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理论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

世界体系理论概述1、世界体系理论的内核:“现代世界体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并进一步分析,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一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

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为了方便也是由于没有更合适的术语,我们用‘世界经济体’描述后者”。

也就是说,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

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

“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

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

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

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把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

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

今天看来,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

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 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 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 构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 的。因为,从现实来看,中心-边缘两极结构模型不符合存 在大量中间形态国家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体系来看,两 极结构也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 的稳定性。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

4.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
5. 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
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 世纪欧洲的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 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 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种 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 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 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 释义:
–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 体产生了。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大帝国那 样幅员辽阔,并带有其某些特征。它却是不同的,又 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 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 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 是一个经济实体。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 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它是 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了整个世界, 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 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 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 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2页。
沃勒斯坦认为,虽然世界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这使得它能在500 年间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 和完善,然而,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 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致使它如今已进入“混乱 的告终” 时期。于是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将取而代之, 这就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 。但是,新体系究竟什 么样,如何产生,沃氏却认为难以预测。
2. 世界体系的结构。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在劳动分工和资本 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 经济中心区的强国 和 ‌ 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 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 世纪中 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 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 它也 就开始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 经 ‌ 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 济 边 ‌ 。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 缘 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 边缘国家指 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 产品而受控 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世界体系与霸权兴衰课件 陈新明【范本模板】

世界体系与霸权兴衰课件 陈新明【范本模板】

(5)两极化:指随着世界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核心区和边缘区在社会福利和社会结构方面差距越来越大。

社会福利:由于技术先进,使得世界资本越来越多地流向核心地区,由于不等价交换,使得边缘地区的剩余资本流向核心地区这样在核心地区,劳动力完全被商品化,工人的资本变得很高;而在边缘地区,劳动力受到超限度超强度的剥削,他们的生活水平逐渐下降。

社会结构:核心区劳动组织方式比较自由,政治上采取自由的民主方式,这样使得工人对高工资的要求容易成功;而在边缘地区,劳动采取强制方式,政治上采取更为专制的方式,这样就导致国家对社会资源垄断程度的提高.例证:爱因斯坦对20年代上海的评价中国人的勤劳是他们外表上最引人瞩目的特点。

他们对生活和儿童福利要求十分低微.他们比印度人乐观,也更天真……这个城市鲜明的体现了欧洲人与中国人社会地位的区别,这差别让人十分理解最近发生的革命世界(五四运动)。

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了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

三、世界体系的政治分析1,世界体系的政治特征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政治特征,首先要进行比较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三种社会体系:互惠式的生产方式(为什么叫“互惠式”?)形成的小体系:人类早期的一种生产方式,小生产者根据有限的原始分工交换产品,形成一个小区域。

这种生产方式,主要资源是人力。

它的特点是:地理规模很小,存在时间比较短,经济疆界和政治疆界及文化疆界基本一致.这种小区域的政治特征是:血缘关系,无阶级和无国家,有阶级无国家(?)朝贡方式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世界帝国:由于自然原因、战争、征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世界帝国这种区域或者世界体系。

它的特征是:地理规模上更大,而且存在不断扩展和收缩的周期;政治上有一个统一的政治系统;文明上尽管存在许多文化,但世界帝国的文明一般是指统治阶级的文化。

世界帝国的政治特征是:有统一的政治系统、朝贡系统是世界帝国体系的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世界经济:他的特征是:经济上以单一劳动分工,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政治上不存在一个统帅一切的政治结构,以多个国家体系为特征,剩余价值不是通过某一政治结构来分配,而是通过市场老分配,国家通常是歪曲或阻碍市场(?);文化上是多元文化并存;地域上比以前任何体系都要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政治特征:多个政治体系并存(多个政治体系共存,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起了关键作用,这是资本主义兴旺起来的一个秘密;近代以前,各个世界经济极不稳定:或者转变为帝国,或者解体。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是当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中。

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这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一、人物简介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的杰出教授,担任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数十项学术职务。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专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西方学术界,把资本主义的历史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历史来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国际性学派。

沃勒斯坦就是这个学派的核心人物。

二、世界体系理论简述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

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不发达国家要重复的道路,即现代化就是西化、美国化。

这种“西方中心论”遭到了众多的反对,其中“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就是两种主要的回应。

