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合集下载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1、世界体系理论的内核:“现代世界体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并进一步分析,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一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

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为了方便也是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术语,我们用‘世界经济体’描述后者”。

也就是说,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

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

“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

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

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

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

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

今天看来,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

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瓦尔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把全球化作为一种形式的发展模式来进行分析,指出国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同时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现存的不平等性。

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中,他把既定的国家和经济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核心、边缘和外部层次。

核心层次包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发达国家,而边缘国家和外部国家则属于发展中的国家,它们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占据了最大的优势,控制了全球的经济资源,占据了全球领导权,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关系影响重大,从而巩固了自身地位。

另一方面,边缘国家在此过程中被剥夺了主权,其资源和经济无法完全发挥,使这些国家陷入了更加贫困,失去了独立发展的能力,以及被核心国家牵制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对政治理论、全球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结构实践均有重要影响。

它突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的性质,指出了全球化发展的复杂和多样性,从而为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想要受到加强保护提供了线索。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

4.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
5. 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
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 世纪欧洲的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 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 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种 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 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 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沃勒斯坦认为,虽然世界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这使得它能在500 年间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 和完善,然而,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 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致使它如今已进入“混乱 的告终” 时期。于是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将取而代之, 这就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但是,新体系究竟什 么样,如何产生,沃氏却认为难以预测。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及其价值探析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及其价值探析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及其价值探析
文章来自
1974年,沃勒斯坦de著作《古代世界体系》第壹卷de出版标志着世界体系实际de降生。作为世界体系实际de开创人,沃勒斯坦倡导de世界体系剖析范式自降生以来在学术界发生了重要de影响。作为壹名新马克思主义者,他站在马克思主义de立场上,片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de局限性,提醒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de不对等性,倡导重建较对等de社会主义世界次序,进壹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际本身弱小de生命力。
其次,沃勒斯坦团体de非洲阅历shi世界体系实际降生de理论根底。自中学毕业以来,他就对非洲发生了浓重de兴味,关注并阅读了少量甘地和尼赫鲁de相关著作。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他还跟随年鉴学派de壹位著名de政治人类学家乔治?巴兰迪尔研习非洲de殖民主义。1955年,他又亲身到非洲停止研讨和撰写关于民主主义运动衰亡de相关论文。在这壹进程中,他目击了非洲殖民时期和非殖民化进程,这壹段阅历让他终身难忘。用他本人de话来讲:“第壹次去非洲shi在殖民时代,在下目击了非殖民化进程及其后壹连串主权国度de独立。作为壹个白人,在下事先遭到临时生活在非洲具有浓重de殖民主义思想de欧洲人de猛烈攻击。作为民族主义运动de同情者,在下曾与非洲束缚运动年老de懦夫们同仇敌慨,共享欢乐。”[1]在对非洲开展成绩停止了20年de跟踪研讨之后,他转向用开放de目光来对待当代世界成绩,并于1974年提出从历史体系de视角来调查当代社会开展成绩,这标志着世界体系实际de降生。
在文明层面上,沃勒斯坦以为普遍主义shi反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de主导文明。自古代世界体系构成以来,就壹直存在着文明普遍化和有方案文明抵抗de矛盾。在这壹进程中呈现了两个并行de矛盾,即壹个世界de趋向和共同民族国度de矛盾;壹个民族趋向和民族国度内共同品德群体de矛盾。在这壹进程中,以普遍主义而自居de资本主义文明扮演着重要de角色,它试图把“资本主义关系看成shi壹种普遍溶剂,努力于把任何事情都溶化为壹种同质de商品方式,用壹种单壹de金钱规范加以权衡”[3]。它希图掩盖资本主义体系内de不等价替换和国度之间de压榨形态,但本质上也shi为不对等效劳de。

45沃勒斯坦

45沃勒斯坦

45. Wallerstein伊曼努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世界体系理论的思想领袖和主要代表。

受教于哥伦比亚大学,长期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早年从事非洲问题研究,后专门研究世界经济体系。

