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

合集下载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姑娘出嫁前夜伤心地哭,以唱《哭嫁歌》的形式来迎接人生喜典。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相传土家族最早的原始部落时代,是由女性主宰一切,男人们都是受女性们指挥,如果一个女人要是看上了一个男人,女性就可以自己决定把他娶为自己的夫婿,这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同意。

女性也有权把自己的某个男人赏赐给其他女性的或部属,或者用自己的男人们进行某些政治、经济、土地等物质性需要的交换。

因此说,那时的土家族女性在结婚时根本不会哭。

因此,在那个时代,男人们基本是没什么权利,也没什生存压力,除了上山打猎,其他部落事物,他们基本不操心。

后来,封建王朝统治了土家族的所有山寨和部落,发现土家族男人们根本没有社会地位,与他们当时封建王朝的国政朝纲及家法格格不入,还说这种婚姻习俗“有伤风化”,因此就下令进行强制改革,废弃了当时土家族女性控制一切的规定,改由男人们执掌一切,包括婚姻,也改为由男人娶女人,女人们必须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定,要遵循“三从四德”,一切听从男人们的安排和领导。

这对当时的土家族女性们来说,就是改天换地。

她们不断抗争,但最终只有屈服于朝廷的规定,一切按朝庭的规定去做。

婚姻上,自然也就只能由男人们说了算,由不得自己,女人们只有在自己结婚那天才看得到自己的丈夫长啥样子,典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对她们来说,太难以接受,于是很多女性哪怕是在结婚大喜的日子这天,只能是伤心的痛哭,朝廷知道后,还坚决制止。

土家族哭嫁作文800字

土家族哭嫁作文800字

土家族哭嫁习俗探析哎哟喂,你晓得不,咱们土家族啊,有个习俗,那可真叫一个特别,说出来能笑你一脸褶子——哭嫁!哈哈,别急着撇嘴,听我慢慢摆哈龙门阵嘛。

在咱们土家山寨里头,姑娘要出嫁了,可不是欢欢喜喜就上了花轿,那得先“哭”上几场,哭得邻里乡亲都动容了,这才算有模有样。

你说这哭嫁,是不是听着就挺逗?但其实啊,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头一天晚上,新娘子就开始“练嗓子”了。

这可不是干嚎啊,得有词儿,有调儿,还得带着感情。

一般是唱些感谢爹娘养育之恩啦,舍不得兄弟姐妹啦,还有对未来婆家的期盼和忐忑啥的。

你听听,那歌声里既有离别的哀愁,又有对新生活的憧憬,简直是情感大戏一场接一场。

“哎哟我的妈呀,您把我养这么大,一朝出门去,不知何时归家哟……”新娘子这一开腔,眼泪花儿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周围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跟着抹眼泪,那场面,感人得嘞!不过呢,有时候哭着哭着,新娘子自己就先绷不住了,“噗嗤”一声笑出来,弄得大家也跟着乐呵,气氛一下子就从伤感转到了喜庆。

这哭嫁啊,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得哭得响亮,哭得动听。

你说要是哭得跟猫叫似的,那可不行,得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新娘子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所以啊,有些新娘子为了哭得好,还得提前找村里的老姐妹们学学技巧,怎么控制气息,怎么拿捏情感,跟现在学唱歌练发音似的,也是一门学问呢。

而且啊,这哭嫁还不仅仅是新娘子一个人的事儿,全家人都得参与进来。

爹娘要跟着抹泪,兄弟姐妹要劝慰,就连邻居家的婶婶阿姨们也要来凑热闹,一边听一边夸:“这姑娘,真是孝顺,哭得人心都碎了。

”这样一来二去的,哭嫁就成了整个村寨的一件大事,大家伙儿都跟着忙活,热闹得很。

当然了,现在时代变了,很多年轻人都觉得哭嫁有点儿老套,不太能接受。

但咱土家族的老人说啊,这哭嫁啊,是咱们土家族的文化传统,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宝贝,不能丢。

