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理论

合集下载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瓦尔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把全球化作为一种形式的发展模式来进行分析,指出国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同时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现存的不平等性。

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中,他把既定的国家和经济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核心、边缘和外部层次。

核心层次包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发达国家,而边缘国家和外部国家则属于发展中的国家,它们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占据了最大的优势,控制了全球的经济资源,占据了全球领导权,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关系影响重大,从而巩固了自身地位。

另一方面,边缘国家在此过程中被剥夺了主权,其资源和经济无法完全发挥,使这些国家陷入了更加贫困,失去了独立发展的能力,以及被核心国家牵制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对政治理论、全球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结构实践均有重要影响。

它突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的性质,指出了全球化发展的复杂和多样性,从而为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想要受到加强保护提供了线索。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

4.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
5. 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
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 世纪欧洲的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 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 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种 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 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 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沃勒斯坦认为,虽然世界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这使得它能在500 年间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 和完善,然而,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 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致使它如今已进入“混乱 的告终” 时期。于是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将取而代之, 这就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但是,新体系究竟什 么样,如何产生,沃氏却认为难以预测。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1、世界体系理论的内核:“现代世界体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并进一步分析,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一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

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为了方便也是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术语,我们用‘世界经济体’描述后者”。

也就是说,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

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

“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

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

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

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

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

今天看来,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

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

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比较

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比较

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比较一、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观点现代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其后迅速向其他国家传播。

这一时期正是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受战争创伤的国家如何发展和复兴,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新兴独立国家与地区如何建设。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研究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种观点:一、将所有国家划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现代化就是“传统型”国家向“现代型”国家迈进的过程;二、认为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来自内部,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不顺利,根本原因也是来自内部的障碍。

三、认为各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具有现代化国家的特征。

这一阶段形成的现代化的理论通常被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主要由拉丁美洲的现代化研究的学者提出的,这一理论对经典现代化理论发起了强劲的挑战。

支持依附理论的学者认为,世界分为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处于中心的国家是早发的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外围的国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外围国家的发展依附于中心国家,形成了一种依附关系,而这种依附关系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在这种依附关系中受益,发展中国家受害。

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的发达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

世界体系理论由美国学者沃勒斯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沃勒斯坦采取了新的观察视角,他认为民族国家并不是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基本单位,而具有结构性经济联系和各种内在制度规定性的、一体化的现代世界体系才是考察16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唯一实体。

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复合体。

经济体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基本层面,是政治体和文化体存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联系,逐渐一体化,并且一体化过程中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所以最终将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一体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二、现代化理论的优缺点经典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研究的肇端,是最早被提出的,也是受之后所提出的各种现代化理论抨击最多的,但它对现代化研究观点就真的没有可之处吗?肯定不是的。

简述世界体系理论

简述世界体系理论

简述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是指一种基于国际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研究的学术
学科,以弗里德曼·马歇尔为代表,他将世界上主要社会系统分为三
部分: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

这三部分并不是客观存在或
为特定历史时期独自存在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世界体系理论的所指的三个世界,也就是发达国家(第一世界)、
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可以用三个概括:第一世界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世界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是发
展中国家。

前两个世界之间存在着政治观念、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程
度和军事力量等差异,而第三个世界则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主要指
一些发展滞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出现贫困等问题的国家。

在世界体系理论中,国家被视为政治实体,并存在着多种关系。

它关注在历史上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

世界体系
理论是审视国家之间的区别和相互作用的重要视角,也是审视社会经
济活动组织的侧面。

此外,它还考虑到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
及影响国际关系的自然环境因素。

世界体系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以更全面地理解国家之间的
关系,以及影响国际关系的各种因素。

它为学者们提供了探讨国家之
间的微观关系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国家及其真实环境。

然而,这一理论也决定了一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

因此,必
须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各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深入研究,以便正确理
解世界体系理论。

