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所有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10个).

实验一 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定流体流经直管、管件和阀门时阻力损失的一般实验方法;2. 测定直管摩擦系数λ~R e 的关系,验证在一般湍流区内λ、R e 与ε/d 的函数关系;3. 测定流体流经阀门及突然扩大管时的局部阻力系数ζ;4.测定层流管的摩擦阻力。
二、实验原理流体流经直管时所造成机械能损失为直管阻力损失。
流体通过管件、阀门时因流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改变所引起的机械能损失称为局部阻力损失。
(1) 直管阻力摩擦系数λ的测定:流体在水平等径直管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为:2122f p p l u h d λρ-== 即 1222()d p p luλρ-= 层流时:λ=64/Re; 湍流时:λ是Re 和ε/d 的函数,须由实验测定。
(2)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 局部阻力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本实验采用阻力系数法进行测定。
22f u h ζ=三、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部分是由水箱,离心泵,不同管径、材质的水管,各种阀门、管件,涡轮流量计和倒U 形压差计等所组成。
管路部分由五段并联的长直管,自上而下分别为用于测定层流阻力、局部阻力、光滑管直管阻力、粗糙管直管阻力和扩径管阻力。
测定阻力部分使用不锈钢管,其上装有待测管件(球阀或截止阀);光滑管直管阻力的测定同样使用内壁光滑的1、水箱2、离心泵3、涡轮流量计4、层流水槽5、层流管6、截止阀7、球阀8、光滑管9、粗糙管 10、突扩管 11、孔板流量计 12、流量调节阀不锈钢管,而粗糙管直管阻力的测定对象为管道内壁较粗糙的镀锌管。
本装置的流量使用涡轮流量计测量。
管路和管件的阻力采用各自的倒U形压差计测量,同时差压变送器将差压信号传递给差压显示仪。
四、实验步骤1. 首先对水泵进行灌水,然后关闭出口阀门,启动水泵电机,待电机转动平稳后,把泵的出口阀缓缓开到最大;2. 同时打开被测管线上的开关阀及面板上与其相应的切换阀,关闭其他的开关阀和切换阀,保证测压点一一对应;3. 改变流量测量流体通过被测管的压降,每次改变流量(变化10L/min左右),待流动达到稳定后,分别仪表控制箱上的压降数值;4. 实验结束,关闭出口阀,停止水泵电机,清理装置。
化工原理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化工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3. 熟悉化工原理实验装置的操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
4. 学会运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共分为三个部分:流体流动阻力实验、精馏实验和流化床干燥实验。
1. 流体流动阻力实验实验目的:测定流体在圆直等径管内流动时的摩擦系数与雷诺数Re的关系,将测得的~Re曲线与由经验公式描出的曲线比较;测定流体在不同流量流经全开闸阀时的局部阻力系数。
实验原理: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由于摩擦作用,会产生阻力损失。
阻力损失的大小与流体的雷诺数Re、管道的粗糙度、管道直径等因素有关。
实验中通过测量不同流量下的压差,计算出摩擦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
实验步骤:1. 将水从高位水槽引入光滑管,调节流量,记录压差。
2. 将水从高位水槽引入粗糙管,调节流量,记录压差。
3. 改变流量,重复步骤1和2,得到一系列数据。
4. 根据数据计算摩擦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绘制~Re曲线和局部阻力系数曲线,与理论公式进行比较,验证了流体流动阻力实验原理的正确性。
2. 精馏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2. 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状况。
3. 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
4. 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5. 测定全塔的浓度分布。
6. 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实验原理:精馏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通过加热使混合物汽化,然后冷凝分离各组分的方法。
精馏塔是精馏操作的核心设备,其结构对精馏效率有很大影响。
实验步骤:1. 将混合物加入精馏塔,开启加热器,调节回流比。
2. 记录塔顶、塔釜及各层塔板的液相和气相温度、压力、流量等数据。
3. 根据数据计算理论塔板数、全塔效率、单板效率等指标。
4. 绘制浓度分布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了理论塔板数、全塔效率、单板效率等指标,并与理论值进行了比较。
化工原理实验

1.为什么流量越大,入口处真空表读数越大,出口处压力表读数越小?正空度=大气压强-绝对压强,表压强=绝对压强-大气压强当储槽液面上方压强大于泵吸收入口压强时,液体才能被吸入轮中心,泵吸附近压强越低,则吸上高度越高,按照离心泵泵性能曲线,流量越大,扬程越小,入口流速增大,动能增大,入口压强减小,真空度增加,由泵压头公式,相应的流体静压能减小,所以出口压强增大。
2.离心泵的操作为什么要,先充液,封闭启动,选择高效区操作?离心泵在启动前向泵内充满待输送的液体,是为了保证泵内和吸入管路内无空气积存,否则会发生气傅现象,使离心泵无法正常工作。
