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论”的历史渊源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主要观点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简述现代化理论从萌芽至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
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一些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瞩目于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分析“中心-外围”结构产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如“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因此,研究现代化除了要重视经典现代化理论外,也不能忽视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
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
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
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
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世界体系理论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 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 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 构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 的。因为,从现实来看,中心-边缘两极结构模型不符合存 在大量中间形态国家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体系来看,两 极结构也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 的稳定性。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世界体系理论

4.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
5. 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
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 世纪欧洲的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 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 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种 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 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 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沃勒斯坦认为,虽然世界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这使得它能在500 年间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 和完善,然而,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 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致使它如今已进入“混乱 的告终” 时期。于是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将取而代之, 这就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但是,新体系究竟什 么样,如何产生,沃氏却认为难以预测。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及其价值探析

文章来自
1974年,沃勒斯坦de著作《古代世界体系》第壹卷de出版标志着世界体系实际de降生。作为世界体系实际de开创人,沃勒斯坦倡导de世界体系剖析范式自降生以来在学术界发生了重要de影响。作为壹名新马克思主义者,他站在马克思主义de立场上,片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de局限性,提醒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de不对等性,倡导重建较对等de社会主义世界次序,进壹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际本身弱小de生命力。
其次,沃勒斯坦团体de非洲阅历shi世界体系实际降生de理论根底。自中学毕业以来,他就对非洲发生了浓重de兴味,关注并阅读了少量甘地和尼赫鲁de相关著作。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他还跟随年鉴学派de壹位著名de政治人类学家乔治?巴兰迪尔研习非洲de殖民主义。1955年,他又亲身到非洲停止研讨和撰写关于民主主义运动衰亡de相关论文。在这壹进程中,他目击了非洲殖民时期和非殖民化进程,这壹段阅历让他终身难忘。用他本人de话来讲:“第壹次去非洲shi在殖民时代,在下目击了非殖民化进程及其后壹连串主权国度de独立。作为壹个白人,在下事先遭到临时生活在非洲具有浓重de殖民主义思想de欧洲人de猛烈攻击。作为民族主义运动de同情者,在下曾与非洲束缚运动年老de懦夫们同仇敌慨,共享欢乐。”[1]在对非洲开展成绩停止了20年de跟踪研讨之后,他转向用开放de目光来对待当代世界成绩,并于1974年提出从历史体系de视角来调查当代社会开展成绩,这标志着世界体系实际de降生。
在文明层面上,沃勒斯坦以为普遍主义shi反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de主导文明。自古代世界体系构成以来,就壹直存在着文明普遍化和有方案文明抵抗de矛盾。在这壹进程中呈现了两个并行de矛盾,即壹个世界de趋向和共同民族国度de矛盾;壹个民族趋向和民族国度内共同品德群体de矛盾。在这壹进程中,以普遍主义而自居de资本主义文明扮演着重要de角色,它试图把“资本主义关系看成shi壹种普遍溶剂,努力于把任何事情都溶化为壹种同质de商品方式,用壹种单壹de金钱规范加以权衡”[3]。它希图掩盖资本主义体系内de不等价替换和国度之间de压榨形态,但本质上也shi为不对等效劳de。
走向整体的世界——浅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之异同

未来世界 的图景以及 走向整体世 界的路 径等方面 , 既有相通之 处 , 又有本质 的不 同。 中图分类 号: 0 K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8—2 3 ( 0 1 0 0 3 0 10 6 8 2 1 ) 3— 0 7— 4
“ 世界 ” “ 史 ” 和 历 的发展 向来 是学 者们 密集 关 注 的问 题, 马克思 和沃勒斯坦 同样 十分注 意对 “ 世界 ” 历 史 ” 和“ 发
一
也就在愈来愈大 的程度上成为全 世界 的历 史 ” 人类历 史 ,
是一个 由低级走 向高级 、 由分散 走 向统 一的一 体化过 程 , 人
、
关 于 整 体 世 界 的 表 述