与“依附论”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不同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鉴“世界体系”理论,更全面地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同时更清晰地看到作为“反体系”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PPT课件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PPT课件
中国的外汇储藏为何以美元为核算单位?
美元是国际储藏货币和结算货币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学习目标:
所谓世界经济体系是指世界经济行 为各主体按照一定的规那么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统 一体。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材料一:二战后经济颓败的欧洲
事业的方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立,……以及鼓励
欠兴旺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这一材料反映出其主要职
A.维持汇率稳定 B.消除能贸易壁垒
C
C.提供开展援助 D.促进自由贸易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以下 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统促一 进布是标经雷何准济顿时森解扩美林体大国体的贸支系?易配
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 的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美元的责任,相继两次宣布 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 采取浮动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 元地位下降。
——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经济成长 历程?
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机构? 序
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萎缩;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
它对世界贸易的开展又有什么作用?
自由贸易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开展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以美国为中心〕
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IMF)
(WB)
关贸总协定 (GATT)
世界经济三大支柱
全球化 体系化 制度化
2001年11月10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 正式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2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2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经典现代化研究与新现代化研究比较
现代化理论的特征与问题
各种现代化理论特征 以民族国家为分析对单位(nation-state) 追求普通的一般的发展模式 问题 民族主义兴起,新殖民主义发展,发展中国家并不以发 达国家为模式。 一体化的局部出现对以单一国家为分析单位的研究方法 提出挑战。 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冷战 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落后影响发达国 家发展。 结论:需要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视为一个系统来考察。
全球发展理论:
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 世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分独立,政治独立, 经济谋求独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问题成为关注 焦点,现代化研究就应运而生。 现代化理论的诞生受三个重大事件影响: 美国超级大国的兴起。相反,西欧国家受二战影响而削弱, 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实施了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帮助受战争摧残的欧洲重建,美国承担了管理世界事业的 责任。 联合的共产主义运动扩展。苏联把影响扩展到东欧,中国、 朝鲜等。 欧洲殖民地帝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解体。新生的 民族国家寻求发展模式,提升本国经济,提高政治独立。 在这样历史背景下,美国政治精英鼓励社会科学家研究第 三世界国家,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稳定,以便 被苏联的共产主义集团夺取。
结构功能分析
• 一九六0年代,社会学家Talcott Parsons 透过结构功能主 义的研究分析社会的变迁,影响了现代化的理论。但是在 论及Parsons 的理论之前,则必须还原对其影响最深者- E. Durkheim(1858-1916)和M.Weber。 • Parsons 把社会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中间的和 现代的。他认为现代化的过程起源于西方,借着殖民和扩 散而延伸到别处。而如何认定一个属于现代化的社会, Parsons 在其结构功能论中,则发展出所谓的模式变项 (pattern variables)──此即类似Weber的「理念类型」。 模式变项指的是特定情境中对立的二种行为模式或角色期 待,行动者必须择一而行。

世界经济体系讲解(ppt 32页)

世界经济体系讲解(ppt 32页)
家的经济发展。
马克思: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 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 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相互依赖的实质是是世界范围的商品 经济的整体性
2.6.2 相互依赖的类型
——对称和均衡的依赖 ——不对称和不均衡的依赖
2.7 国际经济传递机制 ——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实物形态 ——各国经济在波动和发展上的相互传递的 无形形态
2.2.1经济时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纵向尺度 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2.2.2经济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 和空间尺度 人类经济活动的半径在增大
2.3 经济体
2.3.1 国家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世界 经济范畴中最基本的经济体
2.3.2 企业是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基本组织
跨国公司
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有机体核心
2.5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2.5.1 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维结构
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教育和 健康、生态环境、收入分配、生活质量 等多方面的内容
UN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指标体系:
——GDP ——成人识字率 ——出生时预期寿命
2.5.2 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2.5.3 政策与发展 ——的配合
2.3.3 家庭是天然的和最小的经济细胞
2.3.4 其它特殊区域或组织
2.4 经济活动与市场枢纽
2.4.1物质财富的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 消费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各种活动
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趋势
2.4.2市场枢纽
各种经济活动通过世界市场连接起来,形成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其他国际经济合作
2.5.4 现代化 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人们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在不断变化, 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努等人

第三代:雅克•勒高夫、埃马努埃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勒华拉杜里、马克•费罗等人

第四代:费雷、夏蒂埃、雷维尔等人
史学理念与研究方法:
第一代:一是提倡总体历史学,把研究的触角伸人到 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二是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 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学方法、 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并注意开拓史料 的来源;三是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给予足够的 重视,其中经济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 义的启发;四是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历史 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五是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的叙 述史学,所谓问题史学即不是让史料自己说话,而是 史学家带着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语言表达 形式上也由描述转向解释和分析。

