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俗
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

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土家族的习俗和文化,也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特点和庆祝方式。
一、传统民俗节庆概述土家族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婚礼、葬礼、农历新年等。
这些活动在土家族人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他们传承和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1.婚礼节庆土家族的婚礼是一个十分隆重的仪式。
婚礼前,新郎会和他的家人准备一些礼品来拜访新娘的家人,以示诚意。
之后,双方家族会在一起商量婚礼的具体安排。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土家族的婚纱,新郎则会穿上华丽的服饰。
婚礼上,还会有丰盛的宴席和土家族的传统歌舞。
2.葬礼节庆在土家族人民的传统信仰中,人的灵魂会继续存在并保护着家庭。
因此,对于亡者的葬礼也是十分重视的。
土家族的葬礼庆典通常会持续多天,期间会进行祭祀、守夜、祈福等仪式。
亲友们会集体前往墓地祭拜,悼念逝者,并参与各种纪念活动。
3.农历新年农历新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庆之一。
过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多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舞狮子、放鞭炮等。
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家家户户张贴喜庆的对联和年画。
亲朋好友会相聚在一起,共同享受美食和传统表演,以此迎接新的一年。
二、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特点土家族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土家族的节庆活动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动。
不论是婚礼、葬礼还是新年庆祝,人们都会邀请亲友们共同参与,加强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其次,土家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保留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元素。
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传统节庆不仅是庆祝和娱乐的方式,更是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此外,土家族民俗节庆活动强调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通过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方式,土家族人民表达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自豪。
三、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庆祝方式土家族传统民俗节庆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每个活动都有独特的庆祝仪式和活动形式。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土家族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土家族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庆典。
这些节日和庆典不仅是土家族人民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也是他们传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土家族传统节日和民俗庆典。
第一节:芦笙节芦笙节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3月15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身着传统服饰,齐聚在村庄广场上,开展各种欢庆活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芦笙的演奏比赛。
芦笙是土家族的传统乐器,它的音色激昂、高亢,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激情和喜悦。
在节日期间,芦笙的声音充斥在山林间,让人们陶醉其中,感受到土家族特有的音乐魅力。
第二节:可鲁节可鲁节是土家族春耕伏籍的庆典,时间一般在农历4月初。
这个节日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农耕智慧和对丰收的期盼。
在可鲁节期间,农民们会用特殊的仪式祭祀神灵,祈求农作物能够丰收。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民俗体育活动,如划船比赛、举重比赛等,以此庆祝春季的到来。
可鲁节是土家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节。
第三节:吊鼓节吊鼓节是土家族传统农耕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常在农历7月或8月举行。
这个节日以鼓舞祈雨为主题,旨在祈求来年的丰收。
在吊鼓节期间,土家族人民会吊起鼓,用鼓声祈雨,希望得到上天的眷顾和庇佑。
吊鼓节还伴随着舞龙、舞狮等表演活动,各村民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展示土家族独特的民俗文化。
第四节:围炉夜话围炉夜话是土家族冬日里举行的庆典活动,时间一般在农历10月或11月。
这个庆典是土家族人民团聚的时刻,家庭成员围坐在壁炉旁,边品尝美食边互相交流,共同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活。
围炉夜话的特色也在于其别出心裁的仪式,家长会亲手给儿女们剪纸,展示自己的技艺;人们还会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度过一个温馨而愉快的夜晚。
以上是几个土家族传统节日和民俗庆典的介绍。
通过这些节庆活动,土家族人民得以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土家族传统节日与庆典活动

