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丧葬文化 龙河土家岩棺介绍

合集下载

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

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

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何立高(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土家学研究会,贵州 沿河 565300)摘 要:贵州土家族丧葬仪式是非常程式化的,有开光、穿神点祖、祭祀祖先、打绕棺等系列仪式,透过葬仪可窥见土家先民的生存样态。

关键词:土家族葬仪;贵州;先民生活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25-04作者简介:何立高(1965-),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是因为源于古代巴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武陵山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说其年轻,是因为直到1957年才认定为单一民族。

[1]本文以贵州土家族葬仪入手,试图对古代土家先民的生存状态进行探讨,敬请专家、学者斧正。

一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仪礼”,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倘若说诞生仪礼是接纳一个人进入社会的话,丧葬仪式则表示最终脱离社会,它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

丧礼,古代社会视其为凶礼之一,它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拜涌哭泣的礼节。

《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丧礼哀死亡”的记载,说明丧礼之主要内容是对死者以示哀悼。

一个人死后,活着的人为之发丧,表示悲哀悼念之情,完全是正常行为。

但是,各民族的观念千差万别,有的认为灵魂可以转世,或灵魂不死。

这样死亡往往被涂上神秘色彩,并由此产生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慰问死者灵魂的风俗。

加之,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各自不同,于是形成丰富多彩的丧葬仪礼。

贵州土家族的丧葬仪礼活动,历来为土家族人民所普遍重视,丧礼主题基本相同:其一,表现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其二,怀念死者生前之功德;其三,超度亡灵,使死者灵魂得到安息;其四,通过信仰和禁忌仪式,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于死者美好愿望。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打绕棺也叫度亡,它是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主体。

包括度亡、绕棺、绕佛、破界、散花、出权、送棍、入葬等过程。

绕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复杂,从形式上讲可分为一日绕、三日绕、七日绕;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大绕、中绕、小绕。

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在进行具体法事活动时必须根据丧家的意愿和财力物力来决定。

富有者可举行三日或七日绕,这就是打大绕棺,做道场法事,这是十分隆重的。

但如果丧家贫寒缺少钱财,那就只好实行一日绕。

在土家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无力承受得起如此耗资,一般都实行小绕法事,这样既简单又节省,同样可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之情。

为使读者对土家族丧葬文化有所了解,领略土家族奇特而又风趣的丧葬习俗,现将绕棺习俗的几个情节简介如下。

度亡土家人认为,人初死时,处于一片迷蒙阶段,不知所向,要入阴曹地府,不知从何处入。

因此,需要道师做法事,把亡灵引到正确进入阴曹地府的路径上去。

这种法事活动叫度亡。

在土家族地区,请道师为死人超度亡灵,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度亡的法事主要以佛事活动为主体,道师请主人详细告诉死者的生年八字和死年的日子时辰。

然后道师根据亡者家属告知的情况,赶写一篇祭文,为亡者安排一个灵位,以安定亡者的亡灵,不致使他东游西走。

灵位安排停当以后,道师就开始做一道简单的佛事活动,为亡者入阴界开脱罪衍,指明迷津,使亡者得以顺利入界。

导桥按照土家族丧葬文化史观,人死后要过很多险要的关隘,才能顺利地到达阴曹地府。

过险关就必须道师引导,为其打通关节,方能畅通无阻,顺利过关。

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就是“奈何桥”。

奈何桥是进入阴曹地府至关重要的一道关口,因为桥头桥尾都有牛头马面把守。

按照土家族生死观俗,人在世时作恶多端,罪恶累累,死后在过奈何桥时,牛头马面是善恶的执法者,它们能辨善恶。

如果恶人过桥时,牛头马面这对铁面无情的执法者,就会将恶人用铁叉叉下万丈深坑内,深坑内有许多毒蛇猛兽,一旦被叉下坑后,就会被毒蛇猛兽撕咬,使你受到最痛楚的皮肉之苦,死者也就永远陷入无边的苦难深而永世不得超生。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因地域有异,各具特色。

