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理论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作者:夏秋来源:《数码设计》2018年第15期摘要:本文我们将系统地介绍电磁感应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对其工作原理和可能涉及到领域的应用以及该技术的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这对于提高我国现代化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电磁测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进展,尤其是对处于高中阶段的我们来说,能够为将来从事物理学专业技术课堂的学习中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电磁作用;无线充电;技术中图分类号:TM72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9129(2018)15-0253-01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will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its working principle and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hnology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is has made great breakthroughs i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modern electrical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electromagnetic measurement, especially for us in the high school stage, which can lay a foundation for our future study in the technical class of physics.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effect;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1 电磁感应技术的原理当电磁感应中通过恒定直流电流时,它的周围将会产生一些不随着时间而进行变化的恒定磁通;当在线圈中通过交流电流时,它的周围将出现一些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交变磁通。
电磁场理论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

电磁场理论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绪论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及电动汽车和列车领域。
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
本文详细介绍了四种主要的无线充电技术,即电磁感应式充电、磁共振式充电、无线电波式充电和电场耦合式充电。
0.引言?近年来,智能手机相关的技术日益成熟,其所带来的科技成就也不断地引人注目。
扔掉电源线,给自己的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有点天方夜谭。
但事实上,无线充电技术其实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不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才变得成熟好用,并很快就要进入大规模的商用化时代,这项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技术,正悄然来到我们的面前。
1.无线充电技术分类?所谓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charging?technology),顾名思义,是通过空气向电子设备传送能量来达到充电的目的。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通过电磁感应“磁耦合”进行短程传输,它的特点是传输距离短、使用位置相对固定,但是能量效率高、技术简单,很适合作为无线充电技术使用。
第二类是将电能以电磁波“射频”或非辐射性谐振“磁共振”等形式传输,它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非常好的灵活性,是目前业内的开发重点。
第三类是将电能以微波的形式无线传送——发射到远端的接收天线,然后通过整流、调制等处理后使用,虽然这种方式能效很低,但使用最为方便,英特尔是这项方案的支持者。
第四类则是“电场耦合”的方式,它具有体积小、发热量小和高效率的优势,缺点在于开发和支持者较少,不利于普及。
(1)电磁感应方式:利用两个平行排列的线圈间因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来供电的方式(2)磁共振方式:其原理与电磁感应方式相同,利用磁共振方式进行的非接触式供电1.1电磁感应式充电?各类无线充电技术,大多是采用电磁感应技术,我们可以将这项技术看作是分离式的变压器。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摘要】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充电。
本文从电磁感应原理入手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电磁感应在无线充电中的应用及电磁场调控技术。
系统安全性和效率提升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结尾展望了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前景,并提出了解决电磁技术在无线充电中潜在挑战的方案。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电磁作用、无线充电、电磁感应、发展历程、电磁场调控、系统安全性、效率提升、前景展望、潜在挑战、解决方案。
1. 引言1.1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在现代科技发展的领域中,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无线充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人们不再受限于传统有线充电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便利性和体验感。
而电磁感应原理作为无线充电技术的核心,为实现电力传输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传输到远距离的设备中,让设备可以在不接触电源线的情况下进行充电,实现无线充电的愿景。