再说了,就算不真哭,走走过场,也能感受一下那份浓厚的乡土人情嘛。

所以啊,下次你要是有机会到我们土家族村寨来,赶上哪家姑娘出嫁,可千万别错过这哭嫁的热闹场面。

土家族的风俗哭嫁作文题记

土家族的风俗哭嫁作文题记

土家族的风俗哭嫁作文题记《土家族的风俗哭嫁》篇一《哭嫁:土家族独特的告别仪式》土家族的哭嫁可真是个有趣又特别的风俗。

记忆里,我去参加过一次土家族朋友的婚礼,那时候算是真正见识到了哭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迈进村子,就感觉氛围不太一样,喜气洋洋之中又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要出嫁的是一个名叫阿花的姑娘。

我去看她的时候,她屋子里已经聚了好些人。

阿花坐在床边,眼睛红红的,周围的长辈、姐妹也一脸凝重。

这哭嫁可不只是干哭,那是有词的。

阿花一边抽泣,一边嘴就开始念叨起来。

她说着和父母的种种往事,什么小时候生病时父母焦急的样子,还有爹带她上山打野兔的种种乐趣。

越说越动情,眼泪就珠子似的往下掉。

她妈妈在一旁也是泪眼朦胧,时不时地擦擦眼泪,插上几句,像在回忆又像是在安慰。

她姐妹们哭得也是各有特色。

有的捶着阿花的背放声大哭,哭词里都是不舍得阿花离开的话,说什么今后没人一起绣花了,没人一起在山脚采野花了。

我当时就在想,这简直就是一场表演,不过是真心的表演。

每个人似乎都把自己多年的感情借着这个机会一股脑儿地宣泄出来。

而且这哭嫁还有调呢,那抑扬顿挫的,像是一种独特的乐章在屋子里奏响。

整个过程,阿花都在哭诉着对即将过去生活的怀恋,对未来新生活的害怕与期待。

以前总是觉得结婚就应该是满脸欢笑的,但是土家族的哭嫁让我明白,原来告别过去的生活,哪怕是走向幸福,也是充满着不舍与伤感的。

篇二《哭嫁背后:土家族的情感纽带》再回想阿花的那场哭嫁,越想越觉得这风俗背后其实有着很深的家族和情感意义。

阿花在屋子里哭爹妈的养育之恩的时候,说的那些事儿可真是细致。

比如说,她提到小时候家里穷,爹爹到集市上卖了自己心爱的烟斗才换来米下锅。

这种心酸又充满爱意的往事在哭嫁的时候被提起,就像是把家族中那些隐藏的爱的脉络重新梳理了一遍。

在哭嫁过程里,阿花不仅仅是哭和父母的感情,她和姐妹们那也是哭得惊天动地。

那些姐妹们看似哭的是以后没人陪着玩闹之类的小事,但在这里面,其实可以看出土家族女孩之间那深厚的情谊。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哭嫁哭嫁是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习俗,是土家族的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

现在偏远的山寨还有哭嫁的习俗,其他的土家族婚礼没有那么传统的哭嫁。

★哭嫁的历史渊源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哭嫁的流程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

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土家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在土家族的婚礼仪式上,有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即“哭嫁歌”。

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在土家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歌曲的形式特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哭嫁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从歌曲的形式特点来看,“哭嫁歌”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曲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歌曲,更多的是以一种吟唱的方式进行。

在表演时,表演者往往会用哀怨、悲痛的情感来演绎,唱出亡妻离子的伤心之情。

这种哀婉悲切的唱腔,使得“哭嫁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染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

从表演形式来看,“哭嫁歌”往往需要由一位专业的表演者来进行演唱。

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在婚礼仪式上进行,由表演者扮演亡妻离子的角色,以一种亡者的口吻,表达真挚的哀思和亲人的离别之情。

表演者往往会穿着传统的服饰,在吟唱的过程中,还会以一种特殊的舞蹈动作来衬托,使得整个表演更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哭嫁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和深刻。

“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人对生死的认识和思考,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哭嫁歌”也反映了土家族人民族性格的坚韧和乐观。

尽管亲人离世,土家族人并不因此而消沉悲伤,反而通过“哭嫁歌”来宣泄内心的情感,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哭嫁歌”也反映了土家族的宗族文化和家庭观念,传承了土家族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依恋之情。

土家族四大特色

土家族四大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那是历史长河当中遗留下来的民族烙印。

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有着四大特色,是与众不同的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四大特色都是什么吧。