在《现代世界体系》(Modern World System, 1974、1980、1989年已先后出版前三卷)、《历史资本主义》(Historical Capitalism, 1983)、《世界经济的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World Economy, 198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1987)以及一系列论著中,沃勒斯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世界体系理论,其要旨包括:(1)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它诞生于欧洲,并在几个世纪内扩展到全球;(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核心、半外围和外围三个部分组成,核心—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两极分化;(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是运动着的,经历着周期和循环;(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政治现实不是国家政权,而是阶级斗争,它与阶段意识、种族意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交织在一起;(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存在着内在的基本矛盾,社会运动和民族运动作为该体系的反社会力量,将促使它最终走向灭亡,世界将出现一个更加公正、更加自由、更加平等的全球体系。

由此可见,沃勒斯坦是沿着依附论的研究道路走出来的,但又发展了依附论。

他的世界体系理论的思想来源还包括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迪南·布罗代尔的史学观点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必须指出,尽管他自己说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世界资本主义及其发展史,并且作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以致于对美欧激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欧洲的起源》(Morderm World—Syste 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 –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这种理论和方法是西方学术界继5 0,60年代现代化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其影响遍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主要社会科学领域.世界体系理论创造性地融合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即―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揭示了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全球发展的趋势。

沃勒斯坦采取了新的观察视角,他认为民族国家并不是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基本单位,而是具有结构性经济联系和各种内在制度规定性的、一体化的现代世界体系才是考察16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唯一实体。

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复合体。

经济体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基本层面,是政治体和文化体存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雏形是产生于―延长的16世纪‖(1450―1640年)的欧洲经济体。

在这一时期,欧洲内部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分化‖:在西欧,制度性的总危机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全面衰朽,随着现代工业体系和自由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确立并巩固;而在与之毗邻的东欧,同样的危机却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后果,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得到加强,已经趋于消失的封建农奴制死灰复燃;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则介于两者之间。

这样,在互补性的地区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欧洲的各个地区之间结成了经常的、稳定的、大规模的贸易联系,一体化的欧洲经济体由此诞生。

沃勒斯坦_世界体系_概念的解析

沃勒斯坦_世界体系_概念的解析

2 作为实体性的 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实体, 这种实体 具有单一劳动分工和多元文化, 现代世界体系是 19 世纪以后世界唯一的一个历史体系。现代世界体系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 现代世界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受资本逻辑 主导的资 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 系, 不等 价交换 和 资本积累 是体系运行和扩张的动力。沃勒斯坦 认为,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世界性的, 而不是某个 民族国家之内的过程。现代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是同义语 , 它们在时空范围、 运行逻辑上是一 致的。 ∀世界经济体系 # 是巨大的由各种政治结构 分割的一体化生产的不平等的链条。其基本逻辑是 积累的剩余价值被不平等地加以分配, 以支持那些 在市场体系中能够获得各种暂时垄断的人。这是一 个 ∀资本主义 # 的逻辑。
参考文献 :
[ 1] [ 2] [ 3] 伊曼纽尔 ∃ 沃勒斯坦 . 沃勒斯坦精 粹 [ M ] . 南京 : 南 京大学出 版社 , 2003: 152 . 伊曼纽尔 ∃ 沃勒斯坦 . 现代世界体系 : 第 1卷 [ M ] . 北京 : 高等 教育出版社 , 1998 . 伊曼纽尔 ∃ 沃勒斯坦 . 历史资本主 义 [ M ] . 北京 : 社 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 2003 : 5 . [ 4] [ 5] 安东 尼 ∃ 吉 登斯 . 现 代 性的 后果 [ M ] . 南京 : 译 林出 版社 , 2000: 61 . 杨耕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的当代意 义 [ J] . 北京 社会科学 , 1994 ( 4) : 30 - 36.
20世纪70年代作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通过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新变化的系统研究产生了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新认识在批判地继承依附论的核心观点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性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三、“世界体系”理论的概念与渊源什么是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具有广泛劳动分工的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

”①(第1卷,P15)判断社会体系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这个体系内的生活是独立自足的;二是这个体系发展的原动力是内在的。

国家、民族、种族集团都不是完整的体系。

依照这个判断标准,迄今为止,只存在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体。

世界帝国是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而世界经济正好相反,它只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

帝国是五千年来世界舞台的恒久特征,政治集权既是它得以形成的原因,也是其最终消亡的根源。

因为:政治集权能凭借暴力(贡品和赋税)来保证经济从边缘向中心流动;但是,这种政治结构所必需的官僚制度吸取了过多的利润,尤其当压迫和剥削引起反抗从而扩大了军事开支的时候。

