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的探究
土家族的哭嫁(底稿)

关于土家族古老习俗“哭嫁”的调查调查者:*** 指导老师:毛燕兰摘要本文以土家族‚哭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文化形成的渊源。
论文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是由‚哭、歌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演唱组合。
最后,还探讨了土家族‚哭嫁‛的文化和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哭嫁歌婚姻文化情感孝道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臵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

2、演唱形式独特
2、演唱形式独特
土家族哭嫁歌的演唱形式独特,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其中, 独唱最为常见,演唱者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婚姻、家庭的和对自由恋 爱的追求。而对唱则多用于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彼此之间的爱意和依恋。
2、演唱形式独特
合唱则是一种集体表达的方式,通过众多女子的共同演唱,表达了对婚姻制 度的反抗和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渊源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渊源
土家族哭嫁歌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根据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可以推 断出其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据史书记载,土家族先民在唐宋时期就已有“哭嫁” 之习。而现今的土家族哭嫁歌则主要流传于湘西、鄂西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内涵
1、婚恋观的体现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歌词内容情感丰富,寓意深远。其中既有对婚姻的 不满和控诉,也有对离别的悲伤和无奈,还有对生活的苦涩和幽默。歌词中常常 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命运的抗争。
一、歌词情感丰富,寓意深远
歌词常常采用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在 哭嫁歌中经常出现的“蝴蝶双飞”、“鸳鸯戏水”等比喻,表达了新娘对自由生 活的向往和对夫妻恩爱的期望。又如,“一盏盏黄灯笼,一阵阵白茫茫”,这样 的描述既表现了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
目录
01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 历史渊源
02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 文化内涵03ຫໍສະໝຸດ 三、土家族哭嫁歌的 艺术特色
04
四、土家族哭嫁歌的 传承与保护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土家族哭嫁歌,作为土家族女性重要的民间口头表达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次演示将从以 下几个方面对土家族哭嫁歌进行深入分析。
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

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摘要:土家族的音乐艺术特征为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现自己的离别之情,对自己父母亲人的难舍之情,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考虑。
由新娘哭泣诉说、亲人们安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艺术表现,哭嫁歌抒情性很强,曲调十分低沉悲戚,哀婉动听,催人泪下,音乐家们称它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本文主要从土家族“哭嫁歌”文化起源开始,进一步分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音乐特征即“哭嫁歌”的演唱形式、“哭嫁歌”歌词内容及结构及“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及表现要素。
关键词:哭嫁歌;土家族;音乐特征土家族的分布地区以武陵山为中心,主要分散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常德石门县、张家界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
在这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里,蕴育了很久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的生活习惯并且产生了现在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
在纯自然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中国式咏叹调”之称号的哭嫁歌也不断传播和发展。
伴随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很多的人全身心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探究中,土家族文化所产生的相关艺术类型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同研究人士遍及深入民间调查,从全方位角度对其进行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探究,而且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虽然现在已经有许多土家族文化有关的艺术著作,但是作者发现许多的是从语言、风俗、文化等方向上去探讨土家族文化和土家族的发展变化过程。
但是音乐是一个历史发展情况的综合表现,可以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更加体现人们在这个时代生活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作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音乐实践,从音乐自身角度上对哭嫁歌的艺术特征进行探究。
一、土家族“哭嫁歌”文化起源“哭嫁歌”在很多地区、很多民族中出现过,但是土家族哭嫁歌是具有最大影响的。
这是由于与该地区人民关于哭嫁的民俗心理有关系。
土家族人认为新娘哭不出或者哭得不好是不吉祥的。
所以,在以前,土家姑娘很多在十一二岁就初学哭嫁,能不能哭唱,被当地人看作权衡姑伶俐或呆笨的标准之一。
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价值