土家族传统节日与庆典活动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承和弘扬了土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土家族的几个重要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一、拜祖节拜祖节是土家族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
这一节日旨在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祠堂,点香烧纸,祈求祖灵保佑家庭平安、丰收和子孙繁荣。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传统的祭祀仪式,包括歌舞表演和游行,展示土家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贺年节贺年节是土家族的新年庆典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这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热闹、欢乐的时刻。
在贺年节期间,家家户户会贴上各种各样的春联,门窗上挂起红灯笼,而且还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舞狮、舞龙等民俗表演,观看烟火晚会,并举行祈福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和吉祥。
三、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土家族的传统庆典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活动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同时也是向江河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的仪式。
当天,人们会划龙舟在江河湖海中进行激烈的划船竞赛,同时还会召开祭祀仪式,进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及举行各种传统体育竞技活动。
这一庆典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刺激的比赛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参与者。
四、红娘大赛红娘大赛是土家族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每年农历七月举行。
这是一个为单身男女提供婚姻交流和相亲机会的活动。
参赛者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饰,进行自我表演和互动交流,以寻找心仪的伴侣。
此外,还会进行选美比赛和才艺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媒体的关注。
这一活动旨在传承土家族的婚俗文化和加强社区内的交流和联系。
五、火把节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庆典活动,每年农历十月十四举行。
这一节日是为了祈祷丰收和辟邪,同时也是向神灵祈求健康和繁荣的仪式。
在火把节当天,人们会点燃巨大的火把,围绕村庄或城镇周围绕行,同时进行舞狮、舞龙、火龙等表演和民俗活动。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土家族人中保持着活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土家族的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土家族的民俗土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土家族的婚俗和葬礼。
结婚在土家族中被视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婚礼上有着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比如抬新娘时要进行抢新娘的游戏,新郎要通过挑战来证明自己的爱意。
而土家族的葬礼则注重守孝和守殡,丧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二、土家族的服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美丽,能够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和生活习惯。
土家族女性的传统服装是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绣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而男性则穿着短襦和长裤,通常配有马褂、袍子等。
土家族的服饰十分色彩斑斓,绣花、刺绣等工艺技巧使其更加精美。
三、土家族的饮食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有一些特色小吃和饮品。
土家族人民喜欢吃辣椒,将辣椒加入各种菜肴中,使得菜肴更加有特色。
此外,土家族的美食还有螺蛳粉、杂碎、油茶等,这些美食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非常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四、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著名的有歌舞和木偶戏。
土家族的歌舞以独具特色的舞蹈和悠扬动人的歌声为主,代表作品有《木板假歌舞》、《小苗土娃》等。
而土家族的木偶戏则是通过木偶的表演和配乐来展现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和艺术享受。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受到一些挑战和冲击。
然而,土家族人民依然传承和尊重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努力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土家族的村庄,感受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魅力,这也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总结起来,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含了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因地域有异,各具特色。
土家族对亡者一般都棺木土葬,寿终正寝的称“白喜事”。