在出口阀关闭的条件下启动,启动量最小,防止电机烧坏。
选在高效区操作可使泵的效率尽可能达到最高效率,即轴功率损耗减小,使离心泵在最佳工况下运行。
3.为什么每次试验都要把滤液和滤饼倒回虑浆槽内?实验的变量为真空度,应尽量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如过滤液的组成,滤板的过滤介质阻力等,将滤板上的滤液洗去,使滤板的过滤介质不变,将滤液倒回是使组成与体积不变。
4.压强差对过滤常数的影响。
压强越大,过滤常数K越大,过滤相同体积的原料液所需时间越短。
在蒸汽冷凝时,若存在不冷凝气体,会有什么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若存在不冷凝气体,套管尾部会有气体出来,并带走部分热量,降低传热效率;应加大压强使不冷凝气体凝结。
5.试验中的内管壁面温度是接近蒸汽温度还是空气温度?接近蒸汽温度,应为蒸汽及导热管的传热热阻较空气的热阻小了近三个数量级,说明蒸汽与带热管传热效果很好,故内管内壁面温度接近空气温度。
若要提高总传热系数,可采取哪些措施?升高蒸汽温度;改变空气和蒸汽的流动状态,使在湍流状态下流动;使用导热系数较高的导热管。
6.全回流在精馏操作塔中有何实际意义?去回流是回流比的上限,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得不到精馏产品,即生产能力为零,因此对正常生产无实际意义,但在精馏开工阶段或实验研究时,多采用全回流操作,以便过程的稳定或控制。
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一 雷诺试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观察流体流动轨迹随流速的变化情况,通过转子流量计改变流量观察流体的流动型态,并对层流和湍流的现象进行比较;2、计算雷诺数并比较雷诺数值与流动型态的关系,确定临界雷诺准数。
二、实验原理雷诺实验揭示了重要的流体流动机理,当流体流速较小时,流体质点只沿流动方向作一维的运动,与其周围的流体间无宏观的混合即分层流动,这种流动形态称层流或滞流。
流体流速增大至一定程度后,流体质点除流动方向(沿管轴方向)上的流动外,还向其它方向作随机的运动,即存在流体质点的不规则的脉动,流体质点彼此混合并有旋涡生成,这种流动形态称湍流或紊流。
层流与湍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流动型态。
除流速u 外,管径d ,流体粘度μ和密度ρ,对流动形态也有影响,雷诺将这些影响流体流动形态的因素用雷诺准数(或雷诺数) Re 表示。
即:μρdu =Re一般情况下: Re<2000 层流区 2000<Re<4000 过渡区 Re>4000 湍流区三、实验装置1.示踪剂瓶;2.稳压溢流水槽;3.试验导管;4.转子流量计;5.示踪剂调节阀;6.水流量调节阀;7.上水调节阀;8.放风阀图1 雷诺实验装置四、实验方法实验前准备工作:1.实验前,先用自来水充满稳压溢流水槽。
将适量示踪剂(红墨水)加入贮瓶内备用,并排尽贮瓶与针头之间管路内的空气。
2.实验前,先对转子流量计进行标定,作好流量标定曲线。
3.用温度计测定水温。
实验操作步骤:(一)、先做演示实验,观察滞流与湍流时流速分布曲线形态。
1、在玻璃管中流体为静止状态下迅速加入墨水,让墨水将指针附近2-3厘米的水层染上颜色,然后停止加入墨水。
2、慢慢打开水流量阀,并逐渐加大流量至一定的值后,观察墨水随流体流动形成的流速分布曲线形态。
(二)、确定不同流动形态下的临界雷诺准数。
1、打开水源上水阀使高位槽保持少量的溢流,维持高位槽液面稳定,以保证实验具有稳定的压头。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

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一、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二、实验目的: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三、实验原理: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
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Z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
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 1时,Z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
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
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吸收实验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 Z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
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图2-2-7-1 填料塔层的ZP ∆~o u 关系图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
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 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
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Ω——塔的截面积[m 2]H ——填料层高度[m]∆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h]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2121X X L Y Y V N A -=-= (2) 式中:V ——空气的流量[kmol 空气/h]L ——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 20/h]Y 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Y 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X 1,X 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 3/kmolH 20]由式(1)和式(2)联解得:mYa Y H Y Y V K ∆⋅⋅Ω-=)(21 (3) 为求得K Y a 必须先求出Y 1、Y 2和∆Y m 之值。