当现代世界的社会成就、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发展消除了过于累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浪费”,从而大大增加了剩余价值从低阶层向高阶层,从边缘到中心,从多数人向少数人的流量时,世界帝国的历史使命就宣告终结,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序幕在16世纪拉开了。

沃勒斯坦的研究就由此处展开。

其逻辑假设是: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体系,它有周期性,趋向是衰退。

②(P72) “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

其创始人沃勒斯坦早年曾从事战后非洲发展研究,在长期调查研究中他认识到,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将发展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单个发展的局限性,以及假定存在一个普遍发展模式的不可行性。

这一经历成了沃勒斯坦从事“世界体系”研究的内在动因。

就理论及研究方法渊源而言,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社会理论的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沃勒斯坦借鉴了法国年鉴派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融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于一炉,创建了“多学科一体化”①(第1卷,P11)的研究方法。

在理论渊源上,沃勒斯坦借用了布罗代尔“经济世界”的概念,吸收了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有关资本积累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分析法,又借用了依附论的中心—边缘模型和外因论分析,并从现代化理论中吸取了一定的内因论发展观。

另外,结构功能主义也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四、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观点世界体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世界体系为基本分析单位。

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

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后日益扩展,“直至覆盖了全球”,①(第1卷,P1)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超然于世外。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沃勒斯坦常常用“世界体系”代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有两个构成成分: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中心、边缘、半边缘)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

①(第1卷,P162)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

另一方面,独立国家的形成以及国家体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以前具有单一政治结构的世界帝国之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经济中心区的强国和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

从16世纪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世纪中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

“问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它也就开始衰落。

”①(第1卷,P38)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二)世界体系的结构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边缘国家指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而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构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的。

因为,从现实来看,中心——边缘两极结构模型不符合存在大量中间形态国家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体系来看,两极结构也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的稳定性。

(三)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通过对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分析,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周期性节律和长期性趋势。

周期性节律是世界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内在矛盾所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收缩周期性循环。

在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基础上,沃勒斯坦指出,世界体系的长波每40-50年重复一次,每一周期的停滞期都给世界体系中生产格局的重组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并为下一周期的扩张做准备。

周期性节律不仅使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发生相对的位置变动,而且也提供了世界体系长期发展趋势的基本动力。

长期性趋势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扩展,在达到极限后最终将自行消亡。

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态与发展过程都是这两种规律在该局部地区的综合反映,也是受其决定的结果。

(四)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首先,世界体系决定国家发展。

沃勒斯坦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时和如何升降,除自身努力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世界体系的发展周期决定的。

每到世界经济向上和向下运动交替的时期,边缘、半边缘国家就有了升迁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体系的金字塔型的三极结构是固定的,即一些国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国家地位的下降,所有国家同时发展以及个别国家和社会的单独发展阶段都是不存在的。

其次,国家对世界体系也有影响。

一方面,国家是世界体系的载体,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要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势力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国家。

中心地区的君主们通过建立官僚制、发展军事力量、建构合法性、促进国民的一体化等途径极大的强化了国家机器,使国家在资本积累和管理剩余价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③(P48)另一方面,国家行为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微观布局。

国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概念,国家机器、政体结构以及各种政治运行机制实际都是围绕特定经济目标设置的,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干预市场运行来促进资本积累,影响收入分配。

因此,国家不是守夜人,而是参与者,它直接介入经济领域,协助资产阶级进行剥削。

(五)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一种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②(P3)五、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几点反思目前方兴未艾的全球化运动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正是“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真正的全球现象”,“它的运动法则、它的矛盾正在普遍化——商品经济、资本积累和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逻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④(P276)这就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在政治、经济、文明三个层次展现得更加清晰。

“世界体系”理论迎合了这一需要,以整个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新范式。

然而,作为发展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尽管世界体系理论与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相比有诸多的进步之处,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之处。

首先,世界体系论对现代化的理解失之片面。

发展理论以现代化为基本研究对象。

在沃勒斯坦看来,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而资本主义化就是资本支配下的经济剥削关系的扩展。

但事实上,资本主义化除了工业化、世界性的经济剥削和两极分化,还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重要变迁。

其次,世界体系论的“结构决定论”(外部因素决定论)过于僵化。

世界体系论认为,世界体系本身固有的整体发展规律决定着其构成要素的单个国家在体系中的地位变动。

这种观点显然与一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有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