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 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 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 构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 的。因为,从现实来看,中心-边缘两极结构模型不符合存 在大量中间形态国家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体系来看,两 极结构也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 的稳定性。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社会学概论—13社会变迁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1)
1、物质环境
“原始自然环境”与“人化自然环境”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环境对社会变迁的 作用方式有所不同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2)
2、人口
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 布及流动。 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关系失调,会给社 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3)
3、技术
一项新技术一旦发明出来,一般来说,人们 就会不顾其在道德和社会方面的重大潜在影 响而去利用它。 在现代社会中,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尤其 深远 文化堕距(cultural lag)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4)
4、文化价值观念
韦伯:价值观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在胜过经济 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努 力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文化价值观念 的影响更为明显 文化传播是影响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6. 对抗性 7. 区域化 8. 西方化 9. 治域问题 10. 国家形态 11. 民主治理
四、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
(一)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与不平衡 (二)全球化下的民族国家 (三)全球化下的文明和文化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困境 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
1、中国现代化的阶段:
起步阶段(1848-1949) 现代转型和权威危机阶段(1911-1949) 现代化发展阶段(1949-1978)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1978- )
第04讲第三章现代发展理论修改-52页精选文档

这种结构关系在弗兰克看来是“大都市”与“卫星城”
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久已形成的资本主义体系中,
作为“大都市”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夺、剥削着
作为边缘的“卫星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剩余,造成
了后者的欠发达。
16
• 弗兰克对智利的观察表明, 智利的不发达不能归因 于有些人设想的封建结构的延续,实际上这种结构从 来没有存在过。因为在智利,国内的权力掌握在资产 阶级手中,这个阶级一直和国外资本主义利益保持着 密切的联系,一直主要投资于商业,一直从所有重要 的部门搜刮经济剩余。智利的国家及其组织机构,充 其量不过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是资产阶级 手中的工具。
• 理论背景:现代化理论和结构主义解释力不足
现代化理论(站在发达经济体角度)
传统与现代二分法下的社会进化论 欠发达的内因决定论(价值观、社会与政治结构、技术创新、
经济制度等) 趋同论与照搬模式(科技和工业化的普遍真理性)
结构主义(站在拉美等发展中经济体角度)
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结构论(部门间-刘易斯、地区间-缪尔达尔) “中心-外围(边缘)”的外因决定论 国家间、地区间、部门间的不平衡发展论(发展极-佩鲁)
8
墨西哥赤军
9
阿根廷社区市场
10
阿根廷-另类货币
11
从发展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依附理论超越了 现代化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是国际经济和 政治关系中影响重大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 具有乐观色彩的“依附发展论”的演变。
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和阿明对古典依 附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卡多索和埃 文斯的观点则是“依附发展论”的代表。
的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 平衡增长论与不平衡增长论
世界体系理论

4.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
5. 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
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 世纪欧洲的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 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 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种 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 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 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沃勒斯坦认为,虽然世界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这使得它能在500 年间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 和完善,然而,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 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致使它如今已进入“混乱 的告终” 时期。于是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将取而代之, 这就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但是,新体系究竟什 么样,如何产生,沃氏却认为难以预测。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俞思念,陈平其(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至60 年代初期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是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它明显存在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痕迹和脱离科学技术进步的很大局限性,因而受到后起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尖锐批评。
但西方现代化理论并未就此消失;在新的历史时代,它正视科学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化,因而处于新的重建之中。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后现代理论;科学技术革命西方现代化理论发生于战后恢复的主要欧洲国家,却对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所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都无情地证明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失误。
为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先后受到了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尖锐批评。
尽管如此,西方现代化理论家们仍没有放弃他们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处于重建中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正视科学技术进步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推动作用,力图修补其理论缺失,恢复这一理论曾经有过的影响。
深入了解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分辨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必然产物。
二战以后,特别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由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的世界性“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性进步。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20 世纪上半叶所未曾有过的持续经济增长局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人,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
而在二战中遭受重大损失的欧洲,也迅速实现了重建与发展,并随后呈现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在西方社会造成了一种普遍的乐观情绪与自信。
不少西方学者因此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代表了现代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西方世界正处在人类发展的较高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发展的较低阶段。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1、世界体系理论的内核:“现代世界体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并进一步分析,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一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
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为了方便也是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术语,我们用‘世界经济体’描述后者”。
也就是说,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
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
“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
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
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
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
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
今天看来,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
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

传播学理论变迁与沿革历程一、发展传播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二战之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美国为保证资本主义体系的复兴,建构以其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一方面实施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美国认为贫穷与愚昧是共产主义滋生的温床,而经济发展正是对付它的最有力的武器,从而开始大力支援新兴国家[1]。
为此1949年杜鲁门提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
由此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发展研究”逐渐形成。
狭义的发展研究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广义的发展研究则探讨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随着发展研究的蓬勃兴起,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包括发展传播学等学派相继诞生。
当时发展理论主要限于狭义的层面,即研究者试图提出一种发展模式,解释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迅速改变贫困状况、制定各种变革政策的理论依据。
这种狭义的发展研究的结果是产生了“现代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研究开创了现代化经典理论[2]。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DanielLerner)在1958年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一书正属于这个时期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书中勒纳着重强调了社会、个人以及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在中东传统社会中的渗透和过渡情况,并重点分析了中东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变化。
勒纳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推出了他关于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发展传播学史上的开创者地位,该书的出版也成为发展传播学诞生的标志。
这一学科在60~7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获“国际传播协会”承认:发展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成为该协会的8个研究专题小组之[3]。
可见发展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布满冷战的痕迹。
因果主义与实利主义是指导早期西方发展传播学的思想体系。
二、发展研究理论范式的变迁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研究的主流;60年代末,现代化理论受到依附理论的挑战,把霸主的位置让给了以拉美学派为主的依附理论;70年代,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成为当时发展理论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