化工原理实验cai操作

一、实验课程名称:化工原理二、实验项目名称:化工原理实验CAI—板式塔水力学实验三、实验目的和要求:(1)观察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状态以及随气(液)相负荷变化及结构变化后,塔内流动状况的变化;(2)测干板压降与气速的关系;(3)测湿板压降与气速的关系;(4)测漏液量与气速的关系;(5)测雾沫夹带量与气速的关系;(6)研究板间距、开孔率等发生变化后对负荷性能图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实验内容:(1)测干板压降与气速的关系;(2)测湿板压降与气速的关系;(3)测漏液量与气速的关系;(4)测雾沫夹带量与气速的关系;(5)研究板间距、开孔率等发生变化后对负荷性能图的影响。
实验原理:塔板压降与气速及板上有无水有关;漏液量及雾沫夹带量与操作气速有关;塔板结构尺寸对负荷性能图有显著影响。
电脑仿真操作,直观的显示状态变化情况。
五、主要仪器设备电脑流程图见实验六、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进入该实验后,首先要进行实验内容的选择:请选择:干板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湿板压降与气速的光线漏液量、雾沫夹带量与气速的关系改变塔的结构参数退出如左所示,现设有四项内容(双线框内),用空格键选择(单线框内),并按ENTER键用空格键移动光标,选择后回车即可。
注1:以上选择依次为:(1)干板压降与气速的测定;(2)湿板压降与气速的测定;(3)雾沫夹带量与气速关系的测定,漏液量与气速关系的测定(建议两者分开做);(4)结构尺寸改变后对负荷性能图的影响;(5)退出。
序号实验步骤键盘操作与屏幕响应备注1 开风机按“F”,声音,动画2 开阀1 按“1”,声音,动画3 开泵及出口阀2 按“E”,“2”,声音,动画干板测定时不需开泵4 调节阀门1,改变气量按“+”/“—”,增减流量每按一次改变4m3/h,每间隔20 m3/h测一个点5 记录数据删除一记录的数据按“W”记录数据按“D”后,键“Y”则消去,其它键保留电脑会记录,不需抄,完成整个流量范围实验6 查看实验结果按“S”,显示结果图表每次实验结果满意后抄下数据,再进入新实验7 更换实验内容(第三步测完漏液量或雾沫夹带量后需要先关风机、泵才能退出)按“Q”,则返回选择菜单8 测漏液量(用电脑的秒表、量筒),进入时泵与风机已经开了。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

系统漏热
实验操作误差
实验系统可能存在漏热现象,导致热量损 失,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如操作不规 范、记录数据不准确等,也可能引入误差 。
减小误差方法
选择高精度测量设备
使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和测量设备,提高温 度测量的准确性。
加强系统保温措施
对实验系统采取良好的保温措施,减少热量 损失,降低漏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确保实验装置密封良好,防止热量散 失;保持热流体和冷流体的流量稳定, 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实验流程
启动加热器,使热流体循环流动;启动冷却 器,使冷流体循环流动;记录热流体和冷流 体的进出口温度;计算传热系数并分析结果 。
02
实验操作与步骤
实验准备工作
熟悉实验装置
了解传热实验装置的结构、 功能和使用方法,包括加 热器、冷却器、温度计、 流量计等。
冷却操作
在加热过程中,适时打开冷却 器对传热介质进行冷却,以控 制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波动。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定时记录温度 、流量等关键参数的变化情况
。
数据记录与处理
数据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 包括温度、流量等参数的变化曲线和 数值表格。
数据分析
根据整理的数据,分析传热实验过程 中的传热效率、热损失等关键指标。
准备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所需的 传热介质(如水、油等) 和实验样品。
检查实验设备
确保实验设备的完好和正 常运行,如检查加热器的 加热功率、冷却器的冷却 效果等。
实验操作过程
安装实验装置
按照实验要求正确安装传热实验装置 ,包括加热器、冷却器、温度计、流
量计等,确保装置密封良好。
化工原理实验3

பைடு நூலகம்
★该实验 三种分析 方法
色谱分析法 液体比重天平分析法 酒精计分析法
附图
全回流单板效率测定图解说明
汽相组成
液相组成
三、流程及设备
◆
本实验共有四套 Φ70mm不锈钢筛板精馏塔,
第一套有35层筛板,其它三层都是46层筛板。 设备流程如图所示。
转子流量计
1# 2# 3# 流量计(LZB-6)25 4# 流量计 (LZB-6)40
理论塔板数。
2.求出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 3.结合精馏塔的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六、讨论题
1.什么是全回流?全回流操作特征有哪 些?在生产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2.全回流操作时,塔内轻组分存液量的 多少,为什么要控制在某一个范围? 3.本实验装置能否精馏出98%以上(重 量组成)的酒精?
