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

合集下载

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

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

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土家族的习俗和文化,也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特点和庆祝方式。

一、传统民俗节庆概述土家族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婚礼、葬礼、农历新年等。

这些活动在土家族人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他们传承和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1.婚礼节庆土家族的婚礼是一个十分隆重的仪式。

婚礼前,新郎会和他的家人准备一些礼品来拜访新娘的家人,以示诚意。

之后,双方家族会在一起商量婚礼的具体安排。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土家族的婚纱,新郎则会穿上华丽的服饰。

婚礼上,还会有丰盛的宴席和土家族的传统歌舞。

2.葬礼节庆在土家族人民的传统信仰中,人的灵魂会继续存在并保护着家庭。

因此,对于亡者的葬礼也是十分重视的。

土家族的葬礼庆典通常会持续多天,期间会进行祭祀、守夜、祈福等仪式。

亲友们会集体前往墓地祭拜,悼念逝者,并参与各种纪念活动。

3.农历新年农历新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庆之一。

过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多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舞狮子、放鞭炮等。

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家家户户张贴喜庆的对联和年画。

亲朋好友会相聚在一起,共同享受美食和传统表演,以此迎接新的一年。

二、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特点土家族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土家族的节庆活动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动。

不论是婚礼、葬礼还是新年庆祝,人们都会邀请亲友们共同参与,加强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其次,土家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保留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元素。

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传统节庆不仅是庆祝和娱乐的方式,更是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此外,土家族民俗节庆活动强调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通过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方式,土家族人民表达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自豪。

三、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庆祝方式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每个活动都有独特的庆祝仪式和活动形式。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土家族人中保持着活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土家族的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土家族的民俗土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土家族的婚俗和葬礼。

结婚在土家族中被视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婚礼上有着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比如抬新娘时要进行抢新娘的游戏,新郎要通过挑战来证明自己的爱意。

而土家族的葬礼则注重守孝和守殡,丧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二、土家族的服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美丽,能够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和生活习惯。

土家族女性的传统服装是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绣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而男性则穿着短襦和长裤,通常配有马褂、袍子等。

土家族的服饰十分色彩斑斓,绣花、刺绣等工艺技巧使其更加精美。

三、土家族的饮食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有一些特色小吃和饮品。

土家族人民喜欢吃辣椒,将辣椒加入各种菜肴中,使得菜肴更加有特色。

此外,土家族的美食还有螺蛳粉、杂碎、油茶等,这些美食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非常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四、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著名的有歌舞和木偶戏。

土家族的歌舞以独具特色的舞蹈和悠扬动人的歌声为主,代表作品有《木板假歌舞》、《小苗土娃》等。

而土家族的木偶戏则是通过木偶的表演和配乐来展现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和艺术享受。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受到一些挑战和冲击。

然而,土家族人民依然传承和尊重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努力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土家族的村庄,感受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魅力,这也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总结起来,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含了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一、土族传统节日的概述土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这些节日和风俗反映了土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信仰和民族特色。

二、土族重要节日的风俗习惯1.土族春节土族春节,又称“土族过大年”,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期间,土族人民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龙灯、舞狮子、唱花灯等。

此外,土族春节的特色食品有“搅团”、“ocratic”等。

2.土族端午节土族端午节又称“土族五月节”,是土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土族端午节当天,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等活动。

此外,土族端午节还有射箭、拔河等竞技项目。

3.土族中秋节土族中秋节又称“土族八月会”,是土族人民庆祝丰收、团圆的传统节日。

土族中秋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赏月、吃月饼、舞龙灯等活动。

此外,土族中秋节还有祭祀土地神、丰收神的习俗。

4.土族蟠桃会土族蟠桃会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信仰活动,旨在祈求五谷丰收、家人平安。