土家族对亡者一般都棺木土葬,寿终正寝的称“白喜事”。

与大众认知的传统丧葬不同的是,土家族的丧葬活动并不带过多的悲情色彩,土家族面对死亡是以“喜”为主,欢送亡人,土家族人认为灵魂不死,冥界也如人间一样的陈设,并且现实世界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世的立马投生,但要经过一套复杂流程,需请法师来帮助。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让逝者高高兴兴地归去,要走“顺头路”,所以丧葬气氛反而热闹非凡。

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丧葬流程,大致如下:哭丧:老人闭上眼睛,停止呼吸后,家人立刻放声大哭,以表示对老人感情之深。

烧落气纸:老人最后一口气出,再没进气时立刻烧的纸,并同时点燃香烛,土家民俗认为落气纸一烧,亡人下到冥间就能立马用,而烧后的纸灰也会在之后下葬时放到棺材底,否则钱就不属于亡人。

烧水:与烧落气纸同时进行,提前从河边水塘打来的清水,用烧落气纸的火来烧,在大铁锅里放一个小铁三角架,再把装满水的陶罐子放在三脚架上,然后把纸放三脚架下烧,这样烧的钱才能送到亡人手中。

报丧:又称“把信”,一边放鞭炮一边通知亲朋好友来参加葬礼。

沐浴:又叫“揩三神”、“三拂子”,用陶罐烧好的水给老人擦澡。

装老:给老人穿寿衣停丧:又叫“下床”,把老人抬到门板或硬木板上,这个过程直至下葬。

盖纸:停丧后用黄钱纸盖住老人面部,也有地区用黑布。

守孝:去世当天安排人守夜进材:即将老人抬进棺材,土家族人把棺材叫做“方子”或简称为“材”,一般是孝子抬头,孝婿抬腿。

发丧:放鞭炮,送灵队伍将棺材抬进山。

上山下井:抬棺材进入墓地,放到提前挖好的土坑里。

垒坟:掩坟,又叫“培坟”,用石块垒在将坟周围固土,垒好的坟也叫“堆金葬”复三:入土三天后家人去祭拜,放鞭炮,敬茶酒饭,化纸钱,烧香烛。

亲人去世,邻里齐聚,唱丧歌,打丧鼓,追祀亡灵,歌舞以祭,人们习称之为跳“撒尔嗬”,这是以丧歌中的“撒尔嗬”衬词而得名。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向婷[摘要]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信奉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哭婚喜丧”的生死观念。

现今在湘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中以鄂西巴东、建始的跳丧,湘西永顺、泸溪的道士超度和湘鄂西交界地区龙山、来凤的三棒鼓最为典型。

以仪式中三棒鼓的表演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的书写方式,采取定点、定时的聚合型仪式的观察,分析三棒鼓音腔的变化及与仪式中各流程之间的配合规律,阐明当代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转型与再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三棒鼓;丧葬仪式;文化转型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部,东与桑植、永顺接壤,西连重庆酉阳、秀山,北与湖北来凤、宣恩交界。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深,全县面积3131平方千米,现辖民安、新城、华塘3个街道,里耶、洗车河、靛房等31个乡镇。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约57.3万,其中土家族约占55.07%,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区①。

当下中国土家族人口约有800多万,仍然会说土家语(毕兹煞)的约10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湘西州酉水流域,而酉水流域许多乡镇和村寨,如龙山县的苗市、里耶镇以及永顺县的双凤村,保靖的普戎乡等地的土家族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龙山坡脚迁徙而来,认为坡脚的土家语是祖先遗留下来的。

所以龙山县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语言环境,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土家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

一、龙山县三棒鼓音乐形态特征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所使用的相关乐器及道具有鼓、鼓架、马锣、花鼓棒、尖刀等5件:鼓:小圆鼓,直径约30厘米,高11.5厘米,用木头、牛皮、竹钉等原料制成。