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价值摘要: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中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土家族人的婚俗历史,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酉阳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仪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出了酉阳土家族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表现出了酉阳土家族婚嫁文化。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来了解酉阳土家族哭嫁文化的发展,唤起人们对哭嫁文化的保护,使酉阳土家族哭嫁歌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酉阳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点;传承价值一、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土家族在中国分布地区广泛,许多地方都有土家族的身影。
如:湖北宜昌地区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东南部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
虽然同属于土家族,但每个地方的土家族都有各自的来历与不同。
那么,酉阳土家族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哭嫁歌又是如何而来的呢?(一)酉阳土家族的形成土家族历史悠久,在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经过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的过程中,土家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得出,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和湖北宜都以上的长江沿岸。
酉阳土家族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酉阳人传说,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何民族,只知道他们是世世代代居住下来的土著居民。
(二)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哭嫁歌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只知最早在清乾隆年间,湖北《长阳县志》中对哭嫁习俗有过相关的记载。
但关于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却有着许多种不同的说法。
有:掠夺婚姻说、过渡婚姻说、原始参与婚姻说等。
掠夺婚姻说和过渡婚姻说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
1.掠夺婚姻说“掠夺婚姻说”就是有一部分人认为:由于女性在旧社会地位低下,不受人尊敬,没有人权,婚嫁都受人支配,甚至会发生抢夺妇女的事件;而她们只能用“哭”来宣泄心中的悲伤以及无助。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土家族哭嫁歌是值得深入探讨和试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礼中的一种特殊歌曲形式,通常在新娘离开娘家开始她的新婚生活时演唱。
这首歌不仅具有独特的歌词和旋律,还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寓意,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土家族哭嫁既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哭嫁歌中,新娘和家人透过歌曲表达出他们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和祝福之情。
这首歌曲会有悲伤的旋律和哀婉的歌词,从而引起情感共鸣,使得全场氛围变得庄重而激动人心。
同时,土家族哭嫁歌还传递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新娘的嫁妆、聘礼、新居和新婚生活的安排等等。
通过这首歌曲,婚礼上的亲友们可以了解到有关新娘和新婚生活的重要信息。
土家族哭嫁歌的歌词和旋律具有浓厚的文化寓意。
土家族是一个重视亲情、家庭、社区和民族的群体,这些价值观也体现在哭嫁歌中。
歌词中常常涉及到家庭和亲情的描述,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同时,在哭嫁歌中还传达了土家族人民对新婚生活的美好祝愿,比如健康、幸福、丰收和繁荣等等。
通过这些歌词,人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家庭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土家族哭嫁歌还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和音乐艺术特点。
土家族的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常常采用唱、念、诵、做、打、吹、拉、弹等多种音乐手段。
土家族哭嫁歌中常常通过情感饱满的唱腔和抒情的旋律表达情感,这种表达手法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不同于一般婚礼歌曲的欢快和喜庆,土家族哭嫁歌表达了离别和思念的情感,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家乡、亲人和新婚生活的矛盾心理和情感冲突。
这种富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歌曲形式,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哭嫁歌,土家族人民共同感受到离别和期待的情感,感受到家乡、亲人和新婚生活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礼中的一种特殊歌曲形式。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研究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研究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仪式中的一项重要表演形式,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承载着土家族的文化传统和情感寄托。
本文旨在探讨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承发展情况。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又称“哭婚歌”,是土家族婚礼仪式中新娘离家嫁到新家时所唱的歌曲。
它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音乐形式,成为土家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土家族传统婚礼中,新娘哭嫁歌常常伴随着辞别家人和表达对亲情的思念,既是新娘离家的情感宣泄,也是对传统的回归和传承。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歌曲以悲伤、深情、哀怨等情绪为主线,旋律悲凉而动人,歌词含蓄而富有意境,构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其次,演唱方式以多声部合唱为主,伴以哭声、号角声以及山歌伴奏等,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效果。