与大众认知的传统丧葬不同的是,土家族的丧葬活动并不带过多的悲情色彩,土家族面对死亡是以“喜”为主,欢送亡人,土家族人认为灵魂不死,冥界也如人间一样的陈设,并且现实世界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世的立马投生,但要经过一套复杂流程,需请法师来帮助。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让逝者高高兴兴地归去,要走“顺头路”,所以丧葬气氛反而热闹非凡。
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丧葬流程,大致如下:哭丧:老人闭上眼睛,停止呼吸后,家人立刻放声大哭,以表示对老人感情之深。
烧落气纸:老人最后一口气出,再没进气时立刻烧的纸,并同时点燃香烛,土家民俗认为落气纸一烧,亡人下到冥间就能立马用,而烧后的纸灰也会在之后下葬时放到棺材底,否则钱就不属于亡人。
烧水:与烧落气纸同时进行,提前从河边水塘打来的清水,用烧落气纸的火来烧,在大铁锅里放一个小铁三角架,再把装满水的陶罐子放在三脚架上,然后把纸放三脚架下烧,这样烧的钱才能送到亡人手中。
报丧:又称“把信”,一边放鞭炮一边通知亲朋好友来参加葬礼。
沐浴:又叫“揩三神”、“三拂子”,用陶罐烧好的水给老人擦澡。
装老:给老人穿寿衣停丧:又叫“下床”,把老人抬到门板或硬木板上,这个过程直至下葬。
盖纸:停丧后用黄钱纸盖住老人面部,也有地区用黑布。
守孝:去世当天安排人守夜进材:即将老人抬进棺材,土家族人把棺材叫做“方子”或简称为“材”,一般是孝子抬头,孝婿抬腿。
发丧:放鞭炮,送灵队伍将棺材抬进山。
上山下井:抬棺材进入墓地,放到提前挖好的土坑里。
垒坟:掩坟,又叫“培坟”,用石块垒在将坟周围固土,垒好的坟也叫“堆金葬”复三:入土三天后家人去祭拜,放鞭炮,敬茶酒饭,化纸钱,烧香烛。
亲人去世,邻里齐聚,唱丧歌,打丧鼓,追祀亡灵,歌舞以祭,人们习称之为跳“撒尔嗬”,这是以丧歌中的“撒尔嗬”衬词而得名。
土家族民俗文化

土家族民俗文化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包括节日庆典、传统服饰、音乐舞蹈、饮食习俗等方面,它们既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传承祖先智慧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
节日庆典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欢庆节日,庆祝活动常常以音乐舞蹈、民间歌曲、竹竿舞、步云山、封坛等形式举行。
其中,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花山节”,这个节日源自土家先祖封山立志的传说故事,每年正月十五举行。
花山节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饰,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歌舞,以及各种有趣而富有挑战的民间竞技活动。
传统服饰在土家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男性常穿袍衫及紧身裤、长筒靴等,而女性则以长袍和半裙为主。
他们在服饰上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花纹的装饰,如用蓝、黑相间的花纹装饰衣领、袖口等。
传统服饰的保留和传承,不仅反映了土家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土家族音乐舞蹈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激昂的旋律而闻名,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传统乐器如芦笙、打击乐等常被用于音乐演奏中。
土家族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田园舞”、婚礼上常见的“红缨舞”,还有英勇豪迈的“刀马旦”等。
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还是集体庆典中,都扮演着重要的交流和娱乐角色,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形式。
土家族的饮食习俗深深扎根于他们的生活中。
土家族以农耕为主,辛劳劳作需要丰盛的餐食来满足体力需求。
土家族的饮食偏向酸辣口味,以腌制食材和腌制菜肴为主,如酸辣鱼、腊肉、酸菜等。
此外,土家族还有独特的酒文化,制作出了以土家族传统工艺发酵而成的米酒。
土家族人民喜欢用米酒来招待客人,并在节庆和重要场合中饮用。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融汇着土家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土家族的民俗节日

土家族的民俗节日土家族是中国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和传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体现土家族人民热情好客、友爱团结精神的重要场合。
以下是对土家族的几个重要民俗节日的介绍。
1. 吃新节吃新节是土家族的春节,也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吃新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举行。
这一天,整个家族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
人们会穿着盛装,进行各种传统活动,比如祭祖、赛龙舟、腰鼓舞等。
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大家一起吃新饭,代表着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2. 放水节放水节是土家族最独特的节日之一,在农历三月三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江河湖泊边,欢快地唱歌跳舞,放龙舟,放飞孔明灯,最特别的是还有放水活动。
放水是指人们在水边相互泼水,象征着洗涤心灵,驱除不祥之气。
放水节是土家族民间自古传承的习俗,也是人们展示自己魅力和友谊的场合。
3. 三月三三月三是土家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土家族人民对大自然敬畏和庆祝丰收的活动之一。
人们联欢赛歌舞,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如赛龙舟、扯旗杆、戴草帽等等。
尤其是吃“凯锅饭”,这是一种特色食物,由肉、腊肠、汤圆和红糖等多种食材煮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4. 庆丰收节庆丰收节是土家族的重要民俗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土家族人们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穿上传统服装,进行歌舞表演、灯会和祭拜活动。