4.什么叫做“灵敏板”? 5.塔釜加热情况对精馏塔的操作有什 么影响?怎样维持正常操作?你认为塔 釜加热量主要消耗在何处?与回流量有 无关系? 6.如果塔顶(浓度)不合格,应如何 调节?
化工原理 实验
精馏实验
一、试验目的及任务
1. 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 2. 了解筛板精馏塔的结构。 3. 掌握精馏塔的操作方法与调节 。 4. 测定全回流及部分回流全塔效率及单板 效率。
二、基本原理
1.如果每层塔板上的液体与离开该板的上升 蒸汽处于平衡状态,则该塔板称理论塔。
◆ 实际操作中,由于接触时间的限制以及其
END
制作人 : 周 坤 牛娅丽 指导教师 :梁英华
杨小伟 贾海峰 李国江
塔板结构
hW —溢流堰高度,mm] ; [
[ lW —溢流堰长度,mm] ;
HT —板间距,[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1.实验目的(1) 辨别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门,并了解其作用。
(2)测定流体在圆形直管内流动时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 的关系。
(3)测定流体流经闸阀时的局部阻力系数ξ。
2.基本原理(1)直管阻力摩擦系数λ的测定流体在水平等径直管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为:2221u d l p p p h ff λρρ=-=∆=则直管阻力摩擦系数可写成:22lu p d fρλ∆=雷诺准数Re 的定义是:μρdu =Re层流时:Re 64=λ湍流时:λ是雷诺准数Re 和相对粗糙度(ε/d )的函数。
完全湍流时:λ只是相对粗糙度(ε/d )的函数。
上式中 d :直管内径,m ;f p ∆:流体在l 米直管内流动时由于流动阻力而产生的压降,Pa ;f h :单位质量流体流经l 米直管时产生的流动阻力,J/kg ; ρ :流体密度,kg/m 3; l :直管长度,m ;u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平均流速,m/s ;μ :流体粘度,P a ·s 。
其中l 、d 为装置参数 , ρ、μ通过测定流体温度,再查有关手册而得, u 通过测定流体流量,再由管径计算得到。
本装置采用涡轮流量计测流量V (m 3/h ),则2900d Vu π=f p ∆采用倒置U 型管液柱压差计和差压变送器测量。
(2)局部阻力系数ξ 的测定根据阻力系数法,流体通过某一管件或阀门时的机械能损失可表示为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平均动能的某一倍数,即:22u p h ff ξρ='∆='故22u p fρξ'∆=式中 ξ :局部阻力系数,无因次;f p '∆ :局部阻力引起的压降,Pa (本装置中,所测得的压降应扣除两测压口间直管段的压降后才是闸阀局部阻力引起的压降,直管段的压降由直管阻力实验结果求取)。
3.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流程(本装置为流体流动阻力与离心泵性能综合实验装置,做流动阻力实验时将仪控柜上“实验选择”转到“管阻力”)如图2-1所示,实验仪控柜面板如图2-2所示。
实验装置由贮水槽、离心泵、变频器、电动调节阀、涡轮流量计、压力表、差压变送器、不同材质的水管、倒U 型压差计(图中未画出)等组成。
装置上有三段并联的水平直管,自上而下分别用于测定局部阻力、光滑管直管阻力和粗糙管直管阻力。
测定局部阻力时使用不锈钢管,中间装有待测管件(闸阀);测定光滑管直管阻力时,同样使用内壁光滑的不锈钢管,而测定粗糙管直管阻力时,采用管道内壁较粗糙的镀锌管。
水的流量使用涡轮流量计测量,流量通过变频器改变泵的转速来调节(但测定泵性能时流量则用电动调节阀调节),管路和闸阀的阻力采用各自的倒U 型管压差计测量,同时差压变送器将差压信号传送给差压显示仪表。
4.实验步骤(1)开启仪控柜上总电源、仪表电源开关,将仪控柜上“实验选择”转到“管阻力”。
(2)给离心泵灌水排气,然后关闭泵出口阀,启动水泵,待电机转动平稳后,把泵的出口阀缓缓开到最大。
(注意:泵运转过程中,勿触碰泵主轴部分,因其高速转动,可能会缠绕并伤害身体接触部位。