再次,演唱者通过独特的表演手法,如鼻腔共鸣、颤音、哭声模仿等技巧,使歌曲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最后,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常常伴随着特定的舞蹈动作和身体语言,增添了视觉上的艺术效果。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土家族婚嫁习俗逐渐式微,传统的哭嫁歌也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政策的推动,使得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一些文化艺术团体和家族组织都开始进行哭嫁歌的传承和演出,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延续。
此外,一些研究者也对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学术支持。
然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保护和传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接触机会减少,导致传统的哭嫁歌形式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其次,哭嫁歌的演唱技法要求高,传承者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授亟待加强。
同时,音乐市场的商业化也给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商业化的压力,导致哭嫁歌的演变和创新,同时也可能带来艺术质量的下降。
哭嫁的来历

哭嫁的来历在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按理新娘子出嫁自然全家欢喜,理应开开心心含笑话别才对。
可是按照习俗,姑娘在出嫁前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追根溯源,哭嫁源于古时妇女婚姻的不自由,她们用哭嫁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哭嫁的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
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
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
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
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的探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田嘉懿39051119 70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历史由来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有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静静的流淌中,他们不仅能征善战,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如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茅古斯,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舍巴日”,他们就是土家族。
但暗暗隐匿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悠久文化传统中还有一个闪烁光芒的点,那是土家族流传千年的传统——哭嫁。
虽然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地区中都有哭嫁的习俗(在汉族的有些地区也存在哭嫁这一传统习俗),但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历来被公认为最富民族特色,极具地方文化色彩而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土家族的哭嫁习俗。
被称为“歌舞之乡”的土家族,在未婚女子出嫁时,基于四种感情因素而即兴或传唱留传下来的“哭嫁歌”而表达未婚女子出嫁时复杂心情。
由于以上四种感情因素,故“哭嫁歌”也就有四种基本类型,他们分别为骂媒人;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开声哭父母和亲人用哭对新娘表示祝福和劝解四类。
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调大多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
哭是低沉的,短促的,呜呜咽咽,气氛悲切、哀怨、忧伤。
声调是舒缓的、昂扬的,接近于朗诵调,一般多用汉语哭唱。
而关于这瑰丽民族文化传统中神奇的一支,它的由来到底怎样呢?“哭嫁歌”始于何时,至今没有史料佐证而悬而未决。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清时期,“哭嫁歌”已然在当地相当流行。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1748~1808)的“竹枝”词以及在当地的地方志有关“哭嫁歌”的描述中得出结论。
彭秋潭在“竹枝”词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
”这是描绘土家族未婚女子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哭嫁歌原先名称)”的情景。
而在清末民初《永顺县志》里也记载了一些有关“哭嫁歌”的史实。
如:“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
且哭且罗离别辞,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曰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必来陪哭。
”因此,可以说“哭嫁歌”的历史由来已久。
历史上氏族形态的发展变化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萌芽在历史上一段时期,土家族妇女不但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且在婚配中有一定自主权,以自由婚配为主,青年男女多以歌相识,以歌传情。
在社会生产中,土民“重农耕,男女合作”,“妇女勤俭,耐劳苦”,“水耕火种,妇女任之。
”可见,土家妇女不仅与男子一同从事农耕生产,还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严格的男女区分的观念,一是“服饰不分男女,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二是在男女交往方面,永顺“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鹤峰“向来土俗,无论亲疏,即外来行客,一至其家,辄入内室,甚而坐近卧榻,男女交谈,毫不避忌”。
这种男女自由交往不避嫌疑的母权制遗风,被汉族封建统治者视为“伦理俱废,风化难堪”。
这种自由婚配的婚姻关系并不十分牢固,已婚妇女悔婚、离婚者并不鲜见,且退婚、离婚并不十分困难,也不受歧视,乾隆《鹤峰州志》载:“旧日土民妇女,以夫家贫寒,或以口角缘故,背夫逃回,而女家父兄不加训诫,以女为是,收留经年累月,纵其所为,甚至背义悔盟,妄趁改嫁。
”尽管当时的汉族统治者从封建礼教的角度将此视为异类,但通过这种现象,说明当时土家族地区的婚姻自由而简朴,正如土家情歌中唱的:“豆腐开浆靠石膏,纸糊灯笼靠篾条,新打木桶靠竹筲,土家成媒靠歌谣。