最重要的节目是土家族的特色舞蹈和锣鼓表演,这些节目热闹而欢快,彰显了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5. 杀虎节杀虎节是土家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在农历十月二十三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模拟猎杀虎的场面,以纪念土家族的英雄事迹。
活动包括舞狮、耍猴、杀虎等传统表演,还有文艺演出和民间游戏等。
杀虎节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土家族人民团结奋斗和乐观向上精神的体现。
总之,土家族的民俗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通过这些节日,土家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展示着自己的传统和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旅游论文课程名称:民俗与旅游改卷老师:学号:姓名:得分:领略恩施土家民俗风情摘要:恩施是一个有着46%土家族人口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在这里土家族繁衍生息,安然生活。
土家族特有的民俗风情随着历史的推移传承不断,这些民俗涉及方方面面,比如生产、生活、婚嫁、礼仪等等。
民俗的存在使得土家族的文化传承不断,也使得恩施的地域文明经久不衰!关键词:民俗土家族恩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24″~30°40′00″。
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
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
春秋时期为古巴国地,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改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1993年4月改现名。
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首府恩施市。
面积24111平方千米,人口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
显然,土家族的数目是很庞大的,土家族的存在为恩施增添了许多风采。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
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又相继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
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
土家族的民俗丰富多彩,他们在生产、生活、节日、礼仪、游艺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特点和形式。
根据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并且联系我对恩施的了解,我把恩施土家族的民俗提炼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民俗和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主要包括:岁时节日民俗和人生礼仪;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游艺民俗和民间观念。
下面我将针对这三大类六小类分别阐述恩施土家民俗风情。
一,物质生活民俗1,生产劳动民俗(1)“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在方国割据及羁縻掌控甚至土司统治时代,恩施土家族地区还存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正如刘禹锡竹枝词所云“长刀短笠去烧畲”,传统的畲耕生产普遍存在。
在古代峡江地区,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应十分常见,故《四川通志·舆地志》“风俗”条记载:“川峡山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峡土硗确,暖气晚达,民烧地而耕,谓之火种”,恩施土家族所在区域亦受此影响,也较为普遍采用这种生产方式。
宋张淏《云谷杂记》云:“沅湘间多山,农业为植粟,且多在岗阜。
每秋播种时,则先伐其树木,纵火焚之。
俟其成灰,即播种于其间。
如是则所必倍,盖史所言‘刀耕火种’也。
”联通沅湘的酉水是恩施土家族的进出通道,故而沿河两岸以是文献所称之“刀耕火种”,农耕方式十分粗放。
改流后至清末,恩施土家族地区,这种生产方式依然存在于高山偏远地区。
(2)“渔猎采集”的辅助方式:恩施土家族地区物产丰富,林木繁盛,溪河密布,为各种水陆野生动物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繁衍之地。
恩施土家族在农耕之余,也有渔猎采集的生产方式,通过打猎捕鱼和采摘果实来弥补粮食生产之不足。
因为僻处偏远,生产能力有限,山林溪谷的水陆动物遂成人们弥补食用不足之物,传承至今的渔猎方式很好地反映历史时期土家族及先民艰难的生存场景。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酉阳宣慰司”“人织斑布以为衣,佩长刀而捕猎”;“人分三种:曰犵獠,曰冉家,曰南客。
暖则捕猎山林,寒则散处岩穴,借贷以刻木为契,婚姻则累世为亲”;称平茶长官司“编户三里,所属有五种夷,言语侏俚,性好捕猎,火坑焙谷,野麻缉布,巫祷治病,歌唱送殡,号为南客。
”《秀山县志·土官志》记载:“石耶地广袤,道里未闻,旧俗略同邑梅,惟人好佩长刀,喜捕猎,家织斑布,散卖诸落,以为恒业。
”“冉家蛮在思南府沿河司治,在府之东北。
性凶悍,不惮深远猛兽,采砂煎水银。
出入持弓弩,好渔猎,得兽祭鬼而后食之”;“今酉阳、乌罗部落之长,多冉氏者,一曰冉家蛮,诟之曰南客子。
其俗散处于沿河、佑溪、务川之间,跋扈不潓,尚武而善猎,得兽必祭而后啗之”;“蛮人性犷戾,出入不离弓弩。
男子以草为蓑衣,妇女批短裙,尚花。
以渔猎为生用。
”土家族喜好渔猎习俗时至今日依然在恩施土家族聚居地有所保存,当地的“赶山”即在秋收后或者年节等较空闲的时间组织人们到野兽经常出没的山林进行围捕,在分组的基础上各司其职:由围场组负责包围整座山林围住野兽;由闹山组负责“梳山”扰乱野兽;由侦查组负责“理脚迹”寻找野兽踪迹;由环网组负责“安壕”用网围捕野兽;由堵卡组负责用猎枪长刀狙击猎物。
在获取猎物后按参与人数进行平均分配。
2,日常生活民俗(1)土家族的居住民俗:土家人“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