蟠桃会期间,土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唱戏、舞龙灯等活动。

此外,参会者还需品尝特色美食“蟠桃宴”。

三、土族婚礼习俗土族婚礼富有民族特色,独具一格。

婚礼过程中,新郎骑马赴新娘家迎娶,新娘乘坐花轿前往新郎家。

婚礼现场,土族舞蹈、歌唱、戏剧等表演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此外,土族婚礼上的食品也非常讲究,如“喜糕”、“花馍”等。

四、土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土族传统节日和风俗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

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土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土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都应共同努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总之,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土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土家族的民俗节日

土家族的民俗节日

土家族的民俗节日土家族是中国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和传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体现土家族人民热情好客、友爱团结精神的重要场合。

以下是对土家族的几个重要民俗节日的介绍。

1. 吃新节吃新节是土家族的春节,也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吃新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举行。

这一天,整个家族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

人们会穿着盛装,进行各种传统活动,比如祭祖、赛龙舟、腰鼓舞等。

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大家一起吃新饭,代表着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2. 放水节放水节是土家族最独特的节日之一,在农历三月三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江河湖泊边,欢快地唱歌跳舞,放龙舟,放飞孔明灯,最特别的是还有放水活动。

放水是指人们在水边相互泼水,象征着洗涤心灵,驱除不祥之气。

放水节是土家族民间自古传承的习俗,也是人们展示自己魅力和友谊的场合。

3. 三月三三月三是土家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土家族人民对大自然敬畏和庆祝丰收的活动之一。

人们联欢赛歌舞,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如赛龙舟、扯旗杆、戴草帽等等。

尤其是吃“凯锅饭”,这是一种特色食物,由肉、腊肠、汤圆和红糖等多种食材煮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4. 庆丰收节庆丰收节是土家族的重要民俗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土家族人们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穿上传统服装,进行歌舞表演、灯会和祭拜活动。

最重要的节目是土家族的特色舞蹈和锣鼓表演,这些节目热闹而欢快,彰显了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5. 杀虎节杀虎节是土家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三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模拟猎杀虎的场面,以纪念土家族的英雄事迹。

活动包括舞狮、耍猴、杀虎等传统表演,还有文艺演出和民间游戏等。

杀虎节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土家族人民团结奋斗和乐观向上精神的体现。

总之,土家族的民俗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通过这些节日,土家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展示着自己的传统和独特魅力。

民族风俗文化介绍

民族风俗文化介绍

民族风俗文化介绍民族风俗文化是每个民族独有的瑰宝,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民族风俗文化的介绍:1.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壮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音乐传统,如“山歌”和“青歌”,这些都是由少数民族自己创造、传唱、演绎的。

此外,壮族婚礼的形式也很特别,要有“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拜姻亲、交杯酒、换房钥匙”的环节。

2.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湖北等地,其饮食文化十分特别,以五色蒸、辣炒和糯米餐为代表。

在服饰方面,土家族的“赶朝门”是一项文化遗产,是指女孩子在大年初一到初七之间,穿着土家族传统服装,到自己有感情的男孩家门口游街访友的活动。

3. 哈尼族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主要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文化方面,哈尼族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口弦”,这是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演奏者一边弹奏,一边用口发出类似笛子的声音。

此外,哈尼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文化——“梯田文化”,这是一种以梯田为核心的农耕文化,展现了哈尼族人民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

4. 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藏族服饰以“卡巴”为代表,是一件长袍式的服装,非常华丽;而藏族音乐则以“扎麦”、《把面条放下来》等为代表,以喉音演唱为主要特点,富有浓郁的藏族风情。

此外,藏族人还有自己特殊的葬礼仪式——天葬仪式,这是一种独特的葬礼仪式,寓意着生命的寄托和轮回。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音乐方面,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乐器——“鼓筝”,是一种销魂的弹拨乐器,常常用来表达情感。

另外,在维吾尔族的婚礼中,新郎要先到新娘家里献“果子礼”,然后约定结婚日期,并请来“牵头婆”,这个婆婆负责为新娘准备嫁妆。

以上介绍了几个比较典型的民族风俗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些文化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少数民族的传统,也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

