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张家界土家丧葬风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打绕棺也叫度亡,它是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主体。
包括度亡、绕棺、绕佛、破界、散花、出权、送棍、入葬等过程。
绕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复杂,从形式上讲可分为一日绕、三日绕、七日绕;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大绕、中绕、小绕。
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在进行具体法事活动时必须根据丧家的意愿和财力物力来决定。
富有者可举行三日或七日绕,这就是打大绕棺,做道场法事,这是十分隆重的。
但如果丧家贫寒缺少钱财,那就只好实行一日绕。
在土家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无力承受得起如此耗资,一般都实行小绕法事,这样既简单又节省,同样可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之情。
为使读者对土家族丧葬文化有所了解,领略土家族奇特而又风趣的丧葬习俗,现将绕棺习俗的几个情节简介如下。
度亡土家人认为,人初死时,处于一片迷蒙阶段,不知所向,要入阴曹地府,不知从何处入。
因此,需要道师做法事,把亡灵引到正确进入阴曹地府的路径上去。
这种法事活动叫度亡。
在土家族地区,请道师为死人超度亡灵,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度亡的法事主要以佛事活动为主体,道师请主人详细告诉死者的生年八字和死年的日子时辰。
然后道师根据亡者家属告知的情况,赶写一篇祭文,为亡者安排一个灵位,以安定亡者的亡灵,不致使他东游西走。
灵位安排停当以后,道师就开始做一道简单的佛事活动,为亡者入阴界开脱罪衍,指明迷津,使亡者得以顺利入界。
导桥按照土家族丧葬文化史观,人死后要过很多险要的关隘,才能顺利地到达阴曹地府。
过险关就必须道师引导,为其打通关节,方能畅通无阻,顺利过关。
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就是“奈何桥”。
奈何桥是进入阴曹地府至关重要的一道关口,因为桥头桥尾都有牛头马面把守。
按照土家族生死观俗,人在世时作恶多端,罪恶累累,死后在过奈何桥时,牛头马面是善恶的执法者,它们能辨善恶。
如果恶人过桥时,牛头马面这对铁面无情的执法者,就会将恶人用铁叉叉下万丈深坑内,深坑内有许多毒蛇猛兽,一旦被叉下坑后,就会被毒蛇猛兽撕咬,使你受到最痛楚的皮肉之苦,死者也就永远陷入无边的苦难深而永世不得超生。
张家界旅游少数民族的特色

张家界旅游少数民族的特色在张家界市内,分布着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达70多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0%。
少数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
此外。
还有少数满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
先有我稻草人陈方平介绍下名族特色:土家哭嫁土家女子出嫁时兴哭嫁,哭的时间,少则三至五天,多则半把个月。
第一次哭叫开声。
从即日起,每天都要哭一阵,或在天晓以前哭,或在天黑以后哭在接近年月的一、二天,几乎哭声不断,其声娓娓动听,催人泪下,好像整个村寨都沉浸在哭嫁声中。
株洲到张家界旅游网哭词琅琅上口,富有音韵,内容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凡婚嫁中所出现的人与物都成了哭的对象,除哭父母、哭兄弟姐妹、哭阿公阿婆、哭舅爷舅娘至亲外,还哭朋友同学、媒公大人、厨官师傅、烧火煮饭师傅、哭八仙、花筵席,祖宗香盒等。
真可谓见物即哭,一直哭到辞别香盒。
茅古斯舞土家族古老、独特的舞蹈艺术,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业业绩,于逢年过年跳摆手舞之前进行。
茅古斯舞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
表演过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几个人扮演女茅古斯,其余的人扮演小茅古斯。
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
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用茅草、树叶和藤蔓编制成的草衣。
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扎成的红布包头“粗鲁棒”。
老茅古斯首先出场,然后引出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摇晃着头上的五条大辫,抖动着全身草衣,边讲边唱,边跳边舞,动作粗犷,形象滑稽,诙谐有趣。