土家人多聚居山内,客家人多居山外。
土司时,只有土司、舍把、族长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画柱,而一般土民,多编竹为墙,茅草盖屋,若盖瓦房,则犯僭越之罪。
堂屋正面设有祖先神位,两旁侧室住人。
侧房内靠前处设火坑,置三脚架,用来架锅做饭。
侧房近屋顶处,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
竹楼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烧火的热气,烘粮食、肉、木柴等。
现土家房舍,多建“吊脚楼”式木板瓦房,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2)土家族的饮食民俗: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吃大米较少。
喜腥膻,好饮酒。
以大块大砣肉待客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被讥为小气、吝啬。
喝酒用土碗豪饮。
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
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
”旧时还有咂酒习俗。
恩施的土家族小吃有很多种。
土腊肉――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
合渣――最为著名的为宣恩县张关一带的肉末合渣。
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色橙黄鲜艳,也别可口。
渣光椒---土家人的一种咸菜食品,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起混炒,油厚而不腻。
利川柏杨——豆腐干,恩施――地牯牛。
(3)土家族服饰民俗:土家人“男女垂鬓,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过去,“男女服饰,以贫富分,贫者仅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
”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洞布”,多为青、蓝二色。
服装式样:青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
也有穿“琵琶襟”的。
女装全是大衣大袖,裤管也特别大;袖口与裤腿口都镶上五寸来宽的花边,与袖口裤脚口同一花色。
妇女一般不缠足。
男女喜包头,缠黑、白长帕,四季不离。
头帕长达一丈多,缠成“人字路”式。
对襟短衣,外套黑布单挂,称为“鸦鹊褂”。
以布缠腿,不常穿鞋。
二,社会生活民俗1,岁时节日民俗(1)土家族的节日: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
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
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
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
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
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
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
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
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
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
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
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
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
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
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
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
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2)土家族的民族活动: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
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2,人生礼仪(1)土家族的婚嫁民俗:从前,土民有同姓为婚的习惯。
有“凡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名曰骨种。
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长10余岁,必得舅氏之子成立婚配”的风俗。
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
还有兄亡收嫂,弟亡收媳,称为“坐床”的习惯。
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是比较自由的。
在唱歌跳舞时,彼此爱慕,得土老师许可,即可订婚结婚。
以后,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受汉族的影响,婚姻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
订婚、结婚,必须备牛、羊、肉、酒、银钱为聘礼,有的贫苦人家,则因此终身不能结婚。
(2)土家族的丧葬民俗:土家人“丧事尚歌谣”。
打鼓踏歌,有“跳丧鼓”之习。
人死后,要唱“孝歌”,打夜锣鼓,通宵达旦。
若死老人,还要在丧堂架木柴,烧大火。
葬后,将未烧尽之柴头,让子女均分,以表遗产均分之意。
送葬时,道士用柴心棍打棺材赶鬼。
孝子扶帐于柩前,匍匐而行,亲戚毕至墓所。
安埋时,请土老师在坟中画八卦,撒雄黄酒,棺材入坑,孝子得先挖三锄泥,然后埋棺。
对好死的人,在坟上插竹棍一根,伞一把;对非正常死亡的人,要请土老师上刀梯超度。
(3)土家族人诞生小孩的民俗:这样风俗习惯是土家人接亲时,男方送一坛子酒到女方家。
生小孩后,娘家就用这个坛子装上糯米酿成的甜酒送回,叫做“今天吃火酒,明年吃甜酒”。
未生育而想生育的妇女,要到天王庙或土王庙许愿。
许愿时,将一个装有灰的碗放到神龛上。
生小孩后,得还愿。
还愿时,请土老师“玩”土王菩萨,给土王“解钱”。
土老师和观众一唱一和的唱歌,歌词颇多淫词,谓之“玩喜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