电磁感应在无线充电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充电效率和稳定性,同时也为电子产品的设计和使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随着电磁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无线充电技术将会更加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舒适。
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关注潜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确保无线充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电磁感应原理电磁感应原理是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基础。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一个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由于磁感应线剪切导体而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个原理被应用在无线充电技术中,通过在发射端产生变化的磁场,可以感应到接收端的导体,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电磁感应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电磁共振技术和电磁感应耦合技术。
通过调节发射端的频率,使其与接收端的谐振频率匹配,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无线充电。
电磁场理论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电磁场理论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实例无线电通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
而无线电通信系统的运作离不开电磁场理论的应用。
本文将从几个实际应用例子出发,探讨电磁场理论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最基本的应用实例:手机通信。
当我们使用手机进行通话时,手机会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天线将电信号发射出去。
这里涉及到电磁场理论中的辐射和天线理论。
手机天线接收到电信号后,将其转换为声音信号,使我们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
这个过程中,电磁场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指导了无线电波的传播和接收。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更复杂的应用实例: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一种通过人造卫星进行通信的技术,它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无线电信号首先通过地面站发射到卫星上,然后再由卫星转发到目标地点。
在这个过程中,电磁场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星作为一个中继站,需要接收来自地面站的信号,并将其转发到目标地点。
电磁场理论指导了卫星天线的设计和信号的传输,使得卫星通信系统能够稳定地运行。
除了手机通信和卫星通信,电磁场理论还在其他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无线局域网(WLAN)是一种无线网络技术,它能够实现电脑、手机等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
在WLAN系统中,电磁场理论指导了无线路由器的设计和信号的传输,使得设备能够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互联。
此外,蓝牙技术也是一种基于电磁场理论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短距离通信,如耳机与手机之间的连接。
电磁场理论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不仅限于上述几个例子,还涉及到雷达、无线电广播等领域。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和测距的技术,它在军事、航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线电广播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传播音频信号的技术,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到广播节目。
这些应用领域中,电磁场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指导了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
电磁波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

电磁波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便利性的追求,无线充电技术正逐渐成为一项受人们关注的新兴技术。
而这一技术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电磁波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电磁波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作用和应用。
一、无线充电技术简介无线充电技术是指通过非接触方式传输电能,将电能从电源传输到设备的一种充电方式。
相比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在保持设备充电状态的同时,给予用户更大的便利,免去了插拔电线的麻烦。
二、电磁波的基本原理电磁波是一种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量传播媒介。
它的产生和传播需要载波频率的变化,并且遵循麦克斯韦方程组。
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广泛,包括了无线通信中的射频波段、微波波段以及可见光波段等。
三、电磁波在无线充电中的应用1. 电磁感应充电电磁波作为一种传输能量的媒介,可以通过感应作用将电能传输到无线充电设备中。
当充电设备放置在特定的充电座上时,充电座内部会产生一个交变的电磁场,而设备中的线圈会感应到这个电磁场,并将电能转化为直流电,从而实现充电。
2. 磁共振充电磁共振充电利用了电磁波在频率相匹配的情况下能够传输更远距离的特性。
通过在发射端引入特定的谐振电路和接收端的谐振电路,使得两者的频率相同。
当两者频率匹配时,电磁波能够通过空气传输,并在接收端的谐振电路中进行能量转换,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3. 红外线无线充电红外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具有较短的波长和高能量,常用于家电和电子设备的红外遥控。