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

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

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

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

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

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

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

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

于十二月二十九犒劳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

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

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

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

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器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

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

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

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中国少数民族众多,土家族就是其种一个,这个民族的风俗古老,且伴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历史传承至今,俨然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族风采,相比较汉族而言,这个传奇的民族又会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呢?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土家生儿育女湘西民间歌谣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精深博大,门类繁多,分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叙事歌、山歌、情歌、丧歌、寿歌、摇篮歌、宗教祭祀歌、上梁歌、哭嫁歌及各种民间小调等。

尤以情歌传播最广。

民歌曲调十分丰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较成系统,己唱出湖南,唱出国门,蜚声国际歌坛。

民歌多为即兴演唱,也有固定歌词。

报喜婚后生子,女婿向岳父母报喜,生男孩提一只公鸡,生女孩提一只母鸡,加上几个染红的蛋,到岳丈家说:“你女儿到漫处去了。

”岳父母只要一看见鸡,便知外孙性别。

赈竹美酒与挖周土家族生儿育女叫“添人进口”,添人进口以后的第一件喜庆之事就是“赈竹米酒”,以表示庆贺。

这一天,族亲及好友要送钱祝贺,做外公婆的更要送竹摇篮、被子、衣服、鞋帽、和红糖鸡蛋等东西给外孙。

孩子满一个月后,又要到外婆家去“出月”,回来时,外公外婆要送“打发钱”。

孩子满一周岁时,又要庆贺,名曰“挖周”。

起乳名当地人认为,给小孩起了乳名,便于抚养,土家族人甚至认为,乳名取得越贱越好,如“狗子”、“叫花子”、“岩头”等等。

这些乳名,到了上学年龄后,一般正式场合将不再使用,但在同辈人和长辈的口中,都一直常用不衰。

百家饭、衣有迷信思想的人,请算命先生给小孩算命,如果命中有“关煞”,还要请巫师还愿渡关。

为了孩子易养成人,有的报孩子寄拜人为子;有的向一百户人家订一地小布,和少量大米,给孩子煮“百家饭”吃,缝“百家衣”穿;有的给小孩戴上“百家锁”,锁上刻有“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的字。

夜哭贴如遇小儿夜哭不止,便将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红纸,张贴于十字路口的树木或桥梁及墙壁上,相传如此,即可止小儿夜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
服饰
土家人曾有过男女都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椎发,装束一样的阶段。

大约在清"改土归流"后男女的装束才有了差别;解放初,除女子由穿裙改为裤子外,其服饰在200年间变化不大。

土家妇女的头上缠着7尺或14尺长的成圈形的墨青丝帕或布帕,上装为矮领、左衽大襟、大袖的麻质和棉质短衫,由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缝纫而成。

老年妇女喜欢青、蓝色的布衣,只在两衣角绣些花卉图案,女装的衣领高五分左右,上面有三条花带,叫"三股筋",托肩在外,托肩外缘和外缘下的衣襟边缀上一条宽青边,边下再贴三条等宽的五色梅花条,胸前钩花,袖口和衣襟上饰以小条花边。

平时,妇女穿的上衣,有无领和矮领,长襟和短襟两种,在一片素色的衫底上,托肩及衣襟边都压有另一颜色的布条。

衣襟的左右角或一角,有的绣着小花朵,袖口也压上两条另色的布条。

已婚妇女袖口较大,把衣袖卷上以便幼儿吸乳。

妇女的"八幅罗裙"裙褶多又直,绣有花纹,庄重大方。

有的妇女穿大脚筒裤,裤脚处滚上梅花条。

妇女的首饰多而富有特色。

除发髻上的银钗外,在着盛装时,还戴各种式样的金银发花和"灯笼"、"瓜子"、"单环"、"两环"等银耳环;胸前右衽扣上"银环",在环上挂着八串银链,在链上系着银牌、银铃、银牙、银挖耳,手腕上戴手圈,手指上戴戒指。