整场舞蹈开场前,要祭祀土王、唱祭神歌,祈祷赐福降瑞。
茅古斯舞要跳六个晚上。
株洲到张家界旅游网第一晚叫“生产”,内容反映农耕和原始父系社会的生活情景;第二晚名为“打猎”,表演围猎前祭祀猎神媒嫦等仪式;摆手舞土家人喜爱的传统大型舞蹈。
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名。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一村一寨的男女老幼齐集摆手堂或土王祠,先由土老司手举扫帚,唱起扫邪歌,然后摆手队伍举着龙凤大旗,打着镏子、围鼓,吹着牛角、土号、唢呐,燃放三眼炮和鞭炮,身着“西蓝卡谱”,头包花巾,扛着神棍,在一声“喂嗬”中入场,翩翩起舞,热闹非凡。
张家界土家非遗传文化斗志

张家界土家非遗传文化斗志摘要:1.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概述2.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的主要内容3.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4.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正文: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是我国湖南省张家界地区土家族人民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它包含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和口头文学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间艺术是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舞等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这些民间艺术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次,传统技艺在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技艺、土家族银饰制作技艺等,都是世代相传的独特技艺,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
再者,民俗活动也是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哭嫁等民俗活动,既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又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此外,口头文学在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如土家族的山歌、民间故事等,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承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为研究土家族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为了保护和传承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
如设立非遗传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开展非遗传文化传承人培训、举办非遗传文化节等,旨在加强非遗传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之发扬光大。
张家界土家族非遗传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展示了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在咱湖南的乡里头,丧葬风俗那可是讲究得很,一环扣一环,既庄重又带着浓浓的乡土情。
要说起来,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但今儿个咱就挑些个主要的,用咱地道的湖南话,好好说道说道。
湖南农村啊,老人一旦归了西,家里人那是忙得团团转。
头一件事,就是得赶紧放鞭炮,噼里啪啦的,一是告诉邻里乡亲们,家里有人过世了;二是想让老人走得热热闹闹的,不孤单。
这鞭炮一响,村里头的人就知道,得赶紧过来帮忙了。
接着呢,就得给老人净身穿寿衣。
这寿衣啊,那可得挑好的,寓意着老人到了那边也能过得好。
穿上寿衣后,得把老人平平稳稳地放在门板上,这叫“停尸”。
这时候,家里人得守在旁边,哭丧的哭丧,烧纸的烧纸,整个屋子里头都是悲悲切切的。
到了夜里头,村里头有经验的老人就会来“守夜”。
他们坐在老人旁边,一边抽烟一边聊着往事,偶尔还会哼几句小曲儿,给老人送行。
这时候,家里人可不能闲着,得准备第二天的丧事了。
