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俗——哭嫁

合集下载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姑娘出嫁前夜伤心地哭,以唱《哭嫁歌》的形式来迎接人生喜典。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相传土家族最早的原始部落时代,是由女性主宰一切,男人们都是受女性们指挥,如果一个女人要是看上了一个男人,女性就可以自己决定把他娶为自己的夫婿,这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同意。

女性也有权把自己的某个男人赏赐给其他女性的或部属,或者用自己的男人们进行某些政治、经济、土地等物质性需要的交换。

因此说,那时的土家族女性在结婚时根本不会哭。

因此,在那个时代,男人们基本是没什么权利,也没什生存压力,除了上山打猎,其他部落事物,他们基本不操心。

后来,封建王朝统治了土家族的所有山寨和部落,发现土家族男人们根本没有社会地位,与他们当时封建王朝的国政朝纲及家法格格不入,还说这种婚姻习俗“有伤风化”,因此就下令进行强制改革,废弃了当时土家族女性控制一切的规定,改由男人们执掌一切,包括婚姻,也改为由男人娶女人,女人们必须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定,要遵循“三从四德”,一切听从男人们的安排和领导。

这对当时的土家族女性们来说,就是改天换地。

她们不断抗争,但最终只有屈服于朝廷的规定,一切按朝庭的规定去做。

婚姻上,自然也就只能由男人们说了算,由不得自己,女人们只有在自己结婚那天才看得到自己的丈夫长啥样子,典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对她们来说,太难以接受,于是很多女性哪怕是在结婚大喜的日子这天,只能是伤心的痛哭,朝廷知道后,还坚决制止。

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婚俗

阿妹们哭嫁也不仅仅是舍不得,更有一种 更美好的含义,就是让新娘子在成婚之前 了,把所有的泪水都流尽了,成婚以后啊 就幸幸福福的过日子。不要再有泪水了, 一般少则哭三天,多则十天半个月的。
下面是一首经典的“娘哭女”: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逢一润,为何不润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啊, 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另一经典,哭媒人的:
不怪爹娘心肠狠, 就怪媒人嚼舌根, 我的妈-----------
另一经典,哭姐妹的:
谢谢观看!
英语1109黄琪
土家族婚俗 --------哭嫁

哭嫁
土家女流传久远的“哭嫁”习俗,这是土家女用哭声忆母女亲情,诉分别痛苦, 谢养育之恩,贺欢乐出嫁,甚至泣婚姻不尽人意,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 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禀性和文化。 “哭嫁”开始于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姑娘不再出门干活,在吊脚楼闺房 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称“包 席”,右女称“安席”,左女称“收席”,新娘起哭声,“安席”接腔,“收 席”帮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嫁形式多样
主要有母女哭,姐妹哭,姑嫂哭,姑侄哭等,或 新娘个人单独哭,或一个同伴陪哭,或几个同伴陪哭, 当男方的娶亲队伍到达时是“哭嫁”的高潮,——新 娘的左邻右舍都来陪哭。
哭嫁的内容丰富
或哭爹妈的,或哭兄嫂的,或哭姐妹的,或哭祖先 的,或哭媒人的。哭嫁歌一般即席而作,也有固定哭 词,哭有曲调,阴阳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是 一门难度很大的哭唱结合艺术,哭嫁水平高低,往往 是男方衡量土家女聪慧或愚笨的客观尺度,因此姑娘 出嫁前都要秘密向长辈潜心苦学。

土家族的哭嫁(底稿)

土家族的哭嫁(底稿)

关于土家族古老习俗“哭嫁”的调查调查者:*** 指导老师:毛燕兰摘要本文以土家族‚哭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文化形成的渊源。

论文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是由‚哭、歌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演唱组合。