男子服饰比较简单,把头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成"人"字形,过去还在左耳穿耳环。

青年男子喜穿对襟短衫,钉上七对、九对、十一对不等量的扣子。

老年男子常穿无领满襟短衣,压素色布条"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单褂,俗称"鸦鹊褂"。

男子穿白布围脚和青、蓝布的大筒裤,在膝至踝上缠"布裹脚"。

"西兰卡普"
土家族的土花铺盖"西兰卡普",史称土锦,也叫"溪州斑布",是用以做服饰和被面的实用艺术品。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姑娘所创。

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小孩的摇窝被,都是"西兰卡普"制品。

它质地厚实,经久耐用,是一种美丽的实用装饰品。

心灵手巧的土家姑娘们,十几岁就登上简单的木织机,开始编织"西兰卡普"作嫁衣。

"西兰卡普"编织精巧,色彩鲜明,花纹朴素绚丽,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编织者可以随心把自己所喜爱的图案和彩线织上去,所以每一段制品都各有特色。

据说图样多达二三百种,内容多为飞禽走兽、喜鹊闹梅等。

姑娘织的最后一块"西兰卡普"往倾注她的全部才能,因为这将用作出嫁时的盖头,赶歌舞会的披风,若丈夫远行,使用来包衣物,让它永远伴随亲人。

湘西土家族的婚娶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

婚前一个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土家语叫"坡"。

在此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新娘一餐丰盛的饭菜,叫做"嫁饭"。

结婚前一天新娘正
式"开脸",请人扯去脸上汗毛,眉毛扯成新月形,发辫梳成"粑粑髻"。

下午男方派两三乘轿子(花轿抬新娘,篷轿抬送亲的)和抬嫁奁的队伍。

"头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是迎亲队伍的领队,其标志是拿一把雨伞。

"二嘎"即管理各项礼物的督官,其标志是背一个花背篓。

当晚,女方向督官要哭嫁粑粑,厨师茶钱等礼品。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后,女方要举行拦门礼。

然后鸣炮奏乐,将轿子停在院子里,上席吃饭。

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红呢子长衣,哭拜辞别祖先后,把手中的两把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把,上了花娇,哭着"哭嫁歌",一直到男方家听到她的哭声为止。

拜堂入房后,还要进行"夺床",男青年闹新房。

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端着茶盘向前来道喜的亲友、长辈敬茶,长辈还要送茶钱,婚后三日还要"三朝回门"。

"夺床",按照土家族婚俗,新娘跪拜天地后,新郎新娘要尽快站起来,直入新房,抢先坐在床上,叫"夺床"。

夺床的规定,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

有心计的新娘常常坐在界线上。

这时新郎也不让步,用身子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以外。

双方互不相让,难解难分。

这时新郎猛地一下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羞得一笑,夺床也随之告终,据说,谁先坐床,将来由谁当家。

"哭嫁"是土家婚俗的又一特色。

因哭声文词巧妙,有腔有调,悦耳动听,所以人们又称为"哭嫁歌"。

其内容是哭爹娘,哭兄嫂姐妹,哭祖先等,以诉离别之情。

出嫁前一天晚间,姑娘和乡邻姐妹十人围着火炕同哭,称"陪十姐妹"。

土家族曾把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现在,除一些偏远山寨还保留"古之遗风"外,姑娘出
嫁已无须袭旧时的"照例必哭"了。

就是哭,也只是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惜别之情。

给雄鸡献花的礼节
湘桂边境的土家族姑娘,有一个美丽而奇特的春节风俗,就是在腊月二十日左右花开季节,采摘火焰似的映山红,插到鸡笼上面,给雄鸡献花。

这是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遗留下的风俗,求的是日月正位、四时有序、五谷丰登。

反映了土家儿女对自然的崇拜和喜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