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体系

合集下载

评沃勒斯坦的_现代世界体系_庞卓恒

评沃勒斯坦的_现代世界体系_庞卓恒

评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3期沃勒斯坦(1930—)在西方学术界常被称为“新左派”学者或“新马克思主义”学者。

他的青年时代,曾有一段使他终身难忘的非洲经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第一次去非洲是在殖民化时代。

我目睹`非殖民化'过程及其后一连串主权国家的独立。

作为一个白人,我当时受到长期生活在非洲具有浓厚殖民主义思想的欧洲人的猛烈攻击。

作为民族主义运动的同情者,我曾与非洲解放运动年轻的勇士们同仇敌忾,共享欢乐”。

①对非洲的研究使他感到,殖民地时期和“非殖民化”以后的非洲,都不能孤立地认识,只能置于一定的世界体系之内,作为那个体系框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才能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

显然,这样的经历和研究,成了他从事“世界体系”研究的缘起。

在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可以说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的学派,各家观点虽然互有轩轾,但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世界体系来研究,而不是把单个国家作为研究单位,则是他们的共同点。

在国外,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一书早已成为引起多方面学者广泛关注的一部名著。

凡是研究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的学者,研究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者,研究“第三世界”发展问题的发展学家,包括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和发展战略学的学者,对他的观点不管是赞成还是不赞成,都承认它是一部不能忽视的名著。

沃氏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的,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

16世纪以前,“世界性体系”主要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等。

这些“世界性帝国”有一个单一的政治中心,但没有与之相应的“世界性经济”,即使有一点,也是极不稳定的。

到了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

世界体系理论:等级、资本与分工

世界体系理论:等级、资本与分工

世界体系理论:等级、资本与分工本文为梳理笔记,并非原创~世界体系理论:等级、资本与分工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借鉴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安德烈·冈瑟·弗兰克(Andre Gunther Frank)提出的依附理论以及《年鉴》历史学家费尔南多·布劳德尔(Fernand Braudel)的著作,其目的是为解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整个历史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它的中心分析单位是世界经济,被理解为一个综合的整体,由一个单一的国际分工来定义,这个分工基于多个国家之间不同的“劳动控制制度”(雇佣劳动、佃农制、农奴制/奴隶制)。

他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和地缘政治位置(核心、半边缘、边缘)与他们的劳动制度是按降序排列的。

国家在等级制度上被束缚在一个不平等的交换体系中,这个体系是由其不同的权力能力维持的,这些权力能力控制着政治上设定的垄断性贸易条件。

不平等的交换导致盈余从外围向核心转移,进而巩固了内部的政治等级和发展差异。

世界经济通常与世界帝国形成对比,它们是由中央当局抽取贡品的单一领土单位。

现代世界体系起源于欧洲“漫长的十六世纪”的说法是在十三世纪),这是由于一种原始的区域专业化和分工,由薄弱的技术决定论(西欧的高技能制造业与东欧的低技能农业以及海外的原材料生产)形成的理论。

这使得欧洲核心国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条件将半边缘/外围国家纳入世界体系,从而导致其经济欠发达和政治依赖的再生产。

由于核心国家以外的经济活动通常被认为是面向世界市场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生产,因此,跨越不同地区的不同劳动制度的现代世界体系总是被描述为资本主义。

在世界范围内,这种国际资本主义组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强化的制度维护倾向。

具体地说,它对世界帝国的逆转是免疫的,因为只有世界经济才允许全球资本积累,而没有建立帝国的高昂政治军事成本。

事实上,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兴起和继续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因为通过国家有组织的竞争将剩余从边缘国家转移到核心国家需要多元主权,从而阻止了中央集权的帝制对剩余的直接吸收。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1、世界体系理论的内核:“现代世界体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并进一步分析,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一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

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为了方便也是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术语,我们用‘世界经济体’描述后者”。

也就是说,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

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

“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

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

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

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

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

今天看来,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

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欧洲的起源》(Morderm World—Syste 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 –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这种理论和方法是西方学术界继5 0,60年代现代化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其影响遍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主要社会科学领域.世界体系理论创造性地融合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即―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揭示了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全球发展的趋势。

