告别仪式。

通常在停灵的第几天,会举行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通常有奠仪、挽联、追悼会等环节。

奠仪是指在家中或丧室内摆放供祭祀的饭菜,表示对逝者的供养和祈福。

挽联是指家人、亲友撰写的表达哀思和对逝者追思的文字,通常悬挂在丧室门口或棺木上。

追悼会是亲友们集体缅怀逝者的场所,他们会献花、奏乐、唱挽歌等,表达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思。

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就是出殡和丧葬的环节。

在一些地区,遗体会由家人抬着送入灵车,然后由亲友和亲属跟随灵车,载着遗体前往墓地或火化场所。

丧葬现场通常会有牧师、僧人或宗教领袖主持仪式,进行祈福、诵经、祭拜等。

在墓地或火化场所,家人和亲友会再次献花、缅怀逝者,并进行最后的告别。

丧葬仪式结束后,还有一些后续的仪式和行动。

一些地区会在丧葬后的一定时间进行回祭,家人和亲友再次聚集在一起,祭祀逝者的灵魂,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祈祷。

同时,也有一些地区会举行忌日祭祀和祭祖活动,持续缅怀逝者,并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丧葬习俗和流程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丧葬习俗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

在进行丧葬习俗时,我们要尊重逝者的意愿和家属的要求,遵循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以尊重逝者和安抚亲友的情感。

丧葬习俗的存在,除了是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外,更是社会和家族纽带的延续和凝聚力的体现。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打绕棺也叫度亡,它是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主体。

包括度亡、绕棺、绕佛、破界、散花、出权、送棍、入葬等过程。

绕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复杂,从形式上讲可分为一日绕、三日绕、七日绕;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大绕、中绕、小绕。

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在进行具体法事活动时必须根据丧家的意愿和财力物力来决定。

富有者可举行三日或七日绕,这就是打大绕棺,做道场法事,这是十分隆重的。

但如果丧家贫寒缺少钱财,那就只好实行一日绕。

在土家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无力承受得起如此耗资,一般都实行小绕法事,这样既简单又节省,同样可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之情。

为使读者对土家族丧葬文化有所了解,领略土家族奇特而又风趣的丧葬习俗,现将绕棺习俗的几个情节简介如下。

度亡土家人认为,人初死时,处于一片迷蒙阶段,不知所向,要入阴曹地府,不知从何处入。

因此,需要道师做法事,把亡灵引到正确进入阴曹地府的路径上去。

这种法事活动叫度亡。

在土家族地区,请道师为死人超度亡灵,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度亡的法事主要以佛事活动为主体,道师请主人详细告诉死者的生年八字和死年的日子时辰。

然后道师根据亡者家属告知的情况,赶写一篇祭文,为亡者安排一个灵位,以安定亡者的亡灵,不致使他东游西走。

灵位安排停当以后,道师就开始做一道简单的佛事活动,为亡者入阴界开脱罪衍,指明迷津,使亡者得以顺利入界。

导桥按照土家族丧葬文化史观,人死后要过很多险要的关隘,才能顺利地到达阴曹地府。

过险关就必须道师引导,为其打通关节,方能畅通无阻,顺利过关。

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就是“奈何桥”。

奈何桥是进入阴曹地府至关重要的一道关口,因为桥头桥尾都有牛头马面把守。

按照土家族生死观俗,人在世时作恶多端,罪恶累累,死后在过奈何桥时,牛头马面是善恶的执法者,它们能辨善恶。

如果恶人过桥时,牛头马面这对铁面无情的执法者,就会将恶人用铁叉叉下万丈深坑内,深坑内有许多毒蛇猛兽,一旦被叉下坑后,就会被毒蛇猛兽撕咬,使你受到最痛楚的皮肉之苦,死者也就永远陷入无边的苦难深而永世不得超生。

张家界丧葬文化作文

张家界丧葬文化作文

张家界丧葬文化作文在张家界一带的土家族把丧事称为“白喜”。

对死亡待有乐观态度,认为高龄老人去世是“顺脚路”,成为生命礼赞、祝福新生的一种土家巫文化,对死亡是一种“灵魂不死”、“死后脱生”、“死是福”的生死观。

认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婴儿降世一样可喜可贺。

因此,土家族人死后有绕棺、跳“丧葬舞”的习俗,起源于清江流域的武落钟离山,是一个勇猛强悍的部落,在清江上游的盐阳、夷城等地建立过原始部落联盟,后来成为了巴国。

魏晋南北朝时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

”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叫啸以兴哀,“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