鼓身边缘绘制有“龙凤呈祥”“富贵牡丹”“二龙戏珠”等传统图案,有些围上一圈自制的土家织锦、锦须装饰,鼓身作者简介:向婷,博士,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本文为20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项目“湘鄂交界区域土家族‘三棒鼓’文化身份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20M682572)阶段性研究成果。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

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留下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下面小编推荐土家人的丧葬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3)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4)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5)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土家葬礼完整流程

土家葬礼完整流程

土家葬礼完整流程A Tujia funeral is a deeply traditional and meaningful ceremony that reflects the culture and beliefs of the Tujia people. The process begins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eceased's body, which is washed and dressed in traditional Tujia clothing.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gather to pay their respects and honor the life of the deceased. The funeral is an important time for the community to come together and support one another through the grieving process.土家族丧礼是一个充满传统和意义的仪式,反映了土家人的文化和信仰。

整个过程始于对逝者的遗体的准备,他们的遗体会被清洗并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装。

家人和朋友聚集在一起,以表达哀思并纪念逝者的生活。

丧礼是社区共同支持彼此度过悲伤过程的重要时刻。

The funeral procession typically includes a series of ceremonial rituals that are steeped in tradition and symbolism.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ujia funeral is the burning of offerings to honor the deceased and ensure their safe passage to the afterlife. The community comes together to offer prayers and blessings for the departed soul, creating a sense of unity and shared sorrow.丧葬队伍通常包括一系列充满传统和象征意义的仪式。

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文化解读

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文化解读

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文化解读作者:杨冲杨雅丽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0期摘要: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土家族民俗文化。

内涵丰厚的土家族丧葬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辗转变迁,并与其他民族文化在长期接触中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丧葬仪式中以丧舞活动最具典型性,它不仅呈现了一种狂欢精神和浓郁的娱神性质,而且承载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念和尊宗敬祖、崇尚孝道的文化传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考察石柱县丧葬文化及其历史变迁与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文化学价值。

关键词:石柱县丧葬文化丧舞活动历史变迁社会功能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中的瑰宝,是人们在长久历史变迁中不断凝练沉淀而成的,是民族思想精神的重要体现。

丧葬习俗是人们在特定时代环境中应对和超越生死的智慧结晶,也是个人和民族信仰的心理反应,承载着人们对死者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

历史上对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习俗少有研究,当前学术界开始从丧葬仪式、丧葬伦理等方面对土家族丧葬文化进行观察,并借此探索土家族民族渊源等问题。

原始的土家族丧葬礼仪中讲究天人合一、顺应风土,形成“三滴水”、“人死饭甑开,不请自然来”、“抹五心”、“做好事”等一系列土家族所特有的丧葬文化。

笔者深入石柱县乡镇村落进行调查,考察了石柱龙河的岩棺群、土家族丧事礼仪,访谈当地土家族老人,获得了土家族丧葬习俗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以土家族丧葬活动为考察对象,探微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文化缘由,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土家族丧葬文化。

一、灵魂不死、人死不亡——土家族丧葬习俗折射的生死观民族风俗蕴含了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深厚人文情怀,是该民族文化、思想情感的载体。

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活动以丧舞为主,用或雄健或阴柔的舞蹈形式,特别是唱词表达内心的哀愁与喜悦。

丧葬文化蕴涵于丧舞活动中,其中伴随丧舞而唱的歌词尤为集中地表现了丧葬仪式的思想主题。

另外,具体的丧葬环节的称谓所含的文化韵味也不容忽视。

走进考古现场 探寻龙河崖棺千年之谜

走进考古现场 探寻龙河崖棺千年之谜

走进考古现场探寻龙河崖棺千年之谜中国葬俗文化由来已久,除了常见的火葬、土葬外,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还流传着一些与山崖有关的墓葬。

其中,有一种是在江河、溪流两岸陡峭的崖壁上凿龛放置棺木,称其为“崖棺葬”。

2013年5月23日,记者随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专家以及20多位志愿者,来到位于重庆石柱县下路镇的“黄岩崖棺群”现场,探寻千年崖棺的秘密。