”但其后,这种类似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构崩溃,父权制的兴起,也就埋下了妇女悲剧——即“哭”的种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而自此之后,女性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位一落千丈,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庸和被男人支配的“工具”。
其后,社会婚姻形态过渡到群婚时期,并实行共夫制,即任何一个男性都有做任何女性的的丈夫的权利。
女性为从这种痛苦的时期中泅渡出来,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完成了从群婚到对偶婚的过度发展。
女性用献身的赎罪办法,把“自己从古时存在过的共夫制下“赎”出来,而获得只委身于一个男子的权利(即上文提到的群婚共夫制)”;其后民族外婚产生后,出嫁,一种作为骨血的转移的方式,嫁往他氏族,部落的女性也需以哭嫁的形式向本氏族祖先谢罪,乞求祖先的谅解,允许和宽容。
另外,在土家族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原始群婚残余“初夜权”和掠夺婚现象。
土司时期,一些残暴的土司对管辖下的土民新婚行使“初夜权”,即是土司对未婚年轻女性新婚之夜的残暴占有,而且这“初夜权”的行使,已消散了向神赎罪的性质。
关于这一史实,在土家著名的民间长诗《锦鸡》和民间故事都反映了这种现象。
其后随着社会的进步,野蛮的抢亲之俗逐渐消亡,但男性对女性那种霸道的选择夺取之风,仍在土家社会生活中持续了不少时间。
民国《永顺县志》中记载,甘明蜀在《西蜀视察记》中说:“‘婚姻制度在昔纯为男性选择形式,任何人家的女子,男人只须买一个火炮去在女子家门口放了,便算定了亲。
女家任何人不得反对。
有时一个女子被多数男子选定举行放火炮仪式后,弄的手足无措,不知道要嫁给谁好,男子方面,总是采取有力的手段掠取婚姻,不惜歼灭婚敌,因而波及岳家之安全,亦所在皆有。
’”因此,从这些婚姻制度的一步步过渡中,男性对于女性残暴的占有,必然给了新娘心理感情上以极大的伤害和摧残,从而酿成女性的悲歌。
每当女性出嫁时想起将要受到的折磨,怎能不伤心落泪?这些成为了土家族“哭嫁歌”出现的萌芽。
旧习俗对妇女的束缚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改土归流前的土家族社会,还盛行族外婚等的婚姻习俗,即“在婚姻上实行不同集团之间的婚配”,是古代氏族外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
“姑舅表婚”也称“还骨种”,即姑舅表亲通婚,是原始的血缘婚一种。
它通常是把外甥女当作是当年姑姑出嫁的一种补偿,舅家单方面具有优先权,姑家女被认为生来就是舅家的媳妇,故有“除了青岗无好柴,除了郎舅无好亲”、“凡故氏之子,须舅氏之子”等说法。
在这种习俗下,不管年纪大小是否相配,竟有姑妈之女长十余岁而必须等待舅家之子长成配婚,着还不知酿成了多少婚姻悲剧。
即使舅家无子,外甥女嫁与他人也要征得舅舅同意,且男方要向舅家送一笔“骨种”钱。
史载:“土司旧制,凡姑家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年长十余岁,必待舅氏之子成立婚配。
”土家历来就有“姑家女,伸手取,舅舅要,隔河叫”之说。
如忠孝土司田氏,共十一代,其中九代与施南土司覃氏通婚,为姑舅表婚的典型。
长阳土家族也把“姑舅表而联姻,是为族德也”。
在土家族的历史中也曾出现过“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这种收继婚制。
如长阳土家族就有“兄亡而弟就,或姊亡而妹填”之习俗。
而在民国《永顺县志》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谓之‘坐床’或‘填房’。
”对于寡嫂和寡弟媳,只有兄或弟不收她们,她们才可以改嫁他人。
同时,在土家族的历史上“同姓为婚”也曾占有重要的一页。
土司时期的土家族地区,盛行“同姓为婚”的习俗,如忠洞土司田氏与容美土司田氏,在明末清初时,世代通婚,忠洞土司十三世田大丰、十四世田楚祯、十五世田桂方、十六世田雨公、十七世田光祖,他们的妻子均是容美田氏。
容美土司田霈林的妻子又是忠洞土司田氏。
一些史籍和地方志中也有许多关于“同姓为婚”的记载,如永顺土家族“同姓为婚,嫁娶背负”。
保靖土家族也曾“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
鹤峰“土司娶亲,不论同姓,或不凭婚约”。
以上显然这些封建的婚姻制度都是造成曾经土家族女性婚姻悲剧而“哭嫁”的重要原因,他们都是束缚土家族女性婚恋自由的枷锁。
而这,在社会也就为土家族女性“哭嫁”提供了土壤。
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盛行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土家族“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
可以说,改土归流后,曾经土家族的“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彻底消亡了,而以“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为准则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盛行,从而把土家族妇女推向了更为悲惨的地步。
在土家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的是“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社会对于男女自主婚恋气氛宽松,青年男女婚恋较为自由,土家族青年男女的性情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自己的舒展;但在此时封建礼教律条的束缚下,女性一下子由自由高飞的自翔之鸟变成了笼中鸟,毫无婚恋自由可言。
前期的婚恋自由和后期的禁锢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在此突然变更中不能不让土家族女性感到压抑和窒息,所以伤痛更深,控诉更烈。
而“哭嫁歌”恰好为处于痛苦之中的土家族女子提供了一个倾诉自己痛苦的机会,这样客观上也为土家族“哭嫁歌”的兴盛兴起了“东风”。
女性自身的特点也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形成红楼梦中说“女儿都是水做的。
”女儿自古都柔情善感。
比较而言,女性的心理较细腻,感情也颇脆弱,没有男性的不拘小节与刚强,更何况出嫁意味着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即将走进另一个陌生的家庭,不免有几多不舍与悲伤。
因此“哭嫁歌”对于即将出嫁的土家族女子也就是人之常情。
故感伤骨肉离别之悲自然成了“哭嫁歌”中贯穿始终的抒情基调,也是哭的出发点。
“哭嫁歌”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多是有这“恋亲恩,伤别离”的感情枢纽生发联系而来的。
这种感情在即将出嫁的特定的情况下在女性心中十分自然地生发开来,绝不是无病呻吟。
所以抒发女性自身心理感情的土家族哭嫁歌特别真挚强烈,深动感人,能引起人强烈的共鸣。
这也不得不说是土家族“哭嫁歌”的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土家族人把女子善“哭”作为衡量土家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土家姑娘如果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
所以土家族姑娘自十二三岁就要开始学哭嫁,凡村中有嫁女喜庆,必定自发前往通宵达旦陪伴待嫁女子,以便观摩学习,直到自己行将出嫁时。
有的女子经验丰富,技艺娴熟,除能哭唱前人传承和遗留下的歌词外,还能信口编歌,见人哭人,见物哭物,当地称“见子打子”。
这也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和兴盛的一个关键因素。
土家族哭嫁歌作为民族文学的一支奇葩,它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女性用它来表达心意, 体现了淳朴的民风和热爱生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