”在鄂西生息过的巴人,死了老人,阖族不悲,且把它当作欢乐的喜事,举办“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合族举庆,以祝其功,这在当时当地的汉人是不会这样办的,表现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流行的长篇歌词是“走进门来抬头望,桑木弯弓挂墙上”,“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从绕棺、跳“丧葬舞”以: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儿衔泥、幺妹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是巴人对他们祖先劳作、生活和娱乐的高度概括,如“凤凰展翅”,二人背对背,双臂展开,上下扇动,恰似凤凰展翅欲飞,其动作含蓄,隐喻力强。

擦痒”,二人背靠背,双手叉腰,左右相对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颤动,稳健明快。

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过后,酒醉舞蹈,人们疲倦欲困时,舞者跳着跳着,忽听鼓点一变,二人中的一个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然后两人躬身相对逼视,忽而击掌、撞肘,前纵后掀,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弓翻跃过来,其动作形象给人以其祖先为虎的粗犷雄壮的崇敬感受。

其他动作不少是模拟表演他们的先民掷镖渔猎、厮杀械斗的动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击掌,“幺姑姐筛箩”是土家族习俗浑朴、淳厚古雅的写照。

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共五篇)

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共五篇)

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共五篇)第一篇: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古奇异趣羌葬俗丧葬是整个社会文化基因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葬法虽多种多样,葬俗亦百态纷呈。

但它实际上始终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它不仅象征人们头脑中的彼岸———鬼神世界,也象征着人生彼岸的现实世界。

反映了芸芸众生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

它是人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认识所形成的,有其时代的烙印。

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资料表明,丧葬习俗不是人类在诞生时就具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现象。

早期人类,人死以后并不埋葬,而是在死后就地抛弃尸体,置之不理。

如《孟子·滕文公》篇:“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人类最初的丧葬活动是为了保护尸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智力逐步增长,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人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就没有知觉。

将来,“灵魂”还会回到“肉体”里来。

因此,活着的人要把死者的“肉体”保护好。

这种对“肉体”的保护行动,就是早期的丧葬活动。

我国的丧葬礼俗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

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下室有墓葬的遗存。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贵贱的进一步分化,丧葬仪式也逐渐增加了宗教的仪式行为。

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基本具备。

在我国古代,人死之后,由于地域的不同,丧葬习俗也不一,有“三葬”、“四葬”之说。

《大唐西域记》卷二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飘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中国历代葬礼》云:“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生活环境关系密切。

实行树葬的,多为生活于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国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挂于树上,三年后才焚烧尸骨;水居民族,如独龙族对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中,任其飘流;中国西北的氐羌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区,火于生活的重要性特别突出,丧葬便盛行火葬。

庆阳丧葬习俗介绍范文

庆阳丧葬习俗介绍范文

庆阳丧葬习俗介绍范文以农为本的庆阳经济,决定了汉民族自遥远的古代以来就形成了视土地为生命,讲究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的思想意识,土葬成为汉民族数千年以来的标准葬式。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庆阳丧葬习俗介绍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庆阳丧葬习俗介绍范文庆阳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

凡死于宅外者,灵柩一般不能抬入院内,须停置于大门外。

如要入宅,需破墙而入;死者入葬全山前,所有孝子均不得入他人宅院;每写灵牌时,都必须“座字”,按“生老病死苦”座定于生老二字上;灵柩抬出宅院,必须将所有纸、吊、丧棒一并收拾干净送至坟地,家中不得遗留等等。