2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2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经典现代化研究与新现代化研究比较
现代化理论的特征与问题
各种现代化理论特征 以民族国家为分析对单位(nation-state) 追求普通的一般的发展模式 问题 民族主义兴起,新殖民主义发展,发展中国家并不以发 达国家为模式。 一体化的局部出现对以单一国家为分析单位的研究方法 提出挑战。 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冷战 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落后影响发达国 家发展。 结论:需要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视为一个系统来考察。
全球发展理论:
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 世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分独立,政治独立, 经济谋求独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问题成为关注 焦点,现代化研究就应运而生。 现代化理论的诞生受三个重大事件影响: 美国超级大国的兴起。相反,西欧国家受二战影响而削弱, 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实施了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帮助受战争摧残的欧洲重建,美国承担了管理世界事业的 责任。 联合的共产主义运动扩展。苏联把影响扩展到东欧,中国、 朝鲜等。 欧洲殖民地帝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解体。新生的 民族国家寻求发展模式,提升本国经济,提高政治独立。 在这样历史背景下,美国政治精英鼓励社会科学家研究第 三世界国家,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稳定,以便 被苏联的共产主义集团夺取。
结构功能分析
• 一九六0年代,社会学家Talcott Parsons 透过结构功能主 义的研究分析社会的变迁,影响了现代化的理论。但是在 论及Parsons 的理论之前,则必须还原对其影响最深者- E. Durkheim(1858-1916)和M.Weber。 • Parsons 把社会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中间的和 现代的。他认为现代化的过程起源于西方,借着殖民和扩 散而延伸到别处。而如何认定一个属于现代化的社会, Parsons 在其结构功能论中,则发展出所谓的模式变项 (pattern variables)──此即类似Weber的「理念类型」。 模式变项指的是特定情境中对立的二种行为模式或角色期 待,行动者必须择一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 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 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 构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 的。因为,从现实来看,中心-边缘两极结构模型不符合存 在大量中间形态国家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体系来看,两 极结构也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 的稳定性。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同样把经济视为是造成世界不平 衡的原因, 但他的世界体系同依附理论有如下 不同: (1)世界体系是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 强调 一种整体、系统的视角。沃勒斯坦说: “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这一体系有 不同界限、结构体、群体、法律条例以及相 互 ‌ 赖性,其机体包括相互矛盾的各种力量,有 依 时 ‌ 通过压力在这一体系中结成一体, 有时都 由 ‌ 于不同力量之间的竞争使这一体系四分 五 ‌ ‌ 裂”。可见,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 界体 ‌ 系是多极主体矛盾运动的产物;(2)继承 并发 ‌ 展 依附理论的“中心—外围”结构 思想。 ‌ 沃勒斯坦认为,欧洲范围内的 劳动分‌ ‌ 工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地理 空间上‌ ‌ 划分为三个地带, 即核心区、 边缘 ‌ 区和半边缘区。
197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的主流学派秉承韦伯社会 理论遗产,以西方工业化社会结构为模本,来解释和设 计后发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社会的方法和道路, 已成为西方社会科学中现代化理论范式的中心要旨。其 中,现代化理论认为: (1) 发展和现代化是单个国家和单个社会的发展, ‌ 因此它以“民族国家”为分析单位,从而走向单一主 体论。(2)把作为历史概念的现代化看作是普遍性的 概念, 从而把共性绝对化和扩大化。(3) 发展中国家的 现代化必须引进西方的资本、技术、制度、文化和价值 观念, 改变自身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实 际上现代化理论是在把西方文明普遍化, 企图把西方文 明变成世界“底板”,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 和“世界体系理论”就是 两种主要的回应。
1.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 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沃勒 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有两个构成成分:一方 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 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 体的不同区域(中心、边缘、半边缘) 被派定 ‌ 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 ‌ 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 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三种角色 ‌ 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 ‌ 可能存在。另一方面,独立国家的形 ‌ 成以及国家体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 ‌ 世 界体系与以前 具有单一政治结 ‌ 构的世界 帝国之间
但与依附理论的静态观点不同,他认为三个地 带的空间结构始终存在,但不同历史时期三个地带 是相互转化的;(3)不能把各个民族国家看成是孤 立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国家并非处于不 同的发展阶段,而是同处在现代世界体系之中,是 这一体系的组成部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 有在世界体系中才能得到观照,而世界体系多极主 体的内在矛盾运‌ 、三个地带在历史不同时期相 动 ‌ 互转化以及从世界体系‌ 照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观 在沃勒斯坦看来主要是“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 交往事实的产物。