沃勒斯坦采取了新的观察视角,他认为民族国家并不是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基本单位,而是具有结构性经济联系和各种内在制度规定性的、一体化的现代世界体系才是考察16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唯一实体。

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复合体。

经济体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基本层面,是政治体和文化体存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雏形是产生于―延长的16世纪‖(1450―1640年)的欧洲经济体。

在这一时期,欧洲内部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分化‖:在西欧,制度性的总危机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全面衰朽,随着现代工业体系和自由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确立并巩固;而在与之毗邻的东欧,同样的危机却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后果,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得到加强,已经趋于消失的封建农奴制死灰复燃;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则介于两者之间。

这样,在互补性的地区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欧洲的各个地区之间结成了经常的、稳定的、大规模的贸易联系,一体化的欧洲经济体由此诞生。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

現代世界體系的混沌與治理第四章-從世界歷史角度看西方霸權一、本章要旨:以更廣泛的視角:即全球化的西方世界與南亞、東亞文明的相遇和衝突,重新檢視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體系的內在結構和擴張動力學。

此觀點要點在於霸權從荷蘭向英國轉移與英國向美國轉移兩者之間的根本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的來源乃因權力性質的不同:雖然都以亞洲資源的優先權為其霸權基礎,但荷蘭並未常是改變當地信仰與權威體系的結構,而英國卻欲改變之,而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衝突。

然而衝突中也只有部分的勝利,因為西方權力與自由的理念並未實施在非西方人的身上,並且漠視亞洲社會再生產的需求,光這兩點就使本身道德優越的主張失效,可稱是一種「沒有霸權的主宰」。

故非西方嘗試從霸權中將自身解放,並非排斥權力與自由這種西方的概念,而是在擁護西方理念的過程中,更依賴自身的文化遺產,尤其在東亞這個結合最為有效:1905-1945的軍事挑戰、1949-1973的共產主義與70年代以來的經濟挑戰皆反映出西方以軍事支配全球的能力正在衰落,世界經濟中心有再次回復到東方的可能。

二、西方對亞洲主宰權的興起:1.西方勢力在遠東的裂縫中出現:西方的特殊能力-破壞維繫不同文明複雜組織的能力。

原因: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與亞洲貿易無法禁得起軍事打擊。

背景在於亞洲貿易的特徵:即Braudel所形容的「超級經世界經濟」,是「巨大、易碎且具有間歇性」,結構相對易於被滲透,歐洲人其實只不過重蹈了其他入侵者覆轍而已。

歐洲人的不同在於戰爭技術更具毀滅性,且試圖將結構中破碎的因素結合到以歐洲為中心的濟濟之中,即是,通過戰爭破壞東方貿易,藉此累積自身實力。

擴張之初,葡西只改變的了世界經濟的功能,而到荷蘭才改變了整個結構,除了戰爭技術增進之外,荷人更重視以利益與貿易為主的擴張邏輯,進而主宰了印尼群島。

印尼群島在13、14東南亞世界經濟的擴張與15世紀的麻六甲和其他的貿易口岸的興起這個歷史背景之下沒有被嚴格納入任何一個政治單位,這個歷史發展雖造成此地的重要性,然而也成為其弱點,荷蘭的到來即在此遠東貿易最薄弱的交叉部位給予狠狠的一擊。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观评析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观评析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观评析
孟凡东;张平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4)002
【摘要】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美国当代的著名学者,是"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代世界体系>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沃勒斯坦将资本主义视为一个世界体系,探讨了资本主义的起源、运作及未来.
【总页数】3页(P102-103,105)
【作者】孟凡东;张平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91.5
【相关文献】
1.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刍议——重读《现代世界体系》 [J], 马英明
2.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及其未来r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J], 饶旭鹏;周娟
3.经济交往与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哲学评析 [J], 范宝舟
4.中国崛起:后美国世界的希望——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中国观 [J], 吴苑华
5.中国崛起:后美国世界的希望——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中国观 [J], 吴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章 世界体系理论