在现场记者看到,奔腾的龙河上方,陡峭的崖壁上分布着近25处崖棺穴。

这些石穴错落分布,外形均类似于长方形石龛,长约2米,宽、深在1到0.6米左右。

墓室对外敞开,无法封门,形制都很简单。

据了解,由于太小,这些崖棺并不符合一次葬的规格,应属于二次葬。

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和其他原因,现场并未看见棺木。

据考古人员初步统计,在龙河上游、中游附近,已发现崖棺葬100余处,2000余穴。

他们发现时,大多墓穴都已经空了,只有极少数还存有棺柩,仅少量棺内留有残骨和随葬物。

目前,就已有资料来看,龙河崖棺葬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一,崖棺由来成谜去世后在此羽化成仙“关于崖棺葬的由来,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这里是古人去世后修炼成仙的地方。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林必忠介绍道,“在石柱县境内,人们把这些崖棺叫做‘仙人洞’,传说以前老人想返老还童,就在峭壁上的洞里呆上几天,脱掉一层皮后就能还原成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二,墓主人身份成谜棺悬越高越孝顺据考古专家调查推测,石柱龙河一代的崖棺葬可能形成于唐宋。

那么墓主人的身份又是何人呢?据《朝野佥载》、《溪蛮丛笑》记载,历史上只有僚人有崖棺葬俗,专家推测石柱崖棺很可能是宋代生活在该地区的僚人留下的葬俗。

此外,林必忠还指出,同一处墓群,墓葬的位置有明显的远近关系,一个岩面上大的墓群可能代表一个家族的目的,聚集较近的数座墓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家庭关系。

从现场看,这些崖棺距山脚约25米左右,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山崖。

古人为何要冒生命危险,将棺木放置在高高的悬崖上呢?对此,尚未有科学的定义,目前主要流传着“山岳崇拜”、“彰显身份”、“图腾崇拜”、“弥高至孝”、“子孙高显”等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土家族丧葬文化龙河土家岩棺介绍
导语:龙河土家岩棺龙河悬崖上神奇的岩棺文物古迹,是土家族祖先丧葬文化的史料实物和历史见证,是巴蜀古国至今未破解的千古之谜。

龙河发源于渝
龙河土家岩棺
龙河悬崖上神奇的岩棺文物古迹,是土家族祖先丧葬文化的史料实物和历史见证,是巴蜀古国至今未破解的千古之谜。

龙河发源于渝鄂交界处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重峦叠嶂的峡谷间穿行164公里,在“鬼城”丰都县城对岸的王家渡注入浩浩荡荡的长江。

河水穿越石柱和丰都两县20多个乡镇,在石柱县境称“南宾河”。

龙河流经石柱县城南宾镇,绕城三面,像一条碧色的玉带,古人用“宾流玉带”、“带水拖蓝”形容,列为石柱古八景,充满诗情画意。

龙河两岸奇峰高耸,重峦叠嶂,飞流散瀑从悬崖绝壁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沿途展现出许多迷人风光。

龙河最迷人的,还是那摩天悬崖绝壁上土家族祖先凿成的神奇的“岩棺”,是土家族祖先“五溪蛮”雕刻的艺术品,当地土家族人习呼“仙人洞”。

1990年夏,四川巴蜀音像制作中心将龙河岩棺拍入《深山明珠》电视片中,名扬巴蜀内外。

龙河水在四方石把三座山峰割成半月形小岛,河水回旋倒流,悬岩插入深水之中。

一面是急湍而奔流不息的河水,上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四面八方无路可攀,岩棺凿于离河水30多米高的悬崖,可见土家族祖先勇敢剽悍的智慧和力量。

经文物考察队拉绳到绝壁上考察,岩棺内大部分是空着的,只有少部分岩棺内有残存的人骨及殉葬的陶器古文物。

石柱地处渝鄂交界地,当楚黔之交,控楚连黔,襟带湘境。

古为洪荒之地,是巴蜀古国最边远的山区,古称“九溪十八峒”。

土家族先民被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