每一周期的 停滞期都给世界体系中生产格局 的重组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并为下一周期的扩张 做准备。周期性节律不仅使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发生 相对的位置变动,而且也提供了世界体系长期发展趋势的 基本动力。长期性趋势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广度和深 度上的不断扩展,在达到极限后最终将自行消亡。每一个 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态与发展过程都是这两种规律在 该局部地区的综合反映,也是受其决定的结果。 首先,世界体系决定国家发展。沃勒斯坦认为,一 个 ‌ 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时和如 何 ‌ 降,除自身努力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世界体系的发展 升 周 ‌ 决定的。其次,国家对世界体系也有影响。一方面, 期 国家是世界体系的载体,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要 素。 ‌ 另一方面,国家行为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微观 布局。国家不是守夜人,而是参与者,它直接 介入经济领域,协助资产阶级进行剥削。
3.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
通过对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分析,沃勒斯 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周期性节律和长期性 趋势。 周期性节律是世界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内在 矛盾所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收缩周期性 循环。在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基础上,沃勒斯坦指 出,世界体系 的 长波每40-50 年重复一次,
世界体系理论
--目前还不存在完整形态和意义上的“世界 体系理论”,当下的世界体系思想从来就 不是一个严格的、观点统一的社会科学理 论 流派,只是由于他们都主张用“世界体 系”来代替传统社会科学理论中的“国家” 作为分析单位来说明世界的变迁及其发 展趋势,所以才统称为“世界体系理论”。 --就历史与现状来看,世界体系思想运 动存在两个主要流派,一是以沃勒斯坦为 代表 的World-systems流派;以及以贡德 • ‌ 弗兰克为代表的World system流派。
4.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
5. 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
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 世纪欧洲的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 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 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种 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 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 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世界体系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 周期和趋向(cycles and trends; cyclical rhythms, secular trends); • 商品链(commodity chain); • 霸权和竞争(hegemony and rivalry); • 区域性和半边缘性(regionality and semiperiphery); • 融入和边缘化(incorporation and peripheralization); • 反体系运动(antisystemic movements); • 家庭(households); • 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racism and sexism); • 科学和知识(science and knowledge); • 地缘文化与文明(geo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现代世界体系的主要特征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通过集中地理上广泛的生产 过程而形成的,这种建设可称为单一的“劳动分 工”。
– 与其他的历史体系相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通过周 期性的方式来运行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明显的周期 就是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过程。 – 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建立在无休止的资本积累基础之 上的体系。 –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体系要求运动和变化,这种变化通 常是在两种标签之下发生的:一种是经济创新,一种 是国家的兴衰。 – 资本主义是一个“极化”体系。 – 世界体系是一个历史体系。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是世界体系 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代最具原 创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以创立 这个深具影响力的学术派别著称于世。 他长期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 姆顿分校社会学系,是该校的杰出教 授。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一直从事“现 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研究,发表 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 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背景源自依附理论 提出了与现代化理论相反的观点, 他们认为:(1)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落后的根本 原因, 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掠夺。依附理论的创始 人罗德烈· 冈德· 弗兰克的“宗主—卫星”结构和依附理论 的主要代表人杨萨米尔· 阿明的“中心—外围”结构都认 为, 正是由于宗主国、中心区的掠夺, 造成了“卫星” 与“外围”的落后贫困和依附地位;(2)不发达国家要摆 脱落后、 贫困和依附地位, 就要走一条不同的道路和经历不 同的“阶段”, 即社会主义道路, 为此必须割断 与西方社会的联系和交往。因为不发达国家和 发达国家的关系越密切, 交往越多, 对发达国家的 依附就越强。这样拒斥与发达国家的交往是摆脱依附地 位的根本途径。依附理论从世界的联系中找到了贫困落 后、依附的原因, 但却没有从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去寻 找 ‌ 出路, 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自绝于世界体系, 同样陷入单一主体经济发展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