最后,还探讨了土家族‚哭嫁‛的文化和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哭嫁歌婚姻文化情感孝道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臵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姓名杨墙境学号20120832825 专业历史学指导教师2014 年10 月29 日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3)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 (3)二、土家姑娘在哭嫁习俗中的角色及其情感态度 (4)三、哭嫁——标志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4)四、当今社会土家族婚俗哭嫁的功利化 (5)五、结论 (5)六、致谢 (6)七、参考文献 (6)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杨墙境指导老师:谢进东摘要:本文就土家族婚俗哭嫁的沿袭演变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当今哭嫁形式等进行分析研究,更进一步反映土家族极具独特的民族民俗。

哭嫁,是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

出嫁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开始准备哭话内容,出嫁前半个月开声哭(开始哭),寨子上新婚女性和未婚姑娘均陪同在新娘身边,共同探讨和研究哭话内容,哭的内容很多,一般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

多为难舍难分的缠绵之词,韵律也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也有五言七句等形式。

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欣喜。

解放后,哭嫁习俗渐渐消失,今天我我们见到的所了解到的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已经是被简化了的仪式,很多细节在今天已被省略了。

现在,哭嫁仅在边远僻偏的山寨被流传下来,但这原本古老而独特的习俗在今天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却成了这些所谓“新娘”们的赚钱方式,变得更加功利化……关键字:土家族婚俗演变哭嫁功利化引言: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旧时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而且逐渐趋于功利化……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着自己独特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哭嫁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婚俗习惯。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哭嫁哭嫁是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习俗,是土家族的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

现在偏远的山寨还有哭嫁的习俗,其他的土家族婚礼没有那么传统的哭嫁。

★哭嫁的历史渊源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哭嫁的流程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

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哭嫁

哭嫁

哭嫁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6年第03期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

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他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

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会其意则意蕴丰富。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别之情。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土家婚俗系列舞蹈剧《哭嫁》

土家婚俗系列舞蹈剧《哭嫁》

土家婚俗系列舞蹈剧《哭嫁》土家婚俗系列舞蹈剧《哭嫁》“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在逶迤的武陵崇山峻岭桀骜而来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曲曲弯弯的清江河和。

在清江的两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民族。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才,居住着古代巴人的后裔——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白族。

在土家山寨中,上古时代洛流传着土家民俗之一奇,中华民俗之一绝——哭嫁。

千百年来,土家不婚女儿在这一独特的民俗之中走进婚姻殿堂,又传承于后一代。

她们满怀的是喜悦和甜蜜,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哭嫁歌音调纯真,乐感极强,具有优美、舒畅、委婉的风格。

它以歌代器、以器代歌,哭中带唱,唱中有哭,情调悠扬凄楚,感人情怀。

哭嫁,饱含着侗族人的勤劳、质朴、善良、智慧,也奔放出有一个优秀的民族挚爱生活,追求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凝聚着土家族人民对渴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激发着人们创造美好未来的热情。

我们班莱班县演绎了下面的故事,粗略地向观众朋友介绍一下女儿的绝唱——哭嫁!第一场序青山巍峨,绿水长流。

如诗如画的山川田野。

古朴、雄浑、带有独特部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仿佛本代之音在山水间回荡。

粗犷、豪放、婉转的山歌《相思调》由远而近……(伴歌,)正月相思正月正,奴家得哒相思病(哥儿喂),瞒到爹妈不做声;二月相思姐做鞋,拿起鞋子人又来,(哥儿喂—)白布包起怀中揣;三月相思三月三,桃子开花红满山(哥儿喂),情哥不来是枉然……五月相思五月五,河里来哒龙船鼓(哥儿喂),没见哥哥过端午……云海茫茫,气宇雄浑,春光明媚杰列中一位土家怀春少年(春儿)款款飘逸而来。

见山花盛开、水欢鱼跃,恰人的春色顿解相思之愁,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美丽、鲜艳的山花辉映着少女。

她忍不住去梓蝠那香溢心脾飞檐翘角的山花,并采下一朵插在秀发上才,使春儿点缀在山花丛的陪衬下越加美丽。

她对着哗哗流着的河水,顾影流盼,乐滋滋地照。

向大山、向人们、向春天展示芬芳着婀娜多姿而越发成熟的美丽身材,以及山花的芳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