第二天早上,那就是正式的大忙了。
得请道士来做法事,什么开路啊、烧纸钱啊,都得来一套。
道士们穿着道袍,手里拿着法器,嘴里念念有词,那场面可真是既神秘又庄重。
村里头的人也都来了,帮忙的帮忙,吊唁的吊唁,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
到了出殡的那天,那可真是热闹。
棺材得用八抬大轿抬着,前面还有人吹着唢呐,敲着锣鼓,一路浩浩荡荡地往墓地走去。
这时候,村里头的小孩都会跟在后面看热闹,大人们则会叮嘱他们不要乱说话,要尊重逝者。
到了墓地,那又是一番忙碌。
棺材得稳稳地放进墓穴里,然后填土、立碑。
这时候,家里人得哭得更厉害了,因为这一别,可就是永别了。
村里头的人也会过来安慰,说些“老人走得好”“在那边享福”之类的话。
丧事办完后,家里人还得“谢孝”。
就是得请村里头的人来家里吃饭,感谢他们帮忙。
这时候,村里头的人也会带着礼物来,表示慰问。
这一来二去的,也算是给老人送行了。
要说湖南农村的丧葬风俗啊,那真是既传统又讲究。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张家界森林公园民俗风情有哪些

张家界森林公园民俗风情有哪些
张家界森林公园民俗风情有哪些?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哭嫁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花为媒
俗话说:一家养女百家求。
请媒求婚在旧社会几乎为民约乡规。
可是,今永定区沅古坪镇一带深山土寨时,却流传着以花为媒的习俗。
如果某家后生看中某家姑娘,后生不必花钱主媒说合,而是从高山采一朵艳丽山花,悄悄放在姑娘闺房窗台上。
第二天,后生便一打探消息。
一般说来,姑娘决不会马上答复。
后生知道这是考验自己,于是又去放花。
规矩是第二天要放三朵,第三天放五朵,依次递增,保持单数,如七、九、十一……连放几次姑娘会有所表示。
如果后生发现花朵少了,变成递减单数,如十一朵变成九朵,或九朵变成七朵,这是姑娘拒绝的讯号。
如果配成双数,九朵变成十朵,十一朵变成十二朵,说明姑娘答应了。
姑娘接受求爱后,便向父母吐露真言,征得父母同意,亲事才有希望。
覃垕晒皮
张家界土家节日特别多,几乎月月有节,有时一月几节,但最有影响的民族节日是六月六“覃垕晒皮”。
家乡的风俗文化(张家界市慈利县)

我家乡的风俗文化我的家乡慈利县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是一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
慈利县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县,主要民族有土家族、汉族、还有苗族、回族、白族等。
说到风俗文化,首先令人想到的就是节日风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节了,因为过节就有好吃的。
逢年过节,人们会打糯米糍粑、做竹叶耙耙、炒炒米、做团馓;春日做桐叶耙,秋日做苦荞耙等,都令人嘴馋不已。
家族人经常这样评价“嘴巴两块皮,只想好的吃”,凡到慈利的客人,都想尝尝土家的民间食品,因为那些都是融合了人们的智慧及民族特色,又是纯天然自己手工制作,既美味又卫生,让人吃了第一回还想第二回。
当然值得关注的不仅是它的美味,还有它的制作过程。
制作时,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参与到其中。
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小时候快过年了,大人们相约一起打糯米粑粑,因为打糯米粑粑需要很多人共同完成,首先是把煮好的糯米饭倒在一个洗净的石槽里,由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人你一棰我一棰来敲打,打到饭粒都看不清,成一大块可以捏成任意形状。
这时候女人就负责捏成一个个小团放在大的木板上,再盖上另一个木板,这时候就可以发挥小孩的作用了,小孩子们都站到木板上去踩,目的是要将糯米团踩扁,成型的糯米粑粑就这样做好了,做好的糯米粑粑过不了多久就会变硬,但是没关系,硬了之后可以泡在水中,吃的时候拿出来就行了,人们可以烤着吃,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有时候可以当饭吃。
我们家乡主要盛产稻谷、包谷、高粱、红薯、荞、粟及各种豆类。
慈利人以大米为主兼食包谷、薯类等杂粮;副食有白酒、糍粑、团馓、米豆腐、油炸粑、甜酒糟等。
家乡的妇女多为酸香辣制作能手,诸如将四季鲜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过干制、腌制、烘坑等制成干菜系列,腊菜系列,辣菜系列,酸菜系列等,把人生的日子打发得有滋有味。
大部分慈利人的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还有“无辣不出味”之说。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因地域有异,各具特色。
土家族对亡者一般都棺木土葬,寿终正寝的称“白喜事”。