)离心泵水槽灌泵电动调节阀变频器涡轮流量计图2-1 流体流动阻力与泵性能综合实验流程简图(3)采用手动方法测量时,要对倒U 型压差计进行排气和调零,使压差计两端在带压且零流量时的液位高度相等。
(4)通过开启相应管路的进口阀分别测定光滑管阻力、粗糙管阻力、局部阻力(注意:测局部阻力时,要将旋钮转到“局部阻力压差”位置),可使用手动或自动方法。
手动方法:缓缓调节出口阀改变流量,让流量从0.8到5m 3/h 范围内变化,建议低流量时每次变化0.3m 3/h 左右。
每次改变流量,待流动达到稳定后,记下流量和压差读数。
自动方法:进入“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计算机控制界面,测定光滑管阻力时单击“开始光滑管实验” 按钮,由大到小改变流量设定(即通过变频器改变泵的转速),每次待流动达到稳定后可从仪控柜面板上读取有关数据或单击“采集数据”按钮即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实验数据。
所有实验完成后单击“退出”按钮停止实验。
(5)实验结束后,关闭出口阀,停止水泵,关掉仪表电源和总电源。
5.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日期: 装置号:同组实验人员: 水温: 管长:光滑管内径: 粗糙管内径: 局部阻力管内径:序号光滑直管阻力 粗糙直管阻力 局部阻力流量 (m 3/h) 压差 (Kpa ) 流量 (m 3/h) 压差 (Kpa ) 流量 (m 3/h) 压差(Kpa )6.实验结果用表列出光滑管和粗糙管的λ和Re 值,给出计算示例,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出λ~Re曲线,求出闸阀全开时的平均ξ值。
7.思考题(1)以水为介质所测得的λ~Re 关系能否适用于其它流体?(2)在不同设备上(包括不同管径),不同水温下测定的λ~Re 数据能否关联在同一条曲线上? 为什么?(3)如果测压口安装不垂直,对静压的测量有何影响?实验二 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离心泵结构与特性,熟悉离心泵的使用; (2)测定离心泵的特性曲线;(3)了解电动调节阀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基本原理离心泵特性曲线包括H ~Q 、N ~Q 、η~Q 曲线。
(1)流量Q (m 3/h )本装置采用涡轮流量计测定。
(2)扬程(压头)H (m )分别取离心泵进口真空表和出口压力表处为1、2截面,列柏努利方程得:fH g ug p z H g u g p z +++=+++2222222111ρρ因两截面间的管长很短,通常可忽略阻力损失项H f ,流速的平方差也很小故可忽略,则:g p p z z H ρ1212)(-+-=式中 ρ:流体密度,kg/m 3 ;p 1、p 2:分别为泵进、出口的压强,Pa ;u 1、u 2:分别为泵进、出口的流速,m/s ;z 1、z 2:分别为真空表、压力表的安装高度,m 。
由上式可知,由真空表和压力表上的读数及两表的安装高度差,就可算出泵的扬程。
(3)轴功率N (W )电电η⨯=N N其中,N 电为功率表显示值(电机功率),电η代表电机效率,可取95.0=电η。
(4)效率η(%)泵的效率η是泵的有效功率与轴功率的比值。
反映泵的水力损失、容积损失和机械损失的大小。
泵的有效功率Ne 可用下式计算:g HQ Ne ρ=故泵的效率为 %100⨯=N gHQ ρη(5)泵转速改变时的换算泵的特性曲线是在定转速下的实验测定所得。
但是,实际上感应电动机在转矩改变时,其转速会有变化,这样随着流量Q 的变化,多个实验点的转速n 将有所差异,因此在绘制特性曲线之前,须将实测数据换算为某一定转速n ' 下(可取离心泵的额定转速)的数据。
换算关系如下:流量n n QQ '='扬程2)(n n H H '=' 轴功率3)(n n N N '=' 效率ηρρη==''='N g QH N g H Q '3.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流程(本装置为流体流动阻力与离心泵性能综合实验装置,做离心泵性能实验时将仪控柜上“实验选择”转到“泵特性”位置。
4.实验步骤(1)开启仪控柜上总电源、仪表电源开关,将仪控柜上“实验选择”转到“泵特性”位置。