马克思 、 沃勒斯坦均把社会历史 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相 互 联系的过程 , 并且随着这 种联 系 的发展 , 人类 社会历 史必 将
《 f ii r n e(y P i o Jun齐齐哈尔大学学报》i ( h& ScS) ora o Q q a U i r哲学社会科学版c) l h vs t i
21 年 6 01 月
Ma 0 l y 2 1
走 向整 体 的世 界
浅析 马克思 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沃勒斯坦 的世界体系理论之异 同
主义大工业 的出现和兴起 , 造 了世界市场 ,正是 近现代 资 创 “ 本 主 义的大 工业 和世界市场 日益把世界 连成一个整体 , 从而 首 次开创 『世界历史 ”, ‘ . 。 因为它 使每 个文 明国家 以及这 ‘
收 稿 日期 :0 1— 4—2 21 0 8
纪 ” 此时 , , 欧洲 各国的社会经济状 况发生 了显著“ 化” 在 分 : 西欧 , 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性 导致 了社 会 的全面危 机 , 了 为 克服这一缺 陷, 西欧各 国开始 探索一 条新 的发展之 路 : 资本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仍然是由资本主义尤其是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
因此,研究全球化,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扩张的分析。
国外一些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瞩目于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分析“中心-外围”结构产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堪称此种理论的典型代表。
一、依附论概述(一)依附论的产生及其理论渊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先后摆脱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但是并未从此走上富裕富强之路,它们在经济上依然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
依附论就是基于解释这种现状,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其外围并受剥削与控制的现状而产生的。
战后拉美经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更为鲜明,因此,依附论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在拉丁美洲产生并发展起来是再自然不过了。
与帝国主义理论主要研究帝国主义中心的扩张过程和对世界的统治不同,依附论研究更侧重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居于外围的国家,主要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对外围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外围国家的变化对世界资本主义积累总进程的影响。
从这一点来看,可以把依附论看做帝国主义理论的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
的确如此,依附论有时也被称为“新帝国主义理论”。
关于依附论的理论渊源,不可否认的是,它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同时也借鉴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
西方流行的现代化理论则构成了依附论的“反题”。
一般认为,依附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拉美经委会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提出的早期依附理论或不发达理论,其间接来源则是德裔学者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殖民地资本主义理论。
(二)依附论的中心议题和主要观点作为批判性解释外围国家和地区“依附”发展特点的理论,依附论把外围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议题。
5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识的反思主义传统。 2、历史演进: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从 实践性到反思性(从实践理性到对理性的反 思);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
二、基本学术理念
1、关注人的解放。解放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现实制度性压迫与反抗; 批判理论:现实社会性(生产关系、社会结 构、文化)压迫与解放; 后现代主义:观念和话语压迫与解构; 女性主义:社会关系与观念和话语的压迫与 解放;
(二)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新葛兰西主义与 法兰克福学派
1、新葛兰西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解放意 识以及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基 础和社会霸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霸权)。 2、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 对异化理论的继承。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即不能 忽视社会生产同时也是社会符号(如规则、规范、 制度、观念)的生产,因此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就必须首先对社会符号生产进行批判和反思。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至少从198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在整个
社会科学界就一直有着重要影响。从80年 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进入了国际关系 领域。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存在诸多异议。 这种异议不但存在于后现代主义的倡导者 与批评者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它的倡导者 之间。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特征
二、考克斯(Robert Cox)的国际关 系理论
1、考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