在无线充电中,红外线可以通过光束的方式传输能量,当设备与红外线发射源对准时,能够实现能量的传输和充电。
四、电磁波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电磁波在无线充电技术中有着以下优势:- 无需插拔,免去了充电线带来的麻烦;- 可实现设备的连续供电,更方便用户使用;- 传输距离相对较远,提高了灵活性和便利性。
2. 挑战电磁波在无线充电技术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传输效率较低,能量在传输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 环境对传输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如金属障碍物会导致传输中断;- 安全性问题,如电磁波对人体的辐射等。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线充电技术是指通过电磁场传输能量,实现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技术。
电磁场是由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利用这种现象,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电磁感应是实现能量传输的核心原理。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会产生一个磁场。
而当发射端的发射电线中电流改变时,会产生变化的磁场。
那么,在接收端的接收电线中,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由于磁场的改变,会在接收电线中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这种感应电流就可以实现能量的传输。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电磁辐射耦合和电磁谐振耦合。
在电磁辐射耦合中,发射器会通过电磁辐射向四周发射电磁波,而接收器会接收到这些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这种方式需要将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且会受到环境中的干扰。
而在电磁谐振耦合中,发射器和接收器会通过电磁场的共振进行能量传输。
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共振频率必须一致,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能量传输效果。
电磁谐振耦合可以实现更远距离的能量传输,并且能够更好地抵抗环境中的干扰。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充电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手机充电器可以利用电磁作用实现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无需使用充电线。
无线耳机、智能手表、无线鼠标等也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实现无线充电,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无线充电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能量的传输效率相对较低。
由于在能量的传输过程中存在能量的损耗,导致传输效率不高。
无线充电技术对环境中的干扰比较敏感,因此在设计和使用中需要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能量传输的影响。
无线充电技术的安全性也需要重视,避免对人体和设备产生不良影响。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了无线充电的可能。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设备的使用便利性,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电磁力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在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之一就是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电磁场的作用实现电能的传输,让我们摆脱了传统有线充电的束缚,大大提高了便利性和舒适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技术原理和发展现状。
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就是利用电磁感应来传输能量。
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一个磁场,而这个磁场会与另一根导线产生感应,从而传输能量。
无线充电技术就是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实现的。
使用者只需将需要充电的设备放置在充电器上,无需将充电器与设备连接,即可实现电能的传输和充电。
这一技术在消费电子产品、医疗设备、汽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电磁感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磁感应,能够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电能传输,从而满足人们对便利和舒适的需求。
而在实际应用中,无线充电技术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其中包括传输效率、安全性、成本等方面的问题。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保证传输效率和安全性,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无线充电技术中的电磁作用,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和实践。
从理论上来说,通过不断优化电磁感应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提高传输效率,减小能量损耗。
而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厂商和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开发新的无线充电技术,不断改进产品性能,提高用户体验。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可以通过正确使用无线充电产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当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在许多消费电子产品中得到了应用,比如智能手机、电动牙刷、智能手表等。