布洛赫的主要历史著作有《创造奇迹的国王们》
(《国王的触摸》)、《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
《法国农村史的独特性质》、《封建社会》、《为历
史而辩护:历史学家的职责》(《历史学家的技艺》)
第二代:布罗代尔的重要著作《菲力浦二世时
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国家》(1949)、《历史与 社会科学:长时段》、(1958)、《15-18世 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981)、
一史学研究群体自《年鉴》杂志1929年创建
之日起六十年的发展历史。毫无疑问,年鉴
学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史学革新运动。在
所谓“新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它是最为重
要的推动力。 年鉴群体将传统的历史学
与地理学,经济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
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相结合,把治史领地扩展
到了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开创了一系列的
术语
费尔南·布罗代尔 (Fernand Braudel, 1902年8月24日— 1985年11月27日), 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 著名的史学家。代表 作品为《菲利浦二世 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 海世界》。
布罗代尔的史学成就
新文化史 标志:1989年,由美国历史学家林·亨特(Lynn Hunt)主编 的《新文化史》一书,第一次明确地举起了“新文化 史”(New Cultural History)的旗号。
代表作
第一代:费弗尔的主要著作有《腓力二世与孔德省: 政治、宗教和社会史研究》、《地理历史学导论》、 《马丁•路德:一种命运》、《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 拉伯雷的宗教》。除此之外,费弗尔还出版了一本论 文集,名为《为历史而战斗》,其中汇集了他1929年 后在年鉴杂志上发表的大量关于史学理论的文章,全 面系统地表达了年鉴学派的观点。
新方法,如问题导向的历史、比较史,历史
心理学、地理史、长时段史、系列史、历史
人类学等等。 彼得·伯克区分了年鉴学派
的发展过程中的三代学人。第一代包括创建
者吕西安·费弗尔与马克·布洛赫,他们与传统
史学体系开战,创建了《年鉴》杂志,鼓励
跨学科合作。第二代由布罗代尔主导,他已
经被誉为同时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第三代
不过是倡导反对兰克模式的“新史学”思想的一部分,
是反兰克模式的前驱、德国史学家兰普莱希特和法国
史学家贝尔的思想的后继者和发扬光大者。尤其是贝
尔和他1900年创办的《历史综合评论》,反对事件的
历史和经验的历史,被认为是孕育了年鉴派。
二、年鉴学派的要素

1,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1929年一1945年,第二阶段从1945年一1968年,第三
第二代继承了第一代的诸如总体史学、跨学 科综合研究、重视理论建设与指导等等理念, 同时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更具开放性;积极 开展学术交流;提出了关于三种历史时段(长 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设想;在长时段理 论的指导下,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到历史的深层 结构上,并注意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进行考 察;史料范围的扩大,口碑资料和私人档案的 应用广泛;数量经济史和历史人口学得到了迅 速发展;计量方法的推广;对历史著作的宣传 力度加强;注意受众的研究。
世界体系理论
2013年03月
伊曼纽·华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年-),美 国社会学家、历 史学家、经济学 家和政治学家, “世界体系理论” 的主要代表人物 和当代社会科学 多学科综合研究 的倡导者。当今 最具创见的科学 家之一。
著作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的批评史,考察了这
包括杜比、勒高夫、勒华拉杜里等当代著名
史学家。伯克的分析丝丝入扣,简明扼要,
年鉴运动的关键经典与支脉源流均一览无遗。
一、何为年鉴学派?

(Annales School) 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
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
始有世界性影响。年鉴派创始之前,其创始人的思想
方向:“探讨方向的焦点是人类的心智,把它看作是社会 传统的贮藏地,是认同形成的地方,是以语言处理事实的 地方。文化就驻在心智之中,而文化被定义为解释机制与 价值系统的社会贮藏地。文化史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往法律、 文学、科学、艺术的底下挖掘,以寻找人们借以传达自己 的价值和真理的密码、线索、暗示、手势、姿态。最重要 的是,研究者开始明白,文化会使意义具体化,因为文化 象征始终不断地在日常的社会接触中被重新塑造。”
《法国史》第一卷、《资本主义论丛》、《资 本主义动力》;厄内斯特•拉布鲁斯《18世纪 法国物价与收人的变动》、罗伯尔•芒德录和米 歇尔•弗费尔主要研究精神状态史;雅克•儒尔 塔、迪•施纳佩、让•埃克则把口碑史学引人了 法国;路易•昂利和比埃尔•古贝尔主要研究人
口史,成果卓著。
第三代:勒高夫《中世纪的商人和银行 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世 纪的西方文明》;拉杜里《朗格多克的 农民》、《蒙塔尤:1294—1324年的奥 克乡村》、《罗马人的狂欢节》、《历 史学家的领域》和《在历史学家中间》。
阶段从1968年至今。

2,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

3,创始刊物:1929年初创办的《经济社会史年鉴》,1946年定名
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

4,机构: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心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社会科学
高等研究院

5,代表:

第一代:费弗尔和布洛赫等人

第二代:费尔南德•布罗代尔、伏维尔、阿里埃斯、芒德鲁、菲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