第五章 世界体系理论
•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 系和世界帝国的主要 分别在于两者所采用 的资本累积手段不 • 同:前者以市场机制 为主要手段,后者则 以纳贡和地租为主。 • 在这个笼统的大前提 下,世界体系论者就 不知不觉地把核心国 家之间的平等竞争性 贸易过程跟核心与边 陲之间的不平等和具 有剥削性贸易关系混 为一谈。
27
32
第五节 世界体系论与依赖理论的 分野
• 世界体系论基本上与依赖理论无论在始创者、始 创背景、分析单位、主要概念的理解、变迁导因 、基本论点还是研究范围和政治目标等方面,都 是迥然不同的
33
第一,始创者方面的不同
• 世界体系论是沃勒斯 坦的个人杰作。它是 一套有系统的、自成 一家的理论——既无 分支也无派内争论。
30
四、小结
• 由于世界体系论过分注重和强调体系结构(即分 工体系内的三级阶层结构)和体系运行机制(即 市场机制)对各成员国内部结构和变迁所起的决 定性作用。 • 所以世界体系论者往往忽略了各成员国本身各项 因素(如制度和科技水平)的相互关系,又忽视 了各成员国本身各项因素对生产力发展和产品素 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 所以,世界体系论对一些重要的社会或历史性转 折问题的研究也是空白的。
• 第一,要以全球体系和整体观念去对待和钻研历史现象。 (历史的规律性) • 第二,历史的进程是缓慢和“跨世纪、越朝代”的。(历 史的规律性)
13
四、小结
• 世界体系论吸收了社会学的“阶级体系”和“分析单位 ”两个重要概念。 • 与此同时,它又受依赖理论核心与边陲论点所影响。
• 不过,沃勒斯坦并没有受到上述两个学派的束缚,反而 超越了他们的论点。 • 而沃勒斯坦之所以能够突破社会学和依赖理论的束缚, 就是得力于布罗代尔所提倡的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的观 14 念。

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

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8期世界体系(World-system)作为人文社科领域一个特指的概念,世界体系是随世界体系论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

世界体系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他在《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中对世界体系有概括性的说明。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

在沃勒斯坦的概念系统中,社会体系有两个特征:体系内的生活大体上是独立自足的,体系发展的原动力大体上是内在的。

按此标准,绝大部分通常被视为社会系统的实体,如“部族”、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都是不完整的体系。

完整的(或真正的)社会体系包括两类,一类是小规模、高度自治的自给经济体,而另一类就是诸世界体系。

二者的区分不仅在于范围的大小,而且在于世界体系是以广泛的劳动分工为基础实现自足的,其内部包含多种文化。

不过,被称为世界体系并不意味着它是囊括整个世界的实体,实际上是表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界定的政治单位。

同时,世界体系还具有自身的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

从存在状态来看,世界体系可以被想像为有机体,它具有生命期,我们可以根据其运行的内在逻辑来判断其生命阶段。

其生命力则由冲突的各种力量构成,这些力量既是聚合的力量也包含着分裂体系的潜能。

沃勒斯坦以世界体系内是否存在单一的政治体系为标准,又将迄今为止出现的诸世界体系分为两种:由单一的政治体系控制的世界体系就是帝国,无此结构的世界体系就是世界经济体。

这后一种世界体系是沃勒斯坦关注的重点,其名称正体现了世界体系的真正属性:世界体系(或诸世界体系)是一种经济实体。

按照沃勒斯坦的说法,世界经济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最终是由政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这也是我们认识世界体系以及世界体系论的基本出发点。