与大众认知的传统丧葬不同的是,土家族的丧葬活动并不带过多的悲情色彩,土家族面对死亡是以“喜”为主,欢送亡人,土家族人认为灵魂不死,冥界也如人间一样的陈设,并且现实世界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世的立马投生,但要经过一套复杂流程,需请法师来帮助。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让逝者高高兴兴地归去,要走“顺头路”,所以丧葬气氛反而热闹非凡。
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丧葬流程,大致如下:哭丧:老人闭上眼睛,停止呼吸后,家人立刻放声大哭,以表示对老人感情之深。
烧落气纸:老人最后一口气出,再没进气时立刻烧的纸,并同时点燃香烛,土家民俗认为落气纸一烧,亡人下到冥间就能立马用,而烧后的纸灰也会在之后下葬时放到棺材底,否则钱就不属于亡人。
烧水:与烧落气纸同时进行,提前从河边水塘打来的清水,用烧落气纸的火来烧,在大铁锅里放一个小铁三角架,再把装满水的陶罐子放在三脚架上,然后把纸放三脚架下烧,这样烧的钱才能送到亡人手中。
报丧:又称“把信”,一边放鞭炮一边通知亲朋好友来参加葬礼。
沐浴:又叫“揩三神”、“三拂子”,用陶罐烧好的水给老人擦澡。
装老:给老人穿寿衣停丧:又叫“下床”,把老人抬到门板或硬木板上,这个过程直至下葬。
盖纸:停丧后用黄钱纸盖住老人面部,也有地区用黑布。
守孝:去世当天安排人守夜进材:即将老人抬进棺材,土家族人把棺材叫做“方子”或简称为“材”,一般是孝子抬头,孝婿抬腿。
发丧:放鞭炮,送灵队伍将棺材抬进山。
上山下井:抬棺材进入墓地,放到提前挖好的土坑里。
垒坟:掩坟,又叫“培坟”,用石块垒在将坟周围固土,垒好的坟也叫“堆金葬”复三:入土三天后家人去祭拜,放鞭炮,敬茶酒饭,化纸钱,烧香烛。
亲人去世,邻里齐聚,唱丧歌,打丧鼓,追祀亡灵,歌舞以祭,人们习称之为跳“撒尔嗬”,这是以丧歌中的“撒尔嗬”衬词而得名。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
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留下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下面小编推荐土家人的丧葬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3)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4)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5)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风情:张家界土家丧葬风俗
丧葬习俗在张家界一带,人死了叫做“百年归寿”。
这是被当做一件喜事来做的,故民间有“白喜事”之称。
但因亲人悲痛,便举行多种形式的悼念活动。
如:人死后,要请道士“开路”,人殓后后要给死人盖红色“寿被”,亲族好友送香纸、送祭帐,前来灵前与遗体告别。
家底好些的,还要做三天至五天“道场”,家里比较贫穷,做不起道场的则请人唱“丧歌”(又名“寿歌”),内容主要是唱死者的生平事迹和“二十四孝”等等。
安葬时,儿女要抱灵牌,披麻戴孝,亲族好友还要送丧上山,直到掩埋完毕才归。
满七天以后,还要请道士为死者“印七”,要七天一次,要做三至五次才完毕。
报丧
当老人亡故后,孝子要派人去亲友家“报丧”。
苗族报丧习俗是要在屋外报,不能进屋报,等主人知道是前来报讣,并同意进屋后,报丧者方可进屋,其报讣的话一般是:“(称谓:舅舅或伯伯,)你们的某某找龙(或回官)去了。
”听者自然就明白了。
土家族报丧形式与苗族相似,只是报讣之话略不相同:“称谓:舅舅或伯伯,你们的某某老了。
”听者自明。
旧时,土家人还要跪在亲人屋前报丧。
哭丧
老人去世,孝子全家及亲戚朋友为之痛哭。
老人去世,除了向亲友报丧,烧落气钱等俗外,民间还有“哭丧”之俗。
其族间主要是孝女儿们、媳妇门、侄儿媳们、侄孙媳们等哭丧。
哭诉的内容大都是诉说死者对自己的恩德教诲及死者一生的言行功德,盛赞死者以及对死者离去的深情痛惜和难舍之情。
整个丧期不时地有哭丧之声,尤以夜晚最盛。
土家族人认为哭得越凶,表示哭者越知礼,越得到村人的赞扬,且其孝子家亦复兴旺发达。
抬丧
即扛棺材上山。
土家族人抬丧,无论墓地多远,其棺材不能停留,因为抬丧的队伍多至三四十人,可中途换人,轮流休息。
抬丧时,遇山路难行之处,棺材两头各系一条长长的粗绳,由大人小孩组成上百人的拖丧队,将其棺材拖上去,抬丧者只需以肩负棺材随行即可。
凡棺材所过之处,无论稻田庄稼,均可直线前行,踏坏庄稼,均无需赔偿。
苗族抬丧则别有特色,抬丧者经常向孝子或孝婿索要酒食,且经常停留于中途,如不应允,则置棺材于路上,众人散去,为求亡者安慰,孝子孝婿常先备酒食若干,当需要酒食时,便供抬丧人吃饱,以免误了下棺埋葬的良辰。
苗家这种风俗,主要是认为老人去世是喜事,不于悲伤,故而添点插曲,使气氛活跃一些。
送亮
即送灯。
土家族地区老人亡故后,于当年腊月三十日,孝子带祭品与香纸蜡烛前往坟前祭之,祭时要点烟把烧香纸。
回家时,还要
呼唤亡者与自己一同回家过年团聚。
旧时土家族地区,孝子三个月不剃头,戴孝帕三年为孝服期,旧俗今已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