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2、考克斯对解决问题理论(problem-solving theory)与批判理论的区分。 解决问题理论认为世界连同组织在其中的社会和 权力关系以及制度,都是被该理论所发现的东西, 这种客观的东西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既定 框架。解决问题的总目标就是通过有效地处理麻 烦根源而使这些权力关系和制度顺利地运作。 而批判理论认为,理论总是有利于某人或某种 目的。 批判理论关注:理论在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与政治秩序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对理论 化有怎样的影响?能不能以某种方式向占主导地 位的世界秩序中的不正义、不平等提出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体系论”的历史渊源
二战结束后不久,欧美学术界就爆发了一场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生历史和发展问题的论战。
这场论战绵延30余年,直到80年代还余意未尽。
争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英国学者弗里德里希·利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中对西方现代经济学鼻祖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经典理论的质疑,以及本世纪初列宁、卢森堡、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关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论述,其近因则肇始于英国学者莫里斯·多布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一书(1946年,伦敦)。
该书在探讨资本主义发生问题上,提出了促使封建主义解体的基本矛盾及普遍规律是否存在和以怎样的方式发生作用以及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的其他许多地区资本主义不能发展等一系列论点。
该书出版后引起欧美学术界的很大争议。
5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保罗·M·斯威齐在其主编的《每月评论》杂志上,对多布以生产关系来解释封建制度内部蕴含的解体机制的主要论点提出了批判和质疑,认为“贸易的发展是西欧封建主义没落的决定因素”。
由此揭开了一场国际性的论战。
随着时间推移,论战虽然主要仍在《每月评论》上展开,但其范围已远超出原初主题。
到60年代中期,德裔美籍学者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和伊曼纽尔·华勒斯坦脱颖而出,分别提出了著名的“依附理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给讨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进入到一个更深、更广的层次。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理论模式虽然不是华勒斯坦首先提出的,但华勒斯坦以其论述的系统性、观点的独创性和方法的新颖性而独树一帜,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引发了热烈争论。
概括地说,华勒斯坦在其四卷本《现代世界体系》中系统阐述的这一模式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华勒斯坦对“世界体系”概念作了明确的理论阐释。
他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有着不同界限、结构体、群体、法律条例及相互依存性。
其机体包括相互矛盾的各种力量,它们有时通过张力在这一体系中凝成一体,有时却由于彼此竞争使体系四分五裂。
这一体系具有生物体的特征,在其生命周期内,有些特质不断变化,而另一些特质则保持平稳发展。
因此,这一体系的结构根据其功能内部的逻辑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的强弱度不等。
一个社会体系的特征实质上是生命的自我控制调节,其发展动力由机体内部因素所促成。
世界体系要么采取“世界帝国”这种代表单个政治制度所控制的领土的形式,要么采取“世界经济”的形式,在这种经济中,单个政治实体对覆盖大范围地区的经济没有控制权。
在世界体系存在的大部分历史中,所采取的是“世界帝国”的形式。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是因为它一直是一种持久发展的世界经济。
其二,华勒斯坦认为,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重要的表性特征之一就是由该体系的横向分工和资本积累的运动形态所产生的一个不等价交换体系:核心地带、半边缘地带和边缘地带。
半边缘地带在相互对立的核心与边缘之间充当一种缓冲物,并起到平衡经济的作用。
其三,社会主义国家也在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范围之内。
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质的差异,但今日所有的国家都服从并参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运动。
要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就需要每个参加者都要像资本家那样对待这个市场中的其他参加者,参与合作和竞争。
其四,华勒斯坦认为,这个体系不是静止不动的。
资本主义的运动形态确定了增长和停滞的周期。
构成今日核心地带的国家并不一定是明日核心地带的国家,而处于边缘地带的地区很可能成为半边缘地区国家。
作为资本主义扩张或停滞运动形态的结果,各国的位置将发生变换。
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华勒斯坦游学法国,受业于法国“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学术大师费尔南德·布罗代尔。
欧美一些评论家在谈到华勒斯坦的学术建树时指出,除建立“世界体系”论外,他的另一大功绩是使美国学术界日益了解非美国的依附理论家和“年鉴学派”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论。
实际上,如果我们对布罗代尔的“总体史”、“作为社会科学的问题史学”和“长时段”理论与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模式作一下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很多相似或共通之处。
布罗代尔认为“总体史”应揭示历史过程的三个互相关联的方面:一、历史运动的纵深性、层次性和阶梯性,即历史运动存在着几个内在层次;二、作为纵深的历史运动的存在形式之一的统一的社会时间;
三、只有同时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来观察历史过程及其运动,把社会现象同其占有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才能认识人类的历史。
布罗代尔的成名之作《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及其另一部代表作《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描述和分析的就是一个世界体系在“长时段”内的发生和发展的不同层面空间和时间运动。
华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前后四卷,论述了从1450年至20世纪的资本主义体系发生和发展过程,涉及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心态等诸多方面,吸收了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和作为相对稳定结构的体系理论,可以说是一部美国版的“总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