沃勒斯坦认为,至今为止能长期稳定地存在的世界经济体只有一个,那就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于欧洲的世界经济体,在它之前的世界经济体都极不稳定,要么转变成帝国,要么解体了,这个诞生于现代世界早期的世界经济体又被称为现代世界经济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或现代世界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80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一个国王 之下连成一体,统治三个海外帝国: 西班牙美洲的白银帝国,印度洋的香 料帝国和南大西洋的蔗糖帝国。并在 西非安哥拉、刚果建立拓殖地,呼应 南美巴西的开发。
1588年,英伊丽莎白埋葬西班牙无敌 舰队,西班牙霸权从此一蹶不振,荷 兰、英国和法国的霸权随之兴起。
Wallerstein: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mmanual Wallerstein develop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volved in the rise of the modern world.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essentially capitalist in nature, followed the crisis of the feudal system and helps explain the rise of Western Europe to world supremacy between 1450 and 1670.
Spain and Portugal during 1500-1600
1493年,西班牙首次殖民美洲 ,并将欧洲人认为的新世界划 为葡属殖民地与西属殖民地
葡萄牙:发现印度航路后,葡 力图成为欧洲香料的供应者, 沿非洲海岸,印度洋北岸和马 来群岛建立贸易站和要塞,并 开辟从莫桑比克,果阿(葡萄 牙驻东方总督首府),霍尔木 兹岛(国际香料转运站),马 六甲(大香料市场)到澳门的 航路,在此航路上,葡萄牙人 敲诈勒索,无人匹敌。十六世 纪三十年代,葡萄牙拓殖巴西 ,使用奴隶劳动开辟蔗糖产区 。
本章重点介绍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反市场的资本主 义”理论和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论,提供了一种 既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也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 论,它的视野是世界主义的,而其立场是批判的。它对理 解和分析今日全球化的形势及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的关系 仍有启发意义。
影响1500年世界形势的主要事件
Spain and Portugal during 1500-1600
西班牙:1519年,在巴拿马建立第一 个太平洋拓殖地,对墨西哥和印加秘 鲁的殖民带动移民浪潮,后者成为西 班牙人在美洲的中心。1535年在墨西 哥正式成立总督辖区。十六世纪四十 年代发现巨大银矿,银遂成为运回西 班牙的主要出口物品。
1453年,奥斯曼土尔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希腊学 者逃往西方,带去大批希腊文献,古典复兴由此 肇始。
13-15世纪,蒙古帝国兴起并征伐世界,保证跨欧 亚大陆交通安全。西方人一千年后再次进入东方 ,繁盛东西方文化与经济交流;永久性改变种族 与宗教面貌;
西方人在上述事件刺激下,向地中海之外寻求去 东方和印度的航路。
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能存在。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分 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 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获利 也就不平等。以16世纪为例,边缘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中心区是雇 佣制和自我雇佣,半边缘区是分成制。
十七世纪荷兰人的霸权
十七世纪荷兰人享有五十 年的霸权,“阿姆斯特丹 独坐江山,它是从拉美的 安的列斯群岛,从日本沿 岸,总之,从全世界都可
以看到的明亮的灯塔”
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64页
于海镜头中的阿姆斯特丹
十七世纪英法开辟北美殖民地
1608年,法国 殖民者到达魁 北克,建新法 兰西。
SOCⅠ130099.1
西方社会思想史
于海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5. 1500年以来的世界体系
本章重点
“欧洲中心论”在学理上有误,但在历史上有几分真实, 本章的线索是要从世界史和学术论述两个方面叙述和阐明 这一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是如何产生和巩固 的,以及这一体系在今日全球化的发展和表现。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
16世纪后,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它由中心区 、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有一个自成一体 的经济网络,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
三个不同区域承担三种不同角色: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和 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 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 和廉价劳动力,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 部分地充当边缘区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导言
资本主义是世界不平等的产物
资本主义是世界不平等的产物; 为了自身的发展,它需要国际经 济的默契.在一个显然非常巨大 的空间里,它是专横组织所生下 的儿子.在一个狭窄的经济空间 内,它不会生长得如此茁壮.若不 借助别人卖身的劳动,它大概压 根儿就生长不成.由此可见华伦 斯坦论断的分量
1620年,英国 新教徒在新英 格兰登陆。17-18 Century
1636年,哈佛学院成立, 北美第一座大学
英法争霸,1629年,英军 袭击魁北克
1713年,乌得勒支条约, 新斯科舍省、纽芬兰省让 与英国
1756-63年,巴黎和约规定 ,加拿大全部和密西西比 河以东归英国
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第62页
布罗代尔世界体系要点
一、物质生活世界是一个例行性王国
君士坦丁堡: 1453年引发世界历史新进程
1487: Dias’s Route
1492:Columbus’ Route
于海镜头中看到的哥伦布的巴塞罗那
1497: Da Gama’s Route
里斯本:达-迦玛驶向印度的起点
1519: Magellan’s Route
1534:Cartier’s Rou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