这些产品通过无线充电技术,不仅提高了便利性,也提升了产品的品质感和科技含量。
而在未来,无线充电技术还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在汽车领域,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实现电动车辆的无线充电,解决传统充电桩的不便利性和高成本。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

电磁作用在无线充电技术当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关注。
无线充电技术利
用电磁作用实现对电器设备的无线充电,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无线充电技术中的电
磁作用的应用,在无线充电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就这方面的内容
进行详细的介绍。
无线充电技术中,电磁作用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
其中,电磁
感应是无线充电的核心技术,而电磁辐射则是无线充电技术中必不可少的应用环节。
在无线充电中,电磁感应是最为核心的技术。
原理是在电磁场的作用下,通过传感线
圈将电能传输到接收端的电器设备上,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具体来说,当直流电通过发射
线圈时,就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这个交变磁场会激发接收端的线圈产生电流,从而充电
电池。
而且,这个电磁感应的过程,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电磁辐射,非常安全。
同时,由
于电磁线圈的封装性非常好,因此成本也相对较低,无线充电的效率也非常高。
另一方面,在无线充电中,电磁辐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磁辐射主要用于传输
无线充电的能量,同时也让无线充电实现更长距离的充电。
这是因为电磁辐射既具有高频
率的优点,也具有渗透力强的特性,这使得它能够在空气中高速传输能量,从而实现长距
离无线充电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在使用手机无线充电器时,只需要把手机放在充电垫上,就会通过电磁辐射的方式,将能量传输到手机上,实现无线充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场理论在无线充电技术中的应用摘要: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及电动汽车和列车领域。
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
本文详细介绍了四种主要的无线充电技术,即电磁感应式充电、磁共振式充电、无线电波式充电和电场耦合式充电。
关键词:无线充电电磁感应磁共振无线电波电场耦合0.引言近年来,智能手机相关的技术日益成熟,其所带来的科技成就也不断地引人注目。
扔掉电源线,给自己的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有点天方夜谭。
但事实上,无线充电技术其实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不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才变得成熟好用,并很快就要进入大规模的商用化时代,这项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技术,正悄然来到我们的面前。
1.无线充电技术分类所谓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顾名思义,是通过空气向电子设备传送能量来达到充电的目的。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通过电磁感应“磁耦合”进行短程传输,它的特点是传输距离短、使用位置相对固定,但是能量效率高、技术简单,很适合作为无线充电技术使用。
第二类是将电能以电磁波“射频”或非辐射性谐振“磁共振”等形式传输,它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非常好的灵活性,是目前业内的开发重点。
第三类是将电能以微波的形式无线传送——发射到远端的接收天线,然后通过整流、调制等处理后使用,虽然这种方式能效很低,但使用最为方便,英特尔是这项方案的支持者。
第四类则是“电场耦合”的方式,它具有体积小、发热量小和高效率的优势,缺点在于开发和支持者较少,不利于普及。
我们今天见到的各类无线充电技术,大多是采用电磁感应技术,我们可以将这项技术看作是分离式的变压器。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感应电动势与穿过回路所围面积的磁通量的时间变化率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in d d d dt dt ψε=-=-⋅⎰S B S (1)我们知道,现在广泛应用的变压器由一个磁芯和二个线圈(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组成;当初级线圈两端加上一个交变电压时,磁芯中就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从而在次级线圈上感应一个相同频率的交流电压,电能就从输入电路传输至输出电路。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可以得到 111121211221221222d d d di di u L M dt dt dt dt dt d d d di di u M L dt dt dt dt dt ψψψψψψ⎧==+=+⎪⎪⎨⎪==+=+⎪⎩ (2)其中111,,u i L 是初级线圈两端的电压,流经的电流和自感,222,,u i L 是次级线圈两端的电压,流经的电流和自感,M 是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的互感。
工作在正弦稳态条件下的耦合电感,其复数形式的电压电流关系为:11122122U j L I j M I U j M I j L I ωωωω••••••⎧=+⎪⎨⎪=+⎩ (3)如果将发射端的线圈和接收端的线圈放在两个分离的设备中,当电能输入到发射端线圈时,就会产生一个磁场,磁场感应到接收端的线圈、就产生了电流,这样我们就构建了一套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这套系统的主要缺陷在于,磁场随着距离的增加快速减弱,一般只能在数毫米至10厘米的范围内工作,加上能量是朝着四面八方发散式的,因此感应电流远远小于输入电流,能源效率并不高。
但对于近距离接触的物体这就不存在问题了。
最早利用这一原理的无线充电产品是电动牙刷——电动牙刷由于经常接触到水,所以采用无接点充电方式,可使得充电接触点不暴露在外,增强了产品的防水性,也可以整体水洗。
在充电插座和牙刷中各有一个线圈,当牙刷放在充电座上时就有磁耦合作用,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传送电力,感应电压经过整流后就可对牙刷内部的充电电池充电。
线圈之间也是有可能有杂物进入的,还有某些动物(猫狗)进入里面,一旦产生电涡流,就如同电磁炉一样,安全性问题非常明显。