哭哭啼啼办喜事
土家族在办婚事的时候,新娘在上花轿之前就已经哭的声音嘶哑,这是哭嫁。

虽然哭嫁并不是土家族独有的,但是土家族是最为隆重以及典型的。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前的3天或者7天开始,不过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断断续续的哭,亲邻来送礼看望时,谁来就哭谁,作为道谢之礼节。

出嫁前的晚上新娘亲邻中邀请未婚姑娘9人围席而坐,通宵唱歌,称为十姊妹歌。

这段时间的哭唱顺序为哭爹娘、哥嫂、姐妹、叔伯、陪客、媒人、梳头、祖宗、上轿。

内容是哭诉身世以及难舍的离别情绪。

谁哭的时间越长就是有才有德。

欢喜送亡人
遇到丧事时土家人会办的十分热闹,一定会请个师傅打丧鼓,晚上时候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邻里都来奔丧,奔丧者数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狂舞,这叫跳丧。

展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锣鼓喧天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有着浓烈的祭祀色彩。

其特点是手脚同边动作,踢踏摆手,节奏鲜明。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简
直是部民族史诗。

跳摆手舞的人数也不固定,少则数百,多则上万,气势磅礴壮观。

狂放毛古斯
毛古斯舞仿佛非洲土著舞似的,裸露着上身,披着茅草的舞衣,一边跳一遍欢快的喊着土语,十分的原始和狂放。

毛古斯舞一般是在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跳的,有歌舞、有对话也有完整情节,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毛古斯舞要跳六个晚上,每晚一个主题,展现了土家族的历史。

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

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

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其中,土家族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独特的婚姻文化备受瞩目。

在德江县,土家族哭嫁婚俗是一种独特的婚姻传统,通过形式多样的仪式来表达对新娘的欢迎与祝福,并传承至今。

1. 哭嫁婚俗的起源与特点土家族哭嫁婚俗起源于古代的远古时期,起初是狩猎部落之间的婚姻联姻,其宗旨是加强部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土家族婚俗的一部分,成为表达深情之意和寄托情感的重要仪式。

哭嫁婚俗的特点在于仪式庄重、形式多样,它是一种象征性的哀悼仪式。

在传统婚礼前夕,新娘及其家人会以一种悲伤的方式展示出独特的哭嫁文化,以示新娘的“离别”和祝愿新娘婚后幸福美满。

这一仪式在土家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交角色,也是家族和亲戚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2. 哭嫁婚俗的具体仪式哭嫁婚俗的传统仪式通常分为几个环节。

首先是准备阶段,新娘家中会将嫁妆准备好并摆在会客厅附近的一角,以示准备迎接新娘嫁入新家的仪式即将开始。

然后是哭嫁仪式,这一阶段多是女性亲友以悲伤哭泣的方式表达情感,以示对新娘的不舍与离别。

女性亲友们穿着传统的土家族服饰,围绕新娘转圈,以哭泣、放声痛哭的方式表达对新娘的祝福。

接下来是列队环节,婚礼的亲友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列队,通常以长辈和亲戚的身份为主,以宣示对新娘的欢迎和祝福。

列队的队列通常长达数十人,人们手持竹子和装饰品,以秩序井然的方式接受嘉宾的祝福。

最后是吉时披席,新娘会披上土家族传统的黑纱,在耳麦和花环的装点下步入新婚之夜的殿堂。

这一环节通常是新人入洞房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以示新娘即将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3. 传承与变迁土家族哭嫁婚俗在当地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广泛传承。

尽管受到现代化进程和外部文化冲击的影响,该传统婚俗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但核心的仪式和内涵仍然保持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想(二)
一想我爹娘,爹娘无主张。

女儿辫子还这么长,还不办嫁妆?二想我公婆,你们也有错。

男大女大该结合,怎不来接我?三想做媒的,不是好东西。

奴家哪点得罪你,怎不想亲提?四想我的妹,小我二三岁。

男女双方已成对,越想越掉泪。

五想我的哥,只把诗文学。

为了前程各奔各,哪个来管我。

六想我的嫂,真是对我好。

怀抱侄儿对我笑,越想越心焦。

七想我女友,和郎街上走。

有说有笑几风流,越想越忧愁。

八想我的房,像座冷庙堂。

早点灯来晚烧香,像个女和尚。

九想我的床,鸳鸯枕一双。

只见枕头不见郎,越想越悲伤。

十想我个人,由命不由人。

姻缘前世未修成,只好慢慢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