1.初终但凡老人临终,需剃头、舆洗、穿衣。

董志塬及周围缝制老衣讲单数,老人临咽气,儿女忌扶尸而哭,更不得将泪水浸滴于遗体。

即时需有子女亲属在大门外烧“引路钱”。

老人初终,即需从炕上或床上移至地上,通常用门板或棺盖头外脚内停尸,以公鸡缚之灵下守丧,两旁以麦草铺地,孝子开始守灵。

2.讣告遗体停放妥当,即由子女分别告知亲友乡邻,女请娘家,男请舅家。

入殓:即将遗体安置于棺木中的仪式,又叫转板。

入殓时,棺底除铺褥子外,通常均要铺以大红*棉布,然后将遗体移入,使遗体在安葬过程中保持稳定。

入殓一般都在出殡前夜举行,此时忌吵闹、哭泣,讲究在夜深人静时完成。

3.成服家属去世,从报丧起,死者的儿子(俗称孝男)就必须服重孝而出。

其他亲属的孝服则可稍迟。

孝男(包括养子、继子、女儿、侄、侄女)需用粗麻布制成宽大的孝袍,不逢边,不订扣,用同质布条挽结。

头戴背部直拖到地上的“搭头”,一并用麻线系腰。

布鞋要用白布缦裹,一般是,第一个老人去世缦裹一半,到第二位老人去世时,整鞋全部缦裹。

服孝期间,凡孝子均需鞋倒踏,直到遗体埋葬。

孙子、孙女以下,只服“搭头”,缦鞋,不穿孝袍。

其他五服内的亲属在服制上要求就更松一些。

像外甥、外甥女、内侄等,仅戴孝帽即可。

只有“请客”,服“双孝”(双层白布做成的孝帽)。

4.设祭设祭,就是陈设祭品、祭奠死者的种种仪式和活动,它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终。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因地域有异,各具特色。

土家族对亡者一般都棺木土葬,寿终正寝的称“白喜事”。

与大众认知的传统丧葬不同的是,土家族的丧葬活动并不带过多的悲情色彩,土家族面对死亡是以“喜”为主,欢送亡人,土家族人认为灵魂不死,冥界也如人间一样的陈设,并且现实世界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世的立马投生,但要经过一套复杂流程,需请法师来帮助。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让逝者高高兴兴地归去,要走“顺头路”,所以丧葬气氛反而热闹非凡。

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丧葬流程,大致如下:哭丧:老人闭上眼睛,停止呼吸后,家人立刻放声大哭,以表示对老人感情之深。

烧落气纸:老人最后一口气出,再没进气时立刻烧的纸,并同时点燃香烛,土家民俗认为落气纸一烧,亡人下到冥间就能立马用,而烧后的纸灰也会在之后下葬时放到棺材底,否则钱就不属于亡人。

烧水:与烧落气纸同时进行,提前从河边水塘打来的清水,用烧落气纸的火来烧,在大铁锅里放一个小铁三角架,再把装满水的陶罐子放在三脚架上,然后把纸放三脚架下烧,这样烧的钱才能送到亡人手中。

报丧:又称“把信”,一边放鞭炮一边通知亲朋好友来参加葬礼。

沐浴:又叫“揩三神”、“三拂子”,用陶罐烧好的水给老人擦澡。

装老:给老人穿寿衣停丧:又叫“下床”,把老人抬到门板或硬木板上,这个过程直至下葬。

盖纸:停丧后用黄钱纸盖住老人面部,也有地区用黑布。

守孝:去世当天安排人守夜进材:即将老人抬进棺材,土家族人把棺材叫做“方子”或简称为“材”,一般是孝子抬头,孝婿抬腿。

发丧:放鞭炮,送灵队伍将棺材抬进山。

上山下井:抬棺材进入墓地,放到提前挖好的土坑里。

垒坟:掩坟,又叫“培坟”,用石块垒在将坟周围固土,垒好的坟也叫“堆金葬”复三:入土三天后家人去祭拜,放鞭炮,敬茶酒饭,化纸钱,烧香烛。

亲人去世,邻里齐聚,唱丧歌,打丧鼓,追祀亡灵,歌舞以祭,人们习称之为跳“撒尔嗬”,这是以丧歌中的“撒尔嗬”衬词而得名。

黑龙江丧葬习俗作文

黑龙江丧葬习俗作文

黑龙江丧葬习俗作文《黑龙江丧葬习俗之独特见闻》在黑龙江,丧葬习俗有着独特的韵味。

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去世了,我跟着家人去参加葬礼,这才真正近距离地了解了这里的丧葬习俗。