这种工作方式用在智能手机中完全可行,苹果公司、摩托罗拉公司、LG 、松下和NTT DoCoMo 都在开发各自的无线充电器。
理论上说,只要在充电座和手机中分别安装发射和接收电能的线圈,就能实现像电动牙刷一样的无节点充电。
由此,手机的充电方式可以变得更加灵活,接口也有望得到统一,提高用户使用的方便性。
1.2磁共振式充电与电磁感应方式相比,磁共振技术在距离上就有了一定的宽容度,它可以支持数厘米至数米的无线充电,使用上更加灵活。
磁共振同样要使用两个规格完全匹配的线圈,一个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另一个线圈因此共振、产生的电流就可以点亮灯泡或者给设备充电。
除了距离较远外,磁共振方式还可以同时对多个设备进行充电,并且对设备的位置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使用灵活度在各项技术中居于榜首。
在传输效率方面,磁共振方式可以达到40%~60%,虽然相对较低但也进入商用化没有任何问题。
磁场共振方式,是现在最被看好、被认为是将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的一种方式:磁场共振式供电,目前技术上的难点是小型、高效率化比较难。
现在的技术能力大约是直径半米的线圈,能在1m 左右的距离提供60w 的电力。
富士通公司在2010年对磁共振系统进行展示,在演示中它成功地在15厘米距离内点亮两个灯泡,具备良好的实用价值。
除了富士通外,长野日本无线、索尼、高通、WiTricity 都采取这项技术来开发自己的无线充电方案,其中WiTricity 的应用领域是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1.3无线电波式充电英特尔公司是无线电波充电方式的拥护者,这项技术采用微波作为能量的传递信号,接收方接受到能量波以后,再经过共振电路和整流电路将其还原为设备可用的直流电。
这种方式就相当于我们常用的WiFi无线网络,发收双方都各自拥有一个专门的天线,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传递的不是信号而是电能量。
微波的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波长则在毫米-分米-米级别,微波传输能量的能力非常强大,我们家庭中的微波炉即是用到它的热效应,而英特尔的微波无线充电技术,则是将微波能量转换回电信号。
无线电波充电方式的缺点相当明显,就是能量是四面八方发散的,导致其能量利用效率低得出奇,如英特尔的这套方案,供应电力低至1瓦以下,乍一看起来实用性相当有限。
而它的优点,则是位置高度灵活,只要将设备放在充电设备附近即可,对位置的要求很低,是最符合自然的一种充电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当设备收发双方完全重合时,电磁感应和微波谐振方式的能量效率都达到峰值,但电磁感应明显优胜。
不过随着X-Y方向发生位移,电磁感应方式出现快速的衰减,而微波谐振则要平缓得多,即便位移较大也具有相当的可用性。
尽管能量和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乍看实用价值较为有限,但作为PC业的巨头,英特尔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而它的做法也相当巧妙:英特尔将超极本设计为无线充电的发送端,Atom Z平台手机作为接收端,这样只要手机放在超极本旁边,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连续不断地充电。
相信在上班时,大多数用户都有将手机放在桌面上的习惯,此时充电工作就可以在后台开始了。
即便英特尔所用的微波谐振方式只能充入很低的电量,但在长时间的充电下,智能手机产品的电力几乎将永不衰竭,至少从用户角度上看是这样,因为只要他携带着笔记本电脑、就根本不再需要关注充电问题。
电波送电方式,现在则提出了利用这种技术的“太空太阳能发电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电力问题。
电波送电方式的“太空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电力问题。
利用铺设在巨大平板上的亿万片太阳电池,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电流,将电流集中起来,转换成无线电微波,发送给地面接收站。
地面接收后,将微波恢复为直流电或交流电,送给用户使用。
无线供电,使得电动汽车可以提供这么一种可能:一辆电动汽车从出厂到它报废为止,终生不用你去理会电力补充问题。
电动汽车,在太阳能电池技术、无线供电技术、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支持下,完全可以颠覆现在的交通概念。
1.4电场耦合式充电电场耦合方式与“电磁感应”及“磁共振”方式都不同,它的传输媒介不是磁场而是电场。
这套系统包括一个送电侧和受电侧,前者包括两组电极、一个振荡器、一个放大器和一套升压电路:Passive电极主要起接地作用,Active电极则用于产生电场。
而振荡器的作用则是将输入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放大器和升压电路则负责提升电压。
例如接入为5V的适配器,经过振荡器、放大器和升压电路后就会产生一个1.5KV的高压电,驱使Active电极产生一个高压电场。
而受电侧也与此对应,接收电极感应到高压电场,再经过降压电路及整流电路后、就产生了设备能实际使用的直流电压。
图1 电场耦合功率传输中发送器-接收器对原理图2 无线功率传输中发送器-接收器对的等效电路相对于传统的电磁感应式,电场耦合方式有三大优点:充电时设备的位置具备一定的自由度;电极可以做得很薄、更易于嵌入;电极的温度不会显著上升,对嵌入也相当有利。
首先在位置方面,虽然它的距离无法像磁共振那样能达到数米的长度,但在水平方向上也同样自由,用户将终端随意放在充电台上就能够正常充电。
我们可以看到电场耦合与电磁感应的对比结果,电极或线圈间的错位用dz/D(中心点距离/直径)参数来表示,当该参数为0时,表示两者完全重合,此时能效处于最高状态。
当该参数为1时,表示两者完全不重合。
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电场耦合方式只是降低了20%的能量输入,设备依然是可以正常充电,而电磁感应式稍有错误、能量效率就快速下降,错位超过0.5时就完全无法正常工作,因此,电磁感应式总是需要非常精确的位置匹配。
电场耦合方式的第二个特点是电极可以做到非常薄,比如它可以使用厚度仅有5微米的铜箔或者铝箔,此外对材料的形状、材料也都不要求,透明电极、薄膜电极都可以使用,除了四方形外,也可以做成其他任何非常规的形状。
这些特性决定了电场耦合技术可以被很容易地整合到薄型要求高的智能手机产品中,这也是该技术相对于其他方案最显著的优点。
显而易见,若采用电场耦合技术,智能手机厂商在设计产品时就有很宽松的自由度,不会在充电模块设计上遭受制肘。
第三个优点就是电极部分的温度并不会上升——困扰无线充电技术的一个难题就是充电时温度较高,会导致接近电极或线圈的电池组受热劣化,进而影响电池的寿命。
电场耦合方式则不存在这种困扰,电极部分的温度并不会上升,因此在内部设计方面不必太刻意。
电极部分不发热主要得益于提高电压,如在充电时将电压提升到1.5kv左右,此时流过电极的电流强度只有区区数毫安,电极的发热量就可以控制得很理想。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送电模块和受电模块的电源电路仍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一般会导致内部温度提升10~20℃左右,但电路系统可以被配置在较远的位置上,以避免对内部电池产生影响。