(2)给离心泵灌水排气,然后关闭泵出口阀,启动离心泵(注意:泵运转过程中,勿触碰泵主轴部分,因其高速转动,可能会缠绕并伤害身体接触部位)。
(3)实验时可使用手动或自动方法。
手动方法:逐渐打开调节阀以增大流量,待各仪表读数显示稳定后,读取相应数据。
自动方法:进入“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计算机控制界面,通过改变流量设定(即改变电动调节阀的开度)调节流量,每次待流动达到稳定后可从仪控柜面板上读取有关数据或单击“采集数据”按钮即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实验数据。
所有实验完成后单击“退出”按钮停止实验。
(4)实验结束后,关闭出口阀,停止水泵,关掉仪表电源和总电源。
5.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日期: 装置号:同组实验人员: 泵型号: 额定流量: 额定扬程: 额定功率: 额定转速: 泵进出口测压点高度差: 水温: 序号 流量Q m 3/h泵进口压力p 1kPa泵出口压力p 2kPa泵电机功率N 电 kW 泵转速nr/m6.实验结果用表列出一定转速下泵的Q 、H 、N 、η值,并给出计算示例,绘制泵的H ~Q 、N ~Q 、η~Q 曲线(注明转速)。
7.思考题(1)试从所测实验数据分析,离心泵在启动时为什么要关闭出口阀门? (2) 离心泵启动前为何要引水灌泵?如果灌泵后依然启动不起来,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用泵的出口阀门调节流量?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缺点?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调节流量?实验三 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1.实验目的(1)熟悉板框压滤机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2)测定恒压过滤常数K 、q e 、θ e 。
(3)测定滤饼的压缩性指数s 。
2.基本原理由恒压过滤方程:θK q q q e =+22式中:q — 单位过滤面积所得滤液体积,m 3/ m 2;θ— 过滤时间,s ;K - 恒压过滤常数,m 2/s;q e - 反映过滤介质阻力的常数,m 3/ m 2 。
微分得:()θKd dq q q e =+2将上式写成差分形式,则:e q K q K q 22+=∆∆-θ式中:q ∆— 每次测定的单位过滤面积滤液体积,m 3/ m 2;θ∆— 每次测定滤液体积q ∆所对应的时间间隔,s ; q — 相邻二个q 值的平均值,m 3/ m 2。
以q ∆∆/θ为纵坐标,q 为横坐标,将上式标绘成一直线,由该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出过滤常数K 和q e ,而虚拟过滤时间θe =q e 2/K也可将恒压过滤方程变为:K q q K qe 21+=θ以q /θ为纵坐标,q 为横坐标,绘成一直线,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求出过滤常数K 和q e 。
改变过滤压差△p ,可测得不同的K 值,由K 的定义式sp k K -∆=1)(2两边取对数得:()()lg(2k)p lg s 1lgK +∆-=在实验压差范围内,若k 为常数,则lgK ~lg(△p)的关系在直角坐标上是一条直线,斜率为(1-s ),可得滤饼压缩性指数s 。
3.实验装置与流程本实验装置由空压机、配料槽、压力贮槽、板框过滤机(板框厚度25mm ,每个框过滤面积 0.024m 2,框数2个)等组成,其流程如图2-3所示。
4.实验步骤(1)在配料槽内配制含CaCO 3约10%(质量)的水悬浮液。
(2)开启空压机,将压缩空气通入配料槽,使CaCO 3悬浮液搅拌均匀。
(3)正确装好滤板、滤框及滤布。
滤布使用前用水浸湿,滤布要绷紧,不能起皱(注意:用螺旋压紧时,千万不要把手指压伤,先慢慢转动手轮使板框合上,然后再压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