刚到村子附近,就听到阵阵哀乐传来,那声音悲戚绵长,让整个氛围一下就凝重起来。

进村后,看到亲戚家的院子搭起了灵棚,白色的布幔随风飘动,灵棚里面摆放着一口棺木,周围放满了鲜花。

棺木上盖着红色的布,在一片白色之中显得格外扎眼,但大人告诉我这是约定俗成的,有着特殊的意义。

葬礼上,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每个人都穿着素色的衣服,表情严肃。

我注意到那些长辈,他们在进入灵棚的时候,会先整理一下衣服,然后缓缓地走到棺木前,深深地鞠躬三次。

在鞠躬的时候,他们的身子低得很下,仿佛带着对逝者深深的敬意和不舍。

我的父母也带着我上前,我学着大人的样子鞠躬,心里却充满了紧张。

旁边有专人在喊着祭拜的礼数,就像一个指挥家在指挥一场庄严的仪式。

这时候,家人开始分发给吊唁者白色的孝布。

孝布有不同的戴法,直系亲属戴在头上,并且长长的拖在后背,其他亲属则把孝布折成窄条系在手臂上。

我看着大家的样子,好奇地把玩着手里的孝布。

这时候妈妈瞪了我一眼,低声呵斥我不懂事,我赶紧端正态度。

在出殡那天,气氛更加沉重。

长长的送葬队伍前面有人拿着花圈和纸钱,一路撒着。

纸钱飘落在地上,仿佛是给逝者的引路钱。

棺材被抬上了灵车,缓缓驶向墓地。

到了墓地,人们小心翼翼地把棺材放下去,填土的时候,家属们哭得更加厉害。

最后,大家在墓前再次鞠躬,葬礼才算结束。

这次参加葬礼的体验让我对黑龙江的丧葬习俗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习俗虽有繁多的礼数,但无不体现着对逝者的敬重,也彰显着生者之间浓浓的亲情。

《黑龙江丧葬习俗中的传统元素》黑龙江的丧葬习俗中充满了传统的味道。

有一次,村里一位老人去世了,让我又一次目睹这些习俗。

丧事一开始,就忙着布置灵堂。

灵堂里摆放着逝者的遗像,那照片是黑白色的,照片里的老人一脸严肃。

灵堂的桌子上放着各种祭品,有水果、馒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丧葬习俗范文
本文是关于习俗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土家人的丧事办得十分热闹。

"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富裕体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土家族丧葬习俗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土家族丧葬习俗范文土家族把丧事称为“白喜”。

对死亡待有乐观态度,认为高龄老人去世是“顺脚路”,成为生命礼赞、祝福新生的一种土家巫文化,对死亡是一种“灵魂不死”、“死后脱生”、“死是福”的生死观。

认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婴儿降世一样可喜可贺。

因此,土家族人死后有绕棺、跳“丧葬舞”的习俗,起源于清江流域的武落钟离山,是一个勇猛强悍的部落,在清江上游的盐阳、夷城等地建立过原始部落联盟,后来成为了巴国。

跳“丧葬舞”在湖北长阳、巴东、建始、鹤峰、恩施的清江沿线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

”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叫啸以兴哀,“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

”在鄂西生息过的巴人,死了老人,阖族不悲,且把它当作欢乐的喜事,举办“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合族举庆,以祝其功,这在当时当地的汉人是不会这样办的,表现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流行的长篇歌词是“走进门来抬头望,桑木弯弓挂墙上”,“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从绕棺、跳“丧葬舞”以: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儿衔泥、幺妹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是巴人对他们祖先劳作、生活和娱乐的高度概括,如“凤凰展翅”,二人背对背,双臂展开,上下扇动,恰似凤凰展翅欲飞,其动作含蓄,隐喻力强。

擦痒”,二人背靠背,双手叉腰,左右相对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颤动,稳健明快。

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过后,酒醉舞蹈,人们疲倦欲困时,舞者跳着跳着,忽听鼓点一变,二人中的一个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然后两人躬身相对逼视,忽而击掌、撞肘,前纵后掀,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弓翻跃过来,其动作形象给人以其祖先为虎的粗犷雄壮的崇敬感受。

其他动作不少是模拟表演他们的先民掷镖渔猎、厮杀械斗的动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击掌,“幺姑姐筛箩”是土家族习俗浑朴、淳厚古雅的写照。

“燕儿衔泥”,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一人丢一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一人叉开双腿站立,随着鼓点的急骤加快,慢慢弯下腰,但双腿要直,最后以嘴近地衔物,双手后翘作燕儿